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庄学研究(2021年第2期,总第7期)

庄学研究(2021年第2期,总第7期)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90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63.4(7.2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庄学研究(2021年第2期,总第7期)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93324
  • 条形码:9787520393324 ; 978-7-5203-9332-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庄学研究(2021年第2期,总第7期) 本书特色

本刊集庄学与哲学研究于一体,坚决抵制西方腐朽堕落的文化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文化自信道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挖掘中华 传统文化蕴含的爱国价值、中华精神、生态文明、人文精神、文化谱系、文化历史、道德规范、和谐生存、庄子逻辑、庄子文化、文化产业等研究,重视研究成果转化落地应用,坚持五位一体和融合时代需要,不断传承创新。

庄学研究(2021年第2期,总第7期) 内容简介

《庄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蒙城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等单位共同组织编撰的专业学术集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地共建国家智库平台,集中推出当前国内外庄学研究领域的近期新成果。本刊深入挖掘庄学思想内涵,分析庄学的源流与特性,探究庄学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基础理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办刊宗旨。

庄学研究(2021年第2期,总第7期) 目录

庄学理论
怎么样才能够接地气地做好研究工作
办好《庄学研究》的意义

庄学研究
庄子的逍遥精神及其启示

文化哲学
论庄子修养论中的“忘”
由“吾丧我”看庄子自由之维度

学术争鸣
王雾的庄子学论纲
以科学解玄学——以《庄子》寓言“醉者坠车,虽疾不死”为例

庄学应用
《庄学研究》第6期论文应用意义分析
论《庄子·逍遥游》“物”与“我”的两种视角
关于蒙城县农民文化礼堂建设的几点思考

附录一
征稿启事

附录二
编辑体例规范
展开全部

庄学研究(2021年第2期,总第7期) 节选

  《庄学研究(2021年第2期,总第7期)》:  二 “破执”  追求精神的逍遥,必须“破执”,用现代的哲学术语来说,就是破除认识的绝对化。  有学者认为,庄子哲学“专在破执”。所谓“执”,本是佛教术语,意思是执着、固执、偏执。我们可以说,“执”就是绝对化的认识,或者说认识的绝对化,“破执”就是破除认识的绝对化。庄子认为,人们囿于自身的成见和偏见,在认识事物时,往往走向绝对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其实只是一孔之见,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执着于这种一孔之见,就会形成狭隘、僵化的认识——也就是“执”。这种“执”,使人的认识不能客观、公允、清醒,使人的精神不能逍遥、自如、愉悦。  为了破除认识的绝对化,破除狭隘、僵化的认识,庄子提出:天下没有绝对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事物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这种转化的原因,是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庄子·则阳》)。  不仅事物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而且人类认识的是非也是相对的。这就是庄子的“齐是非”思想。《庄子·齐物论》举例说,人如果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腰酸背痛,可泥鳅是这样吗?人如果住在树上,就会心惊胆战,可猴子是这样吗?那么对于泥鳅、猴子和人来说,我们该承认谁真正懂得哪里是舒适的住所呢?毛嫱和丽姬(都是古代美女)是人们*为欣赏的美人,可是鱼看见她们就潜入水底,鸟看见她们就飞上云天,麋鹿看见她们就逃进密林,它们一点也不觉得毛嫱、丽姬美丽可爱。那么对于鱼、鸟、麋鹿和人来说,我们该承认谁真正懂得什么是美丽呢?庄子所表达的思想是:不要把自己的认识看成绝对正确的。庄子还提出“虚己”,要求人们虚心地对待自己,不要把自己的认识绝对化,不要以为自己绝对正确,不要走极端。这肯定是有道理的。  庄子说,天底下的一切差别——“是”与“非”的差别、“彼”与“此”的差别、“人”与“物”的差别等,都是由于人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而造成的。《庄子·德充符》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如果从差异的角度去认识事物,那么即使像肝和胆这样在人体中不可分割的内脏,也会显得像楚国与越国的关系那样对立;如果从相同的角度去认识事物,那么可以说普天之下,“万物皆一”。总之,事物之间的差别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而不具有绝对的意义。  不过,庄子过于夸大了事物的相对性,在哲学上走向了相对主义。所谓相对主义,是否认事物和认识的确定性,认为事物之间的区别只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不承认这种区别也具有确定性、绝对性的一面。其结果,是抹杀、取消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和人类认识的是非界限。可以说,庄子反对认识的绝对化“矫枉过正”,走向了极端。但应该承认,他的“万物齐一”思想确实具有振聋发聩的“破执”作用。  三坦然面对生死  追求精神的逍遥,还必须摆脱生死大限对人的精神的桎梏。  有生必有死,生死是人生之大限,因而也能成为对人的精神的*大桎梏。人生存于天地之间,受自然的客观规律制约,生无法选择,死不可避免,生与死“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生命的过程不仅是有限的,而且是短暂的,正如《庄子·知北游》所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然而,“道”的存在却是无限的。“道”的境界没有生死,人通过修道,进入得道的境界,在精神上摆脱生死的困扰,与天地精神融为一体,就如同滴水汇人大海,消弭生与死之间的分际和边界,从而永无生死之虞。所以庄子主张以达观的态度,坦然面对生死,在生死面前“以道观之”,超然大度。生与死,本来就是元气所化,生命随元气的变化而时聚时散,就好像昼夜一样运转不已,因此“生不足喜,死不足悲”。庄子的妻子去世时,庄子竟然盘腿坐在地上,鼓盆而歌,庆幸妻子解脱了生命形体的束缚,精神安息于天地之间。这种世俗眼中的怪诞行为,绝非出于无情,而是出于庄子对于生与死的独特理解。  庄子认为,生死本是“一体”而平等的,生和死都只是生命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就其中的某一个过程来说,生与死是有区别的,但从整个生命大的循环过程来看,生死实际上是不断相互转化的交替过程,“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庄子·达生》),因此,不论是生还是死,人都应该“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庄子·齐物论》)。  ……

庄学研究(2021年第2期,总第7期) 作者简介

  胡文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特约研究员。安徽省庄子研究会副会长。    郭飚,亳州二级巡视员,安徽省庄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