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中产阶层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特征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02265
- 条形码:9787030702265 ; 978-7-03-070226-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广州市中产阶层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特征 内容简介
伴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深度转型与空间重构,中国社会阶层不断分化,中产阶层迅速崛起,对城市空间、社会结构和城镇化发展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本书从社会分层、时间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等视角,界定了中产阶级、日常活动等相关概念,划分了广州市中产阶层,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探讨了中产阶层的特征,综合并具体分析了广州市中产阶层总体日常活动、通勤活动、购物活动、休闲活动的时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总结归纳了城市中产阶层日常活动时空间决策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因素,很后对城市时空间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本书可为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旅游规划、交通学和社会学等相关部门的管理与有关人员的研究提供参考。
广州市中产阶层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特征 目录
前言
第1章 总论 1
1.1 概念解析 1
1.1.1 中产阶层 1
1.1.2 日常活动 5
1.1.3 活动空间 6
1.1.4 活动时空间 8
1.2 中产阶层相关研究进展 8
1.2.1 中产阶层的概念界定、划分标准及社会功能 8
1.2.2 中产阶层社区及空间分布 18
1.2.3 中产阶层化 22
1.2.4 中产阶层日常行为 23
1.2.5 关于中产阶层的研究对比 25
1.3 基于个体活动的时空间研究进展 26
1.3.1 时空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26
1.3.2 基于日常活动的城市时空间 28
1.3.3 基于通勤活动的城市居住与就业时空间 30
1.3.4 基于购物活动的城市商业时空间 35
1.3.5 基于休闲活动的城市休闲时空间 38
1.3.6 基于个人活动的时空间研究对比 42
1.4 研究设计 43
1.4.1 研究基础 43
1.4.2 时空数据可视化与分析方法 49
1.4.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53
第2章 中产阶层的划分与特征 55
2.1 中国社会阶层的演变 55
2.1.1 改革开放前 55
2.1.2 改革开放后 56
2.2 广州中产阶层的划分 57
2.2.1 中产阶层收入下线(LI)的划分 57
2.2.2 中产阶层收入上线(HI)的划分 58
2.3 广州中产阶层的特征—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分析 60
2.3.1 社会特征 61
2.3.2 物质特征 62
2.3.3 价值观特征 63
2.3.4 认同特征 67
2.3.5 自我实现特征 68
2.4 特征的影响因素 69
2.5 小结 81
第3章 日常活动的总体时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83
3.1 活动的时空路径 83
3.1.1 工作日活动节奏清晰,休息日活动“破碎化”明显 83
3.1.2 休息日的活动路径形态比工作日的更复杂多样 84
3.1.3 不同自然特征的中产阶层日常活动时空路径差异 85
3.1.4 不同经济特征的中产阶层日常活动时空路径差异 88
3.1.5 不同环境特征的中产阶层日常活动时空路径差异 89
3.2 活动的时间利用 91
3.2.1 工作日工作和休闲时间居多,休息日以休闲和社交时间为主 91
3.2.2 中产阶层进行不同活动类型的时间利用差异明显 92
3.2.3 工作日与休息日时间分配存在属性差异 93
3.3 活动的空间利用及形态分布 97
3.3.1 工作时间与外出非工作时间的规律性及空间差异 97
3.3.2 “近家型”非工作空间,休息日空间范围比工作日的更广 98
3.3.3 核心商业区是活动分布集聚区,集聚度因时刻点不同而变化 99
3.3.4 活动空间形态及面积 101
3.3.5 活动空间分布模式 103
3.4 活动的时空间分布特征 104
3.4.1 活动的时空间分布 104
3.4.2 活动时空间分布的群体差异 106
3.5 活动的移动性 111
3.5.1 “少次、多目的”的出行结构 111
3.5.2 日常活动空间移动能力较强 112
3.5.3 私家车和步行是日常主要出行方式 112
3.6 活动-移动的时空间决策影响因素 113
3.6.1 模型构建 113
3.6.2 结果分析 117
3.7 小结 130
第4章 通勤活动的时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132
4.1 通勤活动的时空特征 132
4.1.1 通勤方式 133
4.1.2 通勤时间 134
4.1.3 通勤距离 136
4.1.4 通勤流向 138
4.1.5 通勤出行链 139
4.2 通勤活动的影响因素 142
4.2.1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142
4.2.2 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145
4.2.3 通勤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147
4.2.4 通勤距离的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152
4.3 通勤活动的原因分析 156
4.4 小结 158
第5章 购物活动的时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160
5.1 购物活动的基本特征 160
5.1.1 购物频率 160
5.1.2 购物时段 161
5.1.3 购物出行方式 161
5.2 购物活动的空间特征 163
5.2.1 购物活动的空间分布 163
5.2.2 购物活动空间分布的群体差异 165
5.3 购物活动的时空间特征 171
5.4 不同类型商品的购物时空间特征 173
5.4.1 不同类型商品的购物时间特征 173
5.4.2 不同类型商品的购物空间特征 175
5.4.3 不同类型商品购物出行空间等级结构 178
5.4.4 不同类型商品购物的时空间结构 181
5.5 购物活动的时空间决策影响因素 183
5.5.1 模型构建 183
5.5.2 结果分析 185
5.6 小结 188
第6章 休闲活动的时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190
6.1 休闲活动的划分 190
6.2 休闲活动的时间特征 191
6.2.1 休闲频率 191
6.2.2 休闲持续时间 192
6.2.3 休闲时间节奏 194
6.3 休闲活动的空间特征 199
6.3.1 休闲活动的空间分布 199
6.3.2 不同休闲活动类型的空间分布 201
6.3.3 休闲活动空间分布的群体差异 204
6.4 休闲活动的时空间特征 213
6.4.1 休闲活动时空间模式 213
6.4.2 不同类型休闲活动的时空间模式 214
6.5 休闲活动的时空间决策影响因素 218
6.5.1 模型构建 218
6.5.2 结果分析 218
6.6 小结 227
第7章 城市中产阶层日常活动时空间决策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228
7.1 直接影响因素 228
7.1.1 个体和家庭因素 228
7.1.2 环境因素 232
7.1.3 活动与出行因素 234
7.2 间接影响因素 236
7.2.1 全球化影响 236
7.2.2 城镇化与郊区化影响 237
7.2.3 制度影响 238
7.2.4 城市规划影响 240
7.3 小结 240
第8章 结论 242
8.1 主要结论 242
8.2 建议 248
参考文献 250
广州市中产阶层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特征 节选
第1章 总论 1.1 概念解析 1.1.1 中产阶层 中产阶层(middle class)源自西方社会学理论,其形成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被认为是受工业革命、新重商主义、福特主义和信息化等影响。它是西方学者对西方社会变迁中出现和崛起的一种社会分层群体的描述与解释,是国家社会转型和经济信息全球化推动的产物[1]。中产阶层一词*早由英国学者詹姆斯 布拉德肖于1745年提出,他认为中产阶层是位于贵族和雇用工人之间为数不多的商人、小工厂主和农场主群体等[2]。中产阶层由于自身形成的复杂性,因此是一个强时空概念,多层次且不断分化,不同区域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同一区域,中产阶层的概念可能并不相同。现有学者们多根据自身的理解去界定中产阶层,促使目前中产阶层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内涵。但总体上,西方学者主要基于卡尔 马克思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关系视角和马克思 韦伯获取生活机会的社会等级分层视角对中产阶层的内涵进行理解,并一致认为中产阶层主要由旧中产阶层和新中产阶层组成(图1-1)。 图1-1 西方中产阶层内涵的历史演变 (1)旧中产阶层(19世纪末以前):以商人、农场主和小工厂主等为主 工业革命以前,中产阶级概念进入西方国家,两大国际性的政治事件起到了主导作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这两大事件被认为是中产阶级反抗旧体制,对有钱人、土地贵族等的威胁,随后中产阶级迅速发展。此时的中产阶级主要指存在贵族和雇用工人之间为数不多的商人和农场主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财产所有权,具有中等收入水平,过着一种独立且体面的生活[3]。 19世纪40年代~19世纪末,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基本完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占主导地位。随着铁路的出现与发展,运输成本不断缩减,西方国家出现了大批的小工厂主、小企业主等。这群人占有生产资料,经济独立且收入高,处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被称为小资产阶级,也就是中产阶级[4]。 (2)新中产阶层(19世纪末以后):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等为主 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中产阶级逐渐稀释了它作为社会阶级的本质,政治上变得保守。一是由于英国的绅士化运动,其通过异族结婚的方式,中产阶级与贵族混合,中产阶级没有明显独有的阶级性;二是受美国不断向上风气的影响,中产阶级不断流动。该时期中产阶级内涵保持它原有的意义,但开始向表达各种价值观或道德观的更抽象术语转变,如重要的家庭生活、诚信的职业、稳定的工作和公正的评判等。同时受新重商主义的兴起及电气、电力的影响,以及这些行业的发展,中产阶级由原来的小商人、小工厂主等转为零售批发销售人员、外贸公司雇员,以及参与海外殖民事务的政府普通职员等,其内涵比之前更混杂。他们拥有优越的生活、不等的社会等位,积累了较少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在自己意识和群体评估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特色[5]。他们被称为比普通人水平稍高的群体,学者将其称为“下层中产阶级”,这也标志着新中产阶层的出现。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特主义出现,规模化生产加快了城市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西方国家的社会阶层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中产阶层的逐渐扩大,以及其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此时中产阶层的内涵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化。学者们将其称为“非体力雇员”或“白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新中产阶层[6, 7]。该群体以职业为载体,关注家庭生活,注重孩子教育,社会流动频繁且具有独特的社会交往圈。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是研究中产阶层的代表人物,他将中产阶层这一规范性术语推向了全球。他认为中产阶层是从“有产”到“无产”,从“财产”到“职业”的转变,这也是新旧中产阶层的差别[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部分西方国家进入信息化社会,新中产阶层作为新兴阶层在信息技术改革中受到广泛关注,其内涵逐渐从之前的多元化属性中分离出,走向专业化。新中产阶层不再是针对旧中产阶层或工人阶层中普通非体力雇员的集合,而是变成了从事各种新出现信息通信行业的具有高端专业知识的阶层,称之为“专业新中产”。信息技术革命是继蒸汽革命与电气电力革命以后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造就了专业化社会,专业化社会促使西方国家从生产经济转为服务经济,专业人员如专业经理、专业技术人员等职业占主导地位[9]。 总体上,中产阶层的内涵根据所有权、职业和技能是不断演变的,表现为旧中产阶层掌握生产资料所有权,新中产阶层掌握组织资产及专业新中产阶层掌握技能资产[10]。旧中产阶层是拥有财富资本、生产资料的小私有者,以经营产业利润为主,节俭保守,教育程度一般,过着独立而体面生活的群体。新中产阶层是目前学者们研究较多的,并认为他们具有几个方面特征: ①职业构成以各级政治、经济管理、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等脑力劳动职业为主,多以薪金谋生的雇用劳动者[8]; ②他们的物质条件较丰富,明显优于体力劳动者[11]; ③他们的生活方式、政治态度、文化偏好和价值观念,不仅与体力劳动者有明显的区别,而且在他们内部也有较大的异质性,他们追求绿色生活方式,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喜欢炫耀、显示身份地位的商品,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对其管理有一定发言权和影响力[12]; ④他们普遍主观认同感强,即便收入低于一般水平的人也自我划定为中产阶层[13]。 中国中产阶层是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过渡,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等社会结构不断转变而出现的,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等的产物,社会转型的结果。改革开放以前,生产私有制逐渐消失,农业集体发展,城市经济受政府管控,工人与农民、城市与农村和脑力与体力劳动者差异被消除,社会等级固定,个人的身份地位是继承与延续的,城市与农村隔离,社会基本不能流动,整个社会实施均等理念,此阶段中国未形成轮廓清晰的中产阶层。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流动成为现实,严格固定的社会地位等级向开放演变的阶层等级转型。随着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数以万计的农民开始进城务工,致使许多人离开了工人、农民与干部三个主要群体,加入新社会群体—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其数量在不断增加。这被学者称之为“旧中产阶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些学者将西方的“新中产阶层”概念引入中国,认为中产阶层是包括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级知识分子等的白领人员[14-16]。 受西方社会学相关理论的影响,中国学者多从等级分层视角把握中产阶层的内涵,有学者认为中产阶层是处于社会阶层结构中间的位置[17],也有学者将社会阶层分为5个等级,其中,中产阶层主要为中上层和中中层,以脑力劳动为主,拥有较高的收入和稳定的工作,具有中等生活水平的消费能力,在工作生活中有一定支配权[18]。尽管学者们对中产阶层的内涵理解各不相同,但大体上认为中产阶层是占社会等级地位的中间位置,具有较稳定的收入来源,从事脑力劳动居多,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及舒适的生活条件等的社会群体。 结合中国国情,中产阶层概念引入后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说法,如“中等收入阶层”“中间阶层”等,这需要加以区别(表1-1)。 表1-1 中产阶层与中等收入阶层和中间阶层的区别 目前国内学者对李春玲使用收入、认同、消费和职业界定中产阶层的内涵认同度较高[22],本书同样认同李春玲的界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增加文化资本指标综合判定中产阶层。 本书认为中国中产阶层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收入上,具有较高并满足生活舒适要求如度假和休闲的经济收入,一般明显优于体力劳动者。 ②职业上,多以非体力劳动为主,从事社会管理、服务和知识等相关领域的行业,对社会资源无强控制力和占有力。 ③消费上,具有旺盛的消费能力,生活自主,满足感较强,追求生活品质,受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影响,不断升级的生活方式日益国际化,逐渐成为全球消费市场的活跃群体,引领消费领域的新时尚,与普通劳动者满足生存的消费与生活方式差异明显,且内部群体存在较大的异质性,消费与生活方式相当松散。 ④主观认同上,较强的社会主观认同感,自我认为属于中产阶层。 ⑤文化资本上,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多受过正规技术训练和高等教育,趋于崇尚个人主义文化,内部群体文化价值观各异,未来将有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与强化政治影响力的战略性群体,即采用战略去追求他们的共同利益,通过正式组织的运作,将他们与其他阶层进行区分以及源于他们相似的社会地位而具有的共同习惯。因此,中国中产阶层主要由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专业及科研人员、个体户与私营企业主等组成。 1.1.2 日常活动 日常活动是在一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下,特定时间和空间发生的个体行为模式。它反映了个体的日常生活内容和状态,展现出个体日常的生活方式。由于个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选择各类活动的可能性较大,涉及方面较广,对日常活动的概念进行明确清晰的界定较困难,目前国内外并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学者们主要基于活动动机、活动性质和活动需要等对日常活动进行界定(表1-2)。 表1-2 国内外学者日常活动的分类方法 Chapin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活动动机理论研究,在进行美国华盛顿大都市区的活动日志调查中,将日常活动分为生存性需求、文化层次、社会层次和个人层次需求。其中,生存性需求包括食物、睡眠、住所、衣服和健康等,人们通过工作、体育锻炼、教育、医疗护理和社会服务等活动实现该需求;文化层次、社会层次和个人层次需求包括感情、社交、安全感、成就感、精神激励和个人愉悦,为满足该层次的需求则需要亲戚好友等的社交圈、参加志愿者活动、宗教活动、追求创新和努力上进等[23]。传统上根据活动性质对日常活动进行分类的方法众多,主要包括两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其中,两分法是将日常活动简单分为工作和休闲[24];三分法是将日常活动分为满足生存性活动、自由活动或休闲活动、不可任意支配的活动[25, 26];四分法是在三分法的基础上,增加其他活动,其他活动包括文化的和民间的活动等[27]。此外,根据研究对活动需要,学者们将活动类型划分更细致,如Doherty和Miller为满足分析处理家庭活动时序调查的精度需求时将活动细分为9大类64小类[28];柴彦威等在三分法的基础上,将日常活动又细分为7小类[29](表1-2)。 目前应用*广泛的是基于现代消费理论中的三分法,即满足生存性活动、不可任意支配活动和自由活动或休闲活动。本书仍沿用三分法,在此基础上加入其他方法,并结合活动需要将日常活动分为9大类18小类,基本覆盖了每天或经常需要不断重复发生进行的各类活动。其中,9大类分别为生活必需、工作、家务、私事、购物、休闲、社交、移动和其他(表1-3)。 表1-3 本书日常活动分类 1.1.3 活动空间 活动空间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环境或地理环境等相互作用的直接接触范围[30]。与工作、居住和商业等实体空间不同,活动空间是居民使用城市各类设施,进行各种生活或生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形空间[31]。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活动地点间规则的重复移动如通勤、购物、休闲等;二是在居住地或就业地附近的移动;三是向活动地点的周边移动等。这些移动在地理空间范围中的投影称为活动空间。Golledge提出“锚点理论(anchor point theory)”表示人类活动空间的形成规律,他指出人到新地区为扩展活动空间会形成规律性,人首先会熟悉居住地、工作地和周边的商店等,这些地点组成了多个结节点,将这些空间节点相连起来的路线就是人的活动空间范围[32](图1-2)。
- >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
¥16.7¥38.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0.5¥21.0 -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18.1¥42.0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
唐代进士录
唐代进士录
¥15.1¥39.8 - >
莉莉和章鱼
莉莉和章鱼
¥13.4¥42.0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17.1¥45.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中国规划机构70年演变:兼论国家空间规划体系
¥13.9¥35 -
城市意象-最新校订版
¥26.5¥35 -
建筑模式图则-营造良好社区的工具
¥25.5¥72 -
明日的田园城市
¥16.9¥16 -
海绵城市概要
¥12.2¥30 -
4.23文创礼盒A款--“作家言我精神状态”
¥42.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