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汉英认知辞格当代隐喻学一体化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03606
- 条形码:9787030703606 ; 978-7-03-070360-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汉英认知辞格当代隐喻学一体化研究 内容简介
当代隐喻学是横跨语言学、认知科学、哲学、文化学等诸多学科的新兴显学,在探讨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方面成效显著。本书在扼要介绍当代隐喻学萌芽起步阶段的“概念隐喻学说”及其升级、优化的“概念整合理论”新进路的基础上,简明勾勒出体验哲学和文化意蕴的跨语言考究双翼维度,搭建起当代隐喻学的学科框架。 本书将传统辞格的地位整体抬升到认知高度,重审辞格在人类大脑运行中的身份和作用,可为修辞学提供新鲜的血液和前行的动力,令其焕发新颜,为21世纪修辞学研究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亦为语言认知科学的长足进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和路径。本书对当代隐喻学、修辞学、认知语言学、认知语义学、对比语言学等领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汉英认知辞格当代隐喻学一体化研究 目录
序
**章 汉英认知辞格的当代隐喻学集约研究概览 1
**节 引言 1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4
第三节 当代隐喻学的理论基础 5
第四节 当代隐喻学跨语言求索的双象限支撑 9
第五节 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2
第六节 结语 13
第二章 当代隐喻学的体验哲学基础 14
**节 引言 14
第二节 划隔**代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界标说略 14
第三节 体验哲学学科缘起 16
第四节 体验哲学的学理智慧 20
第五节 结语 28
第三章 当代隐喻学的文化模型底座 29
**节 引言 29
第二节 隐喻与思维 29
第三节 语言与文化 31
第四节 隐喻与文化 32
第五节 跨文化隐喻的文化异质性 37
第六节 结语 37
第四章 共轭隐喻 39
**节 引言 39
第二节 当代隐喻学视阈中共轭的认知隐喻化识解 39
第三节 当代隐喻学限域中共轭的疆域厘定 42
第四节 跨语言共轭隐喻共性的体验哲学理据考辨 45
第五节 跨语言共轭隐喻特异性的文化模型理据论略 49
第六节 结语 52
第五章 夸张隐喻 54
**节 引言 54
第二节 夸张的隐喻本质寻源 55
第三节 夸张隐喻的疆域厘定 56
第四节 汉英夸张隐喻的异同 60
第五节 汉英夸张隐喻弥合性的体验哲学理据钩沉 63
第六节 汉英夸张隐喻迥异性的文化模型理据发凡 68
第七节 结语 70
第六章 双关隐喻 71
**节 引言 71
第二节 双关辞格的认知隐喻本质 72
第三节 双关隐喻的疆域厘定 73
第四节 汉英双关隐喻的系统对比 77
第五节 汉英双关隐喻汇通之处的体验哲学理据 80
第六节 汉英双关隐喻歧异性的文化模型理据 83
第七节 结语 86
第七章 反复隐喻 87
**节 引言 87
第二节 反复表象下蕴含的隐喻深意 88
第三节 汉英双语中反复修辞的使用及其分类 91
第四节 汉英反复修辞共性的体验哲学理据 94
第五节 汉英反复隐喻差异性的文化模型理据 99
第六节 结语 105
第八章 对偶隐喻 106
**节 引言 106
第二节 对偶的认知隐喻本质透视 107
第三节 对偶隐喻的分类学演绎 109
第四节 汉英对偶隐喻趋同的体验哲学理据考辨 115
第五节 汉英对偶隐喻跨语言差异性的文化模型理据疏论 119
第六节 结语 121
第九章 禁忌语隐喻 123
**节 引言 123
第二节 禁忌语的当代隐喻学促发本源 124
第三节 禁忌语的疆域切割 126
第四节 禁忌语隐喻趋同性的体验哲学理据 131
第五节 禁忌语隐喻分野性的文化模型理据 132
第六节 结语 133
第十章 通感隐喻 134
**节 引言 134
第二节 认知隐喻视野中的通感研究 135
第三节 汉英跨语言对比视域下的通感研究 136
第四节 通感隐喻跨语言普遍性的体验哲学理据 139
第五节 通感隐喻跨语言个体性的文化模型动因 143
第六节 结语 145
第十一章 低调陈述隐喻 147
**节 引言 147
第二节 隐喻机制说略 148
第三节 认知隐喻视域框架下的低调陈述 149
第四节 低调陈述隐喻疆界全景 151
第五节 汉英低调陈述隐喻相同趋近 156
第六节 汉英低调陈述隐喻的差异 157
第七节 汉英低调陈述隐喻相通共融的体验哲学依据 159
第八节 汉英低调陈述隐喻分差的文化模型缘由 161
第九节 结语 163
第十二章 移就隐喻 164
**节 引言 164
第二节 移就的认知隐喻本质 165
第三节 移就隐喻的分类 168
第四节 汉英移就隐喻相似性的体验哲学理据 172
第五节 汉英移就隐喻差异性的文化模型理据 177
第六节 结语 183
第十三章 反语隐喻 184
**节 引言 184
第二节 反语的认知隐喻本质 185
第三节 英汉反语隐喻间的异同 188
第四节 汉英反语隐喻相似性的体验哲学根源 194
第五节 汉英反语隐喻差异性的文化模型理据 197
第六节 结语 200
第十四章 悖论格隐喻 202
**节 引言 202
第二节 汉英悖论格与当代隐喻学的谱系勾连 203
第三节 汉英悖论隐喻疆域微观厘析 206
第四节 汉英悖论隐喻相似性的体验哲学理据探微 211
第五节 文化意蕴视域下汉英悖论迥异性的文化模型理据 214
第六节 结语 217
第十五章 汉英认知辞格的当代隐喻学归一性处理:成绩与展望 219
**节 对语言理论的研究 219
第二节 对修辞学的研究 220
第三节 隐喻研究的问题 223
第四节 当代隐喻学学科概论 224
第五节 当代隐喻性视域中的汉英认知辞格对比研究 225
第六节 不足与展望 229
参考文献 230
附录 本书作者近年发表的有关当代隐喻学的著作、论文以及主持课题一览 245
汉英认知辞格当代隐喻学一体化研究 节选
**章 汉英认知辞格的当代隐喻学集约研究概览 **节 引言 隐喻是现实中一种灿若繁星的客观存在。隐喻不仅彰显于文学作品中,也随时随地藏蕴于政治、科技和宗教的各个角落。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概念方式和认知工具,隐喻是观察世界的新途径,是看待事物的新视角。 “隐喻”的英文语汇metaphor词源母语是希腊语metaphora。该词由两个义素构成,首义素meta意为across,尾义素phora源自pherein,意为carry,因此metaphor本质上即是carrying across,含“由此及彼”之意。 西方的隐喻研究*初脱胎于古典修辞学。学界公认的首位对隐喻进行比较系统深入研究的开山鼻祖是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大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Aristotle(前384—前322)。在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Aristotle多次提及隐喻的工作定义、构成方式和修辞功用,为其后两千多年西方修辞学对该语言现象的阐释奠定了基调。Aristotle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修饰手段,两者隶属于一种比照关系,因此隐喻的主要功能是将未知的东西转换成已知术语来表达与传播,间接地通过一事项来理解或把握另一事项。 Aristotle著述以降,隐喻研究历经了由辞格论辩到哲学、语用学、人类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既独立又相关的探讨。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和文化二位一体的范式,特定的文化具有相应的隐喻认知结构。 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联袂推出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正式确立了隐喻的认知地位,拉开了从认知层面研究隐喻的帷幕。自此,隐喻彻底摆脱了固有的传统修辞学和文体学研究范式的桎梏,一跃而成为一种人类共有的认知思维,顺势大踏步迈入了崭新的认知科学领域。 对隐喻的研讨并非西方学者的专属领地。隐喻研究的历史在我国同样十分悠久,隐喻(亦称暗喻)一直是汉语应用范围*广的辞格之一;但令人扼腕的是,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无法找到像古先哲Aristotle那样精确的隐喻定义。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还先入为主地认为隐喻是比喻(或譬喻)的一个辖项,亦即一个没有比喻标记语的明喻,很少把隐喻专门辟出讨论,都是置于“比喻”这个总纲下与明喻等予以同等观照。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一些学者对国外隐喻认知理论的引进与介绍,中国的隐喻研究开始朝着现代科学的方向蜕变和发展,从传统的辞格研究大踏步迈入一个崭新时代,即当代隐喻学(contemporary metaphorology)。这些文献介绍了西方一些主流的隐喻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引领人们了解西方隐喻研究的发展状况和动向,为我国隐喻研究的本土发展打下了初步的理论基石。讨论范围之广、之深使人们逐步将其与思维方式、认知活动等联系起来。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抽象概念认知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武器,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隐喻决非不朽诗人的独创和专利,而是人类思维的共享特征,普遍涤荡于全世界的各种语言之中。我们预期在深入探索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构建当代隐喻学的学科框架,指出方兴未艾的当代隐喻学是横跨语言学、认知科学、哲学、文化学等诸多学科的新兴显学,在探讨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方面成效显著。当代隐喻学一大突出的学术贡献即在于,通过汉英对比进行横亘东西方语言的隐喻对比研究,以确凿地印证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或修辞手段,同时也是一种人类共有的认知方式,具有重要而基础的认知作用。本书在扼要介绍当代隐喻学萌芽起步阶段的“概念隐喻学说”和近来热烈讨论的概念整合(conceptual integration)理论新进路的基础上,较全面地勾勒出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的基本框架并以文化意蕴两翼跨语言考究维度为契机,搭建起当代隐喻学的学科框架。当代隐喻学的跃世而生标志着曾经貌不惊人的隐喻辞格已彻底摆脱了传统修辞学的窠臼,在真正意义上从屈居于附属地位的辞格跨越式地升格为独立的认知科学门类。跨语言隐喻机制的同与异可借助体验哲学和文化意蕴的双维度予以较为圆满而周全的诠释。 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鲜明地指出,隐喻不仅是辞格或简单的交际附属品,还是一种由语言承载并凸显的思维方式。辞格在汉英语言中俯拾即是。本书在结合充分的理论考察与足额的例证阐析的前提下提出:传统的辞格不仅是表层的语词超常组配,更是以一事物描写另一事物的认知路径,换言之,辞格的本质是隐喻性的。辞格涉及同一个认知域(范畴)下的两个次认知域(范畴)之间的投射,可被视作隐喻的特例和辖项。我们有理由将传统意义上的辞格统摄于人类的核心思维方式和本质认知路径—隐喻之下,进而考察其背后的深刻生成与理解程序。传统意义上的辞格与当代隐喻学新视野中的隐喻具有同质性,可以将两者整齐划一地予以通盘考量。有必要在大量收集和归纳汉英语言辞格隐喻的基础上展开系统对比研究,探索辞格隐喻在两种语言中的认知模式和优势分布格局,揭示辞格隐喻的普遍性和差异性。汉英辞格隐喻表述既存在惊人的相似性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学界可以用体验哲学和中西方文化意蕴来充分阐释滋生汉英辞格的深层次理据。本书在充分的理论阐释与大量的语料分析基础上提出:传统修辞学意义上的各种辞格与隐喻具有同质性关系。本书还将以汉英辞格的比较为出发点,探究两种不同语言在相同语境下相同修辞所表现出来的异同点。 汉英语言使用者共同的身体结构及其体验范式决定了两种辞格隐喻的趋同性;而中西文化模型的民族分野性又衍生出跨语言辞格隐喻的差异性。本书主要尝试从当代隐喻学的角度来探究各种辞格的滋生程序,以协助人们更深刻地洞悉这些原本稀松平常的语言现象。诉诸该双象限共同合力挖掘辞格隐喻异同及其背后深藏的发生理据及诱因有助于提升汉英辞格探讨的地位和层次,加强对其认知隐喻机理的深入读释,能够更好、更深刻地认识辞格这一普通而奇妙的人类概念化现象。 当代隐喻学的哲学基础,即体验哲学,可对汉英相通共融之处予以通盘考虑、集合处理,而运用文化模型有助于开展跨语言差异性溯源分析。本书在厘清两代认知科学疆界的基础上,追根究底,对方兴未艾的体验哲学予以全景式的回顾。Lakoff和Johnson举起了体验哲学的大旗,明确发端了主客互动的心智体验观,认为:一方面,体验性真理是在人的身体与客观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身体体验终究是客观现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人类对世界的范畴化并非完全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世界只能是我们认识中的世界,体验性真理渗透并彰显出人的价值观,其主观性亦不言而喻。 笔者还从当代隐喻学的视角审读隐喻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凸显了隐喻在人类认知世界和创造文化中发挥的双重功效,进而揭示跨汉英辞格语言对比各维度差异背后的深刻理据。 一言以蔽之,国内学者应试图找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独特的当代隐喻学视角和见解,中西合璧,将西方先进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加大汉外对比的力度,在理论建构和实践验证两方面留下国人深深的足迹。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纵观国内外隐喻研究史,西学鼻祖Aristotle和儒学祖师孔子的传统修辞观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隐喻被当作一种典型的修辞格和约定俗成的语言技巧。学界两千余年间将隐喻(亦称暗喻)置于修辞“大家族”中,将其划定为比喻(或譬喻)的子项,即无标记语的明喻,并赋予其与其他辞格平等的地位,罕将其辟出单论。 在众多当代隐喻学理论流派和脉络当中,概念隐喻观和概念整合论*具有代表性和理论新意。1980年起,Lakoff和Johnson将隐喻研究的出发点从“表象”转变为“概念”,肇始了“概念隐喻观”,将隐喻研究从语言层面提升至人类思维规律的认知层面(Lakoff & Johnson,1980a,1999)。至此,隐喻从修辞学中一种普通的辞格蜕变为人类概念化内外部世界的利器。20世纪末,以Fauconnier和Turner为代表的研究者指出,概念隐喻观裹足于规约性的概念隐喻,而忽略了新鲜的创造性隐喻,并以“日常言语中新颖隐喻比比皆是” 的判断为起点,着手建构三维立体的“概念整合论”(Fauconnier & Turner,1998,2002)。该理论主张:从两个提供输入元素的本源空间投射出的成分积聚融汇的类属空间,交织幻化出非原始空间直接供给的、独具自身特征的整合空间。隐喻由此成为实时而动态的发生过程。 当代隐喻学研究目前尚存以下问题。 **,隐喻议题的学术平台亟待搭建。虽以“隐喻”为关键词的文献已车载斗量,概念隐喻观、概念整合论、词汇语用说、现代修辞学等学派却未见交融,各自为政;目前虽已存“隐喻学”“当代隐喻学”的提法,但均缺乏稳固而统一的依托框架,尚存理论单薄、取向庞杂、实践深度广度欠佳等漏洞和弊端。整齐划一的平台还未出现,精确定义、覆盖范畴与内涵、操作方法与对象选用标准等问题更有待深化。 第二,辞格认知研究囿于起步阶段。已有学者敏锐地触及辞格的认知属性(刘大为,2001;陈汝东,2001;徐盛桓,2011;张炼强,2013等),但印象式的模糊判断还居主导,缺乏可行性强的理论指引,还未依托当代隐喻学的集成载体对全体辞格予以一一验证。除转喻的基础性认知地位得以彰显之外(张辉和卢卫中,2010),众多辞格仍散落在修辞学辖域中,相互之间的认知地位和衔接关系不清,未见弥合。 第三,认知辞格的汉英对比未充分展开。随着20世纪末对西方理论的介绍,国内隐喻研究开始朝着现代科学进军(林书武,1997;束定芳,2000;胡壮麟,2004等)。学人对国外理论的引进之功可圈可点,更有学者运用舶来理论分析汉语现象(Yu,1998;蓝纯,1999;袁毓林,2004等),但学界普遍还未接纳当代隐喻学的学术地位和理论价值,本地化的消化吸收稍显不足,汉英认知辞格的跨语言对比尚未大规模铺开。 第三节 当代隐喻学的理论基础 自Lakoff和Johnson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刮起了一阵又一阵的“隐喻旋风”。有关隐喻学,尤其是当代隐喻学方面的文章和论著汗牛充栋。但是在承认国内当代隐喻学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学者的创新思维仍然相对滞后,具有标志性的学术成果仍然不多,也没有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认可,更没有形成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隐喻学理论。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在于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地基没有打牢,这样建起的摩天大楼也必然有可能随时倾覆。由此而生的要么是低水平的重复性劳动,要么是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泛泛空谈。 一、概念隐喻学说 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框架,从而引发了学界对隐喻机制热烈的大讨论,成果累累。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的表述手段,更是一条独具魅力、以一事物描写另一相关事物的思维途径。两位学者提出:“隐喻贯穿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到语言里,更体现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诉诸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式的。”(Lakoff & Johnson,1980a:3)概念隐喻理论一经问世,立即激起了学术界的“大地震”,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隐喻狂潮(metaphormania)。概念隐喻理论者将人类的认知活动作为探究焦距,正式宣告隐喻研究已从传统的辞格范畴跨入一个崭新的认知领域,大大加速了人们全面了解语言、思维与现实世界相互关系的进程。 概念隐喻被界定为包括源域(source domain)、靶域(target domain)及其映射(mapping)、理想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和意象图式(image schem
汉英认知辞格当代隐喻学一体化研究 作者简介
孙毅,江苏南京人,博士,博士后,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杰出学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主编。2009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获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获“上海市很好博士毕业生”称号。2009-2012年于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学术研究,获复旦大学“很好博士后”称号。2013年破格晋升教授。2015年受聘为博士生导师。2016-2017年以中美富布赖特研究学者身份赴美访学。2019年入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很好人才”。在Metaphor and Symbol、Pragmatics and Society、Semiotica、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外国语》、《现代外语》、《外语界》、《中国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当代修辞学》等SSCI、CSSCI刊物上发表当代隐喻学、认知叙事学、语用学和翻译学等方向论文80余篇,3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在重量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
- >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6.3¥14.0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9.0¥30.0 -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12.7¥39.8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13.0¥24.0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32.4¥49.8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20.3¥58.0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23.5¥42.0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字海探源
¥25¥78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8.3¥15 -
文言津逮
¥10.2¥28 -
那时的大学
¥12¥28 -
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
¥19.6¥58 -
2020年《咬文嚼字》合订本
¥23.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