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沉积地质与油气勘探新领域

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沉积地质与油气勘探新领域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08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93.5(7.5折) 定价  ¥2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沉积地质与油气勘探新领域 版权信息

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沉积地质与油气勘探新领域 内容简介

鄂尔多斯盆地不同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的勘探程度差异大,并且具有烃源岩时代老、多期生排烃、多期成藏及调整和破坏等特点。从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来看,发育有效的优质烃源岩是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优质储层则是控制油气聚集与分布的核心,而形成大规模油气聚集的关键则是有利的古构造格局,如古隆起背景下的古岩溶(或滩相)油气集聚带及拉张环境下台缘礁滩油气集聚带。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聚集带及战略目标区勘探程度较低,我们以类比法为理论基础,同时结合概率统计原理,采用地质类比-概率法计算各盆地油气集聚带和战略目标区的油气地质资源概率分布。

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沉积地质与油气勘探新领域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盆地地球动力背景与构造演化 1
1.1 盆地地球动力背景 1
1.1.1 全球陆块群与中国古大陆构造域的组成 1
1.1.2 特提斯构造域和古亚洲构造域构造演化 2
1.1.3 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海陆配置及克拉通盆地演化 6
1.2 盆地构造演化 8
1.2.1 中—新元古代陆缘裂谷发育阶段 9
1.2.2 早寒武世华北古陆发育阶段 13
1.2.3 中寒武世华北古陆调整裂解阶段 13
1.2.4 晚寒武世克拉通边缘隆起阶段 14
1.2.5 早奥陶世古隆起发育鼎盛阶段 14
1.2.6 中—晚奥陶世喀斯特隆起发育阶段 14
1.3 盆地构造—沉积分异与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 15
1.3.1 构造—沉积分异作用 15
1.3.2 早古生代构造—沉积分异格局及类型 16
1.3.3 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盆地隆—拗分异 21
1.3.4 早古生代海平面变化与克里摩里海侵—构造转换事件 47
第2章 早古生代地层、层序划分与对比 63
2.1 地层划分与对比 63
2.1.1 区域地层区划 63
2.1.2 早古生代地层划分与对比 64
2.2 层序地层划分及发育特征 77
2.2.1 界面特征及成因类型 77
2.2.2 层序地层格架 81
2.2.3 层序特征及对比 87
2.3 奥陶纪东西海域小层划分对比 93
2.3.1 盆地西北部桌子山组—克里摩里组地层划分 93
2.3.2 古隆起东侧小层划分与对比 96
2.3.3 古隆起两侧四级层序划分与对比 96
第3章 沉积体系、生物礁及沉积模式 101
3.1 沉积体系类型 101
3.1.1 滨岸沉积体系 102
3.1.2 陆棚沉积体系 104
3.1.3 缓坡沉积体系 104
3.1.4 台地沉积体系 107
3.1.5 大陆斜坡—深海盆地 115
3.2 奥陶系生物礁发育特征 117
3.2.1 盆地西缘生物礁发育分布特征 117
3.2.2 盆地南缘典型生物礁发育特征 123
3.2.3 生物礁形成的沉积环境 128
3.2.4 盆地西缘、南缘生物礁沉积特征的差异 130
3.3 沉积模式及演化特征 133
3.3.1 早古生代沉积演化趋势 133
3.3.2 盆地不同地区奥陶纪沉积模式及差异性 135
3.3.3 早古生代碳酸盐岩沉积的规律性与差异性 136
第4章 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演化 139
4.1 编图思路与成图单元 139
4.1.1 编图思路和方法 139
4.1.2 成图单元 140
4.2 超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141
4.2.1 SS1期 141
4.2.2 SS2期 142
4.2.3 SS3期 146
4.2.4 SS4期 146
4.2.5 SS5期 146
4.3 盆地层序(三级)岩相古地理特征 149
4.3.1 寒武系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149
4.3.2 奥陶系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155
4.4 主要地区重点层段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162
4.4.1 盆地东部微相展布及其演化 162
4.4.2 盆地西北部重点层段沉积微相分布特征 168
4.5 不同级次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的优势及进展 173
第5章 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175
5.1 储层类型划分 175
5.2 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176
5.2.1 奥陶系白云岩储层特征 176
5.2.2 寒武系白云岩储层特征 195
5.2.3 白云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 198
5.3 奥陶系礁滩型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200
5.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200
5.3.2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201
5.3.3 储层物性特征 205
5.3.4 储层主控因素 206
5.4 古岩溶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209
5.4.1 岩溶类型及特征 209
5.4.2 前石炭纪岩溶古地貌具明显的分带性 211
5.4.3 岩溶古地貌对风化壳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213
5.5 储层发育形成机理 219
5.5.1 隆—拗分异控制有利沉积(岩溶)相带 219
5.5.2 沉积—早成岩奠定早期孔隙格局 220
5.5.3 水-岩作用定格晚期孔隙 221
第6章 海相烃源岩发育分布特征 223
6.1 海相烃源岩基本特征 223
6.1.1 有机质丰度 223
6.1.2 有机质类型 224
6.1.3 有机质成熟度 226
6.2 海相烃源岩发育的层控特征 227
6.2.1 盆地西南缘奥陶系烃源岩层控特征 227
6.2.2 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烃源岩层控特征 228
6.3 海相烃源岩发育的有利沉积环境 228
6.3.1 盆地西南缘奥陶系斜坡—盆地相烃源岩 228
6.3.2 盆地中东部奥陶系台内潟湖相烃源岩 228
6.4 有效烃源岩分布及控制因素 230
6.4.1 盆地西南缘奥陶系烃源岩分布及控制因素 230
6.4.2 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烃源岩分布及控制因素 232
第7章 盆地构造—沉积分异作用与大型天然气聚集带形成 233
7.1 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对大型天然气聚集带的控制 233
7.2 盆地中东部大型天然气聚集带成藏地质条件 234
7.2.1 烃源条件 234
7.2.2 储集条件 234
7.2.3 封盖条件 237
7.2.4 圈闭条件 238
7.3 盆地西部大型天然气聚集带成藏地质条件 241
7.3.1 烃源条件 241
7.3.2 储集条件 244
7.3.3 圈闭条件 247
7.4 盆地南部大型天然气聚集带成藏地质条件 247
7.4.1 烃源条件 247
7.4.2 储集条件 257
7.4.3 圈闭条件 259
7.5 奥陶系碳酸盐岩成藏模式 259
7.5.1 盆地中东部碳酸盐岩“古地貌”成藏模式 259
7.5.2 盆地西部、南部碳酸盐岩“岩性圈闭”成藏模式 265
第8章 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新领域 267
8.1 盆地整体有利勘探区带 267
8.2 盆地海相碳酸盐岩现实勘探新领域 270
8.2.1 古隆起东侧中组合*有利勘探领域(已取得部分突破) 270
8.2.2 靖边气田奥陶系膏盐岩下有利勘探领域 274
8.2.3 黄龙—宜川较有利勘探领域 275
8.3 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值得探索的勘探新领域——秦祁海域 277
8.4 盆地海相碳酸盐岩远景勘探新领域 283
主要参考文献 287
展开全部

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沉积地质与油气勘探新领域 节选

第1章 盆地地球动力背景与构造演化 中国古大陆及华北克拉通(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分布与全球性的构造古地理演化具有显著的同步效应。从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的角度分析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海 -陆重组、古地理、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1 盆地地球动力背景 1.1.1 全球陆块群与中国古大陆构造域的组成 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1.3~1.0 Ga),格林威尔造山形成了全球“一陆一洋”的格局。这个超大陆(1000~750 Ma)以劳伦古陆为中心,将西伯利亚、东冈瓦纳、波罗的、南美等大陆拼贴在其周缘,被称为罗迪尼亚超大陆(Powell and Pisarevsky,2002; Hoffman,1991;Moores,1991)。澳大利亚学者 Li综合大量资料,重新恢复了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过程(图1-1)。 构造热事件和古地磁资料显示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时间为 825Ma,巨大的地幔柱上涌被认为是裂解的动力机制,并以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基性岩墙群(827±6)Ma和(824±4) Ma为标志(Li et al.,1995)。由于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作用,在劳伦与东冈瓦纳大陆间形成原太平洋,在劳伦与波罗的之间裂解形成原大西洋,这些都标志着超大陆的解体(720 Ma)。解体过程中非造山运动造成东冈瓦纳和西冈瓦纳的汇聚,形成冈瓦纳大陆(600~530 Ma)。 显生宙的全球构造格局表现为横贯东西方向的巨型特提斯构造域分隔着北部的劳亚大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但帕米尔以东的构造,习惯上称为东特提斯构造域,其间由多个陆块形成独立群体,分隔南北两大陆块,这个群体被称为“泛华夏陆块群”。因此,显生宙以前全球古构造可简单概括为:中—新元古代前,全球为一个超级大陆(泛大陆),南华系开始大陆解体,至显生宙全球大地构造为劳亚大陆群、冈瓦纳大陆群、泛华夏陆块群这三大陆块群,以及古亚洲洋、古大西洋、特提斯洋三大洋。 中国古大陆拼合后的构造 -古地理格局主体隶属泛华夏陆块群中的北方陆块群和泛扬子陆块群,北部包括古亚洲洋体系中的岛陆及褶皱带,南部包括冈瓦纳大陆的北缘、印支陆块北缘的越南陆块的北部,这些陆块与洋壳俯冲缝合带、碰撞带,以及特提斯洋演化形成的造山带,由北向南呈有序的组构。 图1-1 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聚合、裂解及冈瓦纳大陆的形成 1.1.2 特提斯构造域和古亚洲构造域构造演化 中国古大陆的聚合涉及三大陆块群和特提斯洋体系、古亚洲洋体系的演化。新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为北方大陆(劳亚)和南方大陆(冈瓦纳)后,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的空间位置、二者间及与相邻大陆的关系对于研究区域构造与地质找矿就显得尤为重要。 1.古亚洲构造域及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 古亚洲构造域主要形成于古生代,经历兴凯、加里东、海西 3个旋回的发展,并以海西造山为主旋回(黄汲清和陈炳蔚,1987)。任纪舜等(1999)认为古亚洲构造域是在古亚洲洋动力体系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构造区,包括古亚洲造山区及南北两侧西伯利亚克拉通南部边缘和冈瓦纳北部边缘,认为中国古生代发展主体在古亚洲洋和古太平洋两大构造域起主导作用,海西构造运动使中国大陆南北拼合,成为特提斯演化的开始。何国琦(1994)认为古亚洲洋构造域是指西伯利亚与东冈瓦纳大陆间广阔的古生代造山区,在古生代古亚洲洋闭合过程中,西伯利亚南缘为主动边缘,处于挤压背景,冈瓦纳北缘为被动边缘,处于拉张环境,中国的中朝、扬子、塔里木等小克拉通,均属古亚洲构造域。许效松等(2004)认为,古亚洲洋和古亚洲构造域北以额尔齐斯—斋桑—新疆阿尔泰—内蒙古图尔根—额尔古纳结合带为界,该界以北为西伯利亚陆块;该界以南为北山(向西接天山构造带,向东至内蒙古狼山—阴山以北的温都尔庙—围场—桦甸至朝鲜的清津),为新元古代末至早古生代古亚洲洋向华北板块的碰撞结合带。南北两个带分别代表古亚洲洋构造域在中国境内泛华夏大陆群与西伯利亚陆块的拼合。古亚洲洋构造域向西,经南天山可能与乌拉尔褶皱带相连,则为石炭纪—二叠纪拼合。 中元古代中—晚期,由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受强烈隆升和大规模裂陷作用的影响,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裂解。此后,华北板块北缘的演化主要受古亚洲洋形成演化的制约。现今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是一个广阔的多块体长期相互作用的复杂俯冲碰撞造山带,包括阴山山脉及其以北、西伯利亚板块以南即我国内蒙古的中东部广大区域,该造山带的演化记录了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间复杂的碰撞造山过程、时间和方式。前人研究表明,内蒙古造山带是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古亚洲洋(兴蒙洋板块)在先期构造基础上,自早古生代末到晚古生代末板块俯冲、碰撞、逐渐封闭造山的地区,包括早古生代加里东造山带和晚古生代海西造山带。胡骁(1990)提出了温都尔庙—白乃庙俯冲海沟—岛弧及弧后盆地体系,认为在中志留世—晚志留世初的晚加里东造山运动在华北板块北侧的白乃庙—白云鄂博一线,由于古亚洲洋板块向南俯冲,岛弧与大陆边缘碰撞发生褶皱和强烈隆升,形成了华北北缘东西向的加里东期陆缘增生带。任纪舜(1990)认为蒙古—兴安构造带的演化经历了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个旋回洋盆的形成、发展和闭合,是多旋回的发展。王瑜(1996)认为两大板块之间的古亚洲洋壳消失是对称的向南北两侧俯冲,*后在中部消失。板块的俯冲—碰撞机制是活动大陆边缘与活动大陆边缘之间由北至南为陆—弧—弧—陆的碰撞,两岛弧间的碰撞始于早二叠世末—晚二叠世初,强烈作用期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 据聂凤军等(2007)、邵积东(1998)研究,从赤峰—固阳一线向北至林西—索伦山主缝合带,依次发育古元古代地块、新元古代褶皱带、晚加里东褶皱带、海西褶皱带。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及它们之间产出的一系列前寒武纪地块被认为在中元古代同属于一个稳定的古大陆块体。寒武纪末,大地构造从南向北依次为:华北板块活动陆缘带、古蒙古洋盆、古洋壳与火山岩地体的俯冲带、前寒武纪中间地块群和西伯利亚板块。早古生代末的构造格局为华北板块北缘白乃庙—温都尔庙活动陆缘带、古蒙古洋盆和西伯利亚板块南缘查干敖包—奥尤特—朝不楞活动陆缘带(图1-2)。 2. 特提斯构造域及秦祁昆洋的构造演化 1885年,德国学者 M.诺伊迈尔提出在中生代存在一个东西向赤道海洋的设想,称为中央地中海。 1893年,奥地利学者 E.修斯认为中央地中海为一广阔的深海区,改称特提斯。板块构造学说提出后,这一海区被称为特提斯洋,系指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间的一个宽阔的中生代海洋。此后,特提斯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对象,但学者对特提斯构造的范围和期次的认识略显混乱。伊朗北部 Alborz山脉北坡以北的海洋称为古特提斯,将晚三叠世沿伊朗南部的 Zagros一线裂开的大洋称为新特提斯。 von Huene等(1980)将特提斯总结为:特提斯是海西造山运动后,古生代末期联合古陆由西太平洋开始呈剪状张开而形成的一个大洋。因此可以分出两个特提斯:一是“永久特提斯”,属古生代太平洋,从古生代到中生代均为大洋相,无不整合;二是“再生特提斯”,是一个在联合古陆上打开的大西洋型的大洋。 Sengor(1990,1987,1984)认为,特提斯造山带是一个超级造山带,它位于欧亚大陆南侧,由古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闭合产生的基梅里造山带和阿尔卑斯造山带组成。 Ulmishek和 Klemme(1991)又提出早古生代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间存在一个原特提斯洋。随后,Metcalfe(1996)根据对地质构造的研究,提出三分特提斯,即将特提斯分为古特提斯、中特提斯、新特提斯,古、中、新分别代表着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甘克文(2000)认为古近纪分离欧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为特提斯洋:早古生代时,在冈瓦纳大陆体系与劳亚大陆体系之间的大洋体系称为原始特提斯;晚古生代,原始特提斯关闭碰撞,形成劳亚大陆南缘增生的海西褶皱带,同时在增生边缘与冈瓦纳之间裂开成为古特提斯洋,直到石炭纪—二叠纪时,两个大陆才拼合成为晚联合大陆,此时的古特提斯洋只剩下了一个向东呈喇叭状张开的海湾;晚二叠世—三叠纪,晚联合大陆逐步解体,欧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分离,与此同时,从原始冈瓦纳大陆的北缘分离出若干碎块,近乎有序地向北漂移,呈接力式与欧亚大陆拼合,这时产生的海槽或洋盆称为新特提斯。 图1-2 古亚洲洋元古代—志留纪构造演化略图  现今,普遍接受的特提斯的概念是在欧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之间长期存在的、向东呈喇叭状张开的低纬度多岛屿洋,具有多期特提斯的特征,即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后,在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间,早古生代裂开的东西向海域称原特提斯洋(甘克文,2000),晚古生代裂开的海域称古特提斯洋,中生代裂开的海域称新特提斯洋,分别对应于加里东构造旋回、海西构造旋回和燕山—喜马拉雅构造旋回。早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为原特提斯洋的分支洋盆——秦祁昆洋(许效松等,2004)。 华北板块南缘的构造演化史与北缘一样极其复杂,主要受原特提斯洋分支即秦祁昆洋的制约(周鼎武等,2002;潘桂棠等,1997;崔智林和孙勇,1995;李春昱等,1978;肖序常等,1978;王荃和刘雪亚,1976)。新太古代末,华北板块基底已经构成了具相当规模的统一古老克拉通地块,并已逐步刚性化。古元古代,该克拉通地块开始裂解,并在板块内部产生北东向裂陷带,南部则发育古秦岭初始裂谷系(图1-3)。古元古代末经吕梁—中岳两期构造—热事件,裂解的克拉通地块焊结为华北统一的结晶基底陆块,结束了强烈的基底活动期,进入相对稳定的沉积盖层发育期。长城期的沉积 -火山岩建造和蓟县期、青白口期的沉积建造,反映了中元古代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由裂谷环境向被动陆缘海转化,秦祁昆洋具有洋—陆间杂的基本特征,其间的微陆块分别具有北临华北板块、南近川中地块的特征,并于晋宁期经历复杂的过程而闭合(周鼎武和刘良,1996;陈能松等,1991;李曙光和张国伟,1991;张寿广,1991;张宗清和袁忠信,1991;张国伟,1988;李钦仲,1985)。 图1-3 华北板块南缘构造演化略图[据张国伟等(1997)修改 ] 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是秦岭再生洋盆发生、发展、消亡的重要时期。新元古代,华北板块西南缘由于伸展裂陷作用,形成了再生秦祁昆洋和贺兰拗拉槽(赵重远,1990)。洛南—栾川断裂北侧的陶湾群为新太古代与该初始裂陷有关的滑塌堆积,同位素年龄为 700~570 Ma(张宗清和袁忠信,1991),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时间大致相当。因此可以认为秦祁昆洋是新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形成的原特提斯洋的分支洋盆。 早古生代,随着秦岭裂陷扩张向洋盆发展及自南向北大范围的海侵作用,开始了华北板块早古生代的陆表海和南缘陆缘海的海相沉积史。北秦岭带南侧的带状基性—中性岩浆杂岩带和广泛分布于北秦岭的中酸性岩浆杂岩带代表了岛弧岩浆杂岩带,说明秦岭—商丹一线是秦祁昆洋壳板块的俯冲消减带。其岩浆岩及其围岩的同位素年龄(500~411 Ma)反映了俯冲作用始于早古生代中晚期,主体于奥陶纪构成沟—弧—盆体系,即华北板块南部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张国伟,2001;卢欣祥,2000;周鼎武和刘良,1996;周鼎武等,1994)。中奥陶世,商丹断裂一线的秦祁昆洋壳向北俯冲消减加剧,促使二郎坪弧后盆地向秦岭基底—岛弧系和华北板块下俯冲,导致华北板块于中奥陶世逐步抬升,于志留纪—早泥盆世使由前震旦纪基底杂岩活化而成的基底—岛弧系和华北板块碰撞,形成以弧—陆碰撞为特征的加里东造山带(图1-4),使北秦岭造山隆升并增生于华北板块南缘(周鼎武等,2002;张国伟等,1997;李晋僧,1994;周鼎武,1994;王鸿祯等,1982;李春昱等,1978)。总之,寒武纪,秦祁昆洋主体为扩张洋盆,至奥陶纪华北板块南缘逐渐由被动大陆边缘演化为主动大陆边缘,并形成沟—弧—盆体系(图1-5)。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