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农耕文化景观的生态价值与演变机制研究——以南太湖溇港圩田为例

农耕文化景观的生态价值与演变机制研究——以南太湖溇港圩田为例

作者:胡敏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60
本类榜单:农业/林业销量榜
中 图 价:¥132.7(7.9折) 定价  ¥1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农耕文化景观的生态价值与演变机制研究——以南太湖溇港圩田为例 版权信息

  • ISBN:9787112266548
  • 条形码:9787112266548 ; 978-7-112-26654-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农耕文化景观的生态价值与演变机制研究——以南太湖溇港圩田为例 内容简介

文化景观是世界遗产体系中较新的类型,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数量偏少、地域差距大,世界遗产委员会、国际文化景观学界一直呼吁加强亚洲文化景观理论和类型研究。作为农耕文明时代杰出代表的南太湖溇港圩田文化景观研究,不仅对文化景观学科发展、遗产保护事业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现实价值。 本研究分为两大部分,分别围绕生态价值和演进机制进行了论述。在**部分,界定了华夏传统农业文化景观概念和内涵,对溇港圩田文化景观价值进行阐述,提出生态价值是溇港圩田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核心,建构“水利-农耕-居住”+“空间-设施-知识”的遗产框架耦合体系。分析了溇港圩田的生态效应,测算了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出其具有耦合、交互、活态、循环四大系统特征,总结了其独特土地利用方式中蕴含的田水共治、微改为宜、地尽其才、精耕细作等传统生态智慧。本研究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和历史地理分析方法,对溇港圩田的景观格局进行了解析,提出溇港圩田具有水网支配下大尺度一体化的结构特征,从水网形态、水地关系、田地比例、供养能力、农作距离、聚落选址、村庄形态等方面解析了其空间特征,并总结了其美学意向。基于气象观测资料对溇港地区的人体舒适度和农业气象适应性进行了评价,运用气象模型模拟分析了溇港圩田文化景观的气候生态效应。通过研究,证实了溇港圩田是人和自然互动下对特定生态环境适应性改造、是华夏传统农业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其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生态文明理念、模式和智慧,具有突出生态价值。 在第二部分,运用历史地理分析方法,对溇港圩田文化景观的发展过程进行识别,提出其经历了孕育、草创、稳定、分化四个演进阶段,其形成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三类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三类驱动力在其演进过程中分别发挥了基础支撑、核心动力、关键保障的作用。用景观格局分析评估等方法,提出溇港圩田文化景观面临农业调整、乡村工业、城乡建设等威胁,呈现出系统结构失稳、空间形态变异、生态功能退化的变化趋势,提出应通过产业引导、空间治理、社区参与、机制保障四个层面的协同施策,实现科学保护、有序传承。

农耕文化景观的生态价值与演变机制研究——以南太湖溇港圩田为例 目录

序 前言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生态文明、文化自信、乡村振兴 1.1.2 研究意义:本土理论构建、遗产科学保护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假设与问题 1.2.1 科学假说:溇港圩田是南太湖地区人与自然长期共同创造的作品 1.2.2 研究问题:对象识别、价值阐释、形成机制、保护策略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1 研究对象:溇港圩田文化景观 1.3.2 研究范围:北抵太湖、南到頔塘、西到小梅港、东至吴兴界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文化景观遗产:深化地域、类型和生态基础价值研究是重要方向 1.4.2 溇港圩田:作为文化景观的溇港圩田相关研究尚未开展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思路:提出假设-分析论证-构建方法 1.5.2 研究方法:文献解读、田野调查、环境模拟、影像解译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遗产类型、价值与构成 2.1 类型认定 2.1.1 类型提出:华夏传统农耕文化景观 2.1.2 概念辨析:与“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比较 2.1.3 遗产内涵:华夏传统农耕文化景观的特性 2.1.4 类型判断:溇港圩田是华夏传统农耕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 2.2 遗产价值 2.2.1 历史价值:太湖地区农耕文明发展变迁的重要实例见证 2.2.2 科学价值:江南低洼泽区可持续性开发的综合技术集成 2.2.3 文化价值:以“溇港水利”“稻桑农作”为核心的南太湖乡村文化样本 2.2.4 景观价值:溇港-圩田-聚落和谐共生的特色江南水乡图景 2.3 遗产构成 2.3.1 遗产框架:“水利-农耕-居住”+“空间-设施-知识”的构成矩阵 2.3.2 水利系统:水域空间-水工设施-传统水利水工技艺 2.3.3 农耕系统:农田空间-耕种设施-传统种植养殖技艺 2.3.4 居住系统:聚落空间-建构筑物-传统人居建设经验及生活习俗 2.4 小结 第3章 生态价值、智慧和理念 3.1 生态效应:对太湖及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人工湿地 3.1.1 流域洪水调蓄 3.1.2 调节地区小气候 3.1.3 过滤净化水质 3.1.4 保护生物多样性 3.1.5 补给地下水 3.2 价值测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3.2.1 方法模型选择 3.2.2 计算参数确定 3.2.3 价值测算结论 3.3 系统特征:耦合、交互、活态、循环 3.3.1 耦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高度关联 3.3.2 交互:水-陆生态系统的边缘效应显著 3.3.3 活态:系统整体结构稳定下的动态平衡 3.3.4 循环:桑基鱼塘、桑基稻田为核心的生态农业 3.4 传统智慧: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 3.4.1 水陆联动、田水共治 3.4.2 地尽其才、物尽其用 3.4.3 顺应地形、微改为宜 3.4.4 规模适度、分区控制 3.4.5 树基稳淤、桑柳护岸 3.5 理念溯源:整体思维模式和人地和谐理念 3.5.1 天人合一、三才一体的有机整体观 3.5.2 阴阳气动、日月更替的动态平衡观 3.5.3 道法自然、五行和谐的生态环境观 3.6 小结 第4章 景观格局与美学意象 4.1 整体特征 4.1.1 格局:水网支配下的大尺度一体化区域 4.1.2 层次:滨湖、绕漾、临由贞塘的空间分异和溇港人居单元 4.1.3 模块:河-村-田-地-塘构成的“圩空间” 4.2 溇港水系 4.2.1 水地占比:地八水二、比例适宜 4.2.2 溇港泾浜:横塘纵溇、泾浜密织 4.2.3 漾荡溇沼:大小各异、勾连相通 4.3 稻田桑地 4.3.1 圩田大小:中位数200亩、均数300亩 4.3.2 田地比例:稻田与桑地比例从3:1~6:1 4.3.3 供养能力:从一夫十亩到户均六亩 4.3.4 农作距离:800m以内10分钟左右 4.4 聚落空间 4.4.1 选址原则:逐高1临田、择宽岸处居之 4.4.2 形态特征:散村主导、带状拓展下的六种布局模式 4.4.3 规模密度:单个1公顷多、每平方公里5个左右 4.4.4 公共空间:宗教建筑与,临水空间主导 4.5 美学意象 4.5.1 水网棋布、圩圩相承的大地景观格局 4.5.2 戽田采桑、男耕女织的农作场景趣味 4.5.3 桑稻广布、菰葭丛生的乡村田园风光 4.5.4 溇港圩蚪、湾埭桥坝的地名特色文化 4.6 小结 第5章 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5.1 技术路线与方法 5.1.1 研究内容 5.1.2 技术路线 5.1.3 典型单元选取 5.2 溇港地区整体气候生态效应观测分析 5.2.1 基本气候特征 5.2.2 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5.2.3 农业气象适宜性评价 5.2.4 观测分析小结 5.3 典型单元片区的气候生态效应数值模拟 5.3.1 气象数值模式 5.3.2 气温模拟结果 5.3.3 风场模拟结果 5.3.4 模拟结论 5.4 小结 第6章 生成演化与驱动因子 6.1 演化过程:孕育、草创、稳定、分化 6.1.1 孕育铺垫:史前文明至三国 …… 第7章 变化趋势与保护策略 第8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清末入湖溇港形势图
展开全部

农耕文化景观的生态价值与演变机制研究——以南太湖溇港圩田为例 作者简介

胡敏,男,汉族,博士,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文物保护责任设计师。 从2005年开始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规划实践及理论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参与数十项文化遗产类保护规划,涵盖大遗址、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景观等各类遗产。主持完成住建部题1项、中规院资助课题1项,正主持住建部课题1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先后参与住建部、科技部课题近10项(含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国家标准1项、工程规范1项)。已发表学术论文29篇,合译著作1部,发表译文3篇。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设计、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申请人长期在关注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在清华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聚焦农耕文化景观,对江南地区溇港圩田文化景观开展深入、系统研究,为开展垛田文化景观研究积累丰富经验。多次被相关学术会议特邀就文化景观进行特邀学术交流。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