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省志(1978-2002)?铁路志
-
>
公路车宝典(ZINN的公路车维修与保养秘籍)
-
>
晶体管电路设计(下)
-
>
基于个性化设计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
-
>
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
-
>
花样百出:贵州少数民族图案填色
-
>
识木:全球220种木材图鉴
纳米MOF及其复合物和衍生物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02302
- 条形码:9787030702302 ; 978-7-03-070230-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纳米MOF及其复合物和衍生物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低维材料与器件丛书”之一。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晶态多孔材料,具有丰富可调的组分和多孔结构。相较于早期围绕MOF材料的结构设计合成及常规性能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转向具有可控形貌的MOF纳米材料及其复合物和衍生物,有效地克服了MOF材料本身的缺陷,提升了MOF性能并赋予更多的功能性,它们在吸附与分离、载药、催化、储能、传感及环境保护等应用领域表现出独特的优势。本书系统介绍了纳米MOF材料及其复合物和衍生物的制备策略,以及其在诸多领域的应用,同时还着重阐述了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并对这类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做了前瞻。
纳米MOF及其复合物和衍生物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参考文献 3
第2章 MOF材料的合成和特性 4
2.1 概论 4
2.2 常规合成方法 6
2.2.1 普通溶液法 6
2.2.2 扩散法 6
2.2.3 水(溶剂)热法 7
2.2.4 固相反应法 9
2.2.5 电化学合成法 10
2.3 合成后修饰 11
2.3.1 配位键合成后修饰 12
2.3.2 共价键合成后修饰 17
2.4 特性 19
2.4.1 多孔性 20
2.4.2 框架柔性 24
2.4.3 发光 26
2.4.4 导电性 29
2.4.5 磁性 33
2.5 表征 35
2.5.1 X射线测试 35
2.5.2 吸脱附测试 39
2.5.3 光谱测试 40
2.5.4 电子显微镜表征 42
2.5.5 其他表征 47
2.6 小结 48
参考文献 48
第3章 纳米MOF及复合物的合成 57
3.1 概论 57
3.2 零维MOF的合成 58
3.3 一维MOF 的合成 59
3.3.1 调制剂合成法 59
3.3.2 模板法 59
3.3.3 重结晶法 60
3.3.4 微乳液法 61
3.3.5 化学微液流法 62
3.4 二维MOF的合成 62
3.4.1 自上而下合成法 63
3.4.2 自下而上合成法 68
3.5 三维纳米MOF的合成 72
3.5.1 自组装超结构 73
3.5.2 分级多孔结构 77
3.5.3 核壳结构 81
3.6 纳米MOF复合物的合成 83
3.6.1 金属-MOF复合物 83
3.6.2 量子点-MOF复合物 86
3.6.3 多金属氧酸盐-MOF复合物 87
3.6.4 酶-MOF复合物 88
3.6.5 有机分子-MOF复合物 88
3.6.6 二氧化硅-MOF复合物 90
3.6.7 聚合物-MOF复合物 90
3.6.8 其他功能材料-MOF复合物 91
3.7 小结 91
参考文献 92
第4章 纳米MOF及复合物的应用 98
4.1 概论 98
4.2 气体存储和分离 98
4.2.1 气体存储 98
4.2.2 气体分离 103
4.3 药物负载与传递 111
4.4 热催化 116
4.5 电化学催化 122
4.5.1 氧气还原 122
4.5.2 氧气析出 126
4.5.3 氢气析出 132
4.6 光催化 138
4.7 超级电容器 143
4.8 电池 149
4.8.1 锂离子电池 149
4.8.2 锂硫电池 158
4.8.3 锂空气电池 163
4.8.4 钠离子电池 168
4.8.5 钾离子电池 173
4.9 小结 178
参考文献 179
第5章 纳米MOF衍生物的合成 195
5.1 概论 195
5.1.1 直接热解法 196
5.1.2 客体包覆热解法 197
5.1.3 基底辅助热解法 198
5.1.4 湿化学法结合热解法 199
5.2 纳米MOF衍生碳材料的合成 199
5.2.1 前驱体选择 200
5.2.2 形貌控制 203
5.2.3 掺杂控制 205
5.3 纳米MOF衍生金属氧化物的合成 208
5.3.1 铁氧化物 208
5.3.2 钴氧化物 209
5.3.3 镍氧化物 210
5.3.4 钛氧化物 212
5.3.5 铟氧化物 212
5.3.6 铜氧化物 212
5.3.7 锌氧化物 213
5.3.8 铈氧化物 213
5.3.9 钌氧化物 214
5.3.10 锡氧化物 214
5.3.11 锆氧化物 214
5.3.12 金属氧化物复合物 215
5.4 纳米MOF衍生金属氢氧化物的合成 215
5.5 其他纳米MOF衍生金属化合物的合成 220
5.5.1 硫化物 220
5.5.2 磷化物 224
5.6 纳米MOF衍生金属/金属化合物与碳的复合物的合成 226
5.6.1 金属/碳复合物 229
5.6.2 金属氧化物/碳复合物 234
5.6.3 金属氢氧化物/碳复合物 236
5.6.4 金属硫化物/碳复合物 237
5.6.5 金属磷化物/碳复合物 239
5.6.6 其他金属化合物/碳复合物 241
5.7 纳米MOF衍生单原子分散金属负载碳的合成 243
5.7.1 MOF金属节点分散金属原子 244
5.7.2 MOF有机配体分散金属原子 246
5.7.3 孔限域分散金属原子 248
5.7.4 异原子调制策略制备双原子催化剂 249
5.7.5 自上而下法制备单原子分散金属负载碳 250
5.7.6 小结 253
5.8 MOF衍生碳基超结构的合成 254
参考文献 257
第6章 纳米MOF衍生物的应用 269
6.1 概论 269
6.2 气体分离和存储 270
6.2.1 储氢 270
6.2.2 二氧化碳吸附和分离 273
6.2.3 低分子量烃类吸附分离 278
6.2.4 挥发性有机物的吸附与分离 279
6.2.5 其他气体选择性吸附分离 280
6.3 热催化 282
6.3.1 多孔碳纳米材料 282
6.3.2 金属/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 283
6.3.3 金属/多孔碳材料 287
6.4 电化学催化 295
6.4.1 氧还原反应 296
6.4.2 析氧反应 302
6.4.3 析氢反应 307
6.4.4 二氧化碳还原反应 313
6.4.5 氮还原反应 317
6.5 光(电)催化 321
6.5.1 染料降解 321
6.5.2 有机物转化 323
6.5.3 分解水产氢 324
6.5.4 光催化水氧化 325
6.5.5 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326
6.6 超级电容器 328
6.6.1 碳材料 329
6.6.2 金属化合物 331
6.6.3 金属氧化物/碳复合材料 333
6.7 电池 334
6.7.1 锂离子电池 335
6.7.2 钠离子电池 337
6.7.3 锂硫电池 339
6.7.4 其他典型电池 341
6.8 其他应用 342
6.8.1 燃料脱硫脱氮 342
6.8.2 药物缓释 342
6.8.3 吸波材料 343
6.8.4 医学治疗应用 344
6.8.5 生物传感 345
6.9 小结 346
参考文献 347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362
关键词索引 364
作者简介 366
纳米MOF及其复合物和衍生物 节选
第1章 绪论 纳米材料(nanomaterials),一般指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个维度处于纳米尺度内(1nm至数百纳米),或将其作为基本物质单元构成的材料。相比于大尺度块状材料,纳米材料凭借着独特的基本特性展现出许多新奇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小尺寸效应、表面与界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1, 2]。以催化应用为例,纳米材料往往拥有高暴露易于接触反应底物的活性位点,从而经常表现出比大尺度块状类似物更加优异的催化活性。因此,对于特定应用的纳米材料应该具有均一的尺度。就目前而言,凭借许多稳定可靠的合成策略,无机纳米材料(如金属和半导体等)已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中,而对于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则方兴未艾[3]。 近年来,配位聚合物(coordination polymer,CP)材料(由金属离子/团簇和有机配体构筑)已经成为被广泛研究的晶态有机无机材料。早期人工合成的配位聚合物材料,可以追溯至18世纪德国化学家迪斯巴赫(Johann Jacob Diesbach)首先发现的六氰合铁酸铁{Fe4[Fe(CN)6]3,俗称普鲁士蓝}。而在文献中,配位聚合物这一术语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4]。不过,此类配合物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化学家们的广泛研究兴趣。直到1990年左右,澳大利亚化学家R. Robson才陆续报道了系列多孔配位聚合物的单晶结构及其离子交换性能等相关研究[5]。至此,由于配位聚合物潜在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该领域迅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注意,成为目前高速发展的新兴领域和重要的研究热点之一,相关论文数量呈现出了指数式增长趋势(图1-1)。到目前为止(2020年),人们在近三十年已经发表了超过9万篇相关的研究论文,已知的配位聚合物的总数已超过了2万种,多数材料均表现出各种有趣的性能,如吸附与分离、荧光与传感和多相催化等。 由于化学组成、结构多样性和历史等缘故,除了配位聚合物及其直接延伸而来的相关术语—多孔配位聚合物(porous coordination polymer,PCP)之外,目前已有多种术语被用来描述这一系列化合物,包括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配位网络(coordination network)、金属-有机材料(metal-organic material)和金属-有机杂化材料(metal-organic hybrid material)等。直至2013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发表了相关术语建议[6]。根据该建议,通过重复的配体实体在一维、二维或三维延展成的配位化合物称为配位聚合物。经由配位实体在一个维度上延伸,并具有两条及以上相互交联在一起的链(chains)、环(loops)、螺旋(spiro-links),或者经由配位实体在二维或三维尺度上延展的配位化合物,则称为配位网络。而金属-有机框架则需要同时拥有有机连接体和含有潜在的孔隙(void)的配位网络。也就是说,配位聚合物所涵盖的范围*为广泛,而配位网络是配位聚合物的一个子集,MOF则属于配位聚合物,并且是配位网络的一个子集。 图1-1 以“metal-organic framework”或“coordination polymer”为关键词,基于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粗略统计的近30年全球论文数量(2020年8月检索) 在研究初期,MOF材料研究主要围绕新型结构设计合成及常规性能研究,如气体吸附与分离、荧光与传感、催化和膜器件等[7-10]。*近,具有可控形貌的MOF纳米材料的制备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11, 12]。另外,MOF材料由于丰富的组分和多孔结构,也可作为可设计的模板/前驱体,利用高温处理同样可以制备出形貌多样的MOF衍生纳米材料[13, 14]。该衍生材料往往具有可控的孔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以及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等[15]。得益于上述可靠的合成方法,MOF及其衍生物已被应用在诸多应用中,尤其在气体存储和分离、药物负载与传递、催化和能源等领域[16, 17]。显然,对于可提升性能的形貌研究,人们对其重要性的认知已成为该领域探索的主要动力。本书将着重介绍MOF及其衍生物纳米材料,内容涵盖了MOF的传统合成和特性、纳米MOF及其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纳米MOF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应用等多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Marshall C R,Staudhammer S A,Brozek C K . Size control over metal-organic framework porous nanocrystals[J]. Chemical Science,2019,10(41):9396-9408. [2] Majewski M B,Noh H,Islamoglu T,et al. NanoMOFs:little crystallites for substantial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2018,6(17):7338-7350. [3] Carné A,Carbonell C,Imaz I,et al. Nanoscale metal-organic materials[J].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2011,40(1):291-305. [4] Knobloch F W,Rauscher W H. Coordination polymers of copper(Ⅱ)prepared at liquid-liquid interfaces[J].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1959,38(133):261-262. [5] Hoskins B F,Robson R. Infinite polymeric frameworks consisting of three dimensionally linked rod-like segment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989,111(15):5962-5964. [6] Batten S R,Champness N R,Chen X M,et al. Terminology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nd coordination polymers(IUPAC Recommendations 2013)[J].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2013,85(8):1715-1724. [7] Zhou H C,Kitagawa S. 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J].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2014,43(16):5415-5418. [8] Lee J,Farha O K,Roberts J,et al.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aterials as catalysts[J].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2009,38(5):1450-1459. [9] Allendorf M D,Bauer C A,Bhakta R K,et al. Luminescent metal-organic frameworks[J].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2009,38(5):1330-1352. [10] Li J R,Kuppler R J,Zhou H C. Selective gas adsorption and separation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J].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2009,38(5):1477-1504. [11] Cai X C,Xie Z X,Li D D,et al. Nano-siz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J].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2020,417:213366. [12] Xiao X,Zou L L,Pang H,et al. Synthesis of micro/nanoscal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nd their direct electrochemical applications[J].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2020,49(1):301-331. [13] Liu B,Shioyama H,Akita T,et al. Metal-organic framework as a template for porous carbon synthesi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08,130(16):5390-5391. [14] Dang S,Zhu Q L,Xu Q. Nanomaterials derived from metal-organic frameworks[J]. Nature Reviews Materials,2018,3(1):17075. [15] Liu W X,Yin R L,Xu X L,et al. Structural engineering of low-dimensional metal-organic frameworks:synthesis,properties,and applications[J]. Advanced Science,2019,6(12):1802373. [16] Wei Y S,Zhang M,Zou R Q,et al. Metal-organic framework-based catalysts with single metal sites[J]. Chemical Reviews,2020,120(21):12089-12174. [17] Wang H F,Chen L Y,Pang H,et al. MOF-derived electrocatalysts for oxygen reduction,oxygen evolution and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s[J].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2020,49(5):1414-1448. 第2章 MOF材料的合成和特性 2.1 概论 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作为一种功能性的晶体材料,在过去接近30年期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时至今日,人们通过采用各种各样的金属离子以及有机配体,已经合成并报道了约70000多种不同的MOF结构[1]。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无论经过怎样的精心设计、选择以及控制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它们的连接(配位)模式总是呈现出或多或少的不确定性。而且,反应体系中的溶剂分子和添加剂等,也可能随时会参与MOF的组装。以合成中常见的Zn(Ⅱ)离子为例,除了采用经典的四面体四配位和八面体六配位模式外,也可采用四方锥五配位模式,甚至可以与溶液中水或碱分子反应,形成6-连接的氧心五核锌簇Zn4(μ4-O)[2]。也就是说,对于MOF合成,控制产物的构筑走
纳米MOF及其复合物和衍生物 作者简介
徐强,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日本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印度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首席研究员,AIST-京都大学能源化学材料开放创新实验室主任,神户大学兼职教授,京都大学兼职教授。2020年加盟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兼任多个杂志的主编或编委,如EnergyChem主编,CoordinationChemistry Reviews副主编,Chem,Matter,Chemistry-An Asian Journal 等顾问委员。主要从事化学相关的纳米多孔材料及其催化与能源应用研究。2014~2021年连续入选汤森路透一科睿唯安优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录,2012年获汤森路透社前沿科学奖(Thomson Reuters Research Front Award),2019年获洪堡研究奖(HumboldtResearch Award)及市村地球环境学术奖(Ichimura Prize)。
-
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第2版)
¥56¥128 -
磷腈阻燃材料(精)
¥118.5¥158 -
陶瓷坯釉料制备技术
¥57.2¥78 -
聚酰亚胺纤维
¥41.8¥68 -
化工辞典-第五版
¥103.5¥138 -
4.23文创礼盒A款--“作家言我精神状态”
¥42.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