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

作者:李有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240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9.8(8.3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 版权信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 内容简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根据教育部2011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共十四章,分别是绪论、积极心理学、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大学生个性品质塑造、创新与创新思维、学习心理及其应用、大学生情绪管理、和谐人际关系构建、恋爱与心理健康、网络活动与心理健康、大学生涯规划、大学生择业心理、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1
**节 心理健康的概念 1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 4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5
第四节 心理咨询 8
第五节 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原则和方法 11
第二章 积极心理学 14
**节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14
第二节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认知幸福与人生 17
第三节 大学生积极生活之道 24
第三章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 35
**节 自我意识概述 35
第二节 自我意识发展的历程和特点 38
第三节 大学生完善自我的途径 42
第四章 大学生个性品质塑造 49
**节 个性概述 49
第二节 气质与性格 53
第三节 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塑造 57
第五章 思维与创新思维 64
**节 思维 64
第二节 创新思维的应用 66
第三节 创新思维的培养 68
第六章 学习心理及其应用 73
**节 学习及大学生学习 73
第二节 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构及心理过程 75
第三节 影响学习活动的非智力因素 84
第七章 大学生情绪管理 93
**节 情绪和情感 93
第二节 情绪、情感的分类 101
第三节 情绪理论 105
第四节 情绪的自我调节 106
第五节 情商 110
第八章 和谐人际关系构建 124
**节 人际交往概述 125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与特点 134
第三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138
第九章 恋爱与心理健康 154
**节 爱的心理实质与爱情的理论 154
第二节 大学生恋爱的影响因素及其特点 159
第三节 大学生性心理 161
第四节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165
第十章 网络活动与心理健康 171
**节 网络与大学生活 172
第二节 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176
第三节 正确对待网络 183
第十一章 大学生涯规划 189
**节 大学生涯规划的意义 189
第二节 大学生涯规划的制定 191
第十二章 大学生择业心理 200
**节 大学生择业心理概述 200
第二节 大学生择业心理分类 206
第三节 培养大学生健康择业心理 210
第十三章 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 213
**节 压力和挫折概述 213
第二节 大学生压力和挫折的产生与特点 215
第三节 压力和挫折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220
第四节 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策略 221
第十四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 226
**节 生命与生命教育 227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应对 232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235
参考文献 239
展开全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 节选

**章 绪论 【案例导入】 案例一:小林以当地**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某重点高校,**学期期末,本来踌躇满志准备获取奖学金的她未能如愿。她的情绪从此一落千丈,变得郁郁寡欢,无心学习,也无法处理好与同学的人际关系,还整夜失眠。*后不得不去医院精神科检查,结果被诊断为严重抑郁症。 案例二:某女大学生,入学三个月,3000多元的存款被骗。该生以前从未离开过父母的保护,性格内向乖巧。此事后,出现了失眠、无食欲、反应减慢、注意力涣散、情绪低落、易激惹、自责等症状。她感到自己很倒霉,生活中处处都是危险,目前及今后的生活不可控。为了弥补经济损失,她四处找工作,这影响了她的学习,同时也让她对今后能否完成学业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以至于出现了退学的念头。 以上两位同学都身体健康,没有疾病,但都将无法继续完成学业,这对于十余年寒窗苦读才迈入大学校门的她们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于她们的人生也将是一个巨大损失。 是什么原因导致她们如此的结局呢? 两位同学都是心理原因导致无法继续学业的。前者是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特别是承受挫折的能力太差。后者是心理自闭,遇到挫折不敢寻求帮助,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敢告诉。总之,都是心理不够健全造成的。这两个个案说明,人仅有身体健康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心理健康。正如“人”字的写法,必须是一撇一捺相互支撑才能组成一个不倒的“人”字。 **节 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心理概述 所谓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反映。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行为表现形式多样,但它的构成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人对现实的反映过程,是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消失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 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人的*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例如,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你来到户外锻炼,当微风拂面时,你会感到凉爽;阳光照在身上又感觉很温暖;此时空气中不时送来阵阵清香;环顾四周看到五颜六色的东西,还可听到各种声音 凉爽、温暖、清香、五颜六色、各种声音等都是外部世界作用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各个感觉器官所产生的感觉。 感觉是人*简单的认知活动,但却是我们认知的起点和基础。感觉所提供的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当你进一步感觉到周围事物的意义时,如辨认出风的凉爽、空气中花草的清香、鸟的鸣唱、汽车的轰鸣声等,这时你对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就转化为对事物整体的知觉。当你回到家中,户外感受到的一切还会“历历在目”,这就是记忆。记忆是人在头脑中保留的对以前感知过的对象或现象的映像。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事物的表面特征,还能间接概括地反映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特征。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外部表现或言行,了解其内心世界;人们可以通过对古代化石的研究,进而推知远古时代动物和人类的生活情景,这是凭借思维实现的,思维是认知的高级形式。人不仅能再现亲身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创造新事物的形象,这就是想象。通过想象,我们不仅能设计未来发展的宏图,也可以在头脑中重构几千年前人类生活的图景,还可以进行文学艺术上美的创造。总之,以上提到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都属于认知过程。认知过程就是人脑接收、储存、加工各种信息的过程。 2. 情感过程 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对事物的态度体验。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并不是无动于衷、冷漠无情的,总是要对之采取一定的态度,产生某种主观体验,如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失去亲人的悲伤,对不道德行为的憎恨,对祖国名山大川的赞美等。据说,1824年5月,贝多芬的《D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次演奏,当这两首充满爱国之情的交响曲演奏一结束,全场就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场的许多人都感动得泪流满面。巨大的成功、震撼人心的场面,使贝多芬激动得晕厥过去,一度不省人事。这种强烈的激情就是情感的体现。 3. 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人对客观事物不仅要感受它,认识它,同时还要处理它并改造它。人们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还要制订计划,选择方法,克服种种困难,才能*终实现预定目标。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通常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我们不能半途而废,要迎难而上,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就要启动人的意志过程。 认知、情感与意志这三者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认知是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只有正确与深刻地进行了认知,才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所谓“知之深,则爱之切”;另一方面,情感和意志又会影响认知活动的进行与发展,因为情感和意志既在人的认知中起过滤和动力的作用,又是衡量人的认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样,情感也会对意志行为产生推动作用,而意志行为又会有利于丰富和升华情感。因此,各种心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1. 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关于人的行为活动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个性倾向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个性结构中*活跃的因素。它制约着所有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个性的社会实质。 2.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例如,有的人观察细致入微,有的人想象力奇特,有的人擅长语言表达,有的人在音乐上显露才华,这是能力上的差异;在性情、脾气方面,有的人活泼好动,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缓慢,有的人暴躁,有的人温柔,这都是气质上的差异;在对人对事上,有的人朴实肯干,有的人懒散拖拉,有的人大公无私,有的人斤斤计较等,这是性格上的差异。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需要指出的是,还有一种心理现象叫注意,它不属于某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存在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心理现象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如果没有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没有对外界事物的情感体验,没有对客观事物的积极改造的意志行动,人的性格、能力、信念、世界观是不可能形成的;另一方面,已形成的个性又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使人的各种心理过程总带有个人的色彩。事实上,既没有不带个性心理特征的心理过程,也没有不表现在心理过程中的个性心理特征,二者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并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即人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心理因素在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下运作的综合体现。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人格、心理状态等。因此,心理健康又可分为狭义的心理健康和广义的心理健康。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协调统一。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它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达到和谐一致,并且心理的各种功能都能较好发挥作用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是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标志。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有过研究和论述,目前尚无统一定论。我们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他们特定的社会角色的要求,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以下七条。 (一)有较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相对稳定 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的学生珍惜学习机会,求知欲望强烈,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能保持一定的学习效率,能体验到学习中的满足与快乐,学习成绩相对稳定。 (二)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人贵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的学生了解自己,接受自己,自我评价客观,既不妄自尊大而做力所不能及的工作,也不妄自菲薄而甘愿放弃可以发展的机会。 (三)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情绪可以影响健康,影响工作效率,影响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学生能经常保持开朗、乐观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虽然也有悲、忧、哀、愁等消极体验,但能主动调节,同时能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喜不过狂、胜不过骄、败不过馁。 (四)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状况*能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能乐于助人。 (五)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 人格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心理健康的学生的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六)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以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心理健康的学生在环境改变时能面对现实,对环境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使个人行为符合新环境的要求;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清晰的认识,抵制环境中的消极影响;及时修正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 (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行为表现。心理健康的人的认知、情感、言行、举止都符合他所处年龄段的要求,心理健康的学生应该是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勇于探索的。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及运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是为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一个参考尺度,在具体运用时应持辩证的态度,不能简单地、机械地照搬照套,而应灵活地加以掌握和应用,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心理是否健康与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心理疾病。因此,不能仅从一时一事简单地给自己或他人下心理不健康的结论。 (2)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两种心理状态,而是一种连续状态,正常与异常或者说常态与变态只是连续状态的两个端点,从良好的心理状态到严重的心理疾患之间还有一个广阔的过渡带,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之间没有绝对严格的界限,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3)心理健康状况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随着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心理健康状况会有所改变。特别是大学生感情丰富,人生经验相对较少,加之又处于长知识、长才干的时期,心理状态是很容易发生变化的。 (4)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是一种理想的尺度,而不一定是每个人*佳的心理境界。它的提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而且为我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每一个人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作出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以追求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即使是符合心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