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明代阁臣:三杨内阁

明代阁臣:三杨内阁

作者:宋立杰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38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26.1(5.8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明代阁臣:三杨内阁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8076128
  • 条形码:9787568076128 ; 978-7-5680-7612-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明代阁臣:三杨内阁 本书特色

1.讲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机构。2.发掘被人忽视的正史细节。

明代阁臣:三杨内阁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讲述明朝的内阁制度——三杨内阁。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成祖朱棣组建了大明王朝的任内阁,内阁制度由此进入明朝。本书讲述的是在明朝阁臣制度下,“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历四朝、辅政四十余年,开创仁宣盛世的一段明史,“三杨”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明朝的国力继续沿着鼎盛的轨道发展。这个时期被认为是明朝国力*强、政治*清明的时期。

明代阁臣:三杨内阁 目录

上编盛世的序幕1**章三杨生平3
**节三杨其人4
第二节三杨的政治理念16
第三节互补的三杨28第二章新机构的酝酿与发展33
**节新机构的诞生34
第二节阁臣:皇帝的智囊团51第三章旧朝与新朝61
**节变异的宗藩制度62
第二节新朝的政治构成66

中编开拓盛世77第四章君臣同心79
**节三杨与太子朱高炽的关系80
第二节三杨的帝师经历91
第三节三杨与皇室内部问题101第五章三杨的政治角色扮演107
**节三杨与永乐政局108
第二节三杨与仁宣政局114

下编盛世的落幕149第六章三杨联盟的危机151
**节帝王的御臣之术152
第二节内阁与部院的矛盾165
第三节三杨的内部分歧173
第四节宦官权力的提升175第七章三杨谢幕179
**节少年帝王明英宗180
第二节三杨的无奈与妥协197附录三杨年表209延伸阅读书目235后记237
展开全部

明代阁臣:三杨内阁 节选

精彩文摘(推荐) 一、明太祖何以废相 1. 底层的崛起 对中国古代史有所了解的读者大概都清楚,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帝王中得位“*正”者。他起自平民,通过自身的奋斗,成功建立明朝,成为开国之君。这也许应对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再没有出现第二位平民皇帝。 恰是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前的这些苦难的经历与挫折,带给他来自社会底层生活的真实体验,同时也为其理政意识的发展与积累提供了特殊的客观条件。明太祖朱元璋本名叫朱重八,因在家族中排名第八,故名之。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适逢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官吏贪污之风盛行,加上淮河流域出现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在灾荒中,他的父母、长兄先后去世,唯留其一人在世间。也许是这段经历造就了其坚韧、猜忌、不信任任何人的心理,如其自言道:“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既非可倚,侣影相将”。大家各为自己的生计着想,也就无所谓互帮互助了。朱元璋:《皇陵碑》,见张德信、毛佩琦主编:《洪武御制全书》卷16,黄山书社,1995年,第189190页。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前往皇觉寺剃度为僧。但是由于灾荒,民众已无法生存,很难有多余的钱粮向寺庙布施,皇觉寺没有了民众的施舍也很难维系,所以皇觉寺的主持决定让僧人自谋出路。朱元璋只得结束较为安定的生活,外出云游以谋生路。出去云游三年后,他又回到了皇觉寺。 明太祖晚年画像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时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红巾军起义,而红巾军起义的核心地带就在安徽。朱元璋儿时的伙伴汤和参加了红巾军郭子兴部,因作战勇敢,屡立军功,被授职千户。后来他联系到了朱元璋,写信劝他参加红巾军,借此在乱世中赢得一条出路。经过深思熟虑,朱元璋决定投奔郭子兴率领的红巾军部。这次选择给朱元璋的人生带来了重大的转折,但他当时没有意料到此次选择会令他成为日后的九五之尊。 明太祖异形图(来源:《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真迹》,河北美术出版社,1996年)明太祖传世画像较多,据研究表明,大致分为两类,圆脸像(正相)和长脸像(异相)两类。对其真实相貌,学界历来存在争议,可参阅胡丹:《相术、符号与传播——对“朱元璋相貌之谜”的考析与解读》,载《史学月刊》,2015年第8期;朱万章:《朱元璋画像再探》,载《文史知识》,2018年第10期。 参加红巾军,虽然承担失败的风险,但与朱元璋之前的生活经历相比,要好得多,甚至可以说使他龙入大海。在起义军中,朱元璋迅速成长起来,深得郭子兴赏识。郭子兴又将自己的养女马氏许配给朱元璋,并命其统率军队作战。在取得一系列的战功后,朱元璋的威望越来越高,并且得到了龙凤政权的认可。当郭子兴与其子先后战死后,朱元璋便成为这支部队的大元帅,有了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军事上的成功,并没有使朱元璋骄傲自满,他审时度势,反而更加谨小慎微,在狭缝中进一步壮大实力。朱元璋深知自身能力不足,非常信任自己的手下,并招揽文人学士。文人学士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声望。在乱世中,为了壮大实力,必须依靠文人学士。朱元璋听从谋士的意见,对他们以礼相待,史载朱元璋“独克己下人,旁求贤士,尊以宾礼,听受其言,昼夜忘倦”解缙:《天潢玉牒》,中华书局,1985年,第2324页。,朱元璋也自言:“资人君子有能相从立功业者,吾礼用之。”《明太祖实录》卷4,丙申岁三月庚寅,第42页。此举在元末群雄中甚为少见,正因为此,朱元璋得到了诸如宋濂、刘基、李善长等文人学士的支持。朱元璋也正因为有了文人学士的鼎力支持,从而能在元末群雄中脱颖而出。经过近二十年的南北征战,朱元璋实现了人生的逆袭,由社会底层一跃成为一国之主,而他的成功经验似难以复制,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虽然朱元璋儿时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他在军旅生涯中成长为一名统帅后,明孝陵“治隆唐宋碑”开始注重提高自身文化水平,与文人儒士交流,常常与儒臣讨论治国问题,了解古今治乱,在讨论中,更加深知儒臣之重要。通过与儒士的交流,以及自身的努力,朱元璋的学识不断增长,自身文化水平也大幅度提高,更喜欢阅读《左传》《史记》《汉书》《唐书》等史书。朱元璋为明朝开国之君,他设计了明朝的规章制度,促使新的王朝在废墟中顺利成长。由他一手建立的明朝延续了近三百年,即使在晚明时期,帝王怠政,国家机关尚可以正常运转数十年。清朝皇帝对其评价甚高,如顺治帝认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清世祖实录》卷71,顺治十年正月丙申,第567页。康熙立碑“治隆唐宋”,赞誉明太祖朱元璋,还说:“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清圣祖实录》卷193,康熙三十八年四月庚戌,中华书局,1986年,第1042页。,并多次亲自或者派人祭奠明太祖朱元璋。在某种程度而言,明太祖朱元璋是非常成功的,在古代中国所有帝王中,他不失为英主。但其为人诟病的便是他的权力欲,在永保朱氏天下这一动机的驱使下,大肆屠杀功臣,与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迥然不同。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身份发生了改变,与此前的同僚、朋友等等,变成了君臣关系,由平等转变成不对等的关系。结合自身经历以及遍览古今史书,明太祖朱元璋的君臣观、皇权思想也逐渐成形。在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历代君主以及儒士都鼓吹尧舜之道,明太祖朱元璋也不例外,他仿效尧舜之君道。而在不断构建皇权政治的过程中,他将自己塑造成君师兼任的圣君。明太祖朱元璋不失为一代英主,他奠定了明代近三百年的各项制度,使动荡的中华大地重归有序。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一直以尧舜之道要求自己,相比其他帝王来说,明太祖非常勤政。此外,他还有明确的臣道观,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君臣关系,形成君臣一体之局面。朱元璋曾专门创作了《臣用章》,系统地阐释其对臣的认识与要求。朱元璋认为臣是君的助手,是君治理天下的得力干将;臣是为君主服务的,臣的权力来于君,君与臣是统一体,臣必须为君服务。以此而论,他认为在君臣关系中,臣是君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君与臣不是平等的关系,臣必须对君负责,而君可不必对臣负责,也不可能约束君。朱元璋:《资世通训·臣用章》,续修四库全书第935册,第264页。 明太祖朱元璋对自身的要求比较高,他认为自己都以身作则,禁私欲,那么身为臣,也必须禁私欲。然而他认为“愚顽殖民”禁私欲是很难的,必须辅之以外力,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他推崇重典治国,这也是他屠杀官吏毫不手软的思想根源。他如此为之,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皇权,保障朱氏天下的长治久安。也许是出于极端的皇权心理,或许是年少经历让他看透世间冷暖,以及不法官吏欺压民众,明太祖对官员的管控极严,从他的臣道观来看,他也明确认为臣必须辅佐皇帝完成君的使命,以促成君主成为圣君。当明太祖认定该臣不是忠臣而是奸臣后,便会毫不手软地加以惩治。 经过十几年的奋战,明太祖朱元璋与他的合作者取得天下。他们支持朱元璋为皇帝,而自己也成为开国功臣。打天下的过程中,凶险异常,为了拉拢各方势力,“苟富贵,勿相忘”之类的承诺便发挥其效用,而一旦成功了,打天下的功臣势必要享受成功的喜悦与成果。史书多载历朝开国功臣的骄纵、排斥异己、结党营私,但他们忘记了这天下是他们打下的,但并不是他们的,而是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分封他们为侯为官,甚至是赐予免死铁券,但是在皇权面前,在国家稳定面前,这些不值得一提。明太祖朱元璋可以忍得一时,但不能一直纵容,他多次在谕旨中以及与臣的谈话中,透露让开国功臣们安分守己,享受荣华富贵即可的意思。但是开国功臣们的私欲不断膨胀,僭越法制礼制。那些将领拥兵自重,让明太祖朱元璋不得不担心,他要考虑自己皇位的安危。于是在各种内外因的刺激下,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清理开国功臣们。胡惟庸案前后株连三万多人,包括一公、十四侯;蓝玉案致死者一万多人,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此外,明太祖朱元璋处死了自己的侄子朱文正、李文忠;周德兴因帷薄不修被杀;廖永忠因僭用龙凤被赐死。明太祖朱元璋共封了十二公、五十七侯、六伯,经胡蓝党狱以及其他形式的清洗,开国功臣基本退出明初政治舞台,诸如汤和等仅存之功臣也不再干预朝政。 除却对开国功臣进行清洗外,明太祖朱元璋还大力整顿官员队伍,严厉处罚贪污渎职的官员。洪武十五年(1382)的空印案与十八年(1385)的郭恒案更是使官署为之一空。两案与胡惟庸案、蓝玉案并称洪武朝四大案。还有始于洪武十八年的逮捕清理“积年民害官吏”,一直持续到二十年(1387),历时近三年。 洪武朝的四大案,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比较令人震惊之事。明太祖朱元璋也因此被史家留下了肆杀的评价。限于篇幅,本书不一一叙述,因胡惟庸案与本书主旨密切相关,便着重阐述一番。

明代阁臣:三杨内阁 作者简介

宋立杰,汉族,历史学博士,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晚明政治史、明清商人史。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