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阅读卢卡奇: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史探究

阅读卢卡奇: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史探究

作者:张秀琴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37.2(6.0折) 定价  ¥6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阅读卢卡奇: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史探究 版权信息

阅读卢卡奇: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史探究 本书特色

卢卡奇思想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侧面展现了作为一个迄今为止依然对人类社会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史的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理论表达,这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执是之故,当我们今天探讨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任何重要话题(无论人物、流派或问题域)时,几乎都无法绕开卢卡奇来展开。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相信学界这句常识性判断即“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创始人之一”,然而,这句判断究竟意味着什么,有着怎样的具体议题及其历史展现?这正是本书拟尝试探索的主要内容。

阅读卢卡奇: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史探究 内容简介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卢卡奇的学说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本书借助大量一手文献(包括德语与匈牙利语文献),以思想史的梳理方式多方面考察了卢卡奇从其早期(20世纪20年代之前)、中期(20世纪20-50年代)直到晚期(20世纪50-60年代)的主要代表著作及核心思想,并将解读的重点集中于卢卡奇在“物化”概念群(包括异化、外化、客体化、对象化和拜物教等)下所展开的对以资本主义发展为的“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力图勾勒卢卡奇物化逻辑的萌芽、形成与演化线索,并借由“阅读卢卡奇”的解读性视角来重新审视20世纪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发展历程。

阅读卢卡奇: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史探究 目录

导言 卢卡奇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一场关于“物化”的“戏剧” **章 走向马克思之路:物化逻辑的萌芽 **节 客体化:“物象化”概念的源起 一、“物象化”概念的*初使用 二、物象化概念的西美尔之源 第二节 心灵、形式与生活:从客体化走向对象化原则 一、走向对象化原则的结构图:心灵、形式与生活 二、对象化何以可能:“渴望”为赋形提供动力 第三节 对象性活动的由来:“总体”的“形式”碎片 一、“形式”的由来:“总体”的离与散 二、作为现代“赋形”的“对象性”活动:客体化的扬与弃 第二章 学徒期的“徘徊”:物化逻辑的确立 **节 “对象化”与“物化”:社会基本结构形式的一般与特殊 一、商品是市民社会的对象性形式 二、物化是被绝对客体化的对象性活动 第二节 作为对象化决定因素的“阶级意识” 一、二律背反是资产阶级的物化意识 二、无产阶级意识就是新的对象性活动意识 第三节 作为新型对象化的“总体”:历史唯物主义 一、“总体”决定着不同层次的对象及其相互关系 二、物化逻辑在20世纪20年代的呈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场 第四节 卢卡奇与马克思主义:对话、自我批评与评价 一、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与赫斯、布哈林等人的“对话” 二、恢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辩证法维度与卢森堡和列宁等人的“对话” 第三章 “直面”马克思:作为对象化的两种形式的“外化”与“异化” **节 卢卡奇论黑格尔的“实证性”概念 一、理性原则的确立:自由与主体性诉求 二、辩证法的宗教迷雾:从对立到和解 三、“实证性”概念的双重内涵:二元论模式的确立与松动 第二节 卢卡奇论黑格尔耶拿早期“外化”逻辑的客观唯心论基础 一、客观唯心主义方法论的确立 二、劳动辩证法的初步提出 三、“外化”概念的首次使用 第三节 卢卡奇论《精神现象学》中的“外化”逻辑 一、确认外化逻辑是《精神现象学》的社会历史总框架 二、徘徊在“外化”与“异化”之间 三、作为《青年黑格尔》批判工具的《青年马克思》 第四章 “走出”物化迷雾与审美“救赎” **节 以理性辩证法破除对象性中的物化 一、批判作为物化意识的非理性主义 二、重申理性辩证法的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原则 三、卢卡奇为确立辩证理性原则的持续努力 第二节 “救赎”理性的审美之路 一、作为外化过程的审美反映 二、特殊性范畴:作为审美反映的“中介”性 第五章 “返回”对象性存在的社会性 **节 存在即对象性存在的再确认 一、劳动是社会本体论的实践基础 二、对象性辩证法的本体论意义 第二节 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核心范畴:劳动、意识形态和异化 一、劳动创造对象性结构 二、异化是物化的环节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阅读卢卡奇: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史探究 作者简介

张秀琴,1970年生,祖籍安徽合肥。先后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并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带头人,中国人民大学学科标志性重大规划平台“当代马克思主义国际研究平台”首席专家,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同时担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意识形态专题研究和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研究。1998年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著有《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等著作多部。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优秀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德国勃兰登堡科学院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访问学者。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