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哲学史(全2册)/(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中国哲学史(全2册)/(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649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52.9(6.3折) 定价  ¥84.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中国哲学史(全2册)/(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版权信息

  • ISBN:9787010229256
  • 条形码:9787010229256 ; 978-7-01-022925-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哲学史(全2册)/(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史,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以中国历目前所产生的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先秦时期、秦汉至隋唐时期、宋至清中叶时期、晚清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近代时期。 中国哲学史是随着中国传统学术在近代的学科分化而逐步形成的一门学科。在这个学科的形成过程中,学科内容不断完善,学术范式不断调整,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研究方法。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哲学智慧发展史,集中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学习中国哲学史,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升精神境界;弘扬中华民族很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哲学史(全2册)/(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目录

导论
**节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精神传统
第三节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学习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
**编 先秦哲学
引言
**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节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初建
第二节 春秋时期天人观和人神观的转变
第二章 老子的哲学
**节 以“道”为*高范畴的宇宙观
第二节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第三节 “道法自然”的社会历史观
第四节 老子哲学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 孔子的哲学
**节 “天”的思考和“命”的探索
第二节 “仁”的提升和“人”的反思
第三节 “礼”的发展和“道”的追求
第四节 “中庸之道”的方法论
第五节 孔子思想的价值和影响
第四章 墨子的哲学
**节 “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历史观
第二节 “天志”、“明鬼”和“非命”的天人观
第三节 “察类明故”和“三表法”的认识论
第四节 墨学的影响及其中绝
第五章 孟子的哲学
**节 孟子哲学的渊源
第二节 孟子的性善说和心性修养论
第三节 孟子的“仁政”说和民本思想
第四节 孟子的“圣人”说和精英史观
第六章 庄子的哲学
**节 道论与天论
第二节 齐“物论”与“齐物”论
第三节 “道遥游”与“无待”境界
第七章 《易传》的哲学
**节 “生生之谓易”的宇宙观
第二节 天道人事合一的系统观
第三节 人性论和社会观
第八章 名家和后期墨家的哲学
**节 惠施的“历物之意”
第二节 公孙龙的名辩理论
第三节 后期墨家的名实观
第九章 荀子的哲学
**节 “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观
第二节 “化性起伪”的人性论
第三节 “隆礼重法”的社会政治主张
……
第二编 秦汉至隋唐哲学
第三编 宋至清代中叶哲学
第四编 近代哲学
阅读文献
**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哲学史(全2册)/(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节选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太阳正中的时候也就是它开始偏斜的时候,万物生长的时候也就是它孕育死亡的时候(吐故纳新)。这一命题揭示了事物静止的相对性和运动的连续性,说明了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正如《庄子·秋水》所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惠施和庄子的这些说法都强调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因而包含着辩证法的合理因素。但是,他们离开现实条件讲事物的运动变化,否定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如他看到了生中包含着死,却忽视了生与死的质的区别,则是其理论上的失足之处。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大同”即较大的“类”(共相),“小同”即较小的“类”(共相)。如“人”是较大的类,“楚人”是较小的类,“人”与“楚人”的概念区别就是“小同异”。而“万物毕同”,意谓万物都是由“一气”所化生,即所谓“通天下一气耳”;但万物又是由不同的“小一”积聚而成,此即万物“毕异”。万物“毕同”与“毕异”的辩证关系就是“大同异”。惠施既承认万物的“毕异”,又承认万物的“毕同”;既承认概念(名)的差别(“大同”不是“小同”),又承认概念的统一(“大同”、“小同”都是同)。这一理论既看到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万物“毕同”),又看到了物质世界的差异性(万物“毕异”),包含着辩证思维的合理内容。但是,这一理论从概念的转化论证事物的统一,甚至否定事物和概念在一定条件下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忽视了事物和概念转化的条件性,很容易走向相对主义。后人把惠施的这一理论称为“合同异”。  “南方无穷而有穷。”《庄子·则阳》载惠施向魏王引荐了一个叫戴晋人的人,戴问魏王:“四方上下有穷乎?”魏王答:“无穷。”戴又说:“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有国于蜗之右角”的“蛮氏”没有什么区别。这实际上表达了惠施的思想。四方上下无穷(即“至大无外”),当然包含“南方无穷”。但南方的某一国家(如楚国)、城邑、人又是有穷的,在有穷之物中又包含着无数个“至小无内”的“小一”。这就是无穷由有穷构成,有穷中又包含着无穷。这是中国哲学史上对有限与无限辩证关系的*早思考。  “今日适越而昔来。”这一命题讲的是时间的相对性。今日相对于明日来说,就是昔日。所以,站在明日的时间维度上看今日,就会把今日称为昔日。我们说的今昔,都是相对于一个特定的过程、范围和条件来说的。如果超越了特定的过程、范围和条件,今可能成为昔,昔也可能成为今。因此,惠施这一命题虽然包含着强调时间的相对性的合理因素,但由于他离开了过程、范围和条件来讨论时间问题,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相对主义。对这一命题的理解,也有学者从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的角度作出解读,认为不同的地区在时间上具有差异性。  “连环可解也。”其意不明。惠施的命题中可能存在着“辩者,辩其所不能辩”(《庄子·庚桑楚》)的因素。这一命题,旧说只从字面看,有说两个连环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就算是解开了;也有人说,齐国王后用锤砸断了玉连环,就解开了。但是,也有学者从名家注重概念辨析的视角作出解说,认为连环讲的是昔日、今日、明日三环或过去、现在,未来三环。这三环总是连接的,但是,当我们确定了今日或现在的界限时,三环便由互相连续在一起的整体变成了各自独立的三个环节。因此,“连环可解”实际上讲的是事物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如果说“今日适越而昔来”讲的是时间的相对性,那么,这个命题讨论的则是空间的相对性问题,它与“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和《荀子·不苟》提到的“齐秦袭”意思基本相同。《经典释文》引司马彪云:“燕之去越有数,而南北之远无穷,由无穷观有数,则燕越之间未始有分也。天下无方,故所在为中;循环无端,故所行为始也。”这个解释是正确的。燕在北,越在南,齐在东,秦在西,天在上,地在下,它们之间的距离不可谓不大,但如果和“四方上下无穷”的“大一”比起来,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未始有分”,趋近于零了。在这个意义上,燕、越、齐、秦、天、地都是相“袭”(连)的。因为四方上下无穷,所以天下没有真正的中央。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