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品味生活·茶道(32开平装)
-
>
给自己一杯茶的时间
-
>
面包与黄油的故事 历史·文化与食谱
-
>
茶知识108问:今天您喝茶了吗
-
>
银勺子(漫画版)(软精装)
-
>
祝酒辞大全
-
>
精选美味速成家常菜1000例
茶与茶器(修订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0857959
- 条形码:9787510857959 ; 978-7-5108-5795-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茶与茶器(修订版) 本书特色
知名茶人静清和老师茶器美学经典代表作全面、精心修订 新增100余幅历代茶器图片知茶识器入门基础追溯饮茶的起源,探索茶器的演变深度解析饮茶方式与茶器审美的交互影响
茶与茶器(修订版) 内容简介
在唐代以前,由于原始条件下的药、食、饮同源,因此茶与茶器(修订版)的发展,并没有发生多少的交叉。陆羽《茶经》问世以后,人间相学事春茶,茶器与茶具有了明确的分野。元代,揉捻工艺的发明与普及,为发酵茶的出现创造了可能,也使茶的瀹饮变得简单和快捷。尤其是在明末清初,当松萝茶的制作技术影响了武夷茶之后,随着一个崭新的乌龙茶类的诞生,必将催生与之相应的很恰当的新的品饮方式。于是,器具精良、以闲情逸致烹制的工夫茶出现了。当酒杯被借用作茶杯使用之后,很多酒器的形制,便影响和左右了茶器的发展与变革。曾作为品茗器的盖碗,也渐渐地在向泡茶器方向转变。 本书脉络清晰,有理有据。以历史为线索,追溯中国近两千年的茶与茶器(修订版)的发展史,尤其是唐、宋、元、明、清时段;理论与实践结合。作者结合多年从事做茶、开发茶器的丰富经验,对照可靠的史料,深度解析饮茶方式与茶器审美的交互影响,堪称知茶识器的入门经典; 全新修订。不仅对文字进行精心地修改、增补,力求科学准确,同时增加100余幅精美历代茶器图片,使得图文结合更为紧密。
茶与茶器(修订版) 目录
茶与茶器(修订版) 节选
从上古的煮茶、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到由唐代淹茶若隐若现演化而来的壶泡法以及点茶演绎出的瓯盏撮泡法,茶器的功用、形制、釉色和审美,都在随着制茶技术的发展、饮茶方式的转变、陶瓷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着,尤其是明末清初工夫茶的兴起,对茶器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几乎革命性的,颠覆式地推动着茶器向精巧化、雅致化、艺术化的方向前进。而这一切草蛇灰线,都需要从浩瀚的史料中去大海捞针,去抽丝剥茧,去条分缕析,以此得出与各个时代所存茶器特征相一致的结论,从而推导出茶器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变革与演化规律。这也是本书着重研究、阐述与修订的重点。 在修订中,我尽可能地将两千年左右的茶与茶器的交互发展史简单化、通俗化、例证化。删繁就简,才能看清历史的真相。那些试图把茶与茶器深奥化、玄虚化的,基本都是为了蒙人。我经常讲:美,从一只茶杯开始。浮生日用,左摩右挲,美就在蕴含在茶器之中,道不远人。 器以载道。这是茶器与茶具的根本性区别。中国自古就有藏礼于器的传统,合礼而制器,据器以明礼,凡礼用均为器。而器的设计,则每具深意,无不关乎思想,其器用必合于四时变化,却又攸关着礼仪。道运而无名,器运而有迹。因此,在形而下的器中,藏着形而上的道,这即是茶器于你、于我、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茶与茶器》作为我的第三本茶学专著,已出版近五年了。近五年来,又出版了《茶与健康》一书,并对之前出版的《茶味初见》、《茶席窥美》、《茶路无尽》进行了详尽而周严的修订。在学中写,在写中改,严以律己,数十年如一日。期间,不是跋涉在茶山,就是奔波在去博物馆的路上。勤于知行,眼界自宽。学,然后知不足。以此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积累丰富而翔实的史料,始可具备不断反省与修正的力量。 虽然自《茶与茶器》出版以来,以其专业、严谨、实用、耐读而广受好评,但是,人贵有自知之明,作为作者,也常常为自己曾经的肤浅或某处的考证不周而倍感惭愧,如芒在背。幸好有《茶与茶器》再版的机会,让我能够将该书从头至尾又做了一次深入的修改与订正,把不能准确表达主题的繁冗枝蔓悉数删去,将近年的研究心得、所感所悟融汇其中,并对原书中的插图,几乎做了全部的更新,使主旨更明确,文脉愈加贯通。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可祛我心病矣! 静清和 2021年8月29日 茶具茶器有分别 在习茶的过程中,我们很少把茶具和茶器去做严格的区分,经常把二者笼统的混为一谈,这是一种不应该有的疏忽。陆羽在《茶经》里,对茶具和茶器,从概念上做了严格的定义,分别单列在第二章和第四章,殊有深意。他把关于采茶、制茶的工具,定义为茶具。把与烹茶相关的不可缺少的用具,把对茶的育化有改善作用的工具,全部定义为茶器,并着重对茶器做了详细的阐述,从而赋予了茶器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格。 陆羽为什么要把与烹茶、品茶有关的器皿,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纸囊、竹筴都列为茶器呢?个人以为,主要是关乎饮茶的礼仪。通过必要的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茶性俭”来涵养品德之俭,即陆羽《茶经》重点要突出的“行俭德之人”。礼仪,古体写为禮儀。“禮”字的左边从示,右边的“豊”是指古代祭祀用的礼器。中国自古就有藏礼于器的传统,合礼而制器,据器以明礼,凡礼用均为器。而器的设计,则每具深意,无不关乎思想,其器用必合于四时变化,却又攸关着礼仪。道运而无名,器运而有迹。因此,在形而下的器中,藏着形而上的道,即器以载道。故茶器以载道,茶道由器传,而非茶具。 陆羽在《四之器》一章里,列出了详细的煎茶器清单,共计二十六种。假如平时不用,或携带外出时,其他的二十五器,都会安放在体积硕大的都篮里,这与《封氏闻见录》的记载是吻合的。据封演记载:“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文中的“都统”,即是都篮。《九之略》说:“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此篇讲的二十四器,恰好不包括都篮和具列。二十四器若是有所疏漏,意味着礼仪的缺失或不严谨。而礼仪是一个国家的纲纪,是人们道德与信义的表征,这在城邑之中、王公之门,是不可疏忽的。若是处江湖之远,跳脱出功名利禄的窠臼,可以不必拘礼,这即是《茶之略》一章“俭以养德”的重要意义,也是从一瓯茶中观照出的世俗与清雅的分野。 值得注意的是,严于茶事的陆羽,在《茶经》里竟然没有提到承载茶碗的托子,这很奇怪,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陆羽在《茶经》中,连一个小小的茶夹,都表述得如此详细,因此,他不是故意遗漏或忽略了茶托。假设真属疏漏,即使陆羽不去修订,常伯熊等人也会一定纠正的。由此只能证明,在陆羽《茶经》完成之前,茶托还没有出现,或尚未正式启用。 茶托,又叫盏托、碗托、茶船。清代顾张思的《土风录》中写道:“富贵家茶杯用托子,曰茶船。”宋人程大昌的《演繁露》说:“(茶)托始于唐,前代无有也。”唐人李匡义《资暇集》记载: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手,取碟子承之。既啜,杯倾,乃以蜡环楪中央,其杯遂定,即命工以漆环代蜡。宁善之,为制名,遂行于世。其后传者,更环其底,以为百状焉。”宋人程大昌的记载可以说明,在唐代以前,茶托还没有出现。据唐人李匡义说,茶托子出现在唐建中年间。同一时代的人提供的佐证,往往*为可信。如果我们仔细推演一下时间,就会发现,建中元年正好是780年。以上确凿的证据和时间链条,完全可以证实,在陆羽《茶经》问世时,茶托尚未出现,更何况茶托*早出现在公元780年交通闭塞的蜀地。
茶与茶器(修订版) 作者简介
静清和 静清和,原名张茂林,出身于中医世家,当代著名茶人,知名茶学者。清和茶道、清和花道的创始人。国内著名的茶席、茶道空间设计师,茶道与茶席美学的推广者、践行者。 长期以来,致力于茶道、香道、传统插花、中医、文玩等传统文化旳研习。多年来,秉持“静为茶性,清为茶韵,和乃茶魂”的制茶、做茶理念,长期游学茶山,源头问茶,对茶类、茶史、茶性、茶器等,均有深刻的研究和论述。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科学理念为表达,深入浅出,对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角与观点,深刻影响着国内健康饮茶、茶席设计、茶道美学及其对茶的进一步认识。代表有《茶味初见》《茶席窥美》《茶路无尽》《茶与茶器》《茶与健康》。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19.3¥35.0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
¥16.7¥38.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17.1¥45.0 - >
莉莉和章鱼
莉莉和章鱼
¥13.4¥42.0
-
说茶饮茶
¥5.9¥10 -
茶知识108问:今天您喝茶了吗
¥8.2¥9.8 -
生活茶艺
¥7.4¥15 -
松风煮茗婺源茶事
¥14.8¥27.5 -
识茶.泡茶.品茶-彩图版
¥19.1¥39.8 -
玩味餐配茶(中国茶配餐入门指南,七大茶类与七大食味的搭配之道!)
¥32.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