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第三卷)减缓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第三卷)减缓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0-01
开本: 其他 页数: 620
本类榜单:自然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38.1(7.9折) 定价  ¥4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第三卷)减缓 版权信息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第三卷)减缓 内容简介

本书共包括13章,涵盖了近期气候变化减缓的主要议题。本书对2012年以来国内靠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评估,反映了**的研究进展。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和驱动力,排放情景和路径转型,主要行业的减排潜力和技术,城市减排的政策和技术路径,消费行为的减排选择,我国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下的减排路径的政策选择,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关联,以及我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和靠前战略等方面进行的评估。本书是全面认识中国未来温室气体减排相关研究进展的报告。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第三卷)减缓 目录

目录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前言
第1章 总论 1
1.1 引言 2
1.2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2012》发布以来世界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2
1.2.1 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 2
1.2.2 中国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5
1.2.3 气候变化与环境的协同治理 7
1.3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2012》发布以来IPCC有关减缓的新进展 8
1.3.1 IPCC AR5有关减缓的主要结论 8
1.3.2 IPCC三大特别报告有关减缓的结论 9
1.3.3 IPCC AR6的进展和关注重点 12
1.4 关于气候变化减缓的新认知 13
1.4.1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13
1.4.2 减缓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 14
1.4.3 减缓气候变化途径与排放路径转型 15
1.4.4 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可行性与不确定性 16
1.5 本次评估报告的逻辑主线和主要内容 17
1.5.1 评估目标和逻辑主线 17
1.5.2 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 17
参考文献 20
第2章 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和驱动力 25
2.1 引言 27
2.2 排放趋势 28
2.2.1 全球及主要国家排放 28
2.2.2 中国的排放 32
2.3 排放的驱动力 40
2.3.1 人口增长和人口特征 40
2.3.2 城市化及城市形态因素 41
2.3.3 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 42
2.3.4 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变化 45
2.3.5 气候与非气候政策 49
2.3.6 空间集聚与空间不平等效应 53
2.3.7 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 54
2.3.8 化石能源设施投资 54
2.3.9 部门排放驱动力 55
2.4 GHG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58
2.4.1 GHG减排与清洁能源供应 60
2.4.2 GHG减排与可持续城市 61
2.4.3 GHG减排与消除贫困 63
参考文献 64
第3章 排放情景和路径转型 79
3.1 引言 80
3.2 排放情景和路径转型评估模型工具 80
3.2.1 技术经济分析模型 81
3.2.2 “自上而下”模型 82
3.2.3 综合评估模型 83
3.3 全球排放情景及其特征 84
3.4 2℃和1.5℃情景下全球和中国的碳排放空间 90
3.4.1 全球碳预算 90
3.4.2 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 91
3.4.3 各国未来减排展望 97
3.5 中国减排情景和路径 98
3.6 分部门排放情景 99
3.6.1 一次能源供应 99
3.6.2 电力行业 104
3.6.3 终端使用部门 105
3.6.4 农业、林业及土地利用 114
3.7 减排成本及经济影响 115
3.7.1 碳价格 115
3.7.2 减排投资成本 117
3.7.3 经济影响 119
3.8 转型途径 122
3.8.1 排放途径 122
3.8.2 能源转型途径 124
3.8.3 政策途径 125
3.9 减排途径和SGDs的关联 128
3.10 地球工程 132
参考文献 134
第4章 能源 147
4.1 引言 148
4.2 全球能源转型 148
4.2.1 全球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现状 148
4.2.2 《巴黎协定》对全球能源系统碳排放约束 149
4.2.3 全球能源低碳转型路径 150
4.2.4 主要国家和地区能源低碳转型路径 150
4.3 中国能源低碳转型 151
4.3.1 中国能源消费和CO 2排放现状 151
4.3.2 《巴黎协定》对中国能源系统碳排放约束 152
4.3.3 中国能源低碳转型路径 153
4.3.4 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155
4.3.5 低碳能源可以满足我国的新增能源需求 155
4.4 化石能源 155
4.4.1 化石能源资源潜力 155
4.4.2 生产、消费和进出口 156
4.4.3 煤炭高效清洁化利用 156
4.5 可再生能源 157
4.5.1 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和展望 157
4.5.2 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潜力 159
4.5.3 “低于 2℃”情景下的可再生能源展望 160
4.6 核电 161
4.6.1 发展现状 161
4.6.2 面临问题和挑战 163
4.6.3 战略定位 164
4.6.4 核电发展前景和展望 166
4.6.5 减排技术、减排潜力和减排成本 168
4.7 电力部门 168
4.7.1 温升目标对电力需求的影响 168
4.7.2 电力系统转型情景及路径 168
4.7.3 煤电技术潜力、退出路径及影响 170
4.7.4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并网挑战及应对策略 171
4.7.5 电网对低碳电力转型的影响 172
4.8 能源部门CCUS/BECCS 172
4.8.1 发展现状 172
4.8.2 处于研发和示范阶段 174
4.8.3 未来发展前景 175
4.8.4 减排成本和面临障碍 175
4.9 能源政策选择 176
4.9.1 中国能源政策现状及其执行效果 176
4.9.2 实现2050年气候目标的能源政策情景 178
4.9.3 适应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能源政策选择 179
参考文献 180
第5章 城市 189
5.1 引言 190
5.2 城市碳排放特征 190
5.2.1 城市总体的碳排放特征 191
5.2.2 城市提出的碳排放峰值目标 191
5.3 城市碳排放驱动因素 193
5.3.1 城镇化与碳排放的相关性 193
5.3.2 驱动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 194
5.3.3 城市碳减排政策的选择 195
5.4 城市结构与碳减排 196
5.4.1 城市形态与碳减排 196
5.4.2 空间规划与碳减排 199
5.4.3 基础设施与碳减排 202
5.5 城市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技术与潜力 204
5.5.1 减缓技术在中国城市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205
5.5.2 城市减缓气候变化技术的重点领域 205
5.5.3 城市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力 208
5.6 体制机制与政策 210
5.6.1 国家层面针对低碳城市的政策 211
5.6.2 城市层面的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 213
5.7 城市减缓的协同效应 216
5.7.1 城市空气质量的协同效应 216
5.7.2 城市能源系统的协同效应 217
5.7.3 健康与社会经济的协同效应 218
5.7.4 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协同效应 219
参考文献 220
第6章 工业 228
6.1 引言 230
6.2 中国的工业转型情景 230
6.2.1 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现状与趋势 230
6.2.2 中国工业转型与减排主要驱动力 233
6.2.3 中国工业排放情景分析 234
6.3 产业结构调整与需求减量 237
6.3.1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237
6.3.2 跨行业协同节能减碳 241
6.4 高耗能行业的工艺革新与技术进步 246
6.4.1 钢铁行业 247
6.4.2 水泥行业 248
6.4.3 石化行业 250
6.4.4 有色金属行业 252
6.4.5 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墙体材料等其他建材行业 253
6.5 工业能源结构调整效应 254
6.5.1 工业能源结构调整的减排绩效 254
6.5.2 工业电气化的应用 257
6.5.3 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259
6.5.4 氢的应用 261
6.5.5 成本和减排潜力 262
6.5.6 小结 263
6.6 工业CCUS 264
6.6.1 1.5℃ &2℃温升目标下的不同减排量评估 264
6.6.2 CCUS减排成本 265
6.6.3 水泥行业应用CCUS的减排潜力 265
6.6.4 钢铁行业应用CCUS的减排潜力 267
6.6.5 煤化工行业应用CCUS的减排潜力 268
6.6.6 空气碳捕集技术的减排 270
参考文献 271
第7章 交通 280
7.1 引言 282
7.2 交通碳排放现状、特征、驱动力与趋势 282
7.2.1 排放总量与各子部门情况 282
7.2.2 主要排放特征 284
7.2.3 主要驱动力 286
7.2.4 CO2排放趋势 288
7.3 交通部门已有主要减排措施 290
7.3.1 总体情况 290
7.3.2 各子部门减排措施 296
7.4 交通低碳发展转型路径 303
7.4.1 交通部门未来总体的减排潜力 303
7.4.2 主要减排路径 304
7.5 交通减排技术措施的成本、潜力、障碍和机会 309
7.5.1 主要节能减碳技术措施的综合比较 309
7.5.2 各子部门情况 311
7.6 交通运输的碳减排政策 316
7.6.1 强化部门顶层设计,开展低碳交通试点 317
7.6.2 完善环境保护政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17
7.6.3 采用经济激励政策,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 319
7.6.4 加强铁路管理,提升环保与减碳协同效益 319
7.6.5 设立节能减排资金,加快低碳民航发展 320
7.6.6 设立2050年交通部门深度减排目标,促进交通技术转型 320
7.7 本章 结论 320
参考文献 321
第8章 建筑 325
8.1 引言 326
8.2 建筑碳排放的范围界定 326
8.2.1 建筑碳排放定义 326
8.2.2 建筑碳排放构成 327
8.2.3 建筑碳排放总量及发展趋势 329
8.3 城乡发展与建设规模的控制 331
8.3.1 中国建筑面积现状 331
8.3.2 中国城乡规划和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332
8.3.3 未来建筑面积发展趋势 334
8.4 中外建筑运行能耗的比较 336
8.4.1 能耗总量和强度的比较 336
8.4.2 关于用能差异的研究 338
8.5 建筑减排的目标和路径 340
8.5.1 宏观目标和路径 340
8.5.2 重点技术讨论 344
8.6 建筑实现深度减排、零排放的技术和政策路径 347
8.6.1 近零能耗建筑 347
8.6.2 精细化运维 352
8.6.3 直流建筑与柔性供电 355
8.7 小结 359
参考文献 360
第9章 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AFOLU) 365
9.1 引言 366
9.2 中国AFOLU现状 366
9.2.1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366
9.2.2 AFOLU生产现状 368
9.3 AFOLU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汇现状 370
9.3.1 农业温室气体排
展开全部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第三卷)减缓 节选

第1章 总论   主要作者协调人:陈迎、董文娟   编审:周大地   主要作者:朱磊、赵小凡   执行摘要   自《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2012》科学评估报告发布以来,国内外有关减缓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不断发展,推出了一系列科学评估报告。同时,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确立了新的国际气候治理机制,《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国际气候治理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努力,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新时代,中国在国际气候治理中的角色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逐渐从参与者转变为重要的贡献者和引领者。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以环境治理和国际产业竞争为契机,中国经济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方兴未艾。在全球政治经济大变局以及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减缓气候变化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近年来,减缓气候变化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协同效应为减缓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减缓气候变化的视野从减缓技术扩展到发展路径转型,可行性和不确定性成为减缓政策评估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科学新认识为减缓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提供了分析框架。   1.1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适应与减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重要途径,减缓特指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增加温室气体汇的各类措施和途径(IPCC,2015a)。2002年发布的《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中并未涉及减缓的相关内容。2005年发布的**次科学评估报告《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中首次纳入减缓气候变化的内容,但篇幅较少,未独立成卷。   2012年发布的第二次科学评估报告《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2012》中的减缓气候变化内容首次独立成卷(第三卷),系统全面地对减缓措施、政策建议、国际合作等内容进行了评估。第三卷从低碳转型的挑战切入,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情景、技术选择与经济潜力进行了分析,按照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部门的分类,对温室气体减排现状和趋势进行了评估。在政策层面,《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2012》重点评估了可持续发展政策对气候变化的减缓效应,以及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问题。在国际合作层面,该报告评估了国际合作对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和必然性,以及参与全球气候合作意愿的影响因素、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现状等内容。该评估报告还对地方政府和社会参与、综合应对气候变化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   本次评估报告是对第三次中国气候和生态环境演变的科学评估,仍分为三卷,其中**卷为科学基础,第二卷为影响、脆弱性与适应(分为领域和行业以及区域上下两部分),第三卷为减缓。本章是第三卷的开篇,重点回顾自第二次评估报告以来全球气候治理格局的新变化、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形势,概要总结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一系列科学评估报告中有关减缓的主要结论和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的新进展,探讨对减缓气候变化的一些重要框架性问题的科学新认知,*后介绍本卷评估报告的重点领域和章节安排。   1.2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2012》发布以来世界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1.2.1 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   自《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2012》发布以来,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经历了深刻变革,气候治理在重重阻力中砥砺前行。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确立了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制度框架,规定了全球温升幅度的限制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提出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之内、力争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的新目标。《巴黎协定》是一份全面、均衡、有力度、体现各方关切的协定,是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后,国际气候治理历程中第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杜祥琬,2016)。《巴黎协定》建立了以“国家自主贡献”为核心的行动机制,这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模式由“自上而下”的模式转向“自下而上”的模式(高翔和滕飞,2016)。为了弥补“自下而上”的模式可能导致的全球行动力度不足,《巴黎协定》还建立了以5年为周期的全球盘点机制,促进未来各国逐步提升减排力度。《巴黎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取得了高度共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从此进入历史性新阶段(何建坤,2016;Jacquet andJamieson,2016)。2018年卡托维兹气候大会主要围绕落实《巴黎协定》的具体实施细则进行磋商。该会议通过以减缓为中心的统一规则体系,夯实了基于规则的气候治理框架,提升了《巴黎协定》的法律地位,但是在提升力度方面并没有实质进展(朱松丽,2019)。   2015年《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简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发布使得气候变化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得到强化,从而对全球气候治理产生积极影响(Bertram et al.,2018)。与其“前身”——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development goals,MDGs)不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应对气候变化置于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十分重要的地位,气候行动被列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development goals,SDGs)之一(目标13),另有多个目标与气候变化直接或间接相关,如目标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即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由于《巴黎协定》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都指向2030年,未来这两大目标的相互支持、同步实施,将促进气候变化问题与其他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深度融合,实现协同效应(董亮和张海滨,2016;彭斯震和孙新章,2015)。   受全球化进程遇阻和美国等国家的影响,部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出现动摇或行动迟缓,使得全球气候治理总体陷入低谷(刘元玲,2018)。随着主要国家贸易保护与民粹主义逐渐抬头,“去全球化”“逆全球化”进入一个集中爆发的时段,全球化进程放缓(李稻葵等,2017;刘明礼,2017;付随鑫,2017)。特别是2017年6月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这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缓、资金和治理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及不确定性(苏鑫和滕飞,2019;Sanderson and Knutti,2017;何建坤,2017;傅莎等,2017;朱松丽等,2017)。以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气候政策也出现动摇:巴西在2018年政府换届后取消了主办气候大会的计划(Otavio,2018)。另外,各类非国家行为体近年来更加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全球“自下而上”的减排合作已成趋势。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政府、企业和投资者积极响应《巴黎协定》,如已有65个国家和欧盟,加上10个区域、102个城市、93家企业和12个投资者承诺在2050年实现CO2净零(net-zero)排放(UN,2019)。2019年6月,英国新修订的《气候变化法案》正式生效,英国由此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以法律形式确立“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目标的国家。此外,国际主流多边开发投资机构均在其环境与社会政策中覆盖减缓气候变化议题(齐晔等,2019)。   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政治议程的关系从未如此紧密。这一时期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的蓬勃发展为全球气候治理以及各国政治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而政策决策者也从实践中不断提出新的研究问题,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IPCC 系列综合科学评估报告代表了全球学界对气候变化及其应对的整体判断,为全球、国家、地方政府、民间等各个层面政策决策提供了倾向性引导。欧盟于2018年发布了《欧盟建立繁荣、现代、具有竞争力和气候中性的经济长期发展战略愿景报告》,多家研究机构的长期工作为这一愿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证据,研究指出,“欧盟向碳中和经济的转型预计会对GDP产生温和或积极的影响,估计对2050年GDP 的影响为–1.3%~2%,此外,转型过程中将创造约100万个新工作机会”(European Commision,2018)。这一研究结果颠覆了之前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效果的结论(IPCC,2001,2015a)。另外,常规减排技术(如提高能效技术)和替代技术(如可再生能源、氢能技术)成本的不断下降以及突破性技术[如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的不断涌现为各国政策制定提供了技术途径。目前,在各国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和“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中,所覆盖的温室气体范围已经从CO2扩展到非CO2温室气体减排与农林业及土地利用增汇,减排范围从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传统领域扩展到全经济尺度。此外,各国在气候治理中也更加关注与国内优先政策领域结合的协同效应。   在全球气候治理进入低谷期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依然坚定。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开始,中国就积极参与这一重要的国际治理机制的制定。中国政府高层站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积极推动联合国气候谈判,为《巴黎协定》的*终达成做出了积极的建设性贡献。中国先后于2014年、2015年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法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等,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表达了支持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取得成功的重要政治意愿(朱松丽和高翔,2017;薄燕和高翔,2017;杜祥琬,2016)。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气候变化列为全球重要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和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并提出中国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这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新进展,并且反映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中的地位转变(庄贵阳等,2018)。虽然国际社会对中国领导全球气候治理充满期待,但中国应有清醒认识,全面评估承担全球气候治理“引领者”的成本、效益和可行性,量力而行(傅莎等,2017)。   2019年底开始暴发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对各国的公共卫生系统、公众健康、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致使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水平大幅下降。2020年**季度全球CO2排放下降了5.2%(Liu et al.,2020)。全年来看,预计全球能源消费将下降6%,其中煤炭消费将下降9%,石油消费将下降8%,电力消费将下降5%,而可再生能源仍将保持增长。与此同时,2020年全球CO2排放预计将下降8%,回到10年前的水平(IEA,2020)。远期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全球产业重构以及产业链的重新布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各国采取何种方式恢复经济。目前,各国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方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彼得斯堡气候对话会上呼吁,各国应当以疫后经济恢复为契机,走上一条更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确保人类长期健康和安全(UN,2020)。   2019年12月欧盟提出了2050年温室气体中和的目标,2020年9月中国提出了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提出会改变国际合作格局。以往谈判中推诿强调责任的做法,可能会被经济竞争带来的驱动力而改变,形成竞相积极发展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推进深度减排的格局。但是,实现碳中和又会带来新的地缘政治问题,碳中和目标下,化石能源需求明显下降,对传统石油供应造成的国际地缘政治问题带来了变革,中国和其他国家需要应对这样的变革,制定新的国际合作战略。   1.2.2 中国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为我国减缓气候变化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2018)。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型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速回落,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6.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由规模速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