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高速铁路运输能力设计

高速铁路运输能力设计

作者:聂英杰,等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61.2(7.2折) 定价  ¥8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高速铁路运输能力设计 版权信息

高速铁路运输能力设计 本书特色

全面解析高速铁路各子系统与运输能力之间关系的高速铁路工程技术创新专著

高速铁路运输能力设计 内容简介

本书是高速铁路工程技术创新丛书之一,由国家铁路局组织编写。全书在总结我国高速铁路设计、建设、运营经验的基础上,把高速铁路线路各组成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论述高速铁路各子系统与运输能力的关系。 全书分为7章,分别从高速铁路客流特征与需求预测、高速铁路运输组织设计、高速铁路线路设计、高速铁路枢纽与车站设计、高速铁路信号设计、高速铁路牵引供电设计、高速铁路动车组设计等方面对高速铁路的设计与运输能力的关系进行研究,同时探讨设计中进一步提升高速铁路运输能力的措施。 本书可供高速铁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各专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学习参考,同时也可作为高等院校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教材及广大铁路爱好者了解高速铁路发展的科技图书。

高速铁路运输能力设计 目录

1 绪论
1.1 国内外高速铁路运输能力发展现状
1.1.1 国外高速铁路行车量和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1.1.2 中国高速铁路行车量和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1.2 高速铁路运输能力及分类
1.2.1 高速铁路运输能力
1.2.2 高速铁路需要能力
1.2.3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
1.2.4 高速铁路输送能力
1.3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计算
1.3.1 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
1.3.2 通过能力计算
1.4 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
1.4.1 列车区间追踪间隔时间
1.4.2 列车出发追踪间隔时间
1.4.3 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
1.4.4 列车通过追踪间隔时间
1.4.5 敌对进路相对方向列车不同时到发间隔时间
1.4.6 敌对进路相对方向列车不同时发到间隔时间
1.5 各子系统设计与高速铁路运输能力的关系
1.5.1 设施设备设计对运输能力的影响
1.5.2 运输组织对运输能力的影响
1.6 高速铁路运输能力设计原则
1.6.1 满足运输需求
1.6.2 各设施设备能力协调,避免能力“短板”
1.6.3 设施设备处于合理的负荷水平
1.6.4 运营方案合理
1.6.5 留有一定富余,适应需求波动
1.6.6 路网协调,资源共享
2 高速铁路需求预测及运输组织设计
2.1 高速铁路客流分类及特征
2.1.1 高速铁路客流分类
2.1.2 高速铁路客流特征
2.2 高速铁路客流主要影响因素
2.2.1 旅行速度
2.2.2 交通衔接
2.2.3 列车时刻
2.2.4 发车频率
2.2.5 车站选址
2.2.6 售票服务
2.2.7 列车准点率
2.2.8 车站旅客服务系统设计
2.3 高速铁路需求预测
2.3.1 预测方法
2.3.2 预测思路
2.3.3 预测步骤
2.3.4 客运需求预测结果的延伸设计
2.4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设计
2.4.1 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
2.4.2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方案优化
2.4.3 高速铁路基本生产计划的制定
2.4.4 运输组织与工程设计的关系
2.5 需求预测和运输组织设计展望
2.5.1 需求预测设计展望
2.5.2 运输组织设计展望
3 线路能力设计
3.1 车站分布设计
3.1.1 国内外高速铁路车站分布
3.1.2 车站分布对区间通过能力的影响
3.2 线路平面设计
3.2.1 线路平面曲线半径设计标准
3.2.2 线路限速与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关系
3.3 线路纵断面设计
3.3.1 *大坡度设计标准
3.3.2 线路长大坡道设计标准
3.3.3 线路坡道与动车组列车制动距离关系
3.3.4 线路坡道与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关系
3.3.5 长大坡道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案例
3.3.6 线路长大坡道设计与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关系总结
3.4 区间线路所设计
3.4.1 区间接轨及其线路所设置的一般规定
3.4.2 线路所设置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
3.5 维修天窗与检修能力设计
3.5.1 维修天窗的开设形式
3.5.2 国外高速铁路天窗开设形式
3.5.3 综合维修天窗对通过能力的影响
3.5.4 维修天窗与维修系统能力设计
3.5.5 维修能力设计展望
4 枢纽及车站能力设计
4.1 枢纽布局与客站分工
4.1.1 枢纽总图布局
4.1.2 枢纽客站分工
4.2 车站到发线设置
4.2.1 车站分类
4.2.2 中间站、越行站到发线设置
4.2.3 始发站到发线设置
4.2.4 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4.2.5 车站到发线设置与车站通过能力的关系平衡
4.3 车站平面布置
4.3.1 越行站平面布置
4.3.2 中间站平面布置
4.3.3 始发站平面布置
4.4 咽喉区设计
4.4.1 咽喉设计与系统能力
4.4.2 平行进路设置
4.4.3 立折车通路设置
4.4.4 咽喉区长度控制设计
4.5 车站两端平面设计及进出站纵坡设计
4.5.1 车站两端平面设计
4.5.2 进出站纵坡设计
4.6 提升车站通过能力的措施展望
4.6.1 改变客运作业模式,缩短动车组在到发线停靠时间
4.6.2 研发18号交叉渡线缩短咽喉区长度
4.6.3 设置预到(发)线
4.6.4 在到发线上实现动车组的重联和分解
5 信号能力设计
5.1 附加作业时间
5.1.1 CTCS-2级列控系统作业流程及作业时间
5.1.2 CTCS-3级列控系统作业流程及作业时间
5.1.3 附加作业时间汇总
5.2 调度集中与通过能力的关系
5.2.1 CTC系统自动触发进路原理
5.2.2 站内组合进路的自动触发
5.2.3 跨场进路的自动触发
5.3 列控地面设备设计
5.3.1 站内发码原则对通过能力的影响
5.3.2 场间联络线列车与调车办理对通过能力影响
5.3.3 场间联络线无法设置信号点对通过能力的影响
5.4 列控车载设备设计
5.4.1 列控车载设备制动距离计算原理
5.4.2 列控车载设备监控制动距离
5.4.3 列控与裸车条件下列
展开全部

高速铁路运输能力设计 作者简介

聂英杰,1970年2月出生,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铁道运输专业,本科学历,现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运输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铁道学会经济规划委员会副秘书长、运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铁道学会标准化(系统设计)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铁路网规划、铁路运输组织、建设项目财务分析。承担《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关键技术深化研究》等多项国铁集团重大科研课题。获得铁道学会科技奖特等奖1次、一等奖2次、二等奖6次;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5次。参编《铁路网规划理论与实践》等专著;发表《京沪高速铁路北京南站发车追踪间隔研究》等多篇学术论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