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汉语动结式的功能与认知研究

汉语动结式的功能与认知研究

作者:宋文辉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240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0.6(5.2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汉语动结式的功能与认知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8617990
  • 条形码:9787548617990 ; 978-7-5486-1799-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汉语动结式的功能与认知研究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动结式是汉语历时和共时语法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语法现象之一。《汉语动结式的功能与认知研究》旨在用功能语言学中的构式语法和基于用法的语法理论来研究与动结式相关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动结式的语法地位和形式构造限制;二、动结式与相关结构的关系,动结式和部分相关结构的历时发展规律;三、动结式补语的语法化的过程与机制。 从共时方面来看,动结式与重动句、把字句等其他语法结构有着复杂的联系;从历时角度来看,其形成发展是汉语语法历时演化中的重大变化,和很多语法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著名语言学家沈家煊先生对此评论:“可以从反面促使人们为探究语言的奥秘去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因此其研究价值很大。

汉语动结式的功能与认知研究 内容简介

动结式是汉语历时和共时语法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语法现象之一。从共时方面来看,动结式与重动句、把字句等其他语法结构有着复杂的联系;从历时角度来看,其形成发展是汉语语法历时演化中的重大变化,和很多语法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因此其研究价值很大。目前虽然该领域成果已经十分丰硕,但仍有一定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空间。本书旨在用功能语言学中的构式语法和基于用法的语法理论来研究与动结式相关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动结式的语法地位和形式构造;二、动结式与相关结构的关系,动结式和部分相关结构的历时发展规律;三、动结式补语的语法化的过程与机制。

汉语动结式的功能与认知研究 目录

目 录

**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本书致力解决的问题

  1.3 本书的理论背景

  1.4 小结

**编 动结式的形态句法属性与构造限制

第二章 关于动结式语法地位的考察

  2.1 动结式的分类

  2.2 理论准备

  2.3 将动结式都看作短语的合理性与需要面对的困难

  2.4 将动结式都看作复合词的合理性与需要面对的困难

  2.5 将动结式和可能补语结构都看作短语词

  2.6 动结式和离合词的不同

  2.7 将狭义动结式和动趋式分别处理

  2.8 折中思路可进一步开掘的方面

  2.9 动结式并非一个简单的从短语到复合词的连续统

第三章 动结式韵律限制的功能动因

  3.1 韵律句法的论证思路

  3.2 韵律句法解释的不足

  3.3 新的解释思路:动结式的概念结构特征制约其音节数目

  3.4 认知功能解释思路的具体实施

3.5 余论

第四章 动结式词汇化的制约因素:从构式组织和演化的角度看

  4.1 问题和思路

  4.2 动结式构式组织模式和与构式演化相关的因素

  4.3 三种频率对动结式词汇化的不同制约作用

  4.4 小结

第二编 从致使事件的表达看动结式在汉语语法系统中的地位

第五章 动结式在表达致使事件的诸结构中的地位:语言类型学的视角

  5.1 因果关系、致使事件和致使结构

  5.2 致使情境的概念结构

  5.3 致使结构的基本类型

  5.4 汉语致使结构的分类与类型学特征

  5.5 小结

第六章 动结式和状态补语结构主观性程度的差别

  6.1 问题的提出

  6.2 语感调查

  6.3 语篇调查及其结果

  6.4 状态补语结构的其他特征

第七章 从致使运动句演变看小句后场容量受限的成因及动结式的发展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7.1 问题的提出

  7.2 共时的探究

  7.3 历时的探究

第三编 动结式中补语的语法化

第八章 动结式的补语语法化札记

  8.1 动结式补语语法化的语言内部动因和主要机制

  8.2 狭义动结式补语的语法化

  8.3 趋向补语的语法化

  8.4 黏合式程度补语的语法化

第九章 趋向补语语法化的对称与不对称:“来”和“去”

  9.1 对相关现象的简单描写

  9.2 对上述对称与不对称模式的认知解释

第十章 复杂趋向补语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一)———演变机制和过程

  10.1 复杂趋向补语结构之间的关系:表起始的“起来”和“起……来”

  10.2 复杂趋向补语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第十一章 复杂趋向补语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二)———其他复杂趋向补语的情况

  11.1 概说

  11.2 D1D2型复杂趋向补语的形成

  11.3 诸复杂趋向补语结构的发展

  11.4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汉语动结式的功能与认知研究 节选

《汉语动结式的功能与认知研究》致力从功能认知角度对动结式及相关现象作进一步探索,旨在解决一些疑难和有争议的问题。本书继承学界已有的广义动结式的看法,并且将其外延进一步扩大,不仅包括黏合式述补结构(包括动结式、动趋式和动程式),也包括动介式,将这些现象联系起来研究能更好地揭示动结式的本质特征。 本书的理论背景主要是功能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具体而言,除了继续认知语言学探索之外,主要基于构式语法和历史构式语法理论来考察相关现象,并参考基于用法的语法理论和语言结构复杂性和言语处理效率理论来对相关现象作出解释。 本书内容包括三编共十一章。**编包括**至第四章。 **章,说明本书的研究对象、要解决的问题和理论背景。 第二章,从形态学角度考察动结式的语法地位,认为将所有未词汇化的动结式都看作短语、复合词或词法词,或将动结式看作是从短语到复合词的连续统的看法,都将该现象简单化了,动结式并非一个简单的从短语到复合词的连续统。 第三章,从构式整体所体现的事件的概念结构角度揭示动结式述语和补语音节数目限制的动因,指出动结式的述语和补语的音节数目限制是动结式的概念结构驱动的,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韵律现象,而动结式概念结构的特征必须在其与状态补语结构对立背景下才能得到准确把握。 第四章,从构式组织和演化角度分析动结式词汇化的限制条件。指出,动结式形成之后就从短语层面的结构关系演变为小句层面的结构关系,词汇化难度加大;一类动结式的底层子构式的数目越大,则这类动结式词汇化的规模越大;底层子构式型频率越高,则构式型的组合性越强,越不容易词汇化;构式型较高的例频率会使其具备进入记忆存储,但能否词汇化为词汇词并不完全取决于其例频率。 第二编包括第五章到第七章,主要讨论动结式和相关构式的关系及相关的历史演变。 第五章,参考语言类型学关于致使结构的研究成果全面分析了汉语表达致使事件的动结式和其他致使结构的异同。指出动结式属于复合致使,是一种介于综合性致使和分析性致使之间过渡性的致使类型。汉语各类致使结构作为不同的构式,都有其个性,难以还原为单纯的认知或句法规律。  第六章,和动结式相比,状态补语结构主观性较强。通过语感调查和语篇调查发现致使状态补语结构的受使者倾向于定指和指人。这与该结构的强烈的移情被致使者的情感色彩和对结果的夸张性描写关系密切。 第七章,现代汉语动词后的重成分倾向于前置到话题位置,而非一般SVO语那样后置,现代汉语核心动词后(即小句后场)容量受限制。该现象难以仅从话语角度给出完美解释,而从言语处理效率角度可以充分揭示其动因。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重成分话题化的主要动因是,汉语小句和名词短语两个层面基本语序不和谐制约言语处理效率;其具体机制是,基于汉语话题结构发达的现状解决上述言语处理效率问题。 第三编,研究动结式补语的语法化,包括第八章到第十一章。 第八章,从语法系统组织的角度来看动结式补语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指出结构整体的标记性较高是该演变语言内部的根本动因,而其演变的机制则主要是补语语义指向的数目和性质的调整。 第九章,以“来”和“去”为例考察趋向补语语法化的对称与不对称。“来”“去”属于同一维度方向相反的趋向动词,其语法化的不对称是因概念结构的差异(主要是终点的性质不同)和所处在的构式的概念结构的差异造成的。 第十章,以“起来”“起……来”为例说明了复杂趋向补语的形成过程和机制。 研究发现,认为“VD1OD2”是“VD1D2”的变体或者是在后者的两个简单趋向补语之间插入宾语造成的观点都不成立。“D1D2”属于复合趋向补语,而“VD1OD2”则是“VDO”结构后加“来、去”构成的,是两个不同构式。 复杂趋向补语包括如下四类构式: A.(S)VD1D2 B.(S)VOD1D2 C.(S)VD1OD2 D.(S)VD1D2O 认为复合动词“起来”直接语法化形成复合趋向补语、“起来”替换“起”语法化、“起来”受到“起”影响类同引申而语法化都很难解释具体演变;同时无论认为上述四种结构是经过线性模式(即A 演化出B,B演化出C,C演化出D)或辐射模式(由A分别演化出B、C、D)演化而来,也都和汉语史的实际情况不符。本书发现相关演变是基于空间混合的“局部演变”不断扩展的结果。即,“V 起来”是由处于句末的“V 起”后面加上“来”形成的,是“V 起来”和“V(O)来”两个构式糅合的结果。该变化完成之后,其创新结果类推扩展到B、C两式,当“起来”语法化程度提高之后,V的宾语可以出现,并出现在“V 起来”之后形成D式。 第十一章,用历史文献材料说明其他复杂趋向补语的演变支持本书提出的演化模式。指出语言共时层面上形式接近、功能接近的成分并不一定都是从一个原点生发出来的,也可能是各自在不同构式中形成发展并相互竞争的关系。将复杂的演变统一处理为从一个原点生发出来的演变模式虽然简洁精致,但都是基于部分现象逻辑推理的结果,忽视了语言演变的局部性和个体性特征。

汉语动结式的功能与认知研究 作者简介

宋文辉,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1995-1998年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方言学者崔荣昌先生学习汉语方言学,1998年获得现代汉语专业文学硕士学位;2000-2003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师从学部委员沈家煊先生学习汉语句法语义学,2003年获得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句法语义和词典词义。旨在基于功能主义语言学理论来分析汉语历时、共时语法现象,在汉语述补结构和话题、语法关系方面做过系统研究。已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并结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教育部国家语委项目1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