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与民国相遇

与民国相遇

作者:唐小兵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17-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310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43.7(7.4折) 定价  ¥5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与民国相遇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8056979
  • 条形码:9787108056979 ; 978-7-108-05697-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与民国相遇 本书特色

与民国相遇,遇见大变局中的碎屑和心情,遇见乱世中的悲歌与传奇 我读了以后,既感到新奇,书中谈到的许多方面,都是我过去在研究中未曾注意的;又感到亲切,在学术追求上我们确实有许多相通之处。我自己的文学史研究、历史研究,关注、研究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心灵与精神,是大时代里的人的存在,具体的个体生命的存在,感性的存在;我要处理的,始终是人的生命存在本身,存在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追问背后的存在的意义与人性的困惑;而我的写作,也始终追求历史细节的感性呈现,具有生命体温的文字表达。现在我在小兵的新书里,也看到了类似的历史观念与写作,真有若获知音之感。 ——钱理群

与民国相遇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从民国史料生发出的短篇随笔集,内容涉及民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界、学界、文坛无所不包;文章多短小精悍、笔法生动,可读性强。作者从边角史料发散开去,有料亦有趣,可爱亦可信,可从细节处补充读者想象中的民国图景。

与民国相遇 目录

1 新一代学人在挣扎中奔突而出的新学术(代序) 钱理群

**辑 书生

11 岂有文章觉天下?

14 学人论政《大公报》

17 百无一用是文人?

21 众声喧哗里的文人无行

25 书生吴宓的辛亥志

28 “与其积钞票于箧,不如积阅历于身”

33 张季鸾的人生观

37 “单身汉”金岳霖的美好生活

41 《独立评论》的聚散离合

46 革命在远方?

50 矛盾体:“五四之子”顾颉刚

53 民初政局的一段往事

57 民国报人的风骨

64 十字街头的塔

67 亭子间里的上海文人

第二辑 相遇

73 “如今我们已回来,你们请看分晓罢”

77 中国游子的美国意象

82 魂兮归来,燕京精神!

86 老清华的体育精神

90 文化自信心从哪里来?

94 美国记者的北平往事

98 摩登上海的另类历史

101 内山完造的上海记忆

105 民国新学生的浮世绘

109 清末民初的新旧之争

113 新旧之争中的学院政治

117 乡村葬礼中的传统之魅

第三辑 情感

123 “两地书”里的沈从文与张兆和

127 真名士,不风流

130 《两地书》里的鲁迅与许广平

134 冲决网罗的一颗珍珠

139 反潮流的新女性

142 毛彦文的情感世界

146 一个贞洁主义者的爱情观

151 宋教仁与道德严格主义

155 乡土中国的两副面孔

第四辑 故旧

161 政治与人情的双重奏

165 容闳记忆中的洪杨之役

169 曹汝霖的“五四”记忆

174 民国元老颜惠庆的辛亥记忆

177 京派文人的生死爱欲

181 军阀阎锡山的精神世界

184 “先知”杜亚泉

188 钱穆与老北平的文化世界

192 殷海光记忆中的西南联大

195 水木清华的流光碎影

204 作为启示录的《林氏家风》

第五辑 艺文

209 诗意地栖居是如何炼成的?

212 《大公报》与京派文人的文学梦

216 花果飘零的诗文世界

220 来今雨轩的前世今生

223 林徽因与“太太的客厅”

227 鲁迅与黎烈文的一段情谊

230 文化上海的历史记忆

第六辑 书话

237 徊徨中的晚清知识人

240 晚年胡适的知人论世

246 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何兆武

250 学人本色许倬云

254 从日常生活中拯救知识人的历史

258 书生论政的历史剪影

262 接续民国史学传统

267 知士论世的史学

278 我们的大学史该如何书写?

283 附录:

象牙塔与百乐门

——民国上海的大学生“禁舞”事件考述

300 穿越民国时光的交叉小径(代后记)


展开全部

与民国相遇 节选

革命在远方? 1926年的深秋,北京大学年仅十九岁的学生王凡西离开了北京,对政治实践充满了激情的他,对于北京“理论学习上的苦闷,学生运动的单调(和南方的火热斗争相比)”再也无法忍受。在北洋军阀治下的革命青年,对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充满火与剑的南方革命的中心——广州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就像昆德拉的小说《生活在别处》寓意的那样,此时此地的生活总是无聊而倦怠的,而别处的生活却是诗意而浪漫的。其时北伐在进行之中,革命胜利似乎在望,而后方的革命圣地却已经弥漫着“分田分地真忙”的世俗气味。这让满怀赤子之心的王凡西深感失望。这是一幅怎样令人沮丧的“后革命情景”: 凭我这双带点清教徒色彩的眼睛看,这儿的革命者不够革命。他们没有那份严肃气,无警觉心,更没有悲愤情怀。享福与贪欢心情很普遍,生活相当随便。对我有似至宝的革命书报,这儿认真阅读的人却仿佛很少;年轻人聚在一起,女人问题谈得比政治问题起劲得多;孙中山的那两句有名口号,这儿已被普遍地改为“恋爱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革命及其理论问题永远不会听人提及。酒食征逐与方城作战成了干部们假日和工余的主要功课。恽代英的艰苦作风虽为人乐道,然从而效之者却少而又少。……人们将革命工作看成为官职,因之将革命的参加者看成简单谋差使的人。 在革命动员中充满神圣感的政治,居然如此迅速落潮为充斥着世俗欲望的此岸狂欢,革命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和现世的交易,这在理想主义者王凡西看来无疑是在降格革命和矮化革命者。 这自然并非偶发的现象,而确实是那个天地玄黄的大时代一种让人惊异的革命景观,革命既解放身心,又在锻造一种新的锁链,革命既是浪漫主义的慷慨悲歌,又是理性的精心计算,革命既是对世俗生活响亮的拒绝,可同时又在追逐一种新的生活秩序。在这样一个大熔炉中,一个怀抱真诚的革命者就像被置入炼狱之中一般,身心俱疲。张国焘曾经说,1925年的广州,是一个奇特的地方,各种新旧事物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在街面上,一方面可以看到烟赌馆林立——作为军队财政和税收的主要来源,少数私人汽车为军人所有,载着军人和军眷在马路上疾驰,旧式文学和黄色书刊占据出版物多数;另一方面,街头巷尾又随处可见五颜六色的革命标语,十字街头往往横挂大红字书写在白布条上的动人口号,熙熙攘攘的人行道上,走着系红领带的黄埔军人和穿中山装的革命者,工会和民众机构的门前,装饰得色彩缤纷,如繁花绽放。 武汉是20世纪20年代北伐革命的另外一个中心,作家黄白薇曾经饱含深情地追忆武汉的革命时代:“那个可追忆的黄金时代哟!每个青年的热血在沸腾,青年的血充实在伟大的中国的命脉里,活泼,生动,发光……欢喜的灵魂在跳跃,国魂也在跳跃。整个武汉的民气都疯狂了,醉着澎湃热烈的革命高潮。”武汉城里的革命青年男女手牵着手,走在长江河畔,迎着夏夜的微风,一起唱着情歌。他们热烈地谈着国家的未来,他们开怀大笑,他们相互取笑,他们正在恋爱。“人人都知道这是革命,革命啊,革命的赐福,革命的享受呵!”革命高潮中的武汉军校,从上千名女知识青年中选拔了两百名,编成女兵队。女兵们身穿灰色的学兵服,跟男兵一样训练,剪发、背枪、列队走在武汉三镇的大街上,唱革命歌曲,喊反帝、反封建、反蒋口号,刷标语,散传单,作演讲,演话剧,进工厂宣传,政治给凡庸的日常生活注入了一股歇斯底里的兴奋剂,多年之后,她们当中的成员仍然自豪地说:“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处在兴奋之中,根本不理睬社会上对我们的非议。” 这些女生还发动过一个“打倒封建墙”运动。因为武汉军校设在武昌两湖书院,女生队驻在原育杰中学旧址,中间隔着一道墙,女生们便说这是封建墙,要打倒,并开始动手拆除隔墙。校方只好解释说,隔墙只是隔队,男生队彼此间也有隔墙,不是封建,男女有别并非男女不平等,并答应在被推倒的墙缺处开一个小门,白天派一个卫兵,晚上再锁。但是过了些时候,卫兵也没有了,干脆是门虽设而常开。更奇特的是,这些女兵还曾经成立过一个“接吻队”,专门跟罢工工友接吻,而该队的队长,原本还是南洋一位富商的大小姐。在汉口,曾经有男工在总工会本部门前集体示威,高呼打倒妇女协会,宣称自从国民党到此地以来,宣传妇女解放,恋爱自由,以致他们的妻子都不再回家住宿,彻夜在外流连。武汉还发生过两次妇女裸体游行,**次只有两个人,第二次就增加到八个人,一律裸体,唯肩头披一件薄纱笼罩全身,并且喊出了“打倒羞耻”的口号。这无疑是将政治革命与生活革命做了*夸张的结合,即此也可以管窥其后中国革命在私人生活领域翻天覆地之由来。 后来成为新儒家代表人物的牟宗三对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这种革命文化及其内蕴的革命精神的两歧性,有着深切的洞察: 那大浪漫时代的形态却不是如此,所以那内在的忘我的志气之锤炼根本就是非道德的。那是道德的影子,那忘我无私的貌似圣人而实非圣人,也只是圣人的影子。这就是神魔混杂的忘我。我因我当时的那开扩解放向上的感觉,我了解了这神魔混杂的貌似圣人的境界。《水浒传》里面那些好汉也是这种境界。这当然也是一种开扩解放向上,但却是向下堕的向上,封闭的开扩,窒闷的解放,*后是一个全体的物化,臭屎一堆,那也有一种风力与风姿,却是阳焰迷鹿趋向混沌的风力与风姿。 这话虽说有点刻薄,却也揭示了革命政治的某种实质,可惜更多的革命者没有这份旁观者的清醒,或者根本不愿意面对这份尖锐的真实,而让自我沉溺在个人解放与民族解放的宏大叙事之中。

与民国相遇 作者简介

唐小兵,湖南衡阳人,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史、左翼文化与中国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记忆等领域的研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曾任《南风窗》特约编辑,主要著作有《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十字街头的知识人》等,作品散见于《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共党史研究》《读书》《思想》等期刊。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