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作为道路的现象学:从罗姆巴赫到跨文化现象学

作为道路的现象学:从罗姆巴赫到跨文化现象学

作者:王俊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95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88.5(7.5折) 定价  ¥1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作为道路的现象学:从罗姆巴赫到跨文化现象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80911
  • 条形码:9787520380911 ; 978-7-5203-8091-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作为道路的现象学:从罗姆巴赫到跨文化现象学 内容简介

本书以当代德国现象学家海因里希·罗姆巴赫极具原创性的哲学思想为视野,审视了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再到罗姆巴赫的现象学发展路径,一方面涉及对经典现象学的新解释,以及对罗姆巴赫结构思想、哲学的密释学和境象哲学的系统性介绍和分析;另一方面则尝试借助经典现象学以及当代现象学新发展的思想资源,探讨一门当代语境下跨文化现象学的可能性,很后还涉及了关于跨文化哲学视野下“汉语现象学”的思考。

作为道路的现象学:从罗姆巴赫到跨文化现象学 目录

**章 导论
**节 现象学与跨文化
第二节 作为道路的现象学:道与言

第二章 罗姆巴赫的现象学思想
**节 海因里希·罗姆巴赫的生平和思想概述
第二节 哲学史和现象学视野下的结构思想
一 作为哲学史环节的结构:实体-体系-结构
二 现象学史中的结构思想:视域(Horizont)-存在域(Feld)-结构(Struktur)
三 结构存在论的内涵
四 结构思想为何是现象学的?
第三节 境象哲学与密释学
一 境象哲学(Bildphilosophie)
二 哲学的密释学(Philosophische Hermetik)
三 从海德格尔的宗教现象学到哲学的密释学
第四节 现象学与同一性: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罗姆巴赫
一 胡塞尔:超越论现象学指向的世界同一性
二 海德格尔:作为共属性(Zusammengehorigkeit)的同一性
三 罗姆巴赫:达到同一性的七个步骤

第三章 作为哲学实践的跨文化现象学
**节 当代德国现象学的实践化转向
一 经典现象学作为实践化转向的起点
二 世界现象学的构想
三 实践哲学的可能性:身体、他者与阐释学
四 作为批判现象学的“现象行”
第二节 现象学的跨文化属性:从生活世界到跨文化对话
一 “生活世界”理论中的世界开放性内涵
二 生活世界构想下的实践态度
三 开放世界中的跨文化对话
四 跨文化哲学与对话的政治实践
第三节 从罗姆巴赫到作为跨文化哲学实践的“多极对话”
一 罗姆巴赫论跨文化
二 文化与跨文化哲学
三 作为跨文化哲学实践的多极对话
四 多极对话的现实性意义
第四节 跨文化哲学视野下的汉语现象学
一 现象学的普遍性与多元性意涵
二 从现象学到跨文化哲学
三 跨文化哲学视野下的汉语现象学
展开全部

作为道路的现象学:从罗姆巴赫到跨文化现象学 节选

  《作为道路的现象学:从罗姆巴赫到跨文化现象学》:  “自我”和“意识”都是在结构的具体“内在”中被建构的,因此在结构存在论看来,“内在”是一个更为原初的范畴。在这里,“内在”并不是一个与“外在”相对的空间定位,而是对结构的事件过程中关联关系的描述:结构整体内在于诸环节显现,诸环节也内在于结构整体显现。在这个意义上,“内在”与同一性是一致的。“内在”的范畴还意味着,在诸环节之外或之上不存在“结构”,诸环节自身之内都包含了结构过程,这种重叠关系就是“内在”。  诸环节内在于结构的事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一个环节的变化,其他环节也会变化,结构整体产生出一种新的整体情调(Stimmung),这是“修正”(Korrektur)这个结构范畴要表达的意思,也是结构存在论的基本过程。修正是永不穷尽的内在运动性,仿佛是有“生命”的。修正运动沿着自身道路展开,没有预先规定,也没有外在限制,它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从预先被给予性(以意向性构建为例,用胡塞尔的话说,就是在先的背景视域)与自发性共同构成的游戏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如前所述,结构事件发生的道路就意味着独特性,“自我”是独特性的一种特殊情形。如果说每个生命体都是一个结构的话,那么每个生命体都有其独特性,其中只有人类具有“自我”。  结构中诸环节聚合的变化,亦即修正,不仅停留在改变现成环节的意义,而是也有可能形成新的可能性和新的环节。所以罗姆巴赫说,结构过程中的“修正”不仅是个“寻找过程”(Findung),而且也是一个“创造过程”(Erfindung),其含义是,“结构并不只是已然寻找到其众多可能性的聚合过程,而是从对其众多可能性的聚合过程出发去寻找关于聚合的新的可能性”。如前所述,“自我”的过程导向对自身的超越,亦即胡塞尔意义上“交互主体性”过程的开启,这种超越从个体自我的纯粹主体性导向众多主体构成的“我们”的主体性,后者在共同体结构中以家庭、团体、民族、国家等种种形式得到构建。在这个过程中,“内在”这个范畴的含义不断地发生变化,与之相应地,“外在”也发生着变化,客观性得以形成并沉淀下来。因此,相应于纯粹的个体自我导向“我们”的主体性,与个体“内在”相对的“外在”也被塑造成一个客观世界,当然自我、我们、客观性、内在、外在,这一切的构建过程都从属于结构的事件过程本身。  结构没有边界,它处于流动之中,每个结构必然有其更大的结构来裹挟它。我们无法为一个结构划定清晰的界限或者固定的空间,它必然是一个更大结构的环节,而因为诸环节与结构保持着同一性,因此某个结构与更大结构之间也是同一的。只有当这个同一性被误解或者被忽略时,我们才说这个结构、那个结构,仿佛它们是相互之间毫无关系的一个个实体性存在。因此我们说“外在于结构”,这不是一个确定的实指,而是相应于结构的“内在”被构建出来的。这个构建过程不是自足的,因为它要预设“内在”。这里的“内在”当然首先不是一个空间性或方位概念,它也不是与“外在”相对的对立概念,应当说,它是日常意义上我们说的“内在”和“外在”的原初整全性。这就类似于意识现象学中的主体性,这个主体性不是平行于客体性的主体性,而是作为主客二元形成根源的主体性。  ……

作为道路的现象学:从罗姆巴赫到跨文化现象学 作者简介

  王俊,浙江大学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人文学院副院长、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兼任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等。迄今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和多种A&HCI收录期刊上发表文章四十多篇,出版专著两部,译著五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西方哲学、现象学、跨文化哲学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