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先驱之路:中国现代美术与留法艺术家(1911—1949)

先驱之路:中国现代美术与留法艺术家(1911—1949)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9-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20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496.4(7.3折) 定价  ¥68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先驱之路:中国现代美术与留法艺术家(1911—1949)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1733495
  • 条形码:9787521733495 ; 978-7-5217-3349-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先驱之路:中国现代美术与留法艺术家(1911—1949) 本书特色

1.20世界上半叶留法艺术家的作品高清大图呈现,囊括数十位艺术家,三百余幅作品。 2.收录专家、学者对留法艺术现象的研究专论,为留法艺术现象及20世纪中国美术的研究者提供了新资料,填补了留法艺术家研究的空白。 3.中国留法艺术家的作品与其法国老师的作品交相辉映,展现艺术融合的时代风貌。 4.大开本,高精度,特种纸印刷,临摹、研究、收藏价值较高。

先驱之路:中国现代美术与留法艺术家(1911—1949) 内容简介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历史节点上,有一批留法归国的艺术家走在了中国美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节点上。他们既接受了西方学院派古典主义、写实主义美术(如徐悲鸿、常书鸿、颜文樑等),也带回了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如林风眠、刘海粟、常玉、吴冠中、赵无极等)。他们共同为20世纪初期中国美术带来了传统书画体系之外的新的美术类别和美术观念,甚至与之相关的新的生活方式。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文化诉求的先驱者和践行者,成为中国美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奠基者、开拓者,共同推动了20世纪中国美术基本面貌的形成与演变,也成为活跃在中国20世纪的重要文化群体之一。本书收入数十位重要留法艺术家的三百余幅作品,以及文献、照片等图像资料,同时还有数位专家学者对留法现象及艺术家个案研究的分析论文,详细记录和梳理了这一段历史。

先驱之路:中国现代美术与留法艺术家(1911—1949) 目录

前言/范迪安

序 先驱之路——纪念及启迪/张子康

总论 先驱之路: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现代性的两种叙事/红梅

1

现代性的中国方案

学院派古典主义、写实主义艺术家的现代性诉求

现代主义诸画派艺术家的现代性诉求

谜一样的王如玖和令人着迷的一张像/ 江明洋

“看不见”的艺术史:早期留法油画家郭应麟的发现与研究/ 董松

2

他山之石——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雕塑

民国时期留学欧洲雕塑家情况研究/ 刘礼宾

3

饮水思源——中国艺术家的法国老师们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中国艺术家/ 菲利普??杰奎琳

法国“反动派”与中国“革命派”/ 姚尔畅

4

档案文献

留法艺术家简介(按出生年月排序)

留法艺术家及艺术家社团(部分)

留法艺术家社团地域分布与数量统计

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的初步考察/ 董松

相关院校历史沿革索引

附录

图版索引

展览信息及工作组

支持机构

鸣谢


展开全部

先驱之路:中国现代美术与留法艺术家(1911—1949) 节选

序 先驱之路——纪念及启迪 文/张子康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20世纪初的艺术领域,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潮交相辉映,法国作为世界的艺术中心,吸引了各国艺术家云集于此。此时,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面临着重新思考前途和命运的局面,高扬科学、民主大旗的新文化运动提出更新观念的时代之音。带着对传统艺术的反思,以及改良、复兴中国绘画的诉求,怀抱对法国这一当时的世界艺术中心的憧憬和向往,一批年轻的中国艺术家纷纷踏上赴法留学的征途,开启了在异国的艺术求索之路。徐悲鸿、林风眠、赵无极、常玉等留法艺术家,自此走上一条探索的、前无古人的、艰辛与荣耀并存的先驱之路。 当时赴法留学的艺术家出身、家境各不相同,甚至相差悬殊,他们通过公派留学、自费勤工俭学等不同途径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面临完全陌生的环境时,来自语言、习惯、思想方面的考验,以及遭遇的困境和艰难可以想象。 以“中国公派留学美术**人”的徐悲鸿先生的经历为例,到法国后,徐悲鸿进入巴黎朱利安学院,从*基础的素描开始学习。在国内时画的大多是写意中国画,当对着物体画素描时,他觉得自己的观察和描写都很不准确,“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经过两个多月素描的训练,才开始稍稍找到感觉。当时学画的过程枯燥而艰苦,对来自中国的穷学生而言就更难。为了省钱,徐悲鸿节衣缩食,甚至连续几周每天以面包和冷水充饥。他尽量不画耗材费用很高的油画,而把重点放在素描上。没钱请模特儿就画身边的人,有时在家里对着镜子画自己。我们现在看到的徐悲鸿自画像多为这一时期所作。 然而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早期留法艺术先驱们还是大大开阔了自己现代艺术的视野,深切了解东西方艺术造型、观念上的根本差异,同时也在异质文化的环境中反思东方文化的特性,这些思考和探索帮助他们找到属于各自的艺术语言。 徐悲鸿的艺术观念鲜明,以其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习得的写实主义技巧和观念作为自己艺术的根本。他求学的巴黎高美是镇守法国艺术传统的堡垒,那里强调古典绘画*为重视的自然写生、石膏及人体模特儿的素描训练,对报考学院的学生专业能力要求非常严格。徐悲鸿在法国学习一年后便顺利考入这一美术学生心中的艺术圣殿。在日后的个人创作中,他也很好地借鉴了法国学院派绘画对历史和传说中情节的写实主义描绘。法国导师达仰“超越简单情节”“深入事物灵魂之中”的理念深刻影响了徐悲鸿,使他走上通过大量写生与观察,对现实生活进行写实描绘的创作实践。 常书鸿作为旅法先驱,是一位兼具绘画、考古等多方面成就的杰出人物,他于1927至1936年间在法留学。常书鸿严谨的写实技巧,不但为他带来里昂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展览一等奖等荣耀,更先后数次在里昂及巴黎沙龙中获得金奖、银奖,作品至今仍藏于蓬皮杜艺术中心与里昂美术专科学校。除了钻研西方绘画,常书鸿在巴黎也受到汉学家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册启发,归国后与张大千、梁思诚、徐悲鸿等筹办敦煌艺术研究所,自1944年起担任所长;此后的四五十年里,常书鸿矢志保护、研究石窟遗迹,使敦煌学在国际大放异彩,获得“敦煌守护神”的尊称。 《重庆大轰炸》创作于1938至1942年间,介于常书鸿归国之后与赴任敦煌之前,身处重庆的时期。此时,中日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为了迫使中国投降,日本对重庆发动了长达五年半的高空轰炸。艺术家目睹了兵凶战危,遂以绘画记录了此番经历。作品呈现常书鸿本人以及夫人陈芝秀、女儿常沙娜、儿子常嘉陵,一家四口在轰炸中仓皇逃生的情景。此作一反艺术家惯常的典雅细腻风格,笔触粗犷率性,表现轰炸过后漫天硝烟的狼藉景象。《重庆大轰炸》从画家个人经历出发,唤醒观众对战争的切肤之痛,其无分国界的感染力,堪称是中国版的《格尔尼卡》,至今依然撼动人心。 同为**批留法的艺术家,另一位艺术家庞薰琹主张艺术家应该利用各自的技巧,自由地、自然地表现事物和自我。庞薰琹的作品带有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烙印,但在内容、形式及效果上,却主动寻求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差异。这些差异随着庞薰琹绘画艺术的发展逐渐扩大,*终形成其中西融合的独特面貌。由庞薰琹美术馆馆藏的《地之子》是艺术家*知名的作品之一,有感于1934年江南大旱、土地龟裂、民不聊生,他用几个月的时间创作了这幅油画作品,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作为融合现代主义思想的艺术家的艺术追求。 潘玉良的油画不论是气度、修养,还是技术,在中国早期女性画家中无人可比肩,即便在男性画家中也数上乘水准。她的画以印象派的外光技法为基础,再融合自己的感受才情,不妩媚,不纤柔,用笔干脆,用色大胆,既将油画颜料的语言特性发挥出来,又有中国艺术独有的对线的精深理解。印象派技术和东方情韵是她绘画演变的两大根基,由此而形成她艺术的轨迹,书中多件来自安徽博物院、龙美术馆的潘玉良作品,都是这位画家的代表性作品。 留法艺术家们既接受了西方学院派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美术教育,也带回了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为20世纪中国美术带来了传统书画体系之外的油画(西画、西洋画)、雕塑、素描、色粉、水彩等新的美术类别。同时还带来了新的美术观念和与之相关的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奠基、开拓、改变、丰富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的发展。 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在学成之后回到祖国,很多艺术家又都选择了以美术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属。直至今日,他们的技巧技法和理念思想,仍深深影响着中国当代美术教育。 对于这段丰满的历史,之前大多是以个案性的研究来呈现,本书收录五十余位艺术家的近二百件作品,以如此规模的作品体量和齐整的面貌来呈现的出版物,是近年少有的。今天,我们欣赏这些作品,不仅是祭奠缅怀,更是为了给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视野下的发展、创新提供一个视角。

先驱之路:中国现代美术与留法艺术家(1911—1949) 作者简介

张子康,曾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援疆任职)、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艺术院副院长等,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红梅,美术史学者、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编辑部主任。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