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头颅记
-
>
食南之徒
-
>
外国文学名著名译丛书:漂亮朋友
-
>
(精)我们八月见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0册:1972-1974
-
>
故事会;刀客
-
>
刀锋
捡起沙漏的碎粒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1751861
- 条形码:9787531751861 ; 978-7-5317-5186-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捡起沙漏的碎粒 本书特色
本书力求运用写实的手法,靠人物本身真切的家国情怀,戳中读者内心深处*柔软的部位,小说是虚构的,通过人物命运的波澜起伏次第展开,而散文以**人称,记述的是真人真事。本书道尽了人生经历的感慨和忧思,表达了对一方水土的情愫,既是总结归纳,也是延伸探究,无不表现出一颗诚挚之心。
捡起沙漏的碎粒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散文集。作者坚持把日常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积累结集成这本书。全书分为三部分。行走篇:作者将乡村、城市,或某一时期的社会物象,凭着饱含情感温度的笔端,揭秘一个时代社会的变迁和人文风貌的变化。人事篇: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剖析,用富有哲理的逻辑和文字,捕捉生活的闪光点和人类的溢美之情。读思篇:在学习和实践中,以白描式、通俗化的语言,袒露自己的感悟和见解,留下掩卷沉思处情感激荡的印迹。
捡起沙漏的碎粒 目录
寂寞而充实的日子
蓝色梦想
捡起沙漏的碎粒
难以忘却的表竹老区
高凉古韵 山海阳江
归去来兮忆延安
去平冈圩感受人生本味
去鄂尔多斯体验速度与激情
白云生处有天堂
粤西之行有感
守望回乡路
富美渔村入画来
人事篇
怀念黄伯荣先生
李伯振主政“两阳”成绩卓越
沉醉于书画艺术的陈醉
丰碑屹立慰忠魂
拓必拓的“秘史”
匠心木魂
羊城拜访岭南画派大师陈金童
你若盛开 蝴蝶自来
风劲帆满
老郑的“诗意”人生
《阳江日报》文艺副刊扫描
曾庆存院士的“大气”人生
紫荆花开
南海潮涌 丝路帆扬——“南海I号”南宋沉船的传奇故事
一家之村取其净 一人之性取其坚——追忆乡土诗人李世焱和他的“一家村”
读思篇
新马泰行之思
品味读书、交友和修身
本土民俗文化的存亡
引沧浪之水兮 濯吾缨洗吾足
独钓寒江雪
独立人格造就伟大作家
清明时节话死生
再聊聊生死“摆渡”话题
万里关山月长明
金山湖畔听蝉鸣
大时代里的诗风与诗人
后记
捡起沙漏的碎粒 节选
寂寞而充实的日子 我在乡下工作和生活了整整二十五年,对寂寞,近乎有一种魔鬼般的悟性。这期间,也自然历经了从混沌走向澄明的心路历程。 我是东平海边农村半咸半淡泥土喂养大的孩子。童年中我与小伙伴们亲密无间。那时候,我们喜欢在海边的围闸摸鱼、抓虾、捉蟹、捡贝,在尖顶山上摘稔子、玩弹弓、掏鸟巢、捅蜂窝。我们没有城里孩子那份宝贝娇气,囿于农村偏僻环境的限制,五六岁就充当了一个准劳力,帮着家里的成年人打下手。苦中有乐的是走在绿色的田埂上,一边撩拨着牛尾巴,一边跟大人哼乡间那些歌谣,那首《白鹤仔》至今尚令我记忆犹新:“白鹤仔,企横台,望着阿姑打路来,来到哪?来到屋背园,左手开门姑入屋,右手同姑接落鞋,铜盘装水姑洗脚,蜡烛点灯姑踏鞋,去归嗳,去归嗳,口含绿豆去归栽,绿豆生花攀过海,姐妹有心又爱来。” 记忆中,正是这些情真意切的童谣,**次使我冥顽不化的脑壳有了丝丝开窍的缝。想来实在该给它记个头等功。8岁那年收完早造的稻子,我怀着少有的激动走进了校园。给我上人生**课的启蒙先生姓林,名应慧,原是江城某小学的校长.后到我们这间乡下小学任教。政治上的挫折,使这位已年过半百的老人对自己的事业更加执着。他对学生要求很严,责任心又强,大家都敬畏地称他为“林公仔”。林老师是位出色的教书先生,三个学年下来,在他的教鞭指点下,我们懂得了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我开始自觉地去找书读,用知识去填补自己的浅薄,用智慧去洗刷心灵愚昧的尘埃。从此,读书成了我单调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书籍成了我这个乡下少年认识外面世界的窗口。 从一所学校走向另一所学校,如从一级台阶向上迈一级台阶,一帘又一帘风景展现在我眼前。一路走来,回首之际,方发现已在人生的旅途中弯弯曲曲走过了十八个春夏秋冬。那一年江南秋雨后,我告别了养我育我的父老乡亲,开始了我的大学时光。人们常说,中学是拼过来的,大学是混过来的。我读的是*普通不过的师范院校,掂掂出路。为了弥补农村孩子物质上的缺陷,我把我的学习和生活安排得充满火药味,并开始用“文牛”作为笔名,提示和鞭策自己勤奋读书,努力写作。当别人在歌舞厅尽情地扭着屁股,享受现代社会的进步时,书本和笔成了我灵魂的避难所。在接到一连串的退稿后,终于,在报刊上有了我的“豆腐块”,这时,我**次品尝到了寂寞生活的满足和回报。 毕业时,刚好碰上建市分县,我被分配到基层的镇政府工作。报到后才知道,这是一个建制不久的镇。生活的单调是无形的折磨,百般无奈之际,我又一次潜入了书海,秉承过往的习惯,整天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倾听生人死人默默地诉说。 放假回家的时候,本想把这一切和盘告知母亲,但当我望见母亲日益多纹的额头时,心中便涌动着一种愧疚和不忍:做儿子的,工作后千万不能再让母亲牵肠挂肚了。后来,这个秘密终为母亲所识破,她沉吟有顷,仍像以前一样用一种和缓的口吻对我说:“艰苦是艰苦了点,但总得耐心挨下去,农村仔搞个‘米簿’不容易呀!”母亲的话算不上玄奥高深的大道理,但很实在。是的,比起默默无闻、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母亲,我这个国家干部的物质文化生活,虽够不上“中等发达”水平,但是也算得上是“小康”了。 庆幸的是,参加工作不久,我即结识了良师益友焱叔。焱叔宫不大,是镇广播站站长,但颇有学识,写得一手好字和好诗,而且为人十分谦卑,很得人缘。他居家独处绿野之中,每逢节假日,我是他那“桃花源”的常客。一壶浊酒,一碟花生,忘却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酒逢知己,其实是不用“千杯”的。笑看世界风云变幻,文坛上的阴晴圆缺,谈笑间,不觉又挥去了四年韶光。在这里,我没有家庭负担,没有感情纠葛,无聊使我全身心地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在实践中,我学到了许多至为宝贵的经验和知识,领略了世间的人情冷暖。当我离开那里的时候,我已深深地爱上了那片使人逐渐老成持重的土地。 我常常想,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人往往能因陋得幸,在逆境中奋起。要是我青少年时候家里富有得可供我游山玩水.或者终日身处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中,像我这样本来就天资蠢笨之徒,不要说有什么大的作为,今天恐怕连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了。 (原载1995年5月21日《阳江日报》) P2-4
捡起沙漏的碎粒 作者简介
黄仁兴,出生于广东阳江。资深媒体人,高级记者。公务之余,醉心于读书写作,公开在各类报刊发表作品约160万字。主编《阳江记忆》《砥砺奋进三十年》《雪泥鸿爪》《70年七十篇》4本文集;出版自选文学作品集《蓝色之梦》;有20多篇散文、随笔、报告文学获得***或省级报纸副刊文艺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