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深度报道(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深度报道(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作者:唐铮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8-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60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40.8(8.5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深度报道(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版权信息

深度报道(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针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深度报道生产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变化,《深度报道》为广大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子和业界相关人员提供新的传播环境下,基于传统与现实相结合所构建的深度报道体系。教材借助作者本人十余年的深度报道从业经历,按选择并决定选题—采访—写作—修改这一深度报道实际的操作过程,将深度报道长久实践以来形成的基本要求与互联网资源融合的部分进行具体细化的解析,同时借助实例介绍深度报道实际操作的近期新思路方法和原则。
在系统地介绍深度报道的概念、分类、发展历史等知识后,本书便迅速地转入实践,作者将新闻素养、伦理操作等方面的内容都融合在实践过程中,使得本书成为一本便于操作的实践性教材。

深度报道(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目录

**章 深度报道概说
**节 深度报道的定义
第二节 深度报道的历史和发展
第三节 深度报道的作用和影响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

第二章 深度报道的选题
**节 深度报道的选题要求
第二节 深度报道的选题方向
第三节 融合性深度报道的题材拓宽
第四节 寻找深度报道选题的途径

第三章 深度报道的原则和规范
**节 深度报道的道德伦理原则
第二节 深度报道的文本原则
第三节 深度报道的丰富立体原则

第四章 深度采访
**节 深度采访的特点
第二节 深度采访时的准备
第三节 深度采访的过程

第五章 深度采访的“五感”调动
**节 灭绝式采访
第二节 深度采访的“望闻问切”
第三节 深度采访在稿件中的呈现
第四节 深度采访的取舍

第六章 深度采访中的追问与连环提问
**节 重复提问及其重要性
第二节 追问与连环提问
第三节 练习提问的方法
第四节 深度报道中的采访技巧

第七章 深度报道采写中的团队合作
**节 深度报道中的合作
第二节 深度报道采编团队的构成
第三节 深度报道团队的职责构成
第四节 深度报道团队的演变趋势:采写后方化

第八章 从采访到写作
**节 从采访过渡到写作
第二节 文章的开头
第三节 文章的中间
第四节 动词及修辞的运用
第五节 文章的结尾

第九章 深度报道写作的基本要求
**节 深度报道的写作要求
第二节 调查性报道的写作
第三节 解释性报道的写作

第十章 深度报道的叙事结构与写作技巧
**节 深度报道的叙事
第二节 深度报道的叙事结构
第三节 深度报道的叙事时距
第四节 深度报道的叙事技巧
第五节 深度报道的叙事重点
展开全部

深度报道(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节选

新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 在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新闻生产和内容分发环节出现了思维模式的改变、选题意识的改变、传播方式的改变和网络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运用数据,熟悉社交媒体,实现选题突破是应对新媒体环境改变的重要措施。 一、深度报道的变与不变 新媒体时代,新兴媒体技术层出不穷,给深度报道的内容和分发等新闻生产环节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变化。 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技术的进步,严重压缩了纸媒的生存空间,传统媒体广告收入大幅下降,尤其是报纸生存发展面临重大考验。全国报纸印刷总量从310亿对开张增长到2011年*高时的1 678亿对开张,1997年至2004年,年均增长率达到两位数。2005年以后,全国报纸印刷总量快速增长告一段落,出现起伏变化。自2012年起,连续6年全国报纸总印刷量下降,2015年和2016年下降幅度在15%以上。2018年党报和时政类报纸印刷总量继续保持稳定,都市类报纸仍在减量、减版甚至停刊。2018年的报纸印刷总量为501.19亿对开印张。 在深度报道领域,不变的是公共立场和家国情怀。“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依然流淌在当今中国深度报道从业者的血脉中。” 即使沉浸式传播、全息影像等新媒体技术持续发展,文字永远是不可能被替代的。**,它的留存性是所有的传播载体里*好的。第二,文字具有跳跃性,阅读者可以根据阅读习惯自主选择。这两个特质使得文字虽然也有欠缺,但是不可能被彻底取代。所以不变的是深度报道的题材,以及题材所能够承载的公共立场和家国情怀。 二、深度报道的四点变化 (一)思维模式的改变 “记者要采编出好的深度报道,就要努力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只有变革思维方式,才能使新闻报道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有强度,这样的深度报道才会有较强的创造性和指导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深度报道的代表性作品从选题、报道方向、写作方式等,一直持续不断在发生着变化。那种宏大的社会题材对人们失去吸引力的时候,背着粪桶的掏粪工就能让人耳目一新,这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变化,同时它也意味着选题意识的改变。 (二)选题意识的改变 近些年,和人们的情感直接相关的选题,比如小众群体、次文化群体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聚光灯越来越多地打到过去不受关注的群体身上。普利策奖深度报道奖项的选题不断发生变化,“由热点选题的跟随到静态选题的深挖;由负面选题的聚焦到中性选题的替代;由对政府的监督到对全社会的监测;由单一形式的文字报道到可视化选题的开拓”。深度报道的特殊性决定了需要对新闻主题深入挖掘,深度报道选题的选择,除了根据新闻价值 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五个要素外,还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改变选题意识。 (三)传播方式的改变 传播方式上的*大变化就是传播的渠道和载体发生改变,从纸质阅读变为电子阅读,经历了传统媒体、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的不同阶段,深度报道主要通过前三种渠道和载体在传播。现在微信的用户已经超过11亿人次,微信订阅号也成为重要的阅读内容,“微信用户会主动寻找符合自身新闻信息需求的传媒微信订阅号进行关注和阅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深度报道是不讨巧的。阅读一篇1万字的报道在手机上需要下滑屏幕55次。深度报道所必需的篇幅,与当下人们碎片化的短阅读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 (四)网络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 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都是横向的阅读方式,而智能手机是纵向的阅读模式,“竖屏形式在移动互联时代具有巨大的传播价值和社交价值,国内外各大网络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纷纷在其视频呈现上采取竖屏形式”。内容生产需要考虑竖屏下用户的观看体验,探索更适合竖屏的传播内容。一张对开的报纸对于段落的容忍度很高,但是在微信上每段超过3句话,排版后的效果就显得文章节奏很沉闷。因此,要适时地改变深度报道的文本,以适应 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用户需求。 三、*大的改变:“独”和“快” 新媒体背景下,深度报道*大的改变有两点,一是独,二是快。它主要体现在思维模式的变化上,除了独家,还有独到。即使是热点新闻,即使做的是各家媒体都在争夺的同样的题材,也要去寻找和其他媒体差异化的角度。一个相对比较独特的切入点和相对比较独到的视角,往往成为一篇报道成败 的关键。 在深度报道兴盛时期,新闻竞争相对较少,很多深度报道都是独家新闻,其独家性或借助本身媒体的优势,或借助对于优质题材的发掘。当下,网络热点事件一出,几乎所有的媒体一拥而上,重大的公共事件尤为如此,这使得深度报道的竞争空前激烈,为此需要采写记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思考,“不断加强‘独家新闻'的策划与报道,目的在于以‘独家产品'造成独家影响,形成独家魅力,塑造独家品牌,以赢得更多的受众,占取更大的新闻传播市 场”。 从选题上来说,以往的一些静态的、专业的、偏门的选题正在慢慢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更有传播力、更贴合时代口味的社会热点问题。公众对围绕小众、冷门、次元文化或者非主流内容的深度报道正在慢慢丧失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有传播力的社会热点和更具融合新闻背景,更有纵深感的主题。 而没有发生变化的,是深度报道始终需要重视题材、采访、写作等各个环节对于时代和人心的折射。所以,一旦时代所关注的内容,人们所关注的重心发生转变和偏移时,深度报道的选题必须要有所调整。 四、内容为王的原则不变 深度报道更需要讲好一个故事。读者可能不在意这篇报道是不是一条新闻,但永远不会拒绝一个好故事。只要内容足够好,好到不会去受到外力的影响。好的故事显然具备传播的价值。对于现在的深度报道来说,*不变的一件事情,就是把很多零散的碎片凝聚在一起,形成报道的核心逻辑。 2016年获得普利策奖解释性报道奖的是一篇名为《一桩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奸案》(An Unbelievable Story of Rape)的报道,以穿插性叙事分别讲述了2008年和2011年的两次强奸案调查经过。*近几年,解释性报道奖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展现出文风和结构上的引人入胜,2019年,根据这篇报道改编的美剧《难以置信》在网飞(Netflix)上线。 在新媒体时代,读者偏爱有传播力的、有情感倾向的故事。新闻性略微淡一点的内容同样会受到人们的钟爱,读者永远不会拒绝一个好故事。胜利者总是那些会讲故事的人。 为了能够打造出引人入胜的故事,需要进行扎实的采访和突破,这也是深度报道不变的原则,甚至是这种报道类型的“护城河”。采访要到实地、传递真实感受,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有出处,有证据,“深入地观察、体验、采访是记者深入探索、表现新闻人物心理的前提” 。 五、应对新媒体环境的措施 (一)更加擅长理解和表述数据 数据新闻是大数据时代催生的新的新闻形态,代表着未来新闻业发展的方向,和传统新闻形态相融合,会激发更好的传播效果。数据抓取工具、数据分析工具以及数据可视化平台不仅促使数据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种类出现在大众视野里,也给深度报道带来了更多的生机,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记者不仅要熟悉数据新闻的使用工具,而且要更新新闻生产理念,适应时代变化。“记者在传统的新闻采访手段和方法之下,也往往只能聚焦于一个事物的某个侧面或某个局部,而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将分散的个体、孤立的现象之间的共性或共同规律挖掘与呈现出来。”数据新闻的加持从内容上增强深度报道的厚度,从呈现形式上,可视化增强了深度报道的可读性。 (二)能够熟练地将社交媒体应用于新闻编辑 社交媒体中传播的信息可能成为新闻的素材,很多调查类的稿件中会穿插微信对话的截屏提供重要新闻信息来源。除此之外,深度报道的选题可能来自社交媒体,微博、微信、豆瓣等社交媒体平台,网友都可以在上面吐露心声,社交媒体也是新闻线索和写作灵感的重要源泉。社交媒体的兴起影响了新闻业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传统媒体的经验和规律须适应媒介的变化和公众的需求,利用社交媒体的特点构建新的话语体系。 (三)尝试新鲜事物,尽可能多地积累新闻采写经验,尽量地突破,扩大选题的范围 在这个不断变革的时期,新技术、新理念和新内容都是适应新环境的创新之举。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革新记者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方式,积攒经验有利于深度报道质量的提升。深度报道的题材在不断拓宽,面对新的媒体环境的挑战,我们可以尝试更多的新鲜事物,多积累新闻采写的经验,拓宽和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闻的范围。

深度报道(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作者简介

唐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新闻系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曾有十余年媒体从业经验,多次获得亚洲卓越新闻奖、中国新闻奖、北京新闻奖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