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和谐共生;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由之路

和谐共生;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由之路

作者:程艳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273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28.5(3.2折) 定价  ¥8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和谐共生;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由之路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6659618
  • 条形码:9787516659618 ; 978-7-5166-5961-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和谐共生;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由之路 内容简介

  《和谐共生(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由之路)》分阶段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以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实践为案例分析研究我国新农村生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状况,找出尚存的问题和不足,总结成功的经验,探索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和谐共生(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由之路)》具体分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之理据”等数部分内容。

和谐共生;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由之路 目录

**章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节 人类文明发展脉络及特质
第二节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缘起及意义
第三节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矛盾与冲突

第二章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之理据
**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思想

第三章 生态思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经之转变
**节 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本质特征
第二节 生态思维方式的含义、背景和特性
第三节 中国生态思维方式的生动实践

第四章 生态素养: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体**之品行
**节 生态素养的基本概述
第二节 农村生态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加强农村公民生态素养的现实路径

第五章 生态经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经之路向
**节 经济发展方式向生态转变的必然性
第二节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机制
第三节 制定和完善环境经济制度

第六章 生态消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往之去向
**节 消费与消费方式
第二节 生态消费方式的内涵、特征和基本要求
第三节 我国农村生态消费问题
第四节 生态消费方式的路径选择

第七章 生态环境: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卫之栖所
**节 农村的演进
第二节 建设“美丽乡村”

第八章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可效之典范
**节 “五位一体”的恭城模式
第二节 荒漠化青山的弄拉模式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和谐共生;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由之路 节选

  17到18世纪,在西方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场以大机器生产取代传统的手工技术操作的工业革命逐渐蔓延开来,并很快席卷了整个欧洲。这个时期,自然科学得到了迅猛发展,天文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工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近代启蒙思想的兴起使个体主义、主体主义原则得到了极大张扬;英法等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各国的政治法律制度的改革,并产生了重要的示范性效应;等等。这些科学的、人文的、政治的、法律的要素经过长期磨合后形成的合力,是推动工业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崭新的文明气象,展现出新的文明特质。首先,物质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使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总和还要多,还要大”①。大量的人口进入产业工人的队伍,使劳动主体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生产工具发生了重大变化,日益朝着高功率、高自动化、高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工业化大生产也改变了劳动对象的性质,人们在原始文明社会里,生产活动都是直接与自然界打交道,劳动对象相对来说较为简单或单一,土地,草原、河流的劳动场所往往构成人们直接的劳动对象。但在工业文明时代,进人生产领域的生产资料或直接的劳动对象表现为多样性,既有直接加工的自然物,也有需要加工的物品,因而劳动领域变得越来越广泛和复杂,劳动强度空前提高。现代大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国家的一切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了世界性特征,众多国家和民族因先进的生产工具和便利的交通都被卷人世界化格局。  其次,社会制度和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实质上是整个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是为整个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其社会组织和管理方式也发生了相应调整,形成与私有制、资本扩张和商品生产相适应的组织管理方式,资本以追求*大化为目的,资本主义经济运作更加精确和快速,人被置于一种庞大的组织结构中进行机械化的塑形,精细化、计量化、模式化的组织管理方式成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之路的制度外壳。  再次,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个人的人身依附关系被打破,提高了人的自由度。“从身份到契约”标志着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转变,体现着从团体本位到个人本位的转变。①人与人关系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资产阶级用直接的、公开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用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用金钱收买医生、律师、诗人和学者,把他们变成了资产阶级的雇佣劳动者。  *后,人的精神样貌发生了重大改变。工业文明时代的物质生产规模有了巨大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精神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个人主义被大家认同为核心价值理念。强调个人具有至高无上的内在价值和尊严,这一点被看成工业文明时代根本的、压倒一切的、判断一切道德是非的普遍原则;强调单独的个人是自主的个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属于自己,并不受制于他所不能控制的力量;强调个人的隐私或私生活应受到尊重和保护,个人行为应当不受到别人干涉,个人能够做他自己所想做的任何事情,也就是说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利益;强调个人的发展完全靠个人的自我奋斗,进而成就自我的卓越。第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培植了与自身发展相匹配的商业文化。商业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具有浓厚的市场气息,像商品生产一样,追求一种市场交换价值,促使文化机构向经营性实体转变。同时,它还引导着人们认识到文化也是一种消费品,可以用来盈利,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刺激大众,进而产生大众性消费效果。显然,这种方式的精神生产不再关注精神内涵,而是更加重视自身的娱乐或其他功利性功能。另外,这种商业文化往往以一般民众为消费对象,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以鼓励消费、投身娱乐为目的,以创造流行性消费为宗旨,进而引导人们通过消费活动来体现自身的风采。第三,精神生产不断地突破地域、人文的藩篱,慢慢形成文化的多元共融格局。正如马克思所言:“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性文学。”  ……

和谐共生;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

  程艳,女,汉族,1976年11月生,四川隆昌市人,浙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荣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2015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荣誉称号,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2次。主持在研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级课题1项;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1部;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