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理论与实证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93181
- 条形码:9787030693181 ; 978-7-03-069318-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理论与实证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二语习得研究类学术专著,具体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综合阐释分析了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理论上,从迁移的定义分类、研究方法及已有相关实证研究三个方面,阐释迁移、概念迁移、概念化迁移等核心术语的同时,梳理了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研究现状。实证上,开展了四个实验,分别聚焦于“中英文记叙文及说明文关联词使用”、“中英文运动事件加工”、“中英文时间信息加工”等研究了词素、句子及语篇等层面的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
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理论与实证 目录
序
第1章 导论 1
1.1 语言迁移与概念认知 1
1.2 本书章节构成 4
第2章 双语及多语思维能力视角下的语言迁移与概念性迁移 13
2.1 引言 13
2.2 迁移与双语及多语认知思维能力 16
2.3 概念及概念性迁移 21
2.4 判断概念性迁移的方法 28
2.5 语言迁移及概念性迁移实证研究 40
2.6 结语 54
第3章 时间概念加工中移民语境对母语迁移的抑制作用 58
3.1 引言 58
3.2 英语一般过去时间概念与语言学习环境研究 60
3.3 研究设计 64
3.4 结果分析 66
3.5 讨论 69
3.6 结语 73
第4章 时间概念加工中留学语境对母语迁移的抑制作用 75
4.1 引言 75
4.2 时间概念输入加工与留学语境 77
4.3 研究设计 79
4.4 结果分析 81
4.5 讨论 84
4.6 结语 86
第5章 运动事件中英文识解中的概念性迁移 88
5.1 引言 88
5.2 运动事件与概念性迁移 91
5.3 研究方法 112
5.4 结果分析 118
5.5 讨论 123
5.6 结语 137
第6章 汉-英双语者英语记叙文关联词使用中的母语迁移 140
6.1 引言 140
6.2 关联词与母语迁移 142
6.3 研究方法 159
6.4 结果分析 163
6.5 讨论 179
6.6 结语 188
第7章 中国英语学习者说明文词汇衔接中的迁移研究 191
7.1 引言 191
7.2 衔接理论、词汇衔接与语言迁移 193
7.3 研究设计 207
7.4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3
7.5 结语 227
第8章 结论 230
8.1 概念性迁移与语言迁移研究发现 230
8.2 概念性迁移与语言迁移研究启示 233
8.3 概念性迁移与语言迁移研究未来发展方向 236
参考文献 241
附录 记叙文写作任务 274
后记 275
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理论与实证 节选
第1章 导论 1.1 语言迁移与概念认知 迁移(transfer)一直是二语习得界与认知心理界共同关注的一个主题(如Adamou et al.,2019;Jarvis,2000a,2000b,2007;Munoz & Cadierno,2019;Odlin,1989;蔡金亭,2015;戴炜栋和陆国强,2007;李锡江和刘永兵,2020;许家金和刘洁琳,2018;张素敏,2018a,2018b)。母语迁移(L1 transfer)指学习者业已形成的母语习惯或加工倾向会对其非母语学习或加工造成一定的影响(Jarvis,2000a,2000b)。迁移相关研究认为,母语特有的世界观很可能会影响到另一门语言的学习,因而学习者目标语学习中会出现不同的母语类型倾向(Batoréo & Ferrari,2016;Talmy,2000a,2000b)。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迁移不仅可发生在语言层面,产生语言迁移(linguistic transfer),也可发生在概念层面,产生概念性迁移(conceptual transfer),概念性差异可直接导致语言间的迁移(Adamou et al.,2019)。 目前研究者多从运动域、物体域及时空域等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语言迁移与概念性迁移。运动域迁移研究多集中在运动事件中。运动事件指一种场景,表示“一种物体相对于另一种物体所产生的位移或存在的位置”,可为“持续的运动或静止状态的保持” (Talmy,1985:60)两种情形,即运动事件既可为一个实体相对于另一个实体的位移,也可为一个实体相对于另一个实体的存在(Daller,Treffers-Daller & Furman,2011)。根据路径要素的不同词汇化形式(lexicalization),Talmy(2000a,2000b)将语言分为动词框架语言(Verb-Framed Language,简称V语言,如西班牙语)和附加语框架语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简称S语言,如英语)两大类。许多运动事件研究者尝试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基于概念性迁移阐释运动事件(如Alonso,2011;Munoz & Cadierno,2019;许家金和刘洁琳,2018),但大多研究只分析运动事件的路径或方式,综合研究焦点、路径和背景等要素的分析较少,也鲜有研究者从概念和概念化两方面细化分析运动事件中的概念性迁移方向和迁移域。 运动事件的构式表达,往往取决于说话人对所表达事件的重新概念化,而汉语属意合语言,英语属形合语言,在本质上存在差异,具有不同的形式概念特征和思维认知模式(沈家煊,2017,2020;宋文辉,2018;王文斌,2013a,2013b,2019a,2019b),因而有必要综合研究不同认知域、不同语篇中的英汉双语者认知识解。鉴于如何判断概念性迁移仍是一大难题(裘晨晖和文秋芳,2020),我们有必要从概念和概念化两方面来综合考察学习者母语-目标语运动事件双语焦点、路径和背景等要素识解,以分析在学习者目标语和母语信息加工中迁移发生的层面及产生的方向。物体域与时空域的研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研究多采用图片命名任务、图文匹配任务、语法判断任务及对等翻译任务,或采用语料库驱动法(如李锡江和刘永兵,2020;裘晨晖和文秋芳,2020;张素敏,2018a,2018b),从概念迁移角度阐释二语学习者与母语者之间在时空状语语序分布、物体命名等方面的差异,目的是发现非母语者大脑或思维中发生的认知过程与母语者是否有本质的不同。同样遗憾的是,研究者对语言与概念间关系的阐释不够深入,缺乏针对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的综合分析,而针对概念性迁移的研究也没有区分概念和概念化。 “虽然现在人们对语言迁移发生的机制和条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戴炜栋和王栋,2002:8),尤其是对迁移的分类还存在简单的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两分法,忽视了概念和概念化的区别(张素敏和孔繁霞,2016)。概念性迁移可分为概念迁移和概念化迁移,前者发生在学习者的概念集层面,而后者则发生在学习者的概念加工组织中。概念迁移和概念化迁移的混淆和不区分对待,不利于细化语言与概念间的具体关系,也不利于观察到概念性迁移产生的具体层面(Jarvis,2016;蔡金亭和李佳,2016a,2016b;张素敏和孔繁霞,2016)。并且,迁移不仅发生在母语对目标语的影响层面,而且具有双向性和交互性,即目标语也会反向影响到母语。但对于目标语反向迁移到母语的哪一层面,以及在哪一层面的迁移量较大,学界目前缺乏足够的数据分析。因而,不区分概念迁移和概念化迁移,就难以具体针对迁移发生的词素、句法或语用及语篇层面,从概念集或概念的组织入手进行基于概念和概念化的判断,同时也会对迁移产生的方向和迁移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并且,随着双语者及多语者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无论是运动域动词的选择、运动方式的表达,还是时间域体、数的识解、产出,抑或是语言迁移和概念迁移产生的层面和方向,均受到学习者主导语言的影响,并且因学习者的体验认知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和大脑表征(Berthele,2017;Blumenfeld & Marian,2013;Jegerski,2018;张素敏,2018a,2018b)。此外,汉语是“名动包含”,英语是“名动分立”,英语看重时间性而汉语看重空间性(沈家煊,2017,2018,2020;王文斌,2019a,2019b)。因此,语言的概念意义应是一种多维能力产物,形式-意义及形式-功能搭配中的迁移现象,需进一步从双语及多语思维能力等角度进行解析(Bonfieni et al.,2019)。 本书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详述和阐释外语学习中,语境与母语迁移的交互作用和运动事件中词素及词汇中的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理论上,本书侧重于运用双语及多语思维能力视角,从双语及多语概念与多维语言能力、双语及多语思维能力等方面,阐释概念的界定与分类、迁移的界定与分类、概念性迁移研究方法,具体介评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研究现状,指出应在区分概念迁移和概念化迁移的基础上,研究母语-目标语双向迁移及迁移域,以进一步了解目标语-母语在词汇、语法、句法、概念、概念化层面中的交互作用。实证上,本书开展了五个实验,分别围绕“时间概念加工中移民语境对母语迁移的抑制作用”“时间概念加工中留学语境对母语迁移的抑制作用”“运动事件中英文识解中的概念性迁移”“汉-英双语者英语记叙文关联词使用中的母语迁移”“中国英语学习者说明文词汇衔接中的迁移研究”进行了五项实证研究,从时间域和运动域及不同篇章体裁等方面研究词素、句子及语篇等层面的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 英汉民族思维范式不同,造成其语言对时空性各有偏重(王文斌,2019a),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概念的发展和成熟(Jarvis & Pavlenko,2007;Murphy,2002)。梳理迁移理论,对语言迁移及概念性迁移等术语进行界定和分类,评述国内外该领域主要的实证研究,并展开相关实证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相关术语及迁移理论,更好地理解语言、思维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了解语言迁移、概念性迁移产生的方向、层面和迁移量,也有利于促进概念性迁移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自主性、系统性和科学完整性,还可以从语言和概念两个层面理解外语学习中的某些识解和产出现象,为我国概念层面外语教学的“地道性”产出及解决“学用分离”现象提供理论和实证参考。 1.2 本书章节构成 本书共8章。 第1章为导论。此章主要对外语学习中的迁移进行了简介,在指出语言迁移与概念性迁移相关研究背景的同时,介绍本书框架结构。首先,本章简介了在迁移研究中区别分析概念及概念化迁移的必要性,并扼要指出目前迁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指出运动域迁移研究中存在的理据不足及视角缺憾,说明了综合研究焦点、路径和背景等要素的必要性;再次,从运动域及不同篇章体裁等方面阐释研究词素、句子及语篇等层面的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的必要性;*后,对本书的框架结构进行了简述,主要表述了各章主要研究内容、方法、研究发现及价值意义。 第2章为双语及多语思维能力视角下的语言迁移与概念性迁移。本章侧重理论阐释,为不同母语背景、运动域及文体文本中的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实证研究和分析提供理据支撑。此部分主要基于语言认知,从双语及多语思维能力方面,对语言迁移、概念性迁移、概念迁移、概念化迁移、运动事件、语言类型、言为心声假说等基本术语进行理据阐释,目的是厘清语言、概念、运动事件、关联词、词汇衔接等关键术语,从双语及多语思维能力和认知角度梳理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研究理论和框架,为后面章节的实证研究提供研究理据。 一方面,第2章主要基于双语及多语思维能力,针对概念性迁移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进行阐释。首先,介绍语义、词汇与概念间的关系,围绕语义与概念性迁移中的语言认知能力,区分词形迁移和词目迁移,并围绕“双语及多语概念与思维能力”评介概念性迁移假说、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与言为心声假说的同时,区分概念迁移和概念化迁移、概念性迁移与语义迁移及词汇迁移。其次,分别针对概念迁移和概念化迁移,评介判断概念性迁移的研究方法,并对概念性迁移研究方法中需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再次,围绕有关词汇的概念性迁移研究和运动事件中的概念性迁移研究,详细介评概念性迁移实证研究及其不足,指出迁移研究目前尚缺乏强有力的研究方法,需要更多的相关研究,以达到对语言相似性、语言学能以及语言习得顺序等词汇相关因素的全面了解;同时提出,概念性迁移和概念重组是动态的,除了言语者相关的特殊特征以外,还与语言任务相关的特殊语境及要求相关,更与双语者的多维语言能力相关。双语者的母语与目标语学习环境、主导语言及二语学习能力是影响学习者二语信息加工及母语-目标语双向迁移方向及迁移域的主要因素。*后,在总结概念性迁移研究相关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对今后概念性迁移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总结。 另一方面,第2章围绕运动事件中的概念性迁移阐释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运动和运动构式,主要从“迁移与双语及多语认知思维能力”“概念及概念性迁移”“判断概念性迁移的方法”“语言及概念性迁移实证研究”等部分进行理论阐释。该章主要对运动事件的焦点、运动、路径、背景等主要构成要素,以及S语言、V语言、均等框架语言(Equipollently-Framed Language,简称E语言)及融合了S/V/E语言类型的语言(如汉语)等不同语言类型进行阐释。该章同时评述目前运动事件相关实证研究及未来研究方向。此部分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展开:二语学习者能否或在哪种程度上能学会合适的目标语语言及思维表达方式?二语学习者的母语是否或在哪种程度上影响了其二语语言、认知及思维方式?学习者母语-目标语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是否取决于其母语和二语之间的相似程度,以及是否与双语或多语者的二语水平或主导语言有关?总之,本章通过不同研究中运动事件识解的共性和差异性描述,进一步阐释语言及概念等信息加工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指出判断语言表征呈现的语义迁移、词形迁移或词目迁移是概念迁移还是概念化迁移,需要考虑到目标语学习者个体的目标语显性知识体系及某一言语群体的思维模式。 第3章至第7章则分别围绕“时间概念加工中移民语境对母语迁移的抑制作用”“时间概念加工中留学语境对母语迁移的抑制作用”“运动事件中英文识解中的概念性迁移”“汉-英双语者英语记叙文关联词使用中的母语迁移”“中国英语学习者说明文词汇衔接中的迁移研究”进行了五项实证研究。这五项研究分别聚焦于语法标记词、运动动词、关联词及衔接词,从词素、词汇、短语及语篇层面综合分析了时间域、运动域及不同文体中的语言迁移或概念性迁移。从双语及多语多维社会语言认知能力角度综合分析不同认知领域的概念性迁移和语言迁移,
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理论与实证 作者简介
张素敏,博士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现任河北师范大学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二语加工、外语教学及认知心理。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项目20余项,在SSCI期刊、CSSCI期刊等发表文章近50篇,出版著作2部,曾两次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22.4¥40.0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15.9¥49.8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3.8¥32.0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12.7¥39.8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17.1¥45.0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9.3¥55.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烟与镜
烟与镜
¥24.0¥48.0
-
字海探源
¥25¥78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8.3¥15 -
文言津逮
¥10.2¥28 -
那时的大学
¥12¥28 -
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
¥19.6¥58 -
2020年《咬文嚼字》合订本
¥23.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