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哲学通史·清代卷

中国哲学通史·清代卷

作者:吴根友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8-01
开本: 其他 页数: 590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75.9(5.5折) 定价  ¥1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中国哲学通史·清代卷 版权信息

  • ISBN:9787214255006
  • 条形码:9787214255006 ; 978-7-214-25500-6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哲学通史·清代卷 本书特色

《中国哲学通史》(学术版)是一套*新的全面阐述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学术巨著。全书共10卷,逾600万字。内容上起先秦,下迄现代。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吸收近年来的学术成果,依据大量新见材料,对中国哲学史做了系统梳理,揭示了各时期中国哲学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中国哲学通史·清代卷 内容简介

"清代哲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清初、清中叶与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其中清中叶时期的哲学,即学术目前所说的乾嘉时代的哲学,为清代哲学的典型形态。而清初与鸦片战争前后的哲学,均属于清代哲学的过渡阶段。 本书认为,清初哲学在哲学性质上属于“后理学时代”的哲学。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以宋明哲学批判者的姿态出现的,他们的哲学命题、范畴概念主要都来自于宋明理学,但往往是以反命题的形式出现的,有些范畴、概念的具体规定与内涵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后理学时代”很重要的三位哲学家都是气一元论的哲学家。 本书认为,乾嘉时代的哲学以“道论”为其形上学,以“人文实证主义”为其方法论,经学家戴震与史学家章学诚是该时代哲学的两面旗帜。戴震开创了中国古典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章学诚开创了历史文化哲学学派。“后戴震时代 ”的哲学贡献主要是锻造哲学 思考的语文学(philology)工具,但在哲学思考的规模与深度方面反而有所弱化。章学诚的哲学在当世没有多大的影响,但对龚自珍及近现代历史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书认为,龚自珍是清代哲学转折的关键人物,他既是乾嘉哲学的终结者,也是新哲学的开创者。他的“农宗”哲学思想,实际上是中国古典形态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魏源是近代中国初期睁眼看世界的位思想家,他不只是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命题,其实也较为全面地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系统主张。"

中国哲学通史·清代卷 目录

导 论 1

一、 明清之际的时代特征 2

二、 清代社会、政治生态与思想界的反理学思潮 14

**章 黄宗羲的哲学思想 22

**节 黄宗羲的气本论与伦理学思想 24

一、 黄宗羲的气本论 24

二、 黄宗羲的伦理学思想 33

第二节 “一本万殊”的学术史观 46

第三节 黄宗羲的政治哲学思想 52

一、17世纪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一般概况 52

二、 《明夷待访录》的基本内容及其进步思想倾向 57

三、 “公天下”———《明夷待访录》的核心政治理念 59

四、 《明夷待访录》对专制政治及其意识形态的批判 64

五、 《留书》及黄宗羲政治思想的其他面向 67

第二章 方以智的哲学 72

**节 方以智的本体论与人性论 73

一、 物(气火)论 74

二、 方以智的所以论 76

三、 方以智的人性论思想 79

第二节 方以智的科学哲学思想 83

第三节 方以智的辩证法思想 86

一、 “随、泯、统”与“交、轮、几” 86

二、 “合二而一” 89

三、 “一三”与“三一” 90

第四节 方以智的“全均”理想与人生哲学 93

一、 “大成均”与儒家的价值理想 95

二、 重学以拯心,下学而上达 99

三、 不虚生浪死 105

四、 对于名教价值的哲学辩护 109

第三章 王夫之的哲学 114

**节 王夫之的气本论思想 117

一、 “气—诚—实有”与“太极” 118

二、 理气相依 124

三、 道不离器 125

第二节 “能必副所”与“行可兼知”的致知论 131

一、 心物(事)、心理、能所关系 131

二、 知行关系 139

第三节 王夫之的伦理学与政治哲学思想 141

一、 “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 141

二、 天理“必寓于人欲以见”的理欲观 144

三、 王夫之的政治哲学思想 149

第四节 王夫之的历史哲学 165

一、 “理势合一”的历史辩证法 165

二、 “依人建极”的新人文史观 169

三、 “今胜于古”的历史发展观与“文野互变”的历史猜想 173

第四章 李颙、颜元、李 的哲学思想 176

**节 李颙的“体用全学”及其影响 176

一、 “悔过自新”的立言宗旨 178

二、 “无善无恶”与“无念之念”的良知本体论 182

三、 “明体适用”的体用全学 194

第二节 颜元的哲学思想及其反理学思想 200

一、 颜元的人性论 202

二、 颜元的反理学思想 207

三、 颜元的实学观 215

第三节 李 的哲学思想及颜、李思想之异同 225

一、 李塨的哲学思想 225

二、 李塨与颜元思想的异同 241

第五章 顾炎武、傅山、陈确的反理学思想 252

**节 顾炎武的“经学即理学” 253

一、 对宋明理学的批评 254

二、 “经学即理学” 260

三、 经学研究新范式的建立 267

第二节 傅山论理与无理的关系 275

一、 傅山反理学思想的基本思路 278

二、 傅山的社会哲学思想 286

三、 傅山推崇子学与反文化专制的思想 291

第三节 陈确的《大学辩》与对理学的理论批评 293

一、 《大学辩》与对理学的理论批评 293

二、 工夫论进路的性善论 301

三、 天理人欲之辩 303

第六章 戴震的哲学 307

**节 青年戴震的学术思想 307

一、35岁之前戴震的著述情况 307

二、35岁前戴震学术思想简论 309

第二节 戴震的道论思想 317

一、 戴震道论思想的发展历程 317

二、 戴震论天道与人道 319

第三节 戴震的伦理学思想 322

一、 戴震与宋明理学伦理学之分歧 322

二、 戴震伦理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结构 325

三、 戴震伦理学的新贡献 336

第四节 戴震的语言哲学 338

一、 戴震的名学思想 341

二、 戴震语言哲学中的句法分析 344

三、 语词、句子意涵与文本中的言语脉络诸分析 347

四、 戴震的言意观及其语言哲学的形上学追求 351

第七章 章学诚、崔述的历史哲学 360

**节 《文史通义》的性质及其学术定位 361

第二节 章学诚的道论思想 366

一、 章学诚道论思想的形成过程 366

二、 章学诚道论的基本内容 371

三、 “六经皆器”说与“道器关系”论的历史学向度 377

四、 “道公而学私”———章学诚的道论与其学术理想 380

第三节 章学诚历史文化哲学的内在结构 384

一、 章学诚历史文化哲学的内在结构及其终极追求 386

二、 “六经皆史”说及其历史意义再评价 390

三、 “言性命必究于史”———章学诚历史文化哲学的实证品格 397

第四节 崔述的历史哲学思想 399

一、 崔述史学的价值取向与乾嘉学术精神的内在关系 400

二、 尊经疑古,考信求真———崔述的实证史学精神 403

三、 崔述对《六经》之外典籍成伪原因的分析与归纳 414

四、 崔述的经史论、封建论与正统论 425

第八章 扬州学派的哲学思想 435

**节 焦循的哲学思想 439

一、 焦循的道论与一贯论 441

二、 焦循的伦理学思想 447

三、 焦循的哲学思考方法 454

四、 焦循经学思想中的内在张力 466

第二节 段玉裁的语言哲学思想 476

一、 段玉裁的“求是”精神 477

二、 “治经莫重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的语言学路途 481

三、 段玉裁的治经方法与语言哲学的方法论追求 487

四、 语言分析与段玉裁的政治伦理思想 490

第三节 阮元的仁学与人性论 495

一、 阮元论道 496

二、 阮元的哲学方法论 498

三、 阮元的政治思想与人生、道德哲学 502

四、 阮元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历史还原主义 509

第九章 龚自珍与魏源的哲学思想 515

**节 龚自珍的社会政治思想 517

一、 以饮食为始基的社会政治之道 517

二、 社会批判与社会变革思想 520

第二节 龚自珍的心力论与人性论 527

一、 以“心力”挽颓波与“尊命”的矛盾 527

二、 肯定人性有私的人性论与伦理学思想 531

第三节 龚自珍的语言哲学与“宗史”思想 535

一、 从语言学转向史学 535

二、 龚自珍对古典文献定本及本字说的怀疑 538

三、 对文字起源与发展的哲学新思 540

四、 龚自珍对名实关系与言语方式的新阐释 545

五、 龚自珍对思想类型与语言类型的分类 547

第四节 魏源的经学与哲学思想 550

一、 魏源的经学思想 551

二、 魏源的哲学思想 554

三、 魏源的经世思想 564

主要参考文献 574

后 记 582


展开全部

中国哲学通史·清代卷 节选

导论 清代哲学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明亡之后到清康熙帝平定吴三桂叛乱之后为前期;以康熙执政三十年到道光元年为界,大体上为中期,是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鼎盛期;道光以后直至清王朝的灭亡为晚期。 清代前期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清算宋明理学的理论过失,试图从理论上反省导致明王朝灭亡的学术和理论上的原因,并在反思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主张。就其理论的形态来说,可以称之为“后理学时代”(广义的理学包括心学与气学)。所谓“后理学时代”,即是通过对理学的理论反省与批判,试图给出中华文化发展的新方向。但他们的思维框架、问题意识、理论命题、哲学范畴基本上都是宋明理学所提出的,只不过他们对这些问题意识、理论命题、哲学范畴做出了新的、或相反的、或综合性的解释而已。 清代中期的哲学思想,一方面继承了明末清初的反理学思想传统,另一方面又在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里展开新哲学思考。就理学的传统而言,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没有多大的理论创新与突破;就反理学的思想传统而言,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主流的方法是通过考据学的方式展开哲学论述,其代表人物是戴震及其所影响的皖派学术共同体——扬州学派的一些中坚人物。而与戴震同时稍年轻一点的章学诚,则是通过史学的方式展开哲学论述,在思维方式上也表现出即器言道,即事说理的思维特征。清中期的哲学思想特征在于:以回归先秦“道论”的复古面貌展示了该时代哲学的形上学特点,以人文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展开自己时代的哲学论述,从而基本上确立了不同于宋明理学以气、理、心为形上学的时代特色。 清代晚期的哲学思想,表现出相当驳杂的特色。就嘉、道时代而言,这一时段哲学思想表现出对中期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的反思与批判,通过对现实政治问题的思考展开哲学的思考与论述,其典型的代表人物是龚自珍与魏源。就政治地位而言,龚、魏二人并不是时代的核心人物。但就思想史而言,他们无疑是该时代的精神代表。龚自珍以诗人哲学家的特有敏感,对该时代深入骨髓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提出的政治改革主张未必能付诸实践,但他提出的改革思想,尤其是对现实政治制度诸种弊病的批评,则是发人深省的。 魏源早期与中期的思想基本上属于今文经学家的阵营,并没有多少突破传统思维的地方。鸦片战争以后,他目睹了清王朝的种种政治失败,提出了众多明确的政治改革主张。特别是他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文化哲学方面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但此时的清王朝还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与当时欧洲社会的巨大历史落差,因而在政治上还没有想到要彻底改革。魏源之后的晚清时代,更是一个风起云涌、波谲云诡的近代中国社会了,其哲学思想的复杂、多变,已经不是传统中国哲学所能涵盖的范围,故将魏源以后的清代哲学思想交给近代中国哲学来处理。

中国哲学通史·清代卷 作者简介

吴根友,1963年生。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2020年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现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及人文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等。主要从事明清哲学、中国政治哲学、先秦道家和比较哲学研究。著作有《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等十余部。在《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哲学动态》《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两百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