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光纤白光干涉原理与应用

光纤白光干涉原理与应用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8-01
开本: B5 页数: 560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76.4(7.2折) 定价  ¥2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光纤白光干涉原理与应用 版权信息

光纤白光干涉原理与应用 内容简介

光纤白光干涉技术是基于白光干涉原理的一种光纤传感技术,它除了具有白光干涉原理的抗干扰能力强,可进行保证物理量测量的优点外,还具有不受电磁场影响、本质上安全防爆,体积小,重量轻,耐腐蚀、灵敏度高等优点,可用于许多传统传感器难以涉足的特别恶劣场合,它们可以被安装在有限的空间中,并能在极限温度、腐蚀、真空和危险的环境中正常工作,使以前诸多极为棘手的监测、监控难题。光纤白光干涉原理与技术的应用领域涵盖航空航天、能源、环保、生物医学、自动控制以及建筑施工等诸多国民经济领域,尤其在国防工业中倍受青睐,已逐渐形成信息获取、信息识别、状态监测等重要手段之一。20多年来经过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光纤白光干涉技术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已经发展成为光纤技术中一种极具代表性检测与传感原理。本书是根据作者10多年的研究结果整理而成,共分7章,对光纤白光干涉的原理、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全面、详尽地论述。

光纤白光干涉原理与应用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1
1.1引言1
1.2白光干涉理论及其发展2
1.3光纤白光干涉技术发展历程3
1.3.1光纤白光干涉传感技术3
1.3.2光纤白光干涉测量技术5
1.3.3基于白光干涉的OCT技术6
1.4发展动力8
1.4.1需求牵引的拉动9
1.4.2技术发展的推动9
1.5小结10
参考文献10
第2章 宽谱光源的相干理论23
2.1引言23
2.2宽谱光源的功率谱及其自相关函数特性24
2.3几种典型的宽谱光源28
2.3.1常用的宽谱光源28
2.3.2LED宽谱光源及其特征参数28
2.3.3SLD光源31
2.3.4ASE光源38
2.3.5基于光子晶体光纤的非线性光学效应产生的超连续谱光源43
2.4宽谱光源的自相关特性44
2.4.1高斯函数的傅里叶变换特性44
2.4.2光谱密度高斯基函数展开方法46
2.4.3宽谱光源的自相关特性47
2.5光纤中宽谱光的部分相干特性55
2.5.1光纤中窄谱准单色光的空间强度干涉定律57
2.5.2光纤中宽谱光的谱干涉定律61
2.5.3谱干涉定律微观机制的物理解释64
2.5.4互相干的传播66
2.5.5干涉的互补空间68
2.5.6宽谱光的干涉在互补空间中的表现形式68
参考文献70
第3章 部分偏振光的内禀相干不变性73
3.1引言73
3.2偏振光干涉的相干度74
3.2.1光的偏振态及其描写方法74
3.2.2偏振度的概念75
3.2.3部分偏振光的部分相干性76
3.3部分偏振光的内禀相干不变性80
3.3.1内禀相干度的概念80
3.3.2部分偏振光的内禀相干不变性理论84
3.3.3光波电场部分偏振与相干之间的线性关系92
3.3.4来自同一光源的部分偏振与部分相干光干涉条纹可见度的优化95
3.4单模光纤中的偏振光传输97
3.4.1单模光纤中的偏振光描写方法97
3.4.2外界扰动导致的正交偏振模式耦合103
3.4.3偏振光波传输的矩阵表示115
3.5光纤中光偏振扰动及其等效变换矩阵119
3.5.1挤压所致的线性双折射119
3.5.2扭转引起的偏振特性变化122
3.5.3温度与温度梯度效应对偏振态的影响124
3.6偏振控制方法与控制技术126
3.6.1保偏单模光纤127
3.6.2光纤偏振态控制技术129
3.6.3光学线性变换等效补偿器130
参考文献132
第4章 光纤白光干涉仪与解调仪138
4.1引言138
4.1.1光纤白光干涉仪138
4.1.2光纤白光干涉解调仪138
4.1.3本章 的内容139
4.2光纤白光干涉仪与解调仪的基本器件139
4.2.1光纤准直器139
4.2.2光纤反射器140
4.2.3光纤隔离器141
4.2.4光纤环形器143
4.2.5光纤耦合器144
4.3光纤白光干涉仪的基本构造146
4.3.1散射光场及其Born近似146
4.3.2空时域光纤白光干涉仪152
4.3.3谱域光纤白光干涉仪156
4.3.4偏振相关的光纤白光干涉仪159
4.4光纤链路对串接干涉仪之间的相干信号偏振态的影响168
4.4.1连接光纤对干涉测量的影响168
4.4.2基于内禀相干不变性原理的信号恢复方法169
4.5光纤白光干涉解调仪171
4.5.1空域干涉解调方法(一):单探测器系统171
4.5.2空域干涉解调方法(二):CCD线性阵列探测器系统188
4.5.3谱域干涉解调方法198
4.5.4时域相干与谱域相干的关系202
参考文献208
第5章 白光干涉信号处理方法213
5.1引言213
5.2白光干涉信号特征与信号预处理215
5.2.1白光干涉信号特征215
5.2.2合成光源方法218
5.2.3白光干涉信号的预处理算法224
5.2.4基于多光源的预处理算法230
5.2.5信号预处理小结234
5.3时(空)域信号处理方法235
5.3.1条纹重心法236
5.3.2包络提取法239
5.3.3空间频率法251
5.3.4相移干涉法255
5.3.5时(空)域信号处理方法小结257
5.4频(谱)域信号处理方法257
5.4.1白光干涉的频谱域探测258
5.4.2多点法261
5.4.3傅里叶变换法264
5.4.4频(谱)域信号处理方法小结270
参考文献271
第6章 白光相干域测量技术277
6.1引言277
6.2白光相干域测量基本原理279
6.2.1白光相干域测量原理279
6.2.2空间分辨率287
6.2.3色散效应影响289
6.2.4探测信号频率与带宽291
6.2.5本征噪声源293
6.2.6测量灵敏度295
6.2.7关键性能之间的平衡299
6.3白光相干域反射测量技术与应用300
6.3.1OLCR系统典型结构303
6.3.2OLCR测量的关键技术309
6.3.3OLCR测试技术的应用318
6.4白光干涉偏振测量技术336
6.4.1分布偏振串扰测量原理339
6.4.2OCDP测量关键技术344
6.4.3OCDP测试系统构建365
6.5Y波导测试方法与应用372
6.5.1测试原理375
6.5.2测量方法379
6.5.3实验结果384
6.5.4分析与讨论388
参考文献390
第7章 光纤白光干涉传感技术399
7.1引言399
7.2光纤白光干涉传感测量的物理参量400
7.2.1位移测量401
7.2.2压力测量403
7.2.3倾角测量405
7.2.4折射率测量408
7.2.5应变测量411
7.2.6温度测量413
7.3光纤白光干涉单点传感器414
7.3.1光纤白光干涉传感器的尺度特性414
7.3.2典型的单点传感器及其解调方法421
7.4光纤白光干涉分布式传感技术426
7.4.1准分布应变传感器427
7.4.2白光干涉分布式扰动定位传感系统431
7.4.3运动扫描式白光干涉仪及其分布式振动传感系统438
7.5光纤白光干涉传感多路复用与网络技术448
7.5.1白光干涉光纤传感器的多路复用技术449
7.5.2发展光纤传感网络技术的理由454
7.5.3白光干涉传感网络拓扑结构与关键问题455
7.5.4白光干涉传感网络应用方案举例462
参考文献468
第8章 白光相干层析成像技术474
8.1引言474
8.1.1OCT的基本结构475
8.1.2OCT的信号处理方法476
8.2OCT信号特性478
8.2.1单散射和光层析成像478
8.2.2样品的多重散射483
8.2.3探测深度483
8.2.4灵敏度486
8.2.5散斑488
8.2.6分辨率490
8.3OCT光源493
8.3.1相干特性493
8.3.2波长495
8.3.3光谱结构497
8.4低相干干涉仪和OCT500
8.4.1时域OCT500
8.4.2傅里叶域OCT504
8.4.3并行OCT508
8.5功能性OCT511
8.5.1偏振敏感OCT511
8.5.2多普勒OCT514
8.5.3依赖波长的OCT518
8.6OCT应用524
8.6.1眼科中的OCT525
8.6.2OCT活检和功能OCT526
8.6.3非医学OCT531
参考文献532
展开全部

光纤白光干涉原理与应用 节选

第1章绪论 1.1引言 光纤白光干涉技术与方法是光纤技术多领域交叉应用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一个分支。该项专门技术在宽谱光干涉特性研究、绝对形变光纤传感测量、光波导器件的结构及其对光波反射特性参量的检测、光纤陀螺环中光偏振态横向耦合测量与评估,尤其是在医学临床诊断的组织结构形态的光学层析技术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章首先简要对光纤白光干涉技术的发展给出一个概略性的描述。从需求牵引与技术本身发展规律的视角出发,分析该技术发展的动力基础。*后,给出对该项专门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的描绘和展望。 光纤白光干涉原理与技术的发展既取决于基础理论上的深刻认识,又受益于技术上重大进步的启迪,在社会发展需求的牵引下,历经了几十年的研究与积淀,在传感技术、计量与测量学、生物学、医学与临床应用等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在该技术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包括: (1)1955年,Wolf[1]和BlancLapierre[2]分别独立建立了部分相干光理论,引进了关联函数。对关联函数的深入认识与系统研究,奠定了白光干涉的理论基础。 (2)1983年,Culshaw领导的小组[3]首次报道了基于白光干涉原理在光纤传感中的应用,开启了光纤白光干涉传感技术的研究方向。 (3)1986年,Takada等[4]提出了采用超辐射半导体激光二极管(superluminescentlightemittingdiode,SLD)宽谱偏振光源来测量沿保偏光纤传输的光的横向耦合特性的方法,奠定了光学相干域偏振测量(opticalcoherencedomainpolarimetry,OCDP)的研究基础。 (4)1987年,Youngquist等[5]展示了一种光学低相干反射技术(opticallowcoherencereflectometry)的光学评估新技术,后来被简称为OLCR。 (5)1991年,Fujimoto等[6]首次展示了基于白光干涉的二维层析成像方法,有力地推进了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技术的研究。 (6)2OO3年,发展了频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Fourierdomain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FDOCT)技术,该技术与之前的时域OCT技术相比,同时解决了测量灵敏度与扫描测量速度的问题[7~12]。 (7)2003年,Wolf[13]在对部分偏振光相干特性的分析时,指出干涉的基本作用。基于这种考虑,他构造了一种相干与偏振的统一理论,这预言了随机光场的大量未知特性。 (8)2005年,Réfrégier等[14]提出了一种测量相干特性具有的一般不变性的新方法,称为内禀相干不变性理论,深化并拓展白光干涉理论的内涵,被用于解决信号处理过程中偏振衰退的问题,进一步导致了光纤白光干涉偏振传感解调新技术的发展。 1.2白光干涉理论及其发展 白光干涉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光的部分相干理论[1,2],这在Born与Wolf所著的《光学原理》(1999年的第七版)[15]中有较为详细的阐述。由于普遍的相关函数的引入,介于完全相干和完全不相干光的两个极端情况之间的空白地带得以进行充分的研究。这为“白光”——宽谱光源的干涉及其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之后发现,所引入的关联函数服从两个波动方程:不仅光波扰动本身以波动的形式传播,而且其关联也以波动的方式进行传播。这导致了Wolf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了部分相干光的光谱相干规律及其光谱相干的传播理论。 在光纤白光干涉理论的讨论中,与空间中光波传播的情况不同,光波在光纤中传输时其偏振态易受到影响,因此光的偏振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尽管偏振光学中极少严格讨论部分相干光的偏振态问题,尤其是部分偏振光问题;但是传统的偏振光的概念及其对光的偏振分析方法仍然可以用于讨论部分相干光的部分偏振性质。2003年Wolf[13]在对部分偏振光的相干特性进行分析时,指出干涉的基本作用。因此他构造了一种相干与偏振的统一理论,这预言了随机光场的大量未知特性。事实上,部分偏振光及部分相干光的理论只有近来才受到人们的关注。发展的理论对相干分析方法做出了新贡献,并开启了迷人的光学领域新问题的讨论,这个问题就是:在干涉实验中,必须使光偏振才能获得*大的相干度吗? 2005年,Réfrégier和Roueff[14]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测量相干特性具有的一般不变性的新方法,给出部分偏振光的内禀相干不变度的概念并建立了内禀相干不变性理论。该理论指出,两光波电场之间的内禀相干度与每一个光波电场的偏振度紧密相关,偏振度描写的是每个光波电场自身的统计相关的有序程度,而内禀相干度则是指两光波电场之间的统计相关的有序程度。因为两者所描述的对象是不同的,因此两者不仅能通过内禀相干度的新概念得以分开,而且两者具有不同的物理意义。内禀相关理论表明部分偏振光的相干分析可分解为具有不同不变特性的四个参数的分析。偏振度与每个电场分量自身间的随机性相关,而内禀相干度表征的是矢量电场之间的随机性。正是在内禀相干不变性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光纤中部分偏振相干的偏振补偿测量方法,并将其进一步应用于远程白光干涉偏振扫描的传感解调系统中。 1.3光纤白光干涉技术发展历程 光纤白光干涉技术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概括性的阐述:光纤白光干涉传感技术、光纤白光干涉测量技术和基于白光干涉的光学相干层析技术。 1.3.1光纤白光干涉传感技术 白光干涉测量(有时称为低相干测量方法)在经典光学中已有详尽阐述[15]。它使用低相干、宽谱光源,如超辐射半导体激光二极管(SLD)或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作为光源。所以这种传感方法通常被称为“白光”干涉测量方法。同所有的干涉原理一样,光程的改变可以通过观测干涉条纹来进行分析。 尽管早在1975年就提出了相干原理[16],并于1976年在光纤通信领域中实现了可能的传输方案[17],但其在光纤传感技术中的应用却是由Culshaw的研究小组首次报道于1983年[3]。**个完整的基于白光干涉技术的位移传感系统是在1984年报道的[18]。此成果显示出白光干涉测量技术可以应用于任何可以转换成绝对位移的物理量的测量,并且具有很高的测量精度。1985~1989年,基于白光干涉原理的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压力[19~21]、温度[22~25]和应变[26,27]测量的研究中。通过一系列研究和技术改进,如发展了光强度噪声衰减技术[28]扫描范围扩展延迟技术[5]和测量范围扩展技术[29],使得该技术的研究内涵和应用范围得以迅速发展。 利用低相干技术的光纤传感器,其*基本的构成如图1.1所示。相对于传感干涉仪,串接的第二个解调干涉仪对于获得干涉条纹的信息来说是必需的。这个串接的结构将取决于处理干涉信号的方法,选用分光计还是第二解调干涉仪的结构,要取决于光谱分析还是相位分析。 图1.1基于白光干涉式光纤传感系统的基本构成 自1990年以来,光纤白光测量技术已持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研究方向,众多研究者指明了这项技术的优点。白光干涉测量技术为绝对测量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而这些都是采用高性能相干光源的传统光纤干涉仪所无法解决的。近二十余年,在信号处理、传感器设计、传感器研制、传感器多路复用等方面,白光干涉测量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在信号处理方面,一些新方案的提出,提高了光纤白光干涉仪的性能;发展了高速机械扫描法技术,扫描速度从21m/s逐步提高到了176m/s[30~32]。电子扫描技术相对于机械扫描方法的优点是更紧凑、精密与快捷,并且避免了使用任何移动装置[33~37]。光源合成方法是对光纤传感器信号处理的一大改进,显著提高了识别并确定干涉传递函数中心条纹位置的能力[38,39]。在此之后,其他研究人员的工作,又进一步发展了这项技术[40,41]。另一种改进对中心条纹识别精度的方法是使用多阶平方(multi|stage|squaring)信号处理方案[42]。 光纤白光干涉仪的另外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多路复用。多个传感器在各自的相干长度内,只存在单一的光干涉信号,因而无需更复杂的时间或者频率复用技术对信号进行处理。20世纪*后十年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发展多路复用传感器结构,以增加应用领域对传感器数量与容量的需求。这些典型的白光干涉多路复用方案使用了分立的参考干涉仪,并进行时间延时,以匹配遥测传感干涉仪。传感干涉仪是完全无源的,而且用于解调的复用干涉信号对光纤连接导线中的任何相位或长度改变不敏感。在分布式传感器[43]概念的基础上,为了构成准分布式光纤白光干涉测量系统,研究者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Gusmeroli等[44]发展了低相干多路复用准分布单线路偏振传感系统,用于结构监测;Lecot等[45]所报道的实验系统中包含超过100个多路复用的温度传感器,用于核电站交流发电机定子发热量的监测;Jackson等[46]所建立的通用系统是基于空间多路复用,*大可以连接32个传感器;Sorin和Baney[47]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迈克耳孙(Michelson)干涉仪和自相关器的干涉多路复用传感阵列方案;Inaudi等[48]建立了一种并行多路复用方案。此外,基于简单的光纤迈克耳孙干涉仪,分别使用光纤开关和1×N星型耦合器的串行和并行多路复用技术分别报道于文献[49]和[50]。近来,文献[51]又提出了一种光纤环型谐振腔方案。使用环型谐振腔的目的是取代文献[49]中价格昂贵的光纤开关。它的优点是大大减小了多路复用传感阵列的复杂性和成本。 随着光纤白光干涉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日趋完善,同时也发展了越来越多的应用。Inaudi等[52]发展了低相干大尺度光纤结构传感器,在瑞士工业建筑业中被广泛使用,获得了几微应变的分辨率,其测量范围超过几千微应变。通过采用与通道截取光谱法相似的信号处理方法,绝对外部应力传感系统展示了低于100的轴向应变分辨率。文献[54][56]报道了基于白光干涉技术的光纤引伸计用于监测混凝土试样内部的温度和测量一维、二维应变。可以预期,这种基于白光干涉技术的绝对应变传感器将在智能结构和材料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7]。 与国外开展的光纤白光干涉技术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起步稍晚。早期研究集中在光纤白光干涉仪构建和白光干涉原理在器件测量的应用方面,如上海大学的张靖华等[58,59]分别开展了利用白光干涉原理实现保偏光纤测量与连接对轴,以及光源功率谱对白光干涉测量影响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王奇等于1993年报道了一种用多模光纤连接的双法布里-珀罗(Fabry-Perot,F-P)干涉仪传感系统,可用于温度和压力的测量;清华大学李雪松、廖延彪与中国计量科学院李天初等[61]于1996年合作报道了一种白光干涉型迈克耳孙光纤扫描干涉仪,可在150m的测量范围内,实现测量不确定度为1.5m的测量;浙江大学周柯江等于1997年报道了利用白光干涉技术用于偏振模式分布的测量;上海交通大学张美敦等[64,65]报道了光纤干涉仪的臂长差和基于白光光纤干涉仪的折射率测量方法。 近年来,在传感与测量研究方面,国内的研究人员广泛地关注将白光干涉原理与光纤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发展了多种新型结构的光纤白光干涉仪、白光干涉信号解调方法、白光光纤传感器以及应用,实现各种物理量诸如位移、温度与应变、压力折射率等的测量传感器及其应用的研究。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中,如天津大学的张以谟等开展了数字化白光干涉扫描仪及其信号处理和包络提取[71]、保偏光纤分布式传感、基于白光干涉原理的光学相干层析技术[等诸多方面的研究;重庆大学饶云江和大连理工大学荆振国等分别发展了基于非本征F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