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方力钧作品图录
-
>
《藏书报》2021合订本
-
>
中外性文物大观
-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丛书·探索人类解放的新路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
>
襄阳府志(九品)
-
>
奇思妙想创意玩具书(精装4册)
-
>
大慈恩寺
外国文学(2020年第6期) 版权信息
- ISBN:9771002552200
- 条形码:977100255220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外国文学(2020年第6期) 内容简介
《外国文学》是外国文学研究学术期刊,以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广泛关注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学,重点介绍国外作家作品研究和批评理论的趋势和动向,为国内学者提供研究借鉴,展示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的新成果,与国内外同行进行有效的学术对话。提供深入钻研和新的探索,同时坚持文学特色,追求开阔的视野、准确简洁、自然清新的文风,致力于营造百花齐放、生动活泼的学术局面。
外国文学(2020年第6期) 目录
“非原创天才诗学”与蒲龄恩的《卡祖梦游船》
预示重生的毁灭之象:《再度降临》解
论乔伊斯美学思想的民族性
乔治·爱略特小说的中产阶级性别建构研究
鲁滨逊三部曲中的“同性情欲”之辨
罗斯金的寓言之辩:以斯宾塞的“七罪”为例
女性作者身份焦虑与修正策略——以西尔维娅·普拉斯为例
理论
西方文论关键词:生态马克思主义
西方文论关键词:神圣人
生命的分裂与无为:论阿甘本的“人类学机器”
文化研究:文学与情感
情感与观念:论文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功能
埃涅阿斯的暴怒
恐怖及其观众:伯克崇高论中的情感、政治与伦理
情感是什么?
“都是些空话,空话,空话”——《哈姆雷特》的悲恸书写
书评
在历史中寻找历史本身——评基泽尔《1918-1933年德语文学史》
访谈
诗学的倡导与当下的理论观察——乔纳森·卡勒教授访谈录
外国文学(2020年第6期) 节选
《外国文学(2020.6)》: 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斯蒂芬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尖锐的批判力,但爱尔兰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成了囚禁其艺术家灵魂的迷宫。他只有逃离爱尔兰的牢笼,才能获得艺术上的自由,才能真正做到非个性化,真正获得对世界静态的悲悯情感。只有离开爱尔兰去异国流亡,才能帮助他与现实保持距离,认清现实,维系完整的自我,跳出非此即彼对抗逻辑的藩篱。 对于乔伊斯而言,流亡不仅是行动上的美学,更是思想上的美学。乔伊斯自1902年赴巴黎学医,除了两次回爱尔兰短暂停留外,一生都处在自我流亡状态,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侨居于意大利、法国、瑞士等多个国家,直到1941年客死苏黎世。虽然他身在国外,但他的作品关注和书写的无一不是爱尔兰。爱尔兰情结是他流亡美学的灵魂。 首先,斯蒂芬的流亡是他保持自我的有效武器。从家庭到学校,外部世界一直侵蚀着他的内心世界。家庭束缚、宗教传统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总是让他找不到出路。殖民主义对爱尔兰历史的扭曲、爱尔兰民族主义对爱尔兰历史和文化的纯洁化和美化、宗教对民族政治的参与等均使少年时代的斯蒂芬困顿不安,“他的思想不过是由各种疑虑和对自己的信心不足所组成,……即使他远离那教室他也感到非常不安和毫无办法。他看到他的同学们顺从地低下头去……”(《一个青年》182-83)为了摆脱各种势力的钳制,他痛苦过,挣扎过,但总觉得一直处于各方势力织就的大网和迷宫中。他一直以希腊神话中的代达勒斯自况,以那个粘上了翅膀试图飞出迷宫的匠人自况,就是在强化自己试图冲破各种势力织就的罗网的决心。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后,斯蒂芬终于认清各派势力的面目,下定决心与他们决裂。他向克兰利宣称:“我不愿意去为我已经不再相信的东西卖力,不管它把自己叫作我的家、我的祖国或我的教堂都一样;我将试图在某种生活方式中,或者某种艺术形式中尽可能自由地、尽可能完整地表现我自己,并仅只使用我能容许自己使用的那些武器来保卫自己——那就是沉默、流亡和机智”(262-63)。也就是说,他试图通过流亡来摆脱生活、宗教和民族主义的束缚,这既是保持自我完整性的手段,更能达到超越自我、超然于物外的效果。只有保持了自我的完整性,才能集客观与直观于一体,才能超然于物外,达到非个性化的境界。 其次,乔伊斯/斯蒂芬选择逃离爱尔兰去欧陆流亡,目的是打造爱尔兰民族的灵魂。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斯蒂芬与他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到小说的*后,斯蒂芬与爱尔兰社会诸种势力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他*终选择流亡,就是为了客观、冷静地再现生活。他的流亡不是逃避或逃跑,因为它不是漫无目的的流浪,而是以寻求民族艺术出路为目的的求索,是要选择一种更加有利于客观冷静地认识现实的站位。本雅明对浪游者位置优势的评论或许也可以说明乔伊斯/斯蒂芬作为流亡者的优势:这些人无家可归,无国可臣,在政治上和社会上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距离,这使得他们不会被某种确定的合乎时宜的目的所左右,使得他们的思想在不被打扰的情况下,展开作为无限的可能性(安丽霞158)。作为青年艺术家的斯蒂芬,只有通过保持与钳制民族精神的诸种势力的心理和情感距离,才能获得冷静客观地看待民族形势的视角,才能“在我心灵的作坊中铸造出我的民族的还没有被创造出来的良心”(《一个青年》270)。布莱米尔斯(HarryBlamires)精辟地总结了乔伊斯的流亡美学与他的民族情结之间的良性互动:“他(乔伊斯)疏远了当代爱尔兰的文化运动与民族主义运动,却又沉浸于爱尔兰生活之中:它的首都、它的人民、他们的言谈、他们的幽默、他们的忧郁、他们的感伤、他们的讥讽、他们的痛楚——他无一能够忘怀”(104)。 *后,艺术流亡是斯蒂芬跳出二元对立逻辑藩篱的有效策略。对抗本身就是对二元对立逻辑的承认和妥协。相应地,对对立势力采取非此非彼、莫衷一是的态度和立场则是走出二元对立逻辑的有效方法。在遇到使他产生精神颖悟的水边少女之前,他只是尊崇单一逻辑,要么坚拒肉体的诱惑,追求宗教灵性的生活,要么沉溺肉欲,反抗宗教的说教和虔诚的宗教信仰;他既沉溺于对以帕内尔为代表的民族主义者的缅怀,也在表面上对教导主任代表的英国文化压迫忍气吞声,但在内心深处则极度排斥上述两种势力。从本质上而言,他根本没有逃脱他所反对的一切事物背后的非此即彼的逻辑。当斯蒂芬看见徜徉在水中的少女时,突然产生颖悟,在少女身上发现了逃出宗教强调的精神和世俗社会中追求的肉欲之间二元对立的东西,即少女身上体现出的精神和肉体的融合。在这一刻,“他的灵魂在听到这一召唤时止不住欣喜若狂。生活下去,错误下去,堕落下去,为胜利而欢呼,从生命中重新创造生命”(《一个青年》176-77)。“从生命中重新创造生命”就是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也是精神世界的理性和物质世界的肉体的感性的完美融合。所以他从少女身上听见了艺术的呼唤,进而决定离开爱尔兰,去追求艺术的自由。从那个少女身上,斯蒂芬认识到了如果用非此即彼的逻辑一味进行对抗,其本身就是在遵从他所对抗的事物的逻辑,从而陷入悖论的迷宫。借此颖悟,他*终选择了流亡,摆脱了来自家庭、社会、宗教以及民族等对自己灵魂的束缚。 ……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13.4¥42.0 -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13.5¥39.8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0.5¥21.0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20.1¥45.0 - >
山海经
山海经
¥20.4¥68.0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4.23文创礼盒A款--“作家言我精神状态”
¥42.3¥206 -
4.23文创礼盒B款--“作家言我精神状态”
¥42.3¥206 -
一句顶一万句 (印签版)
¥40.4¥68 -
百年书评史散论
¥14.9¥38 -
1980年代:小说六记
¥52.8¥69 -
中图网经典初版本封面-“老人与海”冰箱贴
¥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