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普列汉诺夫哲学新论

普列汉诺夫哲学新论

作者:王荫庭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1-06-01
开本: 其他 页数: 787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173.6(7.0折) 定价  ¥2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普列汉诺夫哲学新论 版权信息

普列汉诺夫哲学新论 本书特色

本书的结构是这样的:首先介绍普列汉诺夫的生平和著作,然后分别就他的辩证法、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观、方法论、哲学史、美学、宗教论和伦理学观点作一番或详或略的述评,重点自然是放在唯物史观上。在考察他的这些学说时,限于条件和时间,部分地把他的思想同列宁著作作了对比。*后详细地论证列宁和普列汉诺夫之间的“青蓝关系”。全书的中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作为有独创性和多方面理论成就的思想家普列汉诺夫是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中*重要的一环。

普列汉诺夫哲学新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研究普列汉诺夫哲学思想的论战性的学术著作。作者根据普列汉诺夫全集和遗著,在吸收和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晰地阐述了普列汉诺夫的哲学思想,着重说明了这位很好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主要对唯物史观、历史观等领域做出的至今仍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性贡献,批判了三四十年代以来广泛流传的、对他的哲学思想的许多误解和指责,提出了普列汉诺夫是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中很重要的一环等观点。全书资料丰富,内容详实,说理清楚,文笔流畅,有独到见解。

普列汉诺夫哲学新论 目录

前言
**章 生平和著作
第二章 辩证法
第三章 唯物主义
第四章 认识论
第五章 唯物史观
第六章 唯物史观(续一)
第七章 唯物史观(续二)
第八章 方法论
第九章 哲学史
第十章 美学
第十一章 宗教论
第十二章 伦理学
第十三章 列宁和普列汉诺夫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展开全部

普列汉诺夫哲学新论 节选

  《普列汉诺夫哲学新论/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在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的、总的看法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问题。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以前,苏联哲学家们通常都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个定义至今一直影响着我国理论界。但是,从六十年代初开始,苏联许多书刊对这个定义作了一点修改。例如1962年出版的《苏联哲学百科全书》第2卷“历史唯物主义”条(作者费·瓦·康斯坦丁诺夫)**句话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动力的科学”。1972年出版的、同一作者主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第2版)“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开篇**章即全书第十章**句话,把“动力”一词给删掉了,虽然在这一章第二节的叙述中可以找到这样的句子:“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而且主要是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的规律,社会经济形态产生和存在的规律以及发展的动力。”*近,1980年,苏联国家政治书籍出版社出版的这本高等院校哲学教科书第5版,又把“动力”这个内容正式加进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中。二十年来苏联人为什么这样加了又删,删了‘又加?在没有看到这方面的说明材料之前,不便妄加猜测。重要的是:从事情的本质说,究竟应不应该加?我们认为:应该加。理由是:**,科学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事物运动或现象变化的原因。社会发展的规律当然也包括社会发展的原因或动力的分析。但是仅仅指出发展的规律毕竟是过于笼统了。第二,自从历史哲学产生以来,社会运动和进步的原因问题就一直是它研究的中心问题。第三,突出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研究,更有益于人们的实践目的。  普列汉诺夫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和辩证唯物主义一样,他也没有给历史唯物主义下过任何正式的定义。然而他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却是非常明确的。正如前面说过的,他多次指出,辩证法是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学说,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马克思把辩证法学说运用于社会领域的结果。不过,社会发展规律中,“人类的历史运动和进步的原因大问题”,即社会关系变化的“动力”问题,是历史哲学或者“*好称为历史观”的中心问题。作为科学的历史学,“它不仅仅研究现象是怎样发生的,而且希望知道现象为什么那样发生而不按其他方式发生。”①普列汉诺夫在1901年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四次讲演中正是根据历史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作为标准把历史观的发展分为五大阶段或五种主要形态,即以圣奥古斯丁和博胥埃为代表的神学史观、以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派为代表的理性史观、圣西门和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家的利益史观、黑格尔和谢林的辩证唯心史观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这个问题本书第九章还要详细讨论。  那么,在普列汉诺夫看来,是不是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改为“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动力的科学”就足够了呢?不,还不够。因为任何社会都是由许多彼此间有密切内在联系的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社会有多少方面,就有多少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而各种社会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以不同的方式对整个社会发展或社会的某一方面的变化产生不同的作用。不对这些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就无法科学地认识社会的发展。所以揭示社会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解剖社会的结构,乃是一切社会学研究的基础。所有的历史哲学,包括科学的历史观在内,理所当然地都要把它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认识到把社会结构学当作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而对它进行独立研究的重要性。例如,有人写道:“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不只是从纵的方面揭示历史过程的顺序发展;同时也要从横的方面揭示社会诸结构,诸要素的一般关系及其变化。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社会这个复杂的系统,这个活的有机体。”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社会结构的研究名正言顺地放进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中呢?“社会发展”这个概念能够包括“社会结构”概念的全部内容吗(虽然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许多年来,我国和苏联的不少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和专著,存在着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现象:一方面教材的内容主要是讲社会诸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教材开篇却把历史唯物主义仅仅定义为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实际论述的在定义中没有反映,定义中规定的又大部分没有落实。比较起来,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在这方面就要好得多。它既讲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结构,也讲它们的发展,而且后者的篇幅还略多于前者。  ……

普列汉诺夫哲学新论 作者简介

王荫庭,南京政治学院原哲学系教授,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翻译家。擅长俄语,曾翻译了大量的普列汉诺夫著作。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