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
>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
中国的民主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实录(套装共10册)
-
>
新书)社会主义发展简史(大字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教材)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3571435
- 条形码:9787503571435 ; 978-7-5035-7143-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基础性、支柱性、引领性学科,是整个学科体系的灵魂,是“学科的学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写了适合党政干部和研究生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教材”,作为向中国共产党100 周年华诞的献礼。 目前,国内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有许多种版本,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本书与已有教材还是有许多不同。,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为统领,打破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学科之间的严格界限,力图从整体上展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以人的解放为主线,把人当作历史的主体,把人的解放看作马克思主义的很高命题,紧紧把握人的解放的性质、条件、进程、目标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忠实原著,主要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提取材料,追根溯源概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引述不多。第四,本书兼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教材和学术著作两种性质。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角度出发、沿着人的解放这条主线来编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教材) 目录
一、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视角
二、本书的编写思路
三、本书的逻辑架构
四、本书的特点
**章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高命题
**节 人的本质属性
一、人的自然属性
二、人的社会属性
三、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
第二节 人的解放
一、人的异化
二、消灭异化的条件
三、人的解放过程和目标
第三节 人与阶级
一、阶级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
二、阶级是一种经济关系和历史现象
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四、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五、无产阶级专政*终将导向人的全面解放
第二章 人与自然的关系
**节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一、哲学思维方式变革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
第二节 人在自然中的主体性
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三、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彰显主体性
第三节 自然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
一、辩证法的一般特征
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三、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四节 认识活动与价值活动的统
一、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二、价值的本质与特征
三、真理与价值的统
第三章 人与社会
**节 人的实践活动与人类社会的生成
一、人类社会的起源
……
第四章 资本主义社会与人的发展困境
第五章 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方式
第七章 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作用
第八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后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教材) 节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指出:“人的思维的*本质的和*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①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认识的发展,人的认识是随着实践能力的提升而提升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随着人们实践能力的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也在提高。“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②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的认识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被动反应,而是具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马克思指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③第二,人的思维的*本质的基础,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实践过程中自然界的变化。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本质的和*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④列宁也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⑤事物是在人的实践过程中进入人的认识过程的,人的认识并非外在对象的单纯反映,而是人的实践活动所造成的结果。 人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其中,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个阶段。所谓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和属性的反映。如树叶是绿的、树叶是圆的、树叶是薄的,这些个别认识都属于感觉阶段,它是感性认识的起点,同时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所谓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特征反映。如基于对树叶的多方面观察,提出树叶是绿色的圆薄片,这就是对树叶的知觉。知觉把各种感觉集中在一起并把它们组合起来,是感觉的综合,形成了关于外部对象的整体认识。知觉既高于感觉,又与感觉一样属于对事物外部联系的反映。所谓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形象的再现和回忆。如我看到过一棵高大挺拔的树木、吃过一个酸甜多汁的草莓。表象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和知觉的重新组合,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理性认识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固有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是对事物本质、整体的反映,它包含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的特征,是理性认识*基本的形式。如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树叶,它们都是树叶。树叶就是它们的共同点。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种属性以及事物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肯定或否定。如“光是粒子”“光是波”等就属于判断。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如因为光既符合粒子的特性,又符合波的特性,所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人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无限过程。毛泽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并在《实践论》中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毛泽东坚持从实践出发研究认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①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具体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过程的观点:“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17.1¥45.0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唐代进士录
唐代进士录
¥25.5¥39.8 - >
朝闻道
朝闻道
¥8.8¥23.8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20.2¥32.0 - >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6.3¥14.0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5.5¥26.0
-
国际友人在延安
¥17¥50 -
共产党宣言
¥11.5¥19.8 -
中共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记-(全2册)
¥34¥97 -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全三册)
¥39¥150 -
评圣皮埃尔神甫的两部政治著作
¥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