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明夷待访录:忠臣孝子的悲愿

明夷待访录:忠臣孝子的悲愿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6-01
开本: 19cm 页数: 191页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24.0(6.0折) 定价  ¥4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明夷待访录:忠臣孝子的悲愿 版权信息

明夷待访录:忠臣孝子的悲愿 本书特色

1.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读了这部书,可以知道过去历史上所有帝王制度的弊端。” 2.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说:“梨洲有一部怪书,名曰《明夷待访录》,这部书是他的政治理想”,“ 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3.作者黄宗羲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明夷待访录:忠臣孝子的悲愿 内容简介

明末清初大儒黄宗羲, 在国破家亡、苦难沉痛的人生际遇下, 以其对于国家民族的关切之情, 检讨我国历代政治措施, 尤其是明朝政治制度之得失利弊后, 完成《明夷待访录》一书。这是我国政治思想史上难得一见的较有系统的著作, 他所提出的政治理想, 即民为贵与天下为公, 在当时的专制政体下极富革命性。其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明夷待访录:忠臣孝子的悲愿 目录

【导读】政治思想的光辉巨著

序例

导言

**章 设置君王的本意(《原君》)

第二章 设置人臣的本意(《原臣》)

第三章 设立法制的本意(《原法》)

第四章 宰相的设置(《置相》)

第五章 学校的设置(《学校》)

第六章 人才的选用(《取士》上、下)

第七章 国都的奠定(《建都》)

第八章 方镇的设置(《方镇》)

第九章 土地制度的改革(《田制》一、二、三)

第十章 军事制度的改革(《兵制》一、二、三)

第十一章 财政制度的改革(《财计》一、二、三)

第十二章 僚属佐吏的改革(《胥吏》)

第十三章 宦官问题的解决(《奄宦》上、下)

附录一 黄宗羲的生平

附录二 黄宗羲的著作


展开全部

明夷待访录:忠臣孝子的悲愿 节选

导言 一、书名的意义 “明夷”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第三十六卦的卦名,其卦象为??,离??在下,坤??在上,离代表日,坤代表地,日入地中, 光明就被掩蔽了。夷的意思是损伤,太阳既潜藏在地下,无法焕发光芒,如同受到损伤一般,所以称“明夷”。此卦在人事上有双重的意义:一是代表昏君在上,明臣在下,不能发挥才干,实现理想,处境非常艰难困苦。二是代表目前的境况虽然暗淡,但是前途却是一片光明,就如太阳虽潜伏地下,*后还是会升出地平线,散发光辉,使大地化暗为明。 根据《尚书 · 洪范》的记载,周武王平定天下以后,拜访商朝遗臣箕子,向他请教治理天下国家的至理要道,箕子乃向周武王陈述九项治理天下国家的大法则,武王接纳他的意见,封赐诸侯,使上下尊卑各有等分,天下因而获得安定太平。 综合以上二书的说法,所谓“明夷待访”,意思是指在艰难困苦的时势中,既然不能实现抱负,只好把理想寄托在书中,等待以后的圣君来访察采行。顾炎武在读了此书以后,曾写信给黄宗羲,说:“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古之君子所以著书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师之。”*能了解黄宗羲的用心,说明这本书所以取名为《明夷待访录》的意义。 二、著书的动机 黄宗羲写作《明夷待访录》的动机,后人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就《周易》明夷卦的卦义来看,他借此书来抒发其政治理想,希望天下能够太平安定,这点是无可置疑的。可是就《尚书· 洪范》的记载而言,到底黄宗羲所待访的对象为谁?却有很大的争议。这种争议不仅有关黄宗羲的人格,并且和我们中华民族的正气纲常有很大的牵涉。 由于黄宗羲在此书的序言中曾说:“吾虽老矣,如箕子之见访,或庶几焉。”很明白的是引喻周武王拜访商朝遗臣箕子,向他请教治道的故事。因此章太炎便根据这一点,在《太炎文录》的《说文上》篇中,认为黄宗羲所待访的对象是清朝皇帝,以故对黄宗羲相当不满,而大加讥评,指责他“守节不孙”。 但是梁启超则根据此书开始写作于康熙元年(1662),完成于康熙二年的事实,认为当时明朝的遗老,因为清世祖顺治皇帝刚刚去世,光复有日,所以黄宗羲所待访的对象应该是“代清而兴者”。杨家骆先生也根据此书写作的时间正好是郑成功攻下台湾的第二、三年,认为箕子虽受武王之访,却另外立国于朝鲜, 则黄宗羲所待访的对象,或许是“如箕子朝鲜之延平海国”,并且进一步地指出“如箕子之见访”,不应解释为“如箕子受武王之访以访我”,而应解释为“如箕子一类人物之访我”。 对于以上的争议,到底谁是谁非?我们应该从两方面来考察。首先,就黄宗羲写作此书的时代而言,满清刚以异族入主中原不久,正不遗余力地铲除反抗势力,对于读书人,每每起文字狱加以钳制。尤其是在康熙二年,也就是《明夷待访录》完成的这一年,“庄廷鑨明史狱”才发生。据全祖望在此书后面的跋语,说: “原本不止于此,以多嫌讳,弗尽出。”可见黄宗羲在异族的高压统治下,为了避嫌忌讳,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才不得不故意地 以箕子见访作为全身避祸的托词,有其苦心悲意在。其次,就黄宗羲的行为出处而言,他在明朝思宗崇祯皇帝殉国以后,即不顾 身家的安危,召集义兵,积极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甚至于不辞 风波之险,远渡重洋,希望能向日本乞得援兵。直到清朝已经平定整个天下,黄宗羲眼看大势已去,才开始不过问世事,专心致力于讲学著述的工作。后来清廷曾屡次征召他出来做官,他都加以拒绝。而且当康熙十八年(1679),他*得意的弟子万斯同到北京同修明史,黄宗羲为他送行时,还告诫他千万不可以向异代君王奏陈太平之策。以黄宗羲这样的高风亮节,其所待访的对象虽然未必是像郑成功一样的延平海国,但是我们却可以断言,绝不可能是他所曾经反抗过、拒绝过的清朝政权。 三、书中的内容 《明夷待访录》全书共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镇》《田制一》《田制二》《田制三》《兵制一》《兵制二》《兵制三》《财计一》《财计二》《财计三》《胥吏》《奄宦上》《奄宦下》,计二十一篇。对于国家的政体、国体、教育、选举、法制、官制、兵制、田制、财政,以及建都问题,都有他独特的见解,尤其在抨击专制,伸张民权方面, 更是不遗余力。 就政体方面而言,黄宗羲虽然尚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依旧秉持君主政体的观点,但是在《原君》篇中,已能指出君主的职分乃在于为人民谋福利。如果君主不能明白自己的职分,而把天下视为一家之利,不仅将贻害人民,而且也会使自己的家族遭受灾祸。所以理想的政治,应该是以人民为主,君主为次的。 在国体方面,黄宗羲既然极力反对君主专制,所以主张分权而治。在《方镇》篇中,他比较了封建与郡县两种政治制度,认为都有弊病。要免除两者之弊,只有采行唐朝的制度,在沿边一带,设立方镇,如此则各方镇可以自给自足,战守自固,以防御外敌,同时也能够牵制中央,使其不致过分集权。 …… 四、对此书的评价 对于《明夷待访录》一书,除了章太炎因误认黄宗羲所待访的对象为清朝皇帝,而站在民族大义的立场,对之大加抨击以外, 其余各家对其著书的动机或书中的内容,无不极为推崇。 …… **章 设置君王的本意(《原君》) (一)说解 人类所营的是群居的生活,为了维护群体的利益,便在众人之中,推举一位聪明才智比较高的人作为领袖,来替大家效劳服务,以兴利除弊。这个被大家推举出来的人,为了顾及整个群体的福利,必然要操心劳力,作出比一般人多的贡献。由此可见, 人类当初设置君王,其本意是要他来对群体提供服务,并不是要他来欺压大众,以供其挥霍享受。 黄宗羲认为按照人的常情,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因此有些人就不愿意出来为大家效劳服务,有些人则虽出来为大家效劳服务,但一有机会,便把君王的职位推让给其他的人来担任。由于大家都了解设置君王的本意,所以对担任君王,为大家牺牲的人,都存有一份感激的心情,对他们的君王也就十分地敬爱拥戴。也由于大家都了解设置君王的本意,所以对君王的职位,都是避之唯恐不及,当然也就不会竞相争夺了。 可是到了后来,大家渐渐地不了解设置君王的本意,认为当君王的人可以掌握天下的生杀大权,而君王为了谋取个人的私利, 便尽量地对人民大众进行压榨,使得人民大众遭受到无穷的祸害痛苦。大家眼看君王不仅不能为自己谋求福利,反而给自己带来沉重的负担与不幸,当然也就怨恨起君王,把君王看作眼中钉、肉中刺,想要拔之而后快了。 由于大家都已不了解设置君王的本意,只知道当君王的人可以作威作福,纵情享乐,不免心妒眼红,想要夺取君王的职位。于是想要当君王的人,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便不择手段地驱迫众人,为他出力卖命,使人民饱受流离死亡的痛苦。而已经争取到君王职位的人,为了保有自己的私利,更是想尽办法,一方面尽量地对人民大众搜刮压榨,一方面尽量地给予人民大众钳制拘限,使人民饱受种种不便的痛苦。 但是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总是有限,而天下想要争夺君王职位的人却是很多,所以在寡不敌众的情形下,当上君王的人,或早或晚,*后必然会被人推翻。倒霉遭殃的不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后代子孙。但是无辜的人民大众,却要在这对君王职位的你争我夺、永无休止的循环中,担任被牺牲者的角色,任人宰割摧残, 而陷入万古不复的浩劫之中。 由此可知,当君王的人如果不能了解设置君王的本意,好好地尽自己为人民大众兴利除弊的义务,不仅将使人民大众饱受痛苦,而且也会给自己或自己的后代子孙带来灾殃,损人而并不利己,实在是悲哀啊!然而一些迂腐的儒生,却认为臣民只有竭力奉事君王,才是尽责守分,见识实在是浅陋!所以黄宗羲认为只有让大家都充分地明了设置君王的本意,使君王善尽其福人利民的职责,那么大家也就不会对君王的职位争相抢夺,人民大众也就不会遭受祸难痛苦了。 (二)原文 …… (三)语译 在刚有人类的时候,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因此没有办法为天下兴公利,除公害。如果有人不顾虑自己的利害,使天下的人能够蒙受其利,解除其害,那么这个人势必要比天下的人勤劳千万倍。比天下的人勤劳千万倍,而自己又不能享受其利益,实在是不合乎天下的常情。所以古代的人,像许由、务光就推辞而不愿意入居比天下人勤劳、却无利可图的君王职位。而尧、舜则在入居君王之位以后,又把这个职位推让掉。至于禹乃是一开始就不想入居君王之位,可是却推让不掉。这哪里是古人的想法有什么特别,喜好安逸、厌恶勤劳本来就是人的常情嘛。 后代担任君王的人,想法就不这样了,他们认为当了君王, 就可以掌握天下的利害大权,把天下的利益完全收归己有,把天下的祸害完全推给别人。使天下的人不敢自私自利,而以我个人的私利当作天下的公利。一开始的时候,还感到有些惭愧,可是久而久之,也就心安理得了。把天下看作自己的*大产业,传给后代子孙,可以永远地享受。汉高祖当年曾对他的父亲说:“我所挣来的产业,比起二哥,哪个多呢?”他那种逐利的心情,已经毫不掩饰地表露在这句话中了。之所以会有这种转变,并没有其他的原因,完全是由于古代的人是以天下为主,君王为次,凡是君王尽其一生所经营的,都是在为整个天下设想。如今却反而以君王为主,天下为次,所有使得天下的人流离失所,无处可以获得安定的动乱灾祸,都是由于只为君王设想而引起。所以当君王还没有夺得君王职位以前,为了争取君王之位,博得自己的产业, 即使杀害天下人,使天下人父母子女流离失散,竟然也不会感到凄惨哀伤,甚至还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护道:“我本来就是要为子孙创设产业的啊!”而当他夺得了君王之位以后,就尽量压榨天下人的膏血,使天下人父母子女流离失散,来供应他一个人的淫逸享乐,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甚至还自以为得意地说:“这是我所挣得产业的红利啊!”如此看来,天下的*大祸害就在于君王了。因为假使没有君王,天下人还能够自私自利,现在有了君王,反而连自己的私利也保不住。啊!难道设置君王的道理就是如此吗? 古代天下的人爱戴他们的君王,把君王比作父亲那样伟大,比作上天那样崇高,实在并不过分。如今天下的人怨恨他们的君王,把君王看作敌寇仇人,称君王为众叛亲离的独夫,也是有道理的。可是那些见识鄙陋的儒生,却浅薄地认为臣民应该侍奉君王,是合乎义理,而不能避免,甚至于还说商汤、周武王都不应该讨伐像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而胡乱地传述伯夷、叔齐劝谏周武王不要伐纣这种没有根据的事情,把天下许许多多受欺压残害的人民大众,看作像腐败的老鼠肉一般轻贱。难道在广大的天地之间,许许多多的人民大众之中,上天只眷顾私爱君王一个人, 君王一个家族吗?所以武王能够讨伐暴君,就是圣人;孟子“民贵君轻”的言论,就是圣人的言论。后代的君王,想要以君王像父亲那样伟大,像上天那样崇高的虚伪名义,禁止他人起争夺之心的,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有所不利,甚至于像明太祖一般想要废除孟子在孔子庙廷中的牌位,难道不是那些见识鄙陋的儒生所促成的吗? 话虽如此,假使后代的君王真的能够保有整个天下的产业, 永远留传给后代子孙,也难怪他们会有那种私心。问题是自己既然把天下看作私有产业,那么其他的人,哪个不是像自己一样地想夺得这个产业?于是便不能不又是捆绑,又加锁钥地尽量防护, 以免他人盗取。可是君王一个人的才智能力总敌不过想要争夺天下的众人,所以慢的话还可能传好几代,快的话就在自己还在世时,自己的子孙总是会遭遇到生命的危险。当年刘宋顺帝被逼退位时,曾感叹着说:“希望以后世世代代都不要降生在帝王之家。”而明朝崇祯皇帝,眼看江山就要灭亡,也曾很悲伤地对女儿长平公主说:“你为什么要生长在我家呢!”这些话语实在相当沉痛。这时候如果回想当初开创产业之时,那种想要夺取天下的野心, 岂不是就会颓丧得消失掉呢!所以只要大家能够明白当君王的职责是在为民服务,那么就像唐、虞时代一样,人人都愿意推让掉君王之位,许由、务光那种清高的作为并不是做不到的。可是如果不能够明白当君王的职责,以为可以为所欲为,那么街市上的每个人,都想要争取君王之位,大家你争我夺的,像许由、务光那种清高的作为,到了后代也就永远没人听说过了。然而一般人终究不能够明白当君王的职责,但是短暂的淫逸享乐也换不掉永远的悲伤痛苦,这种道理是再愚笨的人也能够明白的啊! (四)评述 黄宗羲这篇《原君》的思想,很明显的是承袭自《礼记·礼运 ·大同》“天下为公”,以及孟子的“民贵君轻”之说。篇中剀切陈述古之人君与后之为人君者的不同,即在于公私的分别。而公私的分别,关键又在于天下与君王的主客地位如何。理想的政治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王为客的公天下。如果主客易位,形成家天下,那么天下人就会成为君王争取私利的牺牲品。人类经营群体生活,推举领袖,是为了谋求群体的公利,因此凡是以牺牲群体来获取私利的作为,都是违背了推举领袖的本意。黄宗羲之所以要对君主专制深表不满而大力抨击,主要的着眼点即在于此。 黄宗羲肯定设置君王的本意在公而不在私,观点极为正确。尤其是他身处君权时代,有这种议论、胆识,更值得我们敬仰。但是他的立论却完全以“好逸恶劳”的利害关系来阐述,固然有所得,但也不免有所失。好逸恶劳是一般人的常情,然而肯任劳任怨的人也并非绝无仅有。又以利害关系做说明,的确比较能够打动人心,但是当一个人面对近利的时候,是否能够计虑到远害恐怕是一大疑问。黄宗羲在本文中虽极力说明专制君王*后也难免悲惨的下场,而说“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然则明白这种道理,仍不顾一切争权夺利的却大有人在。还有以好逸恶劳来解释尧、舜的“入而又去”,夏禹的“初不欲入而不得去”,如此,禅让式的公天下,岂不是也属自私? 要解除上述黄宗羲立论的缺失,则除了利害关系以外,还须要提高到道德层次,即是如何的去克服私欲,如何的来发挥公心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 · 民权主义》第三讲中,所提出的“人人当以服务为目的,而不以夺取为目的。” 这种以服务为目的的人生观,或许可以指示我们思考的一个方向。 *后我们不能不特别注意的是,黄宗羲在此文中一再地提及孟子,其政治思想与孟子相同,前面已经述及,其对于孟子的景仰,也可由文中看出。而当他再度谈到孟子,谓“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所指的正是明太祖。按黄宗羲以明朝遗老的身份,当面对种族问题时,能不顾身家的安危,积极从事反清复明的运动;但论及公私义利的大是非问题时,则仍然要讥评明代开国君王的愚妄。其胸襟器识的伟大,确实不是小儒所能比拟的。

明夷待访录:忠臣孝子的悲愿 作者简介

董金裕:1945年生。台湾师大国文系、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毕业。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孟月刊》《孔孟学报》主编。有《章实斋学记》《宋永嘉学派之学术思想》《宋儒风范》《明夷待访录:忠臣孝子的悲愿》等著作。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