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东方考古(第17集)

东方考古(第17集)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317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142.2(7.9折) 定价  ¥18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东方考古(第17集)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77815
  • 条形码:9787030677815 ; 978-7-03-067781-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东方考古(第17集) 本书特色

本丛书内容以中国东方地区、东亚地区的考古学和古代文明研究为重点,广泛吸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体现了考古学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

东方考古(第17集) 内容简介

《东方考古》是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和山东大学博物馆联合编辑的系列丛书,分集陆续出版。本丛书内容以中国东方地区、东亚地区的考古学和古代文明研究为重点,广泛吸收国内外学者的近期新研究成果,体现了考古学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7集收录了17篇研究论文、4篇调查报告和1篇访谈录,内容涉及史前到历史时期的聚落与社会考古、农业与手工业考古、美术与建筑考古等内容。 本书可供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东方考古(第17集) 目录

目录
安徽裕溪河流域发现的石制品研究 马欢欢 赵清坡 朔知 (1)
磁山文化的再研究 陈明辉 (17)
关中及周边地区仰韶文化人文地理格局 张依萌 (36)
黄河流域龙山时代的鳄鱼骨板探析 高江涛 (58)
甘青地区史前社会基层组织形态与环境演变关系研究——以建筑遗存为视角 李金斗 (72)
殷墟卜辞所见宗法释例 杨坤 (90)
西周金文“王在周”所涉及建筑考述——兼说凤雏三号基址大型石柱为宗庙碑 刘海宇 (111)
枣庄小邾国墓地出土与传世昆君妇媿霝诸器铭文中的“昆” 黄锦前 (125)
论晋侯苏钟的年代和归属——兼论周厉王王年 张溯 (131)
论战国楚墓随葬车马坑 印群 (145)
中国古代都城城郭制度考古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张建锋 (160)
关夫子诗竹画创作时代蠡考 邹冬珍 卫文革 (170)
生物考古资料所见中原地区早期农业进程 陶大卫 (195)
宁夏隆德周家嘴头遗址草拌泥初步分析 李晓彤 杨剑 王晓阳 靳桂云 (205)
农业向西南地区传播的限制——基于温度生态模型研究Jade D.Alpoim Guedes Ethan E. Butler著 王冰言译 陈志远 陈雪香校 (213)
江苏盐城东台北海村制盐遗址浅议 褚亚龙 李鹏为 (233)
试析当代国外制陶中的禁忌与祭祀 王迪 (244)
小黑石积石冢群2011年调查报告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58)
烟台三十里堡西汉墓地出土酒类遗存 闫勇 王述全 张帅 赵娟 (269)
济南平阴翠屏山多佛塔建筑年代考 王晶 常祥 柴懿 刘丽丽 (277)
论山东平阴永济桥的历史与建筑 邢琪 何利 房振 (290)
所立卓尔 瞻之在前——刘敦愿先生学术贡献与思想遗产访谈录 郎剑锋 (303)
Contents
Study on Stone Artifacts Found in Yuxi River Region in Anhui Ma Huanhuan Zhao Qingpo Shuo Zhi (15)
A Restudy of Cishan Culture Chen Minghui (35)
The Cultural Geography Pattern of Yangshao Culture in Guanzhong and Its Periphery Zhang Yimeng (57)
Exploratory Analysis on Chinese Alligator Remains from Yellow River Valley during the Longshan Period Gao Jiangtao (71)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in Ganqing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Remains Li Jindou (89)
An Explanation of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in Yin Xu.s Inscriptions Yang Kun (110)
A Study of the Buildings Involved Wangzaizhou in the Bronze Inscriptions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Also the Discussion of the Stone Pillar of No. 3 Fengchu Foundation is the Bei of the Ancestral Temple Liu Haiyu (124)
Kun in the Inscriptions of Various Bronzes Unearthed in Xiaozhu Cemetery of Zaozhuang and Handed Down Huang Jinqian (130)
Discussions on the Date and Owner of Jin Marquis Su bell and the Date of King Li of Zhou Zhang Su (143)
Discussion on the Funerary Chariot Pits of the Chu Graves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Yin Qun (159)
The History and Status Quo of the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on Cheng-Guo System of Ancient Capital Cities in China Zhang Jianfeng (169)
Brief Analysis of Creating Era of Guan Fuzi.s Bamboo and Poet Drawing Zou Dongzhen Wei Wenge (194)
Multidisciplinary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Early Agriculture in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Tao Dawei (204)
Preliminary Study on Organic-tempered Daubs of Zhoujiazuitou Site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Li Xiaotong Yang Jian Wang Xiaoyang Jin Guiyun (212)
Modeling Constraints on the Spread of Agriculture to Southwest China with Thermal Niche Models Jade D.Alpoim Guedes Ethan E. Butler Translated by Wang Bingyan Proofread by Tan X Erdward Chen Xuexiang (232)
A Brief Discussion on Salt Making Site in Dongbeihai Village, Yanche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u Yalong Li Pengwei (243)
Analysis of Taboos and Sacrifices in Pottery Production in Contemporary Foreign Countries Wang Di (256)
Survey Report on the Xiaoheishi Stone Tombs in 2011 Dalian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267)
Yantai Sanshilipu Western Han Dynasty Tombs Unearthed Alcoholic Remains Yan Yong Wang Shuquan Zhang Shuai Zhao Juan (275)
A Study on the Architectural Age of the Duofo Pagoda in Cuiping Mountain, Pingyin District, Jinan, China Wang Jing Chang Xiang Chai Yi Liu Lili (289)
The Study of History and Building about Yongji Bridge in Pingyin, Shandong Province Xing Qi He Li Fang Zhen (302)
Rise Abave the Common Herb, Lcok Far Ahead: Interview Records on Mr. Liu Dunyuan.s Academic Contributions and Thought Heritage Lang Jianfeng (317)
展开全部

东方考古(第17集) 节选

安徽裕溪河流域发现的石制品研究 马欢欢1 赵清坡1,2,3 朔知4 (1. 山东大学文化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3. 河南省东亚现代人起源国际联合实验室;4. 安徽大学历史系) 内容提要:2012年2月,在长江中下游裕溪河流域调查期间发现了三胜窑厂和屏峰窑厂两个旧石器地点,共获得石制品54件,数量虽少,但类型丰富,具有代表性。极为罕见的是石核中有一件石英砂岩制成的细石叶石核,为华北细石器工业的典型器型。两地点属石片石器工业类型,在南方地区发现石片石器工业遗址为研究本地区古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与周边古人类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对研究我国南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分布及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 细石叶石核 旧石器时代晚期 一、前言 裕溪河位于长江中下游安徽省境内,在此调查期间,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朔知研究员带队于2012年2月对该河流域的三胜窑厂和屏峰窑厂两地点进行旧石器考古调查,屏峰窑厂地点曾于1988年发现,1991年发掘,获石制品53件,此次是对其复查。本次调查共获石制品54件,数量虽较少,但类型丰富,包括石核、石片、石叶、石器及断块等。本文仅对发现的石制品进行分类研究。 二、地理位置与地层 (一)地理位置 两地点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南约4千米,北靠巢湖,东临裕溪河。屏峰窑厂地点地理坐标N31°34′14″,E117°50′4″,海拔34米。三胜窑厂地点地理坐标N31°34′25″,E117°50′44″,海拔44米(图一)。 (二)地层 裕溪河两岸分布三级阶地。一级阶地为堆积阶地,海拔约10米,下部为砂砾,上部为灰黄色砂土,未胶结。二级阶地为堆积阶地,海拔约20米,下部为砂砾,上部为棕黄色、棕褐色砂质亚黏土,常含铁锰结核,堆积厚约10米。三级阶地以堆积阶地为主,海拔40米以上,下部为棕红色或浅棕红色泥质砂砾层,上部为棕褐色粉砂质亚黏土。屏峰窑厂地点位于二级阶地,三胜窑厂地点位于三级堆积阶地,均无文化层堆积。 图一 三胜窑厂地点和屏峰窑厂地点地理位置示意图 三、屏峰窑厂地点石制品 共获石制品16件,原料以石英砂岩为主,占石制品总数70%(图二)。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石器。以下对石制品进行分类描述: (一)石核 仅1件,单台面锤击石核。标本12CYP∶12,长42.16、宽68.34、厚117.03毫米,重433.1克。原料为石英砂岩。自然台面,两个剥片面。A剥片面台面角83.6°,4个剥片疤,*大疤长43.3、宽50.48毫米,疤痕浅平,打击点集中。B剥片面台面角77°,仅一个剥片疤,长33.75、宽56.07毫米,疤痕较深,打击点集中(图三,3)。此石核利用率不高,处于使用阶段。 图二 石制品原料比例图 (二)石片 4件,依据完整程度分为完整石片和断片。 完整石片仅1件。标本12 CYP∶3,长66.73、宽103.24、厚22毫米,重151.61克,石片角96.8°。原料为石英砂岩。自然台面。半锥体微凸,打击点集中,放射线不明显,无同心波;背面全疤。石片侧缘磨损圆钝(图三,2)。 断片3件。标本12 CYP∶16,长48.16、宽36.19、厚10.93毫米,重19.71克,石片角88.2°。原料为石英砂岩。打制台面。半锥体微凸,打击点集中,放射线较明显,无同心波;背面有疤亦有自然面,侧缘磨损(图三,1)。 图三 石核和石片 1. 断片(12 CYP∶16)2. 完整石片(12 CYP∶3)3. 单台面锤击石核(12CYP∶12) (三)断块 4件。长19.3~79.12毫米,平均40.97毫米;宽10.04~73.45毫米,平均34.18毫米;厚4.86~31.85毫米,平均15.62毫米;重1.09~242.02克,平均70.49克。其中3件为石英砂岩,1件为板岩。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 (四)石器 7件。依据石器的*大长度,分为微型(<20毫米)、小型(≥20毫米,<50毫米)、中型(≥50毫米,<100毫米)3个等级。石器以小型为主,中型仅2件(图四)。依据石器长宽指数和宽厚指数,应用黄金分割率(0.618)分为4种类型:Ⅰ—宽厚型;Ⅱ—宽薄型;Ⅲ—窄薄型;Ⅳ—窄厚型。石器以宽薄型为主,宽厚型、窄薄型、窄厚型各1件(图五)。 依据功能分为修理石锤、刮削器、端刮器、砍砸器和钻器。 图四 石器长宽 图五 石器长宽指数与宽厚指数 1. 刮削器 4件。依据刃数量分单刃和双刃。 (1)单刃刮削器 2件。标本12 CYP∶15,长46.93、宽36.43、厚13.4毫米,重27.18克。原料为硅质灰岩。以扁平砾石为毛坯,从薄锐边缘向两侧修理成刃,刃长24.3毫米,刃角44.8°。左图刃AB上两层修疤,修疤较小且深,呈鱼鳞状,连续分布;右图刃AB仅一层修疤,疤痕较大浅平(图六,5)。刃缘未见明显使用疤,推测是原料质地较软,易磨损,加之风化严重,故使用疤难以辨认。 图六 石器 1. 修理石锤(12 CYP∶6)2. 砍砸器(12 CYP∶17)3. 端刮器(12 CYP∶5)4.双刃刮削器(12 CYP∶1)5.单刃刮削器(12 CYP∶15)6.钻器(12 CYP∶11) (2)双刃刮削器 1件。直—尖双刃刮削器。标本12 CYP∶1,长39.18、宽43.1、厚13.91毫米,重24克。原料为黑燧石。片状毛坯。石片劈裂面微凸,背面有疤亦有砾石面。尖刃A由直—凸边夹一角组成,刃角85°,正向修理,尖刃两边鱼鳞状修疤多达三层;直刃BC长32.04毫米,刃角47°,正向修理,两层修疤,修疤相对较平,呈鱼鳞状,连续密集排列(图六,4)。 将标本12 CYP∶1归为双刃刮削器,笔者尚有疑虑。通过观察发现其具备以下特征:①器身扁平,经修理,类似刮削器,横断面呈D型。②AC面狭长,经预制修理。③AC面一侧为劈裂面,一侧为砾石面。④AB、BC修理成刃缘状,薄锐锋利。上述特征基本符合楔型细石核定义,未见剥离鸡冠状石叶,若归为细石核,则属预制阶段。 虎头梁遗址中发现的楔型细石核特点鲜明,学界多以此为标准对华北地区晚更新世细石器工业类型进行划分,从而与周边地区对比。依据朱之勇、高星对虎头梁楔形细石核的类型学研究,标本12 CYP∶1与虎头梁I型细石核相似。此类细石核*大特征是将台面修成刃状。毛坯主要采取单面修整,多数情况下核体一侧平坦,另一侧圆凸,横断面近似D型;前缘、后缘往往形成尖刃,易被误认为双刃刮削器。标本12 CYP∶1,台面经横向预制修理,与前缘、底缘一样呈刃状,向凸面倾斜,横断面成D型;剥片面向后下方倾斜,若此标本到使用后期则变成水滴形,但核体仍将保留D型特征。 此标本具备刮削器的特征,质地细腻,刃上修疤连续密集,刃缘薄锐锋利,便于切割或刮削中软性物质,因条件所限无法对标本进行高倍法微痕分析,故缺乏有力的使用证据,将其归为刮削器似有证据不充分之嫌。同时该标本与虎头梁I型细石核极其相似,未见剥离细石叶,仍无法明确将其归为细石核,故笔者认为该标本属刮削器还是楔形细石核预制阶段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2. 端刮器 1件。标本12 CYP∶5,长29.27、宽14.89、厚7.29毫米,重3.89克。原料为石英砂岩。片状毛坯。劈裂面微凸,背面全疤。以远端修理成刃,刃长17.5毫米,刃角42.8°。正向修理,仅单层修疤,疤痕较小,连续分布(图六,3)。 3. 砍砸器 1件。凸刃砍砸器。标本12 CYP∶17,长93.2、宽61.31、厚39.2毫米,重235.97克。原料为石英砂岩。片状毛坯。劈裂面微凸,背面为自然面。利用石片远端修理成刃,刃缘圆钝,刃长92.02毫米,刃角56.2°。复向修理,仅单层修疤(图六,2)。 4. 钻器 1件。标本12 CYP∶11,长48.05、宽38.12、厚12.54毫米,重20.97克。原料为石英砂岩。片状毛坯。劈裂面较平,背面为自然面。复向修理成刃,刃角82°,仅单层修疤(图六,6)。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