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自主车辆感知、建图与目标跟踪技术

自主车辆感知、建图与目标跟踪技术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6-01
开本: 24cm 页数: 416页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66.2(6.7折) 定价  ¥2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自主车辆感知、建图与目标跟踪技术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20200
  • 条形码:9787030620200 ; 978-7-03-062020-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自主车辆感知、建图与目标跟踪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自主车辆感知、环境建图、运动跟踪、异常诊断等在理论和方法上取得的进展。共分8章: 第1章概述智能车辆的定义、关键技术及其研究现状和产业化前景 ; 第2章介绍交通标志和信号灯检测与识别的算法设计及检测技术 ; 第3章讨论图像去雾算法及其在交通场景中的应用 ; 第4章探讨激光雷达的动态建图及车辆的状态估计与参数测试 ; 第5章研究多传感器系统的数据处理、路由策略和自定位及网络协同机制 ; 第6章探究3种基于视觉的目标跟踪算法及其实验分析 ; 第7章分析基于运动物体检测的雷达与相机标定及二维激光雷达和摄像机的标定技术 ; 第8章阐述惯性导航组合定位技术和传感器异常检测与诊断技术。

自主车辆感知、建图与目标跟踪技术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智能车辆的定义及研究意义 1
1.1.1 智能车辆的定义 1
1.1.2 智能车辆研究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意义 3
1.1.3 自主驾驶车辆与人工智能 4
1.2 智能车辆关键技术 5
1.2.1 感知技术 5
1.2.2 规划与决策技术 6
1.2.3 控制技术 7
1.2.4 其他技术 7
1.3 环境感知、目标跟踪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 8
1.3.1 环境感知 9
1.3.2 车辆自动驾驶的目标跟踪技术 13
1.3.3 其他相关技术 15
1.4 智能车辆的产业化及发展前景 16
参考文献 20
第2章 交通信号检测与识别技术 23
2.1 交通标志检测算法设计 23
2.1.1 常见交通标志说明 23
2.1.2 交通标志识别算法设计框架与检测算法 24
2.1.3 交通标志边缘重构 26
2.1.4 感兴趣区域形状标记图提取与匹配 28
2.1.5 交通标志牌检测算法性能 32
2.2 交通标志识别算法设计 35
2.2.1 二元树复小波变换特征提取 36
2.2.2 交通标志二元树复小波特征降维 44
2.2.3 交通标志识别与分类算法 51
2.2.4 内部图形提取和匹配 54
2.2.5 交通标志分类结果融合 57
2.2.6 交通标志牌识别算法性能 57
2.3 交通信号灯检测算法设计 64
2.3.1 基于明暗信息的交通信号灯区域提取 64
2.3.2 圆形交通信号灯检测算法设计 72
2.3.3 箭头形交通信号灯检测算法设计 75
2.4 交通信号灯识别算法设计 82
2.4.1 图像的二维Gabor小波表示 82
2.4.2 交通信号灯Gabor特征降维 84
2.4.3 交通信号灯分类 85
2.5 人行横道和停止线检测技术 86
2.5.1 逆透视变换 87
2.5.2 方向边缘检测器 89
2.5.3 人行横道线检测 91
2.5.4 停止线检测 94
2.5.5 人行横道和停止线检测实时性分析 95
参考文献 96
第3章 图像去雾算法及其应用 97
3.1 雨雾天图像清晰化研究 97
3.1.1 雨雾天图像清晰化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97
3.1.2 雨雾天图像清晰化的研究现状 98
3.1.3 雨雾天图像清晰化的研究难点及问题 100
3.2 雾天图像、视频的清晰化算法 101
3.2.1 基于梯度优先规律的雾天图像清晰化算法 101
3.2.2 基于雾气理论的视频去雾方法 109
3.2.3 雾天图像、视频清晰化效果的评价 123
3.3 去雾算法在交通场景中的应用 137
3.3.1 交通场景图像的特点 138
3.3.2 针对交通场景图像的去雾算法 139
3.3.3 去雾算法在交通场景下的相关应用 142
3.4 雨天图像的雨滴检测与去除算法 151
3.4.1 雨天图像的雨滴特性 152
3.4.2 雨天图像的雨滴检测 155
3.4.3 雨天图像的雨滴去除 158
参考文献 162
第4章 激光雷达建图与车辆状态估计 167
4.1 SLAM中基于局部地图的混合数据关联方法 167
4.1.1 SLAM中的数据关联问题 167
4.1.2 基于局部地图的混合数据关联方法 169
4.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172
4.1.4 小结 175
4.2 动态障碍处理方法及动态环境下SLAM的实现 175
4.2.1 动态目标检测技术 175
4.2.2 基于激光的时空关联动态目标检测 179
4.2.3 基于声呐和摄像头的动态环境地图创建 185
4.3 SLAMiDE系统及实现 191
4.3.1 问题描述 191
4.3.2 SLAMiDE系统设计 193
4.3.3 目标模型的设计 194
4.3.4 SLAMiDE系统的实现 197
4.3.5 实验分析 201
4.4 行驶车辆中的状态估计和软测量 206
4.4.1 汽车运动学深入建模 207
4.4.2 车辆状态参数计算模型 208
4.4.3 横向操作稳定性与汽车行驶参数 212
4.4.4 非完整性约束下的车辆行驶状态估计 215
4.5 车辆状态参数测试试验与分析 217
4.5.1 路况较好情况下的试验 217
4.5.2 路况较差情况下的试验 225
参考文献 234
第5章 多传感器系统的协同机制和自定位 237
5.1 多传感器系统的数据预处理 237
5.1.1 节点独立位置估计 237
5.1.2 基于熵的不确定度椭球 238
5.1.3 测量信息一致度模型 240
5.1.4 基于极大熵博弈的测量数据选择 241
5.2 多传感器系统的路由策略 242
5.2.1 AODV算法简介 242
5.2.2 OMNeT++平台简介 247
5.3 多传感器系统网络协同机制 259
5.3.1 能量消耗模型 259
5.3.2 剩余能量平衡模型 260
5.3.3 跟踪精度模型 261
5.4 多传感器系统的自定位 264
5.4.1 三边测量法 264
5.4.2 多边测量法 265
5.4.3 *小*大法 267
5.4.4 三点几何法 268
参考文献 272
第6章 基于视觉的目标跟踪技术 274
6.1 基于时序特性的增量PCA目标跟踪算法 275
6.1.1 增量PCA简介 275
6.1.2 基于增量PCA目标跟踪算法简介 278
6.1.3 时序特性的观测模型 279
6.1.4 特征子空间模型的更新 281
6.1.5 基于时序特性的增量PCA目标跟踪算法具体步骤 282
6.2 基于多级字典稀疏表达的目标跟踪算法 283
6.2.1 基于稀疏表达的目标跟踪简介 283
6.2.2 多级目标模板字典的更新策略 285
6.3 基于融合多增量外观模型的目标跟踪算法 288
6.3.1 基于多实例度量学习的目标跟踪算法简介 289
6.3.2 基于融合多增量外观模型的目标跟踪算法实现 291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94
6.4.1 跟踪结果的定性比较 295
6.4.2 跟踪误差的定量比较与分析 300
参考文献 301
第7章 多外传感器联合标定技术 304
7.1 概述 304
7.2 基于运动物体检测的毫米波雷达与CCD相机的标定 304
7.2.1 毫米波雷达与相机平面之间的关系 306
7.2.2 基于运动检测的图像与雷达匹配数据对估计 306
7.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07
7.3 二维激光雷达和摄像机的标定 308
7.3.1 基于三模板*小标定方法介绍 310
7.3.2 基于系数矩阵二范数和多约束误差函数的激光雷达-摄像机标定法 319
7.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6
参考文献 330
第8章 惯性导航传感器异常诊断方法 333
8.1 GPS/INS组合定位技术研究 333
8.1.1 组合方式与状态方程 333
8.1.2 组合系统量测方程 334
8.1.3 GPS失效状态下的补偿算法 336
8.1.4 车辆定位数据的地图匹配 342
8.2 冗余传感器的故障检测与诊断 348
8.2.1 硬件冗余传感器的故障诊断 349
8.2.2 不同精度冗余传感器故障诊断 352
8.2.3 基于多尺度卡尔曼滤波的故障诊断 362
8.2.4 组合导航的故障检测 368
8.3 变点检测及其在组合导航系统中的应用 376
8.3.1 传感器故障诊断与故障检测 377
8.3.2 基于变长扫描模型的变点检测 381
8.3.3 变点检测算法性能测试 384
8.3.4 变点检测在GPS/INS组合导航系统中的应用 405
参考文献 413
中英文对照表 415
彩图
展开全部

自主车辆感知、建图与目标跟踪技术 节选

第1章 绪论 人工智能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目前正呈现增长之势。近年来,国内外人工智能研究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环境,各种人工智能新思想和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人工智能的产业和应用领域更加拓展。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是国际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将引领一轮新的机器革命,促进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为经济复苏与发展注入正能量。 智能交通是一种新型的交通系统或装置,是人工智能技术与现代交通系统融合的产物,也是人工智能一个新的具有蓬勃发展与广泛应用前景的产业领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他们期盼更为便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智能交通能够提供这种保障。 1.1 智能车辆的定义及研究意义 智能车辆(intelligent vehicle, IV)是智能交通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研究道路上人工智能的一门学问。什么是智能车辆?研究智能车辆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1.1 智能车辆的定义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k, ITS)是一类将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等融合于整个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人脑、路、车的有机结合与密切协调,建立起一种大范围、全方位、实时、准确和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系统。顾名思义,智能交通系统就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交通系统。 智能车辆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降低日趋严重的交通事故发生率,提高现有道路交通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是世界车辆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汽车工业增长的新动力,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重点。未来的交通系统将是基于车-车、车-路等信息交互的人、车、路一体化的智能交通系统,其组成主要包括地面智能控制中心、地面智能设备和智能车辆三部分。地面智能控制中心负责统筹区域内所有智能车辆的运行,提供车辆全局路径规划与导航的重要信息;地面智能设备提供详细的环境信息,包括十字路口四端和车道线的位置、交通信号灯工作状况等信息,可帮助自主驾驶的智能车辆实现高精度定位;智能车辆感知自身周围环境,保证车辆舒适安全行驶,直至局部路径规划与决策,控制汽车实现快速、安全的自主驾驶。智能交通系统需要具备对驾驶环境和交通状况的全面实时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其中具备自主规划与控制及人机协同操作功能的智能车辆是实现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 智能车辆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和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3]。它集中运用了计算机、传感器、信息融合、通信、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智能车辆包含自主驾驶车辆的概念,除此之外,智能性还体现在:可感应雨水和雨量的智能雨刷、可根据路况控制悬架行程的智能悬架、以巡航控制为代表的各种辅助驾驶系统、以碰撞预警为代表的各种智能安全系统等。自主驾驶车辆是智能车辆的高级阶段和集大成者,这种车辆能像人一样会“思考”“判断”“行走”,可以自动启动、加速、刹车,可以自动绕过地面障碍物。在复杂的道路环境下,它的“大脑”能随机应变,自动选择*佳方案,指挥汽车正常、安全地行驶。 智能车辆系统(intelligent vehicle system, IVS)感知驾驶环境,提供车辆控制等信息,协助驾驶员进行*佳的车辆操纵。智能车辆系统是超越现有主动安全系统的新一代车辆系统,可能由在线导航系统支持驾驶决策。 汽车业相对发达的美国为智能车辆定义了三个发展阶段的目标。**个阶段是对汽车的功能扩展,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加娱乐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以提高驾驶的舒适体验;第二个阶段是辅助驾驶阶段,其重点之一是提高汽车的安全性;第三个阶段才是真正的自主驾驶阶段。在过去的几十年,汽车上已经安装了很多智能化系统,如车道偏离警告系统、正面碰撞警告系统、智能雨刷、智能悬架、防打瞌睡系统,以及紧急车道辅助系统等,而自主驾驶汽车所需的各种关键技术近年来已经不断得到确认。 自主驾驶车辆是智能车辆发展的高级阶段,它能综合利用所具有的感知、决策和操控能力,在特定的环境中,代替人类驾驶员独立地执行车辆驾驶任务[2]。基于智能交通系统的新一代自主驾驶的智能车辆将具有以下功能。 (1)更全面的环境感知与理解:人类驾驶员存在视野范围、精神状态和驾驶经验等多种影响环境感知与理解的因素,而自主驾驶系统将采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把相关环境的不完整信息加以综合和互补,实现对环境更加全面稳定的感知。 (2)复杂交通状况下的驾驶行为决策:自主驾驶车辆能完成出入匝道、高架桥,以及在动态车流条件下的自主超车、汇入车流等复杂操作;将具备复杂车流条件下的多车辆协同驾驶功能。 (3)复杂天气条件下完成辅助驾驶:在复杂天气条件下,自主驾驶车辆能够将环境感知系统所提取的环境特征与先验环境模型进行整合,以增强现实可视化的方式将环境逼真地显示出来,辅助驾驶员完成感知决策。 (4)能在面临危险时为驾驶员提供宝贵的应急处理时间,或者代替驾驶员进行自主应急处理:新一代的自主驾驶系统将能够分析驾驶员的操控能力和辅助驾驶系统的适用范围,实现交互式多目标仲裁机制,从而在面临危险时为驾驶员提供宝贵的应急处理时间,或者代替驾驶员进行危险应急处理。 1.1.2 智能车辆研究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意义 发展智能车辆包括自主驾驶技术对于满足交通、能源和制造业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安全、节能、环保是近年来国际汽车生产业提出的发展目标。对我国而言,*近20年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安全、节能、环保方面的严峻挑战,而智能车辆的研究和发展是解决安全、节能和环保问题的重要途径。 首先,智能车辆提高了汽车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降低了能源消耗,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以智能悬架和车联网为例,前者能有效地改善汽车的颠簸,使用户拥有了更好的体验;后者在目前发展阶段也能有效地缓解拥堵压力,有效利用交通资源,同时驾车时间更短,且减少了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更重要的是,智能车辆能有效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已经开发的各种辅助驾驶系统,如前方碰撞预警、车道偏离预警、倒车辅助系统、驾驶员打盹警告系统等,都能对行车安全提供有效帮助。研究表明,通过先进的智能驾驶辅助技术有助于减少50%~80%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在智能车辆的高级阶段,即自主驾驶阶段,甚至可以完全避免交通事故,把人从驾驶过程中解放出来,这也是智能汽车*吸引人的价值魅力所在。汽车交通事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为因素,自主驾驶汽车由计算机精确控制,可以有效减少酒驾、疲劳驾驶、超速等人为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的交通事故。相对有人驾驶车辆,自主驾驶车辆具有以下优点:①响应时间短,环境测量准确;②可消除盲区;③驾驶行为统一规范;④不存在疲劳、慌张的情况。因此,从技术层面上讲,研究自主驾驶技术将大幅减少交通事故,提高驾驶安全性,甚至可能实现交通零伤亡的目标。 其次,智能车辆将改变当前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状况,影响汽车运输相关产业的发展。智能车辆的运行需要配套的交通基础设施,以促进整个交通系统向智能化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改造或升级,例如,为实现自主驾驶,需要在交叉路口、路侧、弯道等布置引导电缆、雷达反射性标识、传感器、通信设施等。智能车辆的运行也必将带动更多的上下游产业发展,包括上游的元器件和芯片生产企业,中游的先进传感器厂商、汽车厂商、能够提供智能驾驶技术研发和集成供应的汽车电子供应商和软件平台开发商,以及下游的系统集成商、通信服务商、平台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等。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汽车产业智能化发展,必然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再次,从创新和竞争角度,智能车辆研究将显著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实力。在汽车自主驾驶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基本上还处于同一发展阶段。自主驾驶是汽车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我国提高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总利润的一次绝佳机会。也就是说,自主驾驶技术的研究有可能使国内的汽车产业与国外同行处于同一竞争水平。因此,发展包含自主驾驶在内的智能车辆关键技术,将有利于我国汽车产业摆脱长期依赖国外先进技术、自主创新不足、自主产品少的困难局面,对于提高国有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总利润、推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后,自主驾驶技术是无人作战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美国陆军已开始执行新一轮无人驾驶军用车辆的采办计划,该计划提出美国陆军三分之一的军用车辆实现无人化,这对我军的无人作战系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非结构化道路智能车辆行驶技术和自主驾驶技术的研究,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无人作战系统的研发部署进程,对进一步增强我军武器装备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1.1.3 自主驾驶车辆与人工智能 智能车辆,就是在普通车辆的基础上增加先进的传感器(雷达、摄像)、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通过车载传感系统和信息终端实现与人、车、路等的智能信息交换,使车辆具备智能的环境感知能力,能够自动分析车辆行驶的安全状态或危险状态,并使车辆按照人的意愿到达目的地,*终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目的。也就是说,自主驾驶汽车必须要能够执行一系列的关键功能,即它必须知道周围发生了什么,必须知道它在哪里和它想去哪里,必须具有推理和决策的能力从而制订安全的行驶线路,而且必须有驱动装置以操纵车辆的转向和控制系统。因此,要让智能车辆走进人们的生活,需要有导航信息资料库、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交通管理中心提供的实时前方道路状况的信息系统、车辆防碰系统、紧急报警系统,以及无线通信系统等。可以说,智能车辆不是某个单一的系统,它应该是不同系统的整合,通过传感器和车联网等,同时实现车与外部世界的连接及车与车之间的连接与通信。简而言之,自主驾驶车辆是一类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和自身状态,实现未知环境中面向目标的自主运动,并完成一定作业任务的车辆。 综上所述,加上考虑道路环境和天气条件复杂多变等情况,实现车辆全自主驾驶的难度极大。要在所有区域和全天候条件下像人类驾驶员一样对车辆状态和环境变化做出实时的判断,并且相应地改变车辆驾驶方法,保证车辆安全行驶,自主驾驶系统必须具备很高级别的人工智能。可以说,智能车辆技术是各种人工智能方法的综合体现,包括感知技术、规划与决策方法、自动跟踪控制技术、机器学习方法等。智能车辆与机器人一样,都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佳应用场景。 1.2 智能车辆关键技术 智能车辆技术按功能层次可以分为智能感知/预警系统、辅助驾驶系统和全自主驾驶系统三层。上一层技术是下一层技术的基础,这三个层次具体如下所述。 1. 智能感知/预警系统 利用各种传感器对车辆自身、车辆行驶的周围环境及驾驶员本身的状态进行感知,必要时发出预警信息。智能感知/预警系统主要包括碰撞预警系统(collision warning system, CWS)和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碰撞预警系统主要包括前方碰撞警告、盲点警告、车道偏离警告、换道/并道警告、十字路口警告、步行人检测与警告、后方碰撞警告等。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主要有驾驶员打盹警告系统、驾驶员位置占有状态监测系统等。 2. 辅助驾驶系统 利用智能感知系统的信息进行决策规划,给驾驶员提出驾驶建议或部分地代替驾驶员进行车辆控制操作。辅助驾驶系统主要包括巡航控制系统、车辆跟踪系统、准确泊车系统及精确机动系统。 3. 全自主驾驶系统 全自主驾驶系统是智能车辆技术的*高层次,它由车载计算机全自动地实现车辆所有感知、判断决策和操作功能。 为支持上述功能,需要以下若干关键技术。 1.2.1 感知技术 智能车辆系统可靠运行的前提是通过各种传感器准确地捕捉环境和车辆自身的状态信息并加工处理,随后发出预警或者自动操控车辆。研究如何将传感器传来的信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