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GB/T 39792.1—2020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环境要素 第1部分:土壤和地下水

GB/T 39792.1—2020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环境要素 第1部分:土壤和地下水

出版社:其他出版时间:2021-06-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7
中 图 价:¥24.5(7.0折) 定价  ¥3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GB/T 39792.1—2020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环境要素 第1部分:土壤和地下水 版权信息

  • ISBN:135111901
  • 条形码:978135111901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GB/T 39792.1—2020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环境要素 第1部分:土壤和地下水 内容简介

  《GB/T 39792.1-2020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环境要素 第1部分:土壤和地下水》规定了涉及土壤和地下水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因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导致的涉及土壤和地下水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本标准不适用于核与辐射事故导致的涉及土壤和地下水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GB/T 39792.1—2020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环境要素 第1部分:土壤和地下水 目录

前言
1 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工作内容和程序
5 鉴定评估准备
6 土壤和地下水损害调查确认
7 土壤和地下水损害因果关系分析
8 土壤和地下水损害实物量化与恢复方案制定
9 土壤和地下水损害价值量化
10 土壤和地下水恢复效果评估
11 报告编制
附录A(资料性附录)土壤和地下水损害情景
附录B(资料性附录)常用土壤恢复技术适用条件与技术性能
附录C(资料性附录)常用地下水恢复技术适用条件与技术性能
展开全部

GB/T 39792.1—2020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环境要素 第1部分:土壤和地下水 节选

  6 土壤和地下水损害调查确认  6.1 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  6.1.1 调查目的  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评估区域土壤性质、地层岩性分布、构造发育、地下水类型、含水层分布、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等情况,获取地质信息及关键水文地质参数,判断污染物在土壤和含水层中的迁移扩散条件,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奠定基础,并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受损情况的量化和因果关系判定提供依据。  6.1.2 调查原则  a)充分利用现有资料。根据现有资料对评估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信息进行初步了解,重点关注已有水井资料,初步识别评估区域含水层分布、地下水流场、地下水补径排信息,现有资料不足时,开展进一步调查。  b)兼顾区域和评估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开展调查。获取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结合场地调查的  5 鉴定评估准备  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文献查阅、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现场踏勘、现场快速检测等方式,掌握涉及土壤和地下水的生态环境损害的基本情况,了解受损区域及周边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状况,分析土壤和地下水可能的受损范围,明确涉及土壤和地下水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主要内容,研究确定评估工作的具体方法,编制鉴定评估工作方案。  5.1 基本情况调查  a)损害来源相关信息:污染来源、生产历史、生产工艺和污染物产生环节、位置,污染物排放、堆放、填埋和处置区域,历史污染事故及其处理情况;对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查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能产生的污染物的类型和性质、排放量(体积、质量),污染物浓度等资料和情况;对于生态破坏事件,了解事件性质、破坏方式、发生时间、地点等基本情况。  b)损害过程相关信息:污染物排放方式、排放时间、排放频率、排放去向,特征污染物类别、浓度,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物类别、浓度等资料和情况;受破坏林地、耕地、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以及动植物受损的时间、方式和过程等信息。  c)前期处理处置相关信息:污染物清理、防止污染扩散等控制措施或生态恢复措施实施的相关资料和情况,包括实施过程、实施效果、费用等相关信息。  d)历史和现状监测相关信息: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及监测数据,包括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指示性生物物种数量、密度、丰度、结构,群落组成、结构等调查数据。  e)可能开展替代恢复区域的生态环境损害现状和可恢复性。  5.2 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信息收集  调查收集评估区域的自然环境信息,具体包括:  a)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气象资料;  b)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c)土地和地下水利用的历史、现状和规划信息;  d)已有地下水井的分布情况;  e)居民区、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湿地、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分布信息以及主要生物资源的分布状况;  f)厂矿、水库、构筑物、沟渠、地下管网、渗坑及其他面源污染等分布情况。  收集评估区域的社会经济信息,具体包括:  a)经济和主要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状况;  b)地方法规、政策与标准等相关信息;  c)人口、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和水资源供给等信息。  5.3 工作方案制定  根据所掌握的损害情况和所收集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信息,初步判断可能的损害类型、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可能的受损范围,包括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必要时可结合遥感图、影像图进行辅助判断,或利用现有监测数据进行污染物空间分布模拟,缺乏具有时效性的监测数据时,建立区域或场地概念模型进行推演,判断可能受到损害的范围。  根据损害的基本情况以及鉴定评估委托事项,明确要开展的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内容,设计工作程序,通过调研、专项研究、专家咨询等方式,确定每项鉴定评估工作的具体方法,编制评估工作方案。  精度,对获取资料进行筛选应用,初步判断评估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信息,兼顾局部变化带来的影响,区域资料不能满足调查需要时,使用钻探、物探和相关试验等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必要的评估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6.1.3 调查方法  a)资料收集  进一步收集评估区域地质图、钻孔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地质构造图、水文地质图等相关资料,识别评估区域地层岩性及其分布情况、基岩裂隙发育情况,掌握评估区域地下水赋存条件、含水层分布(埋深、厚度、岩性)、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关键水文地质参数。  b)现状调查  收集已建水井的建井资料,了解井深、井结构、建井材料性质、滤水管分布等信息,根据含水层结构特征,对已建水井开展水位统测,掌握不同含水岩组地下水埋深、地下水流向,当已建井结构、数量和位置满足条件,还可利用其开展水文地质试验,获取关键水文地质参数。利用已建水井开展水位统测、水质监测时,应注意排除存在建井记录不完整、封井不严等问题的水井。  c)钻探、物探和试验  对于损害范围较大、需要初步查明近地表地层介质及特殊构造分布、不便于大范围开展钻探工作的情况,优先选择物探手段对区域进行识别,确定重点区域,指导后续的钻探或水文地质试验工作,通过钻探验证或进一步确定重点区域关注问题,如查明裂隙分布以确定污染物迁移的优先通道,通过水文地质试验查明渗透性异常区,以获取局部污染物迁移速率、分布情况突变原因等信息。  对于损害范围较小、需详细查明污染物分布特征、有条件开展详细钻探调查工作的情况,应充分利用评估区域已有水文地质调查数据、物探结果等资料,并根据需要在重点关注点位开展钻探或水文地质试验工作,获取评估区域地下水赋存条件、含水层分布、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重要水文地质参数。  当单一技术手段不足以满足损害评估调查工作需求时,需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如无法判断基岩裂隙分布时,可采用物探和钻探相结合的方法查明基岩裂隙分布情况,可利用土壤钻探和地下水监测井钻探过程中的钻孔记录确定地层岩性及其分布状况,利用地下水监测井开展水文地质试验。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