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高僧传:袈裟里的故事

高僧传:袈裟里的故事

作者:熊琬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7-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84
读者评分:4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46.8(7.2折) 定价  ¥6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高僧传:袈裟里的故事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0878909
  • 条形码:9787510878909 ; 978-7-5108-7890-9
  • 装帧:8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高僧传:袈裟里的故事 本书特色

1.历代高僧事迹,按时间次第,又依佛教八宗分门别类,一部佛学的起源和发展史。 2.历代佛家弟子的修行必读书,佛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3.阅读高僧传记,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享受悟道人生。 4.弘一大师说:比如我们想做一位清净的高僧吧,就拿《高僧传》来读,看他们怎样行,我也怎样行,所谓“彼既丈夫我亦尔”。

高僧传:袈裟里的故事 内容简介

记录鸠摩罗什、慧远、法显、六祖慧能、玄奘等历代高僧事迹,他们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坚毅勇敢、为法忘躯的信念,高超的智慧与修养,蕴藏着中国传统崇高的教育精神与哲学素养,正所谓世间之“凡情”,出世之“圣果”。这些高僧的事迹和思想早已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是《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的精华。1.历代高僧事迹,按时间次第,又依佛教八宗分门别类,一部佛学的起源和发展史。 2.历代佛家弟子的修行推荐阅读书,佛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3.阅读高僧传记,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享受悟道人生。 4.弘一大师说:比如我们想做一位清净的高僧吧,就拿《高僧传》来读,看他们怎样行,我也怎样行,所谓“彼既丈夫我亦尔”。

高僧传:袈裟里的故事 目录

【导读】智慧、学识与修养
前言
高僧传
**章 *早来华传法的高僧——摄摩腾、竺法兰
第二章 不爱王位却乐佛法的高僧——安师世高
第三章 传译大乘经典厥功甚伟的高僧——支娄迦谶
第四章 法化江东的高僧——康僧会大师
第五章 中国**位现出家相的比丘——朱士行
第六章 形貌丑陋、德行高迈的印手菩萨——释道安
第七章 体悟大乘、演绎诸经的高僧——鸠摩罗什
第八章 与罗什共襄译事的高僧——佛陀耶舍
第九章 幽微义理、妙合佛心的高僧——道生法师
第十章 智斗婆罗门的高僧——释道融
第十一章 创建莲社的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
第十二章 流沙中的千古英雄——法显
第十三章 无视浊秽、庄严佛土的高僧——康法朗
第十四章 推行道化、度化凶残的高僧——佛图澄
第十五章 开创正统中国佛教的天台宗祖师——慧思、智者两位大师
第十六章 洞门立雪、断臂求法的二祖——慧可大师
第十七章 不识一字、顿悟自性的六祖——慧
第十八章 威震五印、扬名西域的高僧——大唐三藏法师
第十九章 戒香熏修的南山律宗开山祖师——释道宣
第二十章 密教东传的功臣——“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
第二十一章 阐扬重重无尽华藏世界的高僧——清凉大师(澄观)
第二十二章 善于导化众生出离苦海的高僧——善导大师
第二十三章 精勤念佛、屡感五台胜境的高僧——法照大师
第二十四章 广结净土善缘的后善导大师——释少康
第二十五章 发扬二谛圆融八不中道的三论宗——嘉祥大师(吉藏)
第二十六章 慈恩宗的创始者——百本疏王(窥基大师)
第二十七章 宝藏自足、何假外求的高僧——大珠慧海和尚
第二十八章 食残处秽、韬光敛迹的高僧——懒残和尚
第二十九章 慈悲三昧水忏忏主——悟达国师
第三十章 放下烦恼、提起菩提的高僧——布袋和尚
第三十一章 痴狂似愚、道行至深的高僧——师蕴大师
第三十二章 妙高台上一念廿世的高僧——妙高禅师
第三十三章 游戏生死、去住自在的高僧——洞老祖师
第三十四章 狗子有无佛性的公案——赵州从谂和尚
第三十五章 独识大体的英灵衲子——佛印禅师
第三十六章 贯穿儒佛、融通性相的高僧——憨山大师
第三十七章 释门真孝、四度刲肱的高僧——蕅益大师
第三十八章 栖心净土、三教融通的高僧——莲池大师
第三十九章 举扬百丈、中兴禅道的高僧——云谷会禅师
第四十章 刚骨铁脊、中兴律宗的高僧——见月律师(释读体)
第四十一章 禅净双修、身兼二宗祖师的高僧——彻悟禅师
第四十二章 精修持咒、三年雪耻的高僧——释澍庵大师
结语
附录 原典精选
悟达国师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节选)
懒残
《六祖坛经》要语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高僧传:袈裟里的故事 节选

摩腾法兰,白马驮经 摩腾二人不辞长途的疲困劳苦,冒着风霜雨露,跋涉流沙。一路上,他们以白马负驮佛经,历经了千山万水终于在明帝永平十年抵达中国。他们先住在洛阳城内,明帝对这两位远自西域来的尊者不辞艰险、以法自任的精神非常钦敬,特颁圣旨给他们以*优厚的招待,并且特别为他们在洛阳城西门外,建立一所精舍(就是佛舍,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学舍)以安顿之,这是中国*早有出家修行人的开始。腾师住处,就是现在洛阳城西门外的鸿胪寺,后来改名为“白马寺”。这也就是我国*早有僧寺的开始。本来“寺”是官府的意思,鸿胪寺是招待与迎送外宾时的官府, 约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自从改为白马寺,住了出家僧侣,“寺”便成为出家人僧舍的专称,乃是佛、法、僧三宝的象征。“寺” 字既成专有名词以后,就一直沿用到现在。至于“白马”一词, 也有由来。传说,从前外国有个国王,曾经破坏许多佛寺,*后只剩招提寺尚未被波及。某天晚上,忽然有一匹白色的骏马围绕着寺塔发出悲鸣,似乎在为众生请命。国王闻知大受感动,即刻下令停止破坏佛寺,并改“招提寺”为“白马寺”。从此,许多佛寺都喜欢以“白马”命名。 同时,蔡愔自西域所携回来的佛像,也分别供置于南宫的清凉台及显节寿陵上。这些旧像虽然今天已不复存在了,但这是我国有佛像的开始。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生公钻研佛法日久,已能彻悟言外之旨,乃喟然叹息道:“言辞文字只是一种工具,本不过是用以表达佛理的,佛理若真通达了,便不会死在文字下。自佛典东入中国,由于辗转地翻译,人多拘泥经文,不知变通,所以就不能圆融佛理。果能得鱼忘筌(只要得到了鱼──文义,就不必拘执捕鱼的筌──文句),才能深契佛理。如此才可语于道了!”于是校阅真俗书籍,研思因果关系。乃言“善不受报”“顿悟成佛”的理论。又著《二谛论》《佛性当有论》等,都能廓清旧说,妙发渊旨,因而引起拘守文义之徒的嫉妒。 初《涅槃经后品》未至,生公熟读久之,剖析道理,深入隐微,乃说“一阐提”人(断善根极难成佛的人)皆得成佛。这种说法在当时可谓闻所未闻,全系创见。旧学之徒,都以为有违佛法原旨,必是邪说惑众,在戒律上应当加以摒弃。生公乃在大众前正容宣誓道:“如我所说,不合经义,愿此身得恶报。如果实契佛心,愿在舍寿时,高据狮子宝座。”说完,便径自离去。生公后游吴之虎丘山,不数日即有学徒数十人向师求法。 传说,道生尝竖立石头为听众开讲《涅槃经》,讲到“阐提也有佛性”处,就问众石头说:“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之点头首肯。意味其能阐发经中幽微之义理,妙合佛心,赖此至诚,感动顽石。这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后来昙无谶译《涅槃经》后品,果然称“阐提悉有佛性”,与生公从前所说正若合符契。生公慰喜不能自胜。生公既获新经,不久即讲说《涅槃经》。 宋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生公在庐山精舍说法,升狮子座,神色开朗,德音俊发,反复论议,穷理尽妙,观听之众,莫不怡悦叹未曾有。传说,生正在法席将毕之时,忽见麈尾(魏晋清谈者喜执麈尾为拂尘以助言谈,后讲法指授之时亦习用之)纷纷坠下。听法大众骇然,趋前探视,只见生公端坐正容,凭几而卒, 颜色如生,好似入定一般。正应前言舍寿时,据狮子座之预言。于是四众道俗无不惊骇叹服,远近徒众皆相悲泣。至此,京师诸僧方觉愧疚,追念生公前语,无不信服其阐提佛性之卓见。后其徒众将师礼葬于庐山之阜。 卜居庐山,结白莲社 慧远祖师自卜居庐山,结白莲社,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专志净土,澄心观想,三次见到圣相,而沉厚不言。传说晋安帝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日光之中,有诸化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左右侍立。佛告远祖说:“汝七天后,当生我国。”又见莲社中先往生者如慧永、刘遗民等,皆在佛侧,向前作揖说:“大师早先发心,何来之晚?”远祖道:“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天又得再见圣相,吾将必生净土。”到八月六日端坐入寂,年八十三。门徒号恸,如丧考妣,道俗奔赴,接踵而来。远祖以娑婆情重,恐难割舍,故早制定七日展哀之期,遗命使露骸于松下, 既而弟子收葬。浔阳太守阮侃于山之西岭凿圹开冢。谢灵运为造碑文,铭其遗德。南阳宗炳又立碑于寺门。 远祖一生,善作文章,辞气清畅文雅,每登讲席,谈吐精简而扼要。再加以容仪端整,风采洒落。门人画其像于寺中,借供远近瞻仰。所著论序铭赞诗书收集十卷,五十余篇,见重于世。远师以僧节令人钦仰,其风范可谓善继道安。 净土宗历代祖师:晋初祖庐山慧远大师──莲社**位创始人;唐二祖长安善导大师──疏论净土三论;唐三祖南岳承远大师──曾居衡山设教,从化者以万计;唐四祖五台法照大师── 在五台山建竹林寺,代宗尊为国师;唐五祖新定少康大师──在睦州开念佛道场,在新定散钱于市,使小儿辈随之念佛;宋六祖杭州延寿大师──即智觉禅师,本是法眼宗第三代祖,日课佛号数万,作四料简,提倡禅净双修,著有《宗镜录》百卷;宋七祖杭州省常大师──住杭州南昭寺,结社领众念佛,度化缁素颇众;明八祖杭州袾宏──号莲池,因居云栖寺,故亦名云栖大师,融合禅净二宗,以禅理疏成《弥陀疏钞》,一生著作悉收在《云栖法汇》中;清九祖灵峰智旭──字蕅益,自号八不道人,融会性相,扶持戒律,倡修净土,著有《蕅益大师全集》;清十祖虞山行策大师──字截流,虞山普仁院,倡兴莲社,学者翕然宗之; 清十一祖杭州实贤──号省庵,因参念佛是谁得悟,后专修净业, 著有《劝发菩提心文》;清十二祖红螺际醒──字彻悟,号梦东,亦由禅入净,著有《彻悟禅师语录》,阐净土法门;清十三祖苏州圣量──字印光,深通经藏,力倡念佛为不二法门,著有《印光大师全集》。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某日,达摩大师突然向门人宣布说:“我即将西返天竺,你们何不各言所得,以见悟道的境界呢?”当时就有门人道副答道: “文字在阐明佛法真谛,不可执着文字,也不可舍离文字,始能得道之受用。”达摩祖师说:“你只得到我的皮毛而已!”门人尼总持答道:“就我所知的道,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佛说东方另一 佛之国土),一见之后,便了悟实相,豁然开朗,更不需再见了。”达摩说:“你只得到我的肉而已。”门人道育说道:“四大本空,故称人体为四大假合。五阴非有,而我所见之处无一法可得。” 达摩说:“你也只不过得到我的骨而已!”*后轮到慧可,只见慧 可起身礼拜祖师后,始终立于原位,不发一言。祖师会意,就说: “汝乃真得我‘神髓’。从前如来(佛十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 而成正觉,来三界垂化,故名如来)以正法眼藏(朗照一切事物谓之‘眼’,包含万德谓之‘藏’,唯佛陀正法具此眼藏)交付迦 叶大士(运心广大能建佛事,故称大士,多为佛菩萨之称号),如是辗转相传而至于我,今又付托给你,并且也把我的袈裟(僧衣)一件作为传法的征信。”接着又说:“内在传授诸佛法印,以确实证明心地的法门;外则传授法衣,以明示建立禅宗的宗旨。这是因为后代的人们,心地渐狭,多疑多虑。或因我是异国僧人, 如何能传法予中国之人?口说无凭,多疑兴谤,易滋纷争,届时只要出示此衣与传法偈语,以资证明。对于将来的教化,便无多大妨碍了。在我逝后两百年,此法衣就停止不传了。那时,禅宗的法门,周遍各地。不过明道的人虽多,但真正行道的人很少。而隐身在千万人中,潜修密行,由此而得证道果的人也会有的。切记!你应当努力护持并发扬此道,万不可轻视未开悟的人,任何人只要一念之间,回转其向外驰求的放逸心,便同已得证道果的境界。现在听我说法偈如下: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曲女盛会,威震五印 正当奘师准备回国的时候,东印度鸠摩罗王遣使奉书与戒贤法师,说想见支那国大德。奘师本不欲往,但经鸠摩罗王坚请之下,只好辞别戒师等,随使前往彼国。鸠摩罗王亲率群臣迎拜, 延请入宫,每日奏音乐、奉饮食,并有香花等上好的供养,如是经过一个多月。戒日王闻说奘师竟往彼处,心中不免大怒,谓我先前一再恭请不来,现在何以却先赴彼处呢?于是威胁鸠摩罗王即刻遣送师来。鸠王因惧怕戒日王的势力,不敢不从,就暂将奘师送往戒日王处。其时正值夜晚一更许,戒日王慕师已久,不顾深夜,前往迎师。只见河中有数千火炬并一步一鼓,火光映彻, 声势浩大,煞是好看。既至,王顶礼师足,散花瞻仰赞礼毕,心头感到无限欢喜,因值夜深,与奘师亲切晤谈一会儿,王即告辞, 临行告以明晨即来迎师。 次日,奘师与鸠王同往戒日王宫,王与门师二十余人出迎入坐,盛设各种珍膳(珍异的食物),并奏音乐,散鲜花,以为供养。戒日王对师说:“听说法师曾作《破恶见论》,愿能拜读。”奘师即呈递与王。王取观后,非常欣悦地说:“弟子闻日光既出,则荧光烛火之明俱皆被夺;天雷之声震动,则铁锤斧凿即便绝响。” 王便回首对门师说:“师等上座提婆羼那自己称说他的理解力冠于群伦,学问则兼该众哲,并且时常毁谤大乘。可是一听说有远方大德(指奘师)来,就即刻避往吠舍,托名瞻观圣迹,借以逃避, 所以我知道你们(指门师)并没多大本事。”戒日王非常赞叹奘师的《破恶见论》,就对奘师说:“法师的大作价值非常,弟子与此间诸师,无不深生信服。但恐其他各国小乘外道,仍然笃守固陋,执迷不悟。故希望在曲女城为师作一公开的辩论会。遍请五印度、沙门、婆罗门、外道等,都来集会,借此开示大乘微妙法门,杜绝他们毁谤之心,亦可因此显示出法师盛德之高,摧伏彼等我慢之心。” 戒日王于是日发出通告,邀约诸方大德与会,便与奘师出发赴会,先期到曲女城。这次集会可谓盛况空前。赴会的人员,在五印度中有十八国王到会,精通大小乘的僧人有三千参加,婆罗门及其他外道有二千人与会。那烂陀寺亦有千余僧人到场。这些高贤都是极一时之选,他们无不博通经论,具足辩才,并想前来聆闻法音,所以皆来聚会。而且有的随身带来侍从,或驾象,或乘舆,或悬幢,或挂幡,各自围绕簇拥而来,好像云兴雾涌,充塞数十里间,浩浩荡荡,盛况空前。 戒日王先行整饬装潢会所,营造二座临时宫殿,拟安置佛像及徒众。殿堂广峻,各可容坐千余人。戒日王行宫则建在距会场西边五里之处。是日,将金铸佛像一尊,安装在一头大象上,上悬宝帐。戒日王本人作帝释形,手执白拂随侍佛之右侧;鸠摩罗王作梵王形,手执宝盖随侍佛之左侧;二人都身着天冠华鬘,垂挂璎珞佩玉,又以两头大象装戴宝华,追随佛后,随行随散。并请奘师及门师等各乘大象,依次排列二王之后。另外再以三百头大象,由诸国王、大臣、大德等乘坐。如是前后罗列,前拥后遮,从清晨自行宫出发,一路向会所行去。来到会场门口,戒日王命大众下乘,首先捧佛像入殿,置于宝座上。然后命十八位国王入座,再请诸国高僧、博通经论者千余人入座。次请婆罗门外道有名行者五百人入座。又请诸国大臣二百余人入座。此外道俗都在院门外安置。俟内外坐定,王使人施食供养毕,特别设置宝座,请奘师登座为此会论主。奘师称扬大乘,说明作论之意,并请那烂陀寺沙门明贤法师宣读全论内容,令大众闻知。并另行抄写一份(本),悬示会场门外,普令大众无不俱知。并宣告于众:其中若有一字无理,但凭指摘;若能难倒,或摧破其立论,就请立斩己首以相谢。如是自晨至晚,竟无人能发一言。戒日王欢喜赞叹,于是罢会还宫,诸王及诸僧退席,还归止息之所。第二天,又再聚会,迎像送引如前。这样经过五日,小乘外道见毁其宗派,心中结恨,阴图谋害。戒日王得悉后,立即宣示道:“邪道乱真,其来已久,埋隐正教,误惑众生,不有上贤,何以鉴伪?支那法师,显扬大法,汲引愚迷。妖妄之徒,不知惭悔,反起害心, 谋为不轨。此而可容,孰不可恕。如有任何人伤触法师者,立斩其首;毁谤辱骂者,截其舌。但为申辩义理,攻难驳正者不在此限。”自是邪妄之徒销声匿迹。如是经十八日,仍无一人发论。 将散会的前夕,奘师更称扬大乘,赞叹佛之无量功德,令无数人当下返邪入正,弃小归大。戒日王益发增其崇重之心,供养奘师金钱一万、银钱三万等,十八国王亦各施珍宝。奘师却一切不受。戒日王又命侍臣庄严一头大象,施一宝幢,请师乘坐;并 有贵臣陪侍巡众,同时一面唱言于众,表示大义得立无人可屈, 这是印度礼俗凡立论得胜的表示。奘师谦让不行,戒日王说:“自古印度习俗如此,事不可违。”于是就将法师袈裟遍倡于众,说: “中国法师,立大乘义,破诸异见,经十八日,无人敢加以论难, 宜让大众个个悉知。”大众欢喜,竞相为法师立义名,大乘众叫作“摩诃耶那提婆”,译为“大乘天”;小乘众立名“木叉提婆”,译为“解脱天”。大众乃烧香散花,礼敬而去。自是奘师的盛德美名,就愈益高扬了。 了凡入圣,自求多福 袁了凡先生,名黄,江苏吴江人。自幼好读书,通古今之务, 学问无所不通。举凡象数、律吕(古正乐律之器)、水利、兵政、堪舆、星命之学,均能精密研求,富有心得。著有《历法新书》《皇都水利》《评注八代文宗》《手批纲鉴》等书行世。 传说先生于童子时,有孔先生为之卜终身吉凶休咎,其后他的一生科考名数先后,皆一一不出孔先生所悬定(预先卜度)者。了凡由此深信凡人之一生,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淡然而无所求。于是,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二人对坐一室,经过三昼夜不思不虑,也不瞑目。 云谷禅师感到非常诧异地问道:“凡人之所以不得超凡入圣只为妄念相缠所致,你现在静默坐此三日,并不见起一妄念,是何缘故呢?”了凡就老老实实地说:“因为我一生的数命,已为孔先生所算定。故知每人的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使想要妄想, 亦无可妄想。”云谷师笑着说:“我只以为你是个豪杰,原来还不过是一个凡夫。” 了凡就请师慈悲开示,云师说道:“凡称之为人的,不能无心,有心即为阴阳数命所缚,丝毫无法改变。但是唯有凡人才有数命可言,极善的人,气数固拘束他不得;极恶的人,气数也拘束他不得。你在这二十年来,被别人算定,不曾转动分毫,岂不是十足的凡夫吗?” 了凡问道:“难道定数可逃吗?”师说:“命本是由我作主的,福也是由自己求致的。诗书所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确实为古圣昔贤的明训呀!佛法教典中所说,欲求富贵得富贵,欲求男女得男女,欲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者,本是佛教之大戒,诸佛菩萨又岂会随意造些诳语欺人呢?” 了凡大感怀疑地说:“孟子所言‘求则得之’,是求固在我也。然而,道德仁义,固可信其可以力求;至于功名富贵,又如何可信其可以力求呢?”师说:“孟子的话本自不错,你自错解了。你不见六祖慧能在《坛经》中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指心),从心而宽,感无不通。’若果能求其在我,则不独可得道德仁义, 亦可得功名富贵。如此内外双得,是知求固有益于得也。如果不知反躬内省,而徒然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了。如此是内外双失,所以无益矣!如今应平心自检,将过去过恶一一寻出,一一加以改刷。悭贪者,转之以施舍;愤激者,转之以和平;虚夸者,转之以切实;浮嚣者,转之以沉定;骄慢者,转之以谦恭;惰逸者,转之以勤奋;残忍者,转之以仁慈;怯退者, 转之以勇进。务要积功德、累德行,以基厚福。勿以才智盖人, 勿轻言妄谈,忌纵情任性,忌褊急量狭。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包含荒秽,比喻度量宽大),务要和爱,务要爱惜精神。总需针对自己病症,一一发药。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一一积习,悉皆扫除;一一病根,悉皆拔去。时时处处,常自警觉,严自克治,保管天真,如保赤子。改造命运,全权在己,不属造化。果能如此,始为义理再生之身也。要知彼血肉之身,尚然有定数,此义理之身,岂不能感格于天呢?《诗》云:‘永言(恒言)配命(上合天心),自求多福。’这是千古不磨的金言。譬如孔先生算定你不登科第,不生儿子,这是所谓‘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现在你当尽力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这是自己所作之福,怎会不受享呢?《易经》为中国**部高深的哲理书,其中论及君子处世当如何趋吉避凶。若说天命有常,然则吉何能趋,凶何可避呢?可见吉凶本无常,要当视人是否知趋避之道了!又须知:为善而心不着善(并作善之念, 获福之念而无之,曰不着),则随所成就,皆是无量,皆得圆满。否则,心中若着于善,则虽终身勤励,只不过是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来救济他人,必当内不见有己,外不见有人,中亦不见有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佛家所谓‘无相布施’,就是指此而言,否则,不足以称为菩萨了。” 了凡听闻云谷禅师这番立命之说,深信其言,心中感激,拜而受教。从此精勤奉行,终生不渝。并即改号(初号学海)叫“了凡”,盖取了脱凡情、优入圣域的意思。其后,追记其事因作《了凡四训》以垂训子孙,昭示后人。

高僧传:袈裟里的故事 作者简介

熊琬:1947年生,台湾大学学士、辅仁大学硕士,政治大学博士。现任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著作有《宋代理学与佛学之探讨》《管子研究》《高僧传:袈裟里的故事》等。

商品评论(1条)
  • 主题:一本读起来轻松的书

    以唐高僧传和宋高僧传为基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众多高僧的生平事迹,故事结构比较简单,而且有些还存在着传奇色彩,是一部信息普及的书,对深入学习佛学帮助不大,但可以刻意记住一些故事,给孩子做睡前故事用。

    2023/2/7 11:39:36
    读者:ztw***(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