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91088
- 条形码:9787030691088 ; 978-7-03-069108-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从自然、历史、社会等角度理性剖析深圳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为其他城市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可行性提供借鉴;基于深圳市发展目标与方向,因地制宜制定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方向和决策层面的方法路径,介绍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独特的"六全治理模式",供其他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参考;从海绵城市生态空间格局(大尺度海绵系统)、流域片区海绵规划(中尺度海绵系统)与低影响开发城市建设(小尺度海岸系统)等角度,全方面多角度详细介绍深圳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具体实施路径与未来思考展望,为其他城市提供海绵城市管理管制与实施技术参考;科学理性地建立深圳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评估体系,并展示成效评估结果,提供成效评估体系建设经验与成效参照;介绍国内外很好海绵城市建设经验;提供政府、学者、社会群众等多方建设意见,为构建多方参与的全社会治理模式提供经验;介绍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具体展现实施路径与实际成效。
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目录
**节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1
一、海绵城市的来由与发展1
二、海绵城市的定义2
三、海绵城市的内涵3
第二节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的担当4
一、自然条件与城市发展5
二、深圳面临的水问题10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挑战13
四、海绵城市建设的使命15
第二章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方略19
**节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经验的借鉴19
一、先进治水理念的借鉴19
二、先进城市经验的借鉴25
第二节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36
一、国家的要求36
二、深圳的目标37
第三节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策略40
一、系统治理流域统筹40
二、宏中微观综合考量45
三、治水治产治城融合47
四、部门协同社会参与49
第三章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法路径52
**节全部门政府引领52
一、组织机构52
二、责任分工53
三、监督考核55
四、法规制度56
第二节全覆盖规划引领58
一、专项规划编制 58
二、规划体系融合62
第三节全视角技术支撑65
一、完善标准体系65
二、强化科技支撑70
第四节全方位项目管控73
一、法制化政策保障74
二、精细化目标体系78
三、监管体系81
第五节全社会广泛参与82
一、配套奖励政策82
二、强化宣贯培训84
第六节全市域以点带面86
一、项目“+海绵”同步实施86
二、河道治理融合推进87
三、成片效应日益凸显87
第七节全维度布局建设90
一、海绵城市建设生态格局90
二、中观层面推进91
三、微观尺度海绵技术措施92
第四章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体系94
**节宏观海绵空间格局的保护94
一、基于蓝绿线与基本生态控制线的管制94
二、海绵城市建设功能分区指引99
第二节水系统的治理与修复技术103
一、水系统治理技术体系104
二、城市面源污染规律与控制113
三、湿地生态修复122
四、岸坡生态修复128
第三节低影响开发技术133
一、低影响开发技术体系133
二、绿色屋顶135
三、生物滞留设施138
四、下沉式绿地141
五、透水路面 143
第四节海绵城市建设评估方法146
一、评价体系147
二、监测方法149
三、模型方法160
第五节智慧海绵管控平台的建设161
一、海绵城市智慧管控模式161
二、深圳智慧海绵系统设计162
三、深圳智慧海绵系统实现166
四、光明区海绵城市智慧管控平台171
第五章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评估175
**节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区域成效175
一、试点区域概况175
二、排水分区系统化实施方案及进展179
三、试点区域整体成效183
第二节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187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情况187
二、海绵蓝绿空间的有效管理189
三、城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191
四、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192
第六章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的未来展望197
**节总体导向197
第二节健全法律规范198
第三节强化规划创新200
第四节打造海绵经济201
第五节构建共治体系202
第六节建设智慧海绵204
参考文献206
附录一建设者说209
给深圳一海绵城市理念、建设与可持续推进随笔210
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一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随笔213
为光明建海绵,让海绵更光明215
面向未来,关系每个人一社会参与深圳海绵城市工作的一点思考与建议218
泰华梧桐岛生态产业园海绵城市建设漫谈221
腾讯滨海大厦海绵城市建设随笔224
万科云城海绵城市探索与实践感悟227
附录二典型案例集231
**节典型片区——鹅颈水流域231
一、片区概况231
二、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方案234
三、分区实施绩效评估239
四、片区绩效评价242
第二节典型项目244
一、项目整体概述244
二、综合整治类项目248
三、水务类项目254
四、公园绿地类项目261
五、建筑与小区类项目267
六、道路与广场类项目274
七、其他典型项目简介汇编278
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节选
**章 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的时代背景 深圳是高密度超大城市,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另外,深圳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近年来被赋予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 创新示范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重任。因此,深圳的海绵城市建设 既是自身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又是探索高密度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历史使 命的必然要求。 **节 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 一、海绵城市的来由与发展 自古以来,人们逐水而居,城市依水而兴。可以说,有了水,城市便有了生命。 然而,过去的城市建设重生产轻生活、重人类轻自然。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城市内涝、水体黑臭、河湖生态退化等水问题日益突出。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 设部对全国351个城市的内涝情况进行调研显示,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 积水内涝。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大多数城市往往是“逢雨必涝,遇涝必瘫”。“城 市看海”巳成为城市的痛点。单一 “快速排放”的传统理念和以管渠等为主的灰 色雨水基础设施与管理模式,巳难以应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雨水困境。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建 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 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 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 的政策措施”;同年10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 建(试行)》发布。2015年年初,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铺开,确定武汉、 重庆、厦门等16个城市作为**批试点城市;2016年年初,确定北京、上海、深 圳等14个城市作为第二批试点城市。2017年,经国务院同意,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 (建城〔2017〕116号)中提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建设模式转型”,海绵城市被写人首部国家级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意味着在*高国家层面获得政策 的支持与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巳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项重要战略。 关于海绵城市建设,古今中外的雨洪管理实践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在古 代农业景观中,中国从秦代开始运用的低堰和鱼嘴分水技术、陡塘技术,汉代总结 出的“四亩田一亩塘”经验,从官方大型水利工程到民间小型水利工程,遍中国大 地无处不存在着丰富的“海绵田园”,为当代海绵城市建设带来无限启迪。在古代 城镇应对洪涝的过程中,先民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珍惜的遗产。从“四水归明堂, 财水不外流”的四合院和天井的雨水收集智慧,到“水中有城、城中有水”的城水 交融的景观格局等,对当代海绵城市建设起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俞孔坚,2016 )。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对严重的城市内涝,各国陆续推出新的城市雨洪管理理 念。1972年,美国《联邦水污染控制法》及其后来的修正案,提出*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s )(Braune and Wood, 1999 ); 1990 年,美国马里 兰州乔治王子郡环境资源署提出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 )理念 (County,1999);通过对传统建设模式的改进,澳大利亚提出水敏感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WSUD)(Maritz, 1990 );在 1999 年更新的国家可持续发 展战略和《21世纪议程》的背景下,英国提出建立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 SUDS )(Ellis et al.,2003 )。这些理念提倡将雨洪管理融 人城市建设中,强调在源头收集、人渗和净化雨水,进而减少雨水外排、增加地下 水补给、削减径流污染、减少雨水资源浪费等。 结合国内外在城市雨洪管理等方面取得的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融合城市雨 洪调蓄渗技术、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设计,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 目标的海绵城市理念孕育而生。随着我国对生态文明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海绵 城市成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海绵城市的定义 海绵城市的概念曾被澳大利亚的学者用来隐喻城市对周边乡村人口的吸附效 应(Argent et al.,2008 )。俞孔坚和李迪华(2003 )将“海绵”用于比喻自然湿地、 河流等对城市旱涝灾害的调蓄能力;Bunster-Ossa和Ignacio (2013)用海绵城市来形容具有像海绵一样能够弹性应对雨洪灾害能力的城市;Liu等(2015)提出建 设海绵生态城市以适应水文气候灾害。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央政府将发展生态文明作为国家 战略。但是,我国城市普遍面临内涝频发、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灾害。 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国办发〔2013〕23号、国发〔2013〕36号政策文件,高度关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由此引发业内对“低影响开发” “排水防涝”“海 绵城市”等热点问题的广泛讨论。 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一低影响开发雨 水系统构建(试行)》将“海绵城市”定义为: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 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该定义主要强调海绵城市的功能。 2015年8月,水利部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 知》,其中将海绵城市定义为“海绵城市是以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为基础,以防 洪排涝体系为支撑,充分发挥绿地、土壤、河湖水系等对雨水径流的自然积存、 渗透、净化和缓释作用,实现城市雨水径流源头减排、分散蓄滞、缓释慢排和合 理利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减缓或降低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保护 和改善水生态环境”。该定义突出了海绵城市对水系统的调节能力。 在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 意见》,其中将海绵城市定义为“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 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 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该定义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是水治理的手段,也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使得海绵 城市的概念更加全面。 二、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城市的内涵涉及对其基本功能和发展目标的理解,会影响海绵城市的发 展路径和建设内容。在阐述海绵城市时不仅应考虑城市水文过程规律、城镇化进 程中面临的水问题及其复杂关系,也要顾及不同城市雨洪管理模式和措施之间的 协调。不同行业学者对海绵城市建设理解的侧重有所不同。 在城市涉水领域,海绵城市被认为是一种城市水系统综合治理模式。海绵城 市具有三方面含义:从资源利用角度,城市建设能够顺应自然,通过构建绿色屋顶、 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雨水管渠、城市河道“五位一体”的水源涵养型城市下 垫面,使降雨能被积存、净化、回用或人渗补给地下;从防洪减灾角度,要求城 市与雨洪和谐共存,通过预防、预警、应急等措施*大限度地降低洪涝风险、减 小灾害损失,能够安全度过洪涝期并快速恢复生产和生活;从生态环境角度,要 求城市建设和发展能够与自然相协调(张书函,2015)。海绵城市应该像海绵一 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重点解决城市 洪涝灾害与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现地表水资源、污水资源、生态用水、自然降水、地下水等统筹管理、保护与利用,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 水文化,确保社会水循环能够与自然水循环相互贯通(任南琪,2018 )。 从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角度看,海绵城市是建立在反思工业化城市建设模式弊 端基础上的新概念。它反对采用单一目标的工程技术来解决诸如雨涝、干旱、地 下水下降、水体污染、生物栖息地消失、城市绿地缺乏等问题;主张人水共生的 理念,强调用系统的方法和综合的生态技术解决城市中突出的水相关问题。海绵 城市也是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应对洪涝灾害的一种“与自然过程相适应”的策略。 “海绵”的概念不但体现在城市范围内,也应该体现在区域和国土范围内(俞孔坚, 2015)。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海绵城市是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城市景 观生态对城市空气质量提升、城市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通过风景园 林的规划设计,使城市作为一个生态整体,抵抗外界干扰,形成更稳定的生态系 统(陈硕和王佳琪,2016 )。 从城乡建设角度看,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城市与 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海绵城市针对城市地下水涵养、雨洪资源利用、雨水径流 污染控制、排水能力提升与内涝风险防控等问题,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 统治理”着手,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 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推行低影响开发(LID)建设,*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水文循环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开发前后 径流量总量、峰值流量和峰值出现时间基本保持不变,从而修复城市水生态、涵 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仇保兴, 2015;章林伟,2015 )。 概括而言,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水系统综合治理模式,也是一种新型城镇化 模式。它以城市水文及其伴生过程的物理规律为基础,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为 载体,结合绿色、灰色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植被、土壤、河湖水系等对城市雨水 径流的积存、渗透、净化和缓释作用,实现城市防洪治涝、水资源利用、水环境 保护与水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使城市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时,具有良好 的弹性和可恢复性。 第二节 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的担当 经过近40年的发展,深圳巳经成为我国人口密度*大、地均产值*高、土地 面积*小的“超大城市”,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在高密度 高强度建设地区,海绵城市是治水治城的新模式,是促进人水和谐的城市生态转 型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自然条件与城市发展 (一)自然条件 深圳市(22°26'59"~22°51'49"N,113°45'44"~114°37'21"E)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与惠州市相连,西濒珠江口伶仃洋与中山市、珠海市 相望,南至深圳河与香港毗邻,北与东莞、惠州市接壤(图1-1)。深圳市陆域总 面积为1997.27km2,其下辖9个行政区(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盐田区、宝 安区、龙岗区、坪山区、龙华区、光明区)、1个新区(大鹏新区)、1个特别合 作区(深汕特别合作区)。 图1-1 深圳市地图[审图号:粤S (2018) 02-67号] 深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短冬,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 平均气温23.0°C。年降水量平均为1935.8mm,在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中, 深圳市降水量仅次于珠海市( 1999.3mm)。降雨的季节性十分明显,干湿季分明, 全年86%的雨量出现在汛期(4~9月)。春季常有低温阴雨、强对流等;夏季 长达6个多月,高温多雨,受锋面低槽、热带气旋、季风云团等天气系统的影响, 暴雨多发,雨前干旱时间短;秋冬季天气干燥少雨。降雨空间分布不均,呈自东 向西递减的现象,且多局地性强降雨。 深圳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多低丘陵地,间以平缓的台地,西部为滨海平原。 市域范围分为九大流域,分别为深圳河流域、深圳湾流域、珠江口流域、茅洲河流域、 观澜河流域、龙岗河流域、坪山河流域、大鹏湾流域和大亚湾流域(图1-2)。市 内小河众多,大河稀少,雨源性河流多,河流水量季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9.8¥32.8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6.9¥16.0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19.3¥35.0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36.0¥48.0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23.2¥42.0 - >
月亮虎
月亮虎
¥14.4¥48.0
-
中国规划机构70年演变:兼论国家空间规划体系
¥13.9¥35 -
城市意象-最新校订版
¥26.5¥35 -
建筑模式图则-营造良好社区的工具
¥25.5¥72 -
明日的田园城市
¥16.9¥16 -
海绵城市概要
¥12.2¥30 -
4.23文创礼盒A款--“作家言我精神状态”
¥42.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