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5-01
开本: 29cm 页数: 1173页
本类榜单:自然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17.1(7.9折) 定价  ¥5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版权信息

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植物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参考《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植物科学文献界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是这一重要研究领域里唯一的一本全面、权威且高度整合的著作。该书**版2000年出版,中译本2004年出版,一直被誉为植物学界的重大贡献,畅销全球。 第二版中,作者在保留**版范畴和要点的同时,对所有内容进行了全面修订,增添了大量新素材。全书组织架构精细,图文并茂,包含1000多张彩色插图和500多张照片,共包括五部分:区室结构,细胞的繁衍,能量流,代谢与发育的整合,植物、环境与农业。 这部鸿篇巨制的**版问世是在2000年,第二版于2015年出版,中间相隔了15年。在这15年期间,随着超过两百种植物的基因组测序完成,以及包括 CRISPR/Cas9 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植物生物学的结构层次和知识深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植物生物学研究的国际格局也发生了意义深远的改变,中国作为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逐渐走到了世界植物生物学研究的前沿和中心。我们期望这部巨著的翻译有助于我国植物生物学研究与国际的交流和接轨,为促进和加快我国引领该领域研究的进程贡献一份力量。 ——瞿礼嘉 北京大学教授

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内容简介

本书由国际知名植物生物学家编写,是植物生物学领域的重要著作。在整合前沿知识的基础上,本书围绕细胞区室结构、细胞的繁衍、能量流、代谢与发育的整合,以及植物、环境与农业等主题精心组织内容,反映了这些领域的研究历史和*新进展。

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目录

第1篇 区室结构 第1章 膜结构和被膜细胞器 导言 1.1 细胞膜的共性和可遗传性 1.2 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3 质膜 1.4 内质网 1.5 高尔基体 1.6 胞吐和胞吞 1.7 液泡 1.8 细胞核 1.9 过氧化物酶体 1.10 质体 1.11 线粒体 小结 第2章 细胞壁 导言 2.1 糖是组成细胞壁的基本单位 2.2 组成细胞壁的大分子 2.3 细胞壁构架 2.4 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和装配 2.5 细胞生长与细胞壁 2.6 细胞分化 2.7 可用作食物、饲料、纤维和燃料的细胞壁及其遗传改良 小结 第3章 膜运输 导言 3.1 植物膜转运系统概述 3.2 泵 3.3 离子通道 3.4 协同转运蛋白 3.5 通过水通道蛋白运输水 小结 第4章 蛋白质分选与囊泡运输 导言 4.1 蛋白质分选的细胞装置 4.2 把蛋白质定位到质体中 4.3 把蛋白质定位到线粒体中 4.4 把蛋白质定位到过氧化物酶体中 4.5 入核与出核运输 4.6 内质网是分泌途径的入口,也是一个蛋白质的温床 4.7 分泌途径中的蛋白质运输和分选:内质网 4.8 分泌途径中的蛋白质运输与分选:高尔基体及其他 4.9 内吞与内吞体区室 小结 第5章 细胞骨架 导言 5.1 细胞骨架概述 5.2 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基因家族 5.3 细肌丝和微管的特征 5.4 细胞骨架辅助蛋白 5.5 观察细胞骨架:静态和动态 5.6 细肌丝在胞间定向运动中的作用 5.7 周质微管与细胞扩展 5.8 细胞骨架与信号转导 5.9 有丝分裂与胞质分裂 小结 第2篇 细胞的繁衍 第6章 核酸 导言 6.1 核酸的组成与核苷酸的合成 6.2 细胞核DNA的复制 6.3 DNA修复 6.4 DNA重组 6.5 细胞器DNA 6.6 DNA转录 6.7 RNA的特征和功能 6.8 RNA加工 小结 第7章 氨基酸 导言 7.1 植物中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研究现状及前景 7.2 无机氮同化至氮转运氨基酸 7.3 芳香族氨基酸 7.4 天冬氨酸衍生氨基酸的合成 7.5 支链氨基酸 7.6 谷氨酸衍生氨基酸 7.7 组氨酸 小结 第8章 脂类 导言 8.1 脂类的结构与功能 8.2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8.3 乙酰-CoA羧化酶 8.4 脂肪酸合酶 8.5 C16和C18脂肪酸的去饱和及延长 8.6 特殊脂肪酸的合成 8.7 膜脂的合成 8.8 膜脂的功能 8.9 细胞外脂类的合成及功能 8.10 贮存性脂类的合成与分解 8.11 脂类的遗传工程 小结 第9章 基因组结构与组成 导言 9.1 基因组结构:21世纪的展望 9.2 基因组的组成 9.3 转座因子 9.4 基因表达 9.5 染色质和基因表达的表观调控 小结 第10章 蛋白质合成、折叠和降解 导言 10.1 蛋白质合成的细胞器区室化 10.2 从RNA到蛋白质 10.3 植物病毒翻译的机制 10.4 质体中的蛋白质合成 10.5 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 10.6 蛋白质降解 小结 第11章 细胞分裂的调控 导言 11.1 动植物的细胞周期 11.2 细胞周期研究的历史回顾 11.3 细胞周期控制的机制 11.4 活动中的细胞周期 11.5 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周期调控 小结 第3篇 能量流 第12章 光合作用 导言 12.1 光合作用总论 12.2 光吸收与能量转换 12.3 光系统结构和功能 12.4 叶绿体膜的电子转移途径 12.5 叶绿体中的ATP合成 12.6 光合作用复合体的组装和调控 12.7 碳反应:卡尔文循环 12.8 Rubisco 12.9 卡尔文循环的光调控 12.10 CO2固定机制的差异 小结 第13章 糖代谢 导言 13.1 代谢产物库的概念 13.2 磷酸己糖库:植物代谢中一个主要的十字路口 13.3 蔗糖的生物合成 13.4 蔗糖代谢 13.5 淀粉生物合成 13.6 蔗糖和淀粉之间光合同化物的分配 13.7 淀粉的降解 13.8 磷酸丙糖/磷酸戊糖代谢库 13.9 为生物合成反应提供能量和还原力 13.10 糖调控的基因表达 小结 第14章 呼吸与光呼吸 导言 14.1 呼吸概论 14.2 三羧酸循环 14.3 植物线粒体的电子传递 14.4 植物线粒体ATP合成 14.5 柠檬酸循环和细胞色素通路的调控 14.6 细胞色素通路和非磷酸化通路的相互作用 14.7 线粒体和细胞其他区域的相互关系 14.8 光呼吸的生物化学基础 14.9 光呼吸途径 14.10 光呼吸在植物中的作用 小结 第4篇 代谢与发育的整合 第15章 长距离运输 导言 15.1 选择压力和长距离运输系统 15.2 运输模块的细胞生物学 15.3 木质部和非维管细胞间的短距离运输 15.4 韧皮部和非维管细胞间的短距离运输 15.5 整个植物木质部运输系统的组织 15.6 整个植物韧皮部运输系统的组织 15.7 控制韧皮部运输事件的交流和调控 小结 第16章 氮和硫 导言 16.1 生物圈和植物中氮素概况 16.2 固氮概论 16.3 氮固定中的酶学 16.4 共生固氮 16.5 氨的吸收和运输 16.6 硝酸盐吸收和转运 16.7 硝酸盐的还原 16.8 亚硝酸盐还原 16.9 硝酸盐信号 16.10 硝酸盐同化和碳代谢间的相互关系 16.11 在大气和植物中的硫概述 16.12 硫的化学性质和功能 16.13 硫的吸收和转运 16.14 硫酸根的还原同化途径 16.15 半胱氨酸的合成 16.16 谷胱甘肽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和功能 16.17 硫酸酯化合物 16.18 硫的同化的调控、与氮和碳代谢的相互作用 小结 第17章 植物激素生物合成 导言 17.1 赤霉素 17.2 脱落酸 17.3 细胞分裂素 17.4 生长素 17.5 乙烯 17.6 油菜素类固醇 17.7 多胺 17.8 茉莉酸 17.9 水杨酸 17.10 独脚金内酯 小结 第18章 信号转导 导言 18.1 植物中信号感知、转导和整合的特征 18.2 质膜上的信号接收概述 18.3 通过第二信使和MAPK级联反应可实现细胞内信号的转导、放大与整合 18.4 乙烯信号转导 18.5 细胞分裂素的信号转导 18.6 生长素的信号转导与转运的整合 18.7 植物光敏素介导的信号转导 18.8 赤霉素信号转导及其在幼苗发育过程中与植物光敏素信号途径的整合 18.9 整合光照、ABA和CO2信号调控气孔开度 18.10 展望 小结 第19章 植物生殖发育的分子调控 导言 19.1 植物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过渡 19.2 花发育的分子机制 19.3 雄性配子的形成 19.4 雌配子的形成 19.5 授粉和受精 19.6 自交不亲和的分子基础 19.7 种子发育 小结 第20章 衰老与细胞死亡 导言 20.1 细胞死亡的类型 20.2 种子发育及萌发过程中的程序性细胞死亡 20.3 分泌体、防御性结构以及器官形态发育过程中的细胞死亡 20.4 生殖发育中的程序性细胞死亡 20.5 叶片和其他侧生器官的发育末期的衰老和细胞程序性死亡 20.6 衰老中的色素代谢 20.7 衰老过程中的大分子降解以及营养物质的再分配 20.8 衰老过程中的能量和氧化代谢 20.9 环境对衰老和细胞死亡的影响Ⅰ:非生物相互作用 20.10 环境对衰老和细胞死亡的影响Ⅱ:程序性细胞死亡对病原体侵染的反应 20.11 在衰老和防御相关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植物激素 小结 第5篇 植物、环境与农业 第21章 植物对病原物的反应 导言 21.1 病原物、害虫与疾病 21.2 免疫与防御概论 21.3 植物病原物和害虫如何导致病害 21.4 先天性防御 21.5 诱导性防御 21.6 效应因子激活的免疫是二级诱导防御 21.7 抗性遗传变异的其他来源 21.8 局部和系统防御信号转导 21.9 基因沉默机制介导植物对病毒的抵抗、耐受和减毒 21.10 通过遗传工程控制植物病原物 小结 第22章 非生物胁迫的应答 导言 22.1 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应答 22.2 缺水胁迫中的生理和细胞应答 22.3 干旱应答中的基因表达和信号转导 22.4 冰冻和低温胁迫 22.5 水涝和缺氧 22.6 氧化胁迫 22.7 热胁迫 22.8 胁迫应答中的交联 小结 第23章 矿质营养的吸收、转运及利用 导言 23.1 必需矿质元素概论 23.2 植物K+转运机制与调节 23.3 磷的营养和转运 23.4 微量营养吸收的分子生理学 23.5 植物对矿物毒素的响应 小结 第24章 天然产物 导言 24.1 萜类化合物 24.2 基本五碳单元的生物合成 24.3 五碳单元的反复添加 24.4 母碳骨架的形成 24.5 萜类骨架的修饰 24.6 萜类产物的代谢工程 24.7 生氰苷 24.8 生氰苷的生物合成 24.9 生氰苷类的功能 24.10 硫代葡萄糖苷 24.11 生物碱 24.12 生物碱的生物合成 24.13 生物技术在生物碱生物合成研究中的应用 24.14 酚类化合物 24.15 酚类的生物合成 24.16 苯丙烷类乙酸酯途径 24.17 苯丙烷途径 24.18 酚类生物合成的普遍特征 24.19 次生代谢途径的演化 小结 延伸阅读 索引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