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活性毁伤增强聚能战斗部技术

包邮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活性毁伤增强聚能战斗部技术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70.8(7.7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70.8(7.7折)定价  ¥9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暑期大促, 全场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活性毁伤增强聚能战斗部技术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8283854
  • 条形码:9787568283854 ; 978-7-5682-8385-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活性毁伤增强聚能战斗部技术 本书特色

1. 作者团队实力雄厚——本丛书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联合北京理工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王海福教授团队策划推出,作者为我国活性毁伤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一线科研人员,其所在学科在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历次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排名top1。 2. 二十余年创新结晶——研究团队历经二十余年创新攻关,从概念探索验证、关键技术突破,到装备工程型号研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3. 理论与实践并举——书中阐述的先进经验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活性毁伤元弹药战斗部技术,为大幅度提升武器威力开辟了新途径。北京理工大学王海福教授研究团队是国内外*早致力于这项前沿技术研究的团队之一。从“十五”期间承担兵器预研基金、武器装备前沿探索和技术预研等课题研究开始,二十年来,在概念探索验证,关键技术突破,装备工程研制中,做出了开拓性、奠基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绍卿 从活性毁伤元弹药战斗部技术发展看,核心在于活性毁伤元材料技术、终点效应表征技术和武器化应用技术等创新突破。北京理工大学王海福教授研究团队历经二十余年创新攻关,从概念探索验证、关键技术突破,到装备工程型号研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活性毁伤科学与技术研究丛书》系列学术专著。——中国工程院院士 邱志明 从活性毁伤材料创制,到终点效应表征,再到不同弹药战斗部上应用,形成了以技术创新为牵引、学术创新为核心的较完整知识体系,既可用作高等院校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技术人员自学参考使用。——中国工程院院士 冯煜芳 作为国内外首套系统阐述活性毁伤元弹药战斗部技术*近研究进展的系列学术专著,内容涵盖活性毁伤元材料创制、终点效应工程表征和武器化应用三个方面,互为支撑,衔接紧密,形成了《活性毁伤材料冲击响应》、《活性毁伤材料终点效应》、《活性毁伤增侵彻强战斗部技术》、《活性毁伤增强聚能战斗部技术》和《活性毁伤增强破片战斗部技术》5部专著。——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树兴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活性毁伤增强聚能战斗部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活性毁伤增强聚能战斗部技术研究近期新进展及成果,共分6章内容。章主要阐述射流、杆流、爆炸成型弹丸等聚能侵彻体成形和侵彻基础理论、活性聚能毁伤技术特点和应用优势等内容。第二章主要阐述类射流、类杆流和类弹丸活性聚能侵彻体成形行为数值模拟方法及验证实验等内容。第三章主要阐述类射流、类杆流和类弹丸活性聚能侵彻体化学能分布释放机理及理论模型等内容。第四章主要阐述活性聚能战斗部作用钢靶、间隔靶和反应装甲毁伤增强效应、机理及理论模型等内容。第五章主要阐述活性聚能战斗部作用机场跑道毁伤增强效应、机理及理论模型等内容。第六章主要阐述活性聚能战斗部作用钢筋混凝土类硬目标毁伤增强效应、机理及理论模型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兵器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技术人员自学参考使用。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活性毁伤增强聚能战斗部技术 目录

第1章聚能效应基础理论001
11概述002
111聚能效应类型002
112聚能毁伤机理007
113聚能技术的发展009
12聚能侵彻体成形理论015
121聚能射流成形理论016
122爆炸成型弹丸成形理论024
123杆式射流成形理论027
13聚能侵彻体侵彻理论032
131聚能射流侵彻理论032
132爆炸成型弹丸侵彻理论038
133杆式射流侵彻理论041
14活性聚能毁伤技术045
141活性聚能毁伤技术的发展046
142活性聚能毁伤机理049
第2章活性聚能侵彻体成形行为053
21数值模拟方法054211数值算法054
212材料模型057
213算法建模061
22类射流活性聚能侵彻体成形行为063
活性毁伤增强聚能战斗部技术目录221密度分布特性063
222速度分布特性067
223温度分布特性068
224主要影响因素071
23类弹丸活性聚能侵彻体成形行为077
231密度分布特性077
232速度分布特性078
233温度分布特性079
234主要影响因素081
24类杆流活性聚能侵彻体成形行为086
241密度分布特性086
242速度分布特性088
243温度分布特性089
244主要影响因素090
25活性聚能侵彻体成形实验095
251活性药型罩制备095
252脉冲X光实验098
253活性药型罩聚能装药结构设计100
第3章活性聚能侵彻体化学能释放行为105
31化学能分布式释放模型106
311类射流活性聚能侵彻体释能模型106
312类弹丸活性聚能侵彻体释能模型110
313类杆流活性聚能侵彻体释能模型113
32化学能分布式释放行为115
321化学能分布式释放实验方法116
322化学能分布式释放效应117
323活性材料激活响应特性120
33靶后化学能释放效应124
331化学能释放实验方法124
332靶后化学能释放效应的影响因素125
333化学能释放超压模型136
34后效毁伤增强实验140
341油箱目标引燃增强效应141
342技术装备毁伤增强效应145
343有生力量杀伤增强效应148
第4章反装甲活性毁伤增强聚能战斗部技术151
41概述152
411典型装甲目标特性152
412传统反装甲聚能弹药类型157
413反装甲活性聚能战斗部技术159
42钢靶活性毁伤效应162
421钢靶毁伤增强效应162
422活性聚能侵彻体侵彻机理169
423钢靶爆裂毁伤模型177
43间隔靶活性毁伤效应180
431间隔靶毁伤增强效应180
432间隔靶毁伤增强机理183
433间隔靶爆裂毁伤模型188
44反应装甲活性引爆效应192
441反应装甲等效结构活性毁伤效应192
442反应装甲活性引爆增强效应196
443反应装甲活性引爆机理202
第5章反跑道活性毁伤增强聚能战斗部技术207
51概述208
511机场跑道目标特性208
512传统反跑道弹药技术210
513反跑道活性聚能战斗部技术214
52反跑道活性毁伤效应实验217
521反跑道活性毁伤效应实验方法217
522特级跑道毁伤效应218
523一级跑道毁伤效应220
53反跑道活性毁伤机理223
531跑道毁伤模式223
532裂纹形成机理226
533炸坑形成机理230
54反跑道活性毁伤增强模型235
541侵彻作用模型235
542内爆作用模型239
543毁伤增强模型242
第6章反硬目标活性毁伤增强聚能战斗部技术247
61概述248
611典型硬目标特性248
612传统反硬目标聚能弹药技术251
613反硬目标活性聚能战斗部技术253
62反本体功能型硬目标毁伤效应255
621反本体功能型硬目标实验方法255
622本体功能型硬目标毁伤效应256
623本体功能型硬目标毁伤机理258
63反防护功能型硬目标毁伤效应262
631反防护功能型硬目标实验方法263
632防护功能型硬目标毁伤效应265
633防护功能型硬目标毁伤机理272
64反硬目标活性毁伤增强模型276
641爆裂毁伤模型276
642后效超压模型277
643杀伤增强模型284
索引292
展开全部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活性毁伤增强聚能战斗部技术 作者简介

王海福 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特聘教授,国防科技某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致力于活性毁伤体制弹药战斗部理论与工程技术创新工作,先后主持演示验证、型号研制等重大重点项目1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带头人),授权发明专利27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 郑元枫 工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活性毁伤材料及终点效应研究,先后主持国防科技项目5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第四完成人)、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要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1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余庆波 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主要从事活性毁伤元武器化应用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科技项目7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第二完成人、第四完成人)、中国兵工学会青年科技奖,授权发明专利15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