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省志(1978-2002)?铁路志
-
>
公路车宝典(ZINN的公路车维修与保养秘籍)
-
>
晶体管电路设计(下)
-
>
基于个性化设计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
-
>
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
-
>
花样百出:贵州少数民族图案填色
-
>
识木:全球220种木材图鉴
多矿脉集群开采方法与结构稳定性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2487256
- 条形码:9787502487256 ; 978-7-5024-8725-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多矿脉集群开采方法与结构稳定性 内容简介
本书在详细介绍科学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对当前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查找小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从小学科学涉及的各个领域的教学目标及特点入手,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深度融合,提出物质科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以及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信息化教学策略,为小学科学教育一线工作者及研究者提供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教学策略。每章后都列有教学应用案例,力求做到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统一。本书可供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信息技术教育学科课程融合方向的研究者及师范类教育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多矿脉集群开采方法与结构稳定性 目录
1.1 集群理论与集群采矿方法
1.2 矿床开采数值模拟技术
1.3 本书主体内容及结构
1.4 本章小结
2 矿山岩体质量分级方法
2.1 矿区岩体质量分类
2.1.1 CSIR岩体质量分类
2.1.2 分类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处理
2.1.3 岩体质量评价
2.2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的工程处理
2.2.1 岩体抗压强度σmc的工程处理
2.2.2 岩体抗拉强度σmt的工程处理
2.2.3 岩体抗剪切强度Cm、φm的工程处理
2.2.4 岩体变形参数的工程处理
2.3 本章小结
3 集群开采理念与集群采矿方法设计
3.1 集群开采理念
3.2 集群开采理念与现有开采理念的关系
3.3 集群开采技术体系设计
3.4 集群采矿方法设计
3.4.1 集群采矿方法适用条件与特点
3.4.2 深孔分段空场上向嗣后充填采矿法设计
3.4.3 浅孔水平分层上向连续充填采矿法设计
3.5 集群采矿法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3.5.1 采场出矿能力
3.5.2 采场生产能力与工效
3.5.3 采场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6 本章小结
4 集群开采顶板安全跨度计算及模拟分析
4.1 集群开采顶板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影响因素
4.1.1 顶板破坏模式
4.1.2 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
4.2 采场顶板力学模型
4.2.1 采场顶板力学模型确定
4.2.2 安全系数法基本原理
4.3 岩体力学参数选取
4.4 顶板安全跨度计算
4.4.1 平板梁理论法
4.4.2 荷载传递交汇线法
4.4.3 采矿厚跨比法
4.4.4 普氏地压理论法
4.4.5 结构力学梁理论法
4.5 顶板安全跨度计算结果分析
4.6 集群采矿法顶板跨度数值模拟验证
4.6.1 集群采矿法采场模型建立
4.6.2 集群采场顸板位移应力塑性区云图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单-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5.1 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5.2 屈服准则及力学模型
5.3 模型的建立
5.3.1 模型计算范围
5.3.2 模拟参数的选取
5.4 数值模拟计算流程图
5.5 深孔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
5.5.1 数值模拟开挖步距
5.5.2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方案介绍
5.5.3 施工后围岩位移分布
5.5.4 施工后围岩应力分布
5.5.5 施工后围岩塑性区分布
5.5.6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方案对比
5.6 浅孔水平分层上向连续充填采矿法
5.6.1 数值模拟开挖步距
5.6.2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方案介绍
5.6.3 施工后围岩位移分布
5.6.4 开挖后围岩应力分布
5.6.5 施工后围岩塑性区分布
5.6.6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方案对比
5.7 本章小结
6 集群回采顺序优化数值模拟
6.1 集群回采顺序提出的依据
6.2 集群回采顺序说明
6.3 集群回采模型
6.3.1 基本假设
6.3.2 数值模拟参数选取
6.3.3 模型建立
6.4 集群回采数值模拟
6.4.1 初始状态下的模型数值模拟
6.4.2 采场集群开采数值模拟
6.4.3 完全回采数值模拟
6.6 本章小结
7 采场围岩破坏机制数值模拟
7.1 非连续一连续介质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7.1.1 节理岩体断裂力学
7.1.2 非连续介质数值模型模拟
7.2 PFC2D离散介质模型
7.2.1 PFC2D基本原理
7.2.2 建立PFC2D岩体模型的步骤
7.3 FLAc与PFC2D模型的耦合
7.3.1 FLAC基本原理
7.3.2 PFC2D/FLAC耦合模型的建立
7.3.3 矿体回采顺序
7.4 计算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采场底部结构稳定性
8.1 采场底部结构稳定性数值模型
8.1.1 本构模型及屈服准则
8.1.2 边界条件和初始地应力场
8.1.3 数值模型的建立
8.2 底部结构巷道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
8.3 底部结构巷道破坏机理
8.3.1 岩体性质的影响
8.3.2 地应力的影响
8.3.3 巷道断面形状的影响
8.3.4 支护条件的影响
8.4 堑沟巷道与出矿巷道交岔点开挖顺序
8.4.1 方案设计
8.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8.5 出矿巷道间距
8.5.1 矿石流动规律
8.5.2 出矿巷道间距理论计算
8.5.3 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8.6 出矿巷道布置形式和开挖顺序
8.6.1 方案设计
8.6.2 计算结果及分析
8.7 采场底部结构稳定性控制技术
8.7.1 支护对象
8.7.2 目前支护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8.7.3 软弱破碎大变形围岩支护原则
8.7.4 基于联合支护理论的支护方式选择及作用机理分析
8.7.5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8.8 本章小结
9 工程实例
9.1 矿山地质概况
9.2 集群采矿方法设计
9.2.1 采场布置
9.2.2 采场通风
9.2.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9.3 集群采场顶板安全跨度
9.4 集群回采顺序
9.4.1 集群回采位移监测工程布置
9.4.2 回采过程位移监测结果
9.4.3 集群回采结果分析
9.5 本章小结
10 结论
多矿脉集群开采方法与结构稳定性 作者简介
汪朝,男,1987年1月生,2012年毕业中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12年至今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助教、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采矿系统工程、矿山岩石力学。近年来,在国内外行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EI4篇,CSCD2篇。主持或参与国家及企业科研课题8项,获省部级、厅局级科技进步奖各1项。 聂兴信(1972.3---)男,籍贯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工程学院采矿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采矿系统工程与数字矿山、智能采矿、矿井通风与矿山安全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及工程技术研究、推广、教学工作。主持完成了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厅基金、企业课题等12项,参加完成科研课题20多项;出版《新编爆破工程实用技术大全》等著作6部、教材1部,软件著作权16项,专利3项,发表科技论文四十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厅局级科技进步奖3项。郭进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工程学院副院长。
- >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3.5¥10.0 - >
烟与镜
烟与镜
¥24.0¥48.0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22.7¥42.0 - >
诗经-先民的歌唱
诗经-先民的歌唱
¥13.5¥39.8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16.5¥28.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3.8¥32.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0.5¥21.0
-
油田化学(富媒体)
¥38.5¥50 -
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考试手册:2018
¥30.2¥68 -
燃烧学
¥20.2¥48 -
地面生产保障、其他管理及后勤服务作业安全培训教材(煤矿从业人员培训教材)
¥23.6¥30 -
煤矿岗位作业流程标准化示范
¥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