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

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188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7.7(7.3折) 定价  ¥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1423266
  • 条形码:9787521423266 ; 978-7-5214-2326-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 内容简介

  《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从宏观上对中医耳鼻喉科外治法的发展历程,常用外治法、作用机制及特点,临床应用要点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系统介绍;重点介绍临床上27种常见耳鼻喉疾病的外治疗法。每种疾病均按照概述、药物外治法、非药物外治法、综合评按四部分进行编写。  《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每种外治法下再按处方、用法、适应证、注意事项、出处进行编写,以方便读者临床查找使用。  《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适用于各级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耳鼻喉专业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参考应用。

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 目录

**章 概论
**节 耳鼻喉疾病外治法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耳鼻喉疾病常用外治法
第三节 耳鼻喉疾病外治法的作用机制及特点
第四节 耳鼻喉疾病外治法临床应用要点
第五节 耳鼻喉疾病外治法发展前景及应用方法

第二章 临床应用
**节 耳鸣、耳聋
第二节 分泌性中耳炎
第三节 化脓性中耳炎
第四节 先天性耳前瘘管
第五节 耵聍栓塞
第六节 外耳道疖
第七节 弥漫性外耳道炎
第八节 耳郭化脓性软骨膜炎
第九节 外耳湿疹
第十节 耳郭假性囊肿
第十一节 急性鼻炎
第十二节 慢性鼻炎
第十三节 萎缩性鼻炎
第十四节 过敏性鼻炎
第十五节 鼻窦炎
第十六节 鼻前庭炎
第十七节 鼻疔
第十八节 鼻出血
第十九节 鼻息肉
第二十节 扁桃体周脓肿
第二十一节 慢性咽炎
第二十二节 喉息肉
第二十三节 急性扁桃体炎
第二十四节 慢性扁桃体炎
第二十五节 咽异感症
第二十六节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第二十七节 甲状舌骨囊肿
展开全部

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 节选

《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一)中药外治法整体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整体作用是指在某一特殊部位施以外治,通过药物的吸收或局部刺激所引起的整体药理效应或全身调节作用。因此,它又可分为药物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  1.直接作用  (1)传统认识:直接作用是指药物透过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直接吸收,进入血络经脉,输布全身,以发挥其药理作用而言。如药物施于耳腔、鼻腔或咽喉腔,通过血脉运行全身,可改变五脏六腑的病理状态,从而治疗相关五官疾病。如应用熏鼻法、滴鼻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实践证明,这一疗法对耳鼻喉科多种疾病有肯定疗效。  (2)现代研究:随着中医现代化的发展,中药外治机制的现代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仅从两个方面概述如下。  药物吸收机制的研究:这一研究的开展为中药外治疗法,尤其是内病外治的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对指导中药外治途径的选择和新型外治制剂的研制有着重要意义。  皮肤吸收:中医皮肤给药的特色在于经穴外敷。药物经皮肤吸收的途径主要有四。a.通过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细胞间质扩散)和表皮深层转运而被吸收,药物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b.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含水量为环境相对湿度的函数。中药外贴,“形附丽而不离”“气闭藏而不泄”,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含水量由5%-15%,增至50%。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实践证明,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而增加4-5倍。同时还能使皮温从32℃增至37℃,加速血液循环。c.表面活性剂作用:如膏药中所含的铅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过率。d.芳香性药物的促进作用:在外治方药中,冰片、麝香、沉香、檀香、石菖蒲、川椒、白芥子、生姜、肉桂之类芳香药物,几乎方方皆有。现代实验研究表明,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说明我们的先贤多取芳香类药物为主进行外治,是有其深刻道理的。  灌肠吸收:西医学对大肠的生理和肠道给药的吸收、转送过程已有较明确认识。正常人大肠吸收液体的能力为每日4-6L,在病理状态下仍然很强,直肠给药吸收有两个途径:**是通过直肠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然后进入大循环;第二是通过中直肠和下直肠静脉进入下腔静脉,绕过肝脏而直接进入大循环。药物注入结肠时,其吸收途径是由上直肠静脉和结肠静脉。其特点一是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化学变化,能较好地保持药物效力的完整性。二是吸收快、奏效速。研究表明,大肠给药的吸收速度较口服为快,其黏膜吸收在用药之后立即开始。  鼻腔吸收:无论是取嚏法、喷鼻法,还是滴药法、塞药法、闻药法等都是通过鼻黏膜的吸收途径而起到治疗作用的。国外研究表明,鼻黏膜有反射作用,当刺激有关部位时,可产生生理和治疗效应。鼻黏膜表面积约150cm2,其上分布有丰富的血管,鼻黏膜上的纤毛可增加药物吸收的有效面积。因此,鼻腔用药对某些病有较好疗效。  口腔吸收:口腔黏膜血管丰富,口腔给药可使药物在口中含化溶解经黏膜表面扩散,通过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因口腔黏膜对某些药物吸收较快,有时仅次于静脉注射及雾化吸入。  肺部吸收:肺部对药物的吸收,主要是通过吸人气雾剂实现的。当药物雾化成粒径为0.51μm的颗粒,经口腔喷人可直达肺泡囊,不但能迅速起局部作用,也可很快吸收而起全身作用,其吸收速度,甚至不低于静脉滴注法。因肺泡是空气一血液进行交换的场所,它的特殊解剖结构使肺成为一个巨大的吸收部位。人的肺泡总数为3亿-4亿个,总面积可达100m2,而肺泡细胞间质中有着致密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两层膜间隔仅为0.5-1μm,肺泡内药物就能很容易进入血液循环。此外,分布于肺泡的毛细血管总面积约达90m2,而通过肺的血液循环量又很大,这些都是促进肺部对药物迅速吸收而发挥全身治疗作用的重要因素。  ……

耳鼻喉疾病中医特色外治337法 作者简介

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曾于广东省中医院进修学习。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对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咽喉炎、中耳炎,声带息肉,声带小结,突发性耳聋,神经性耳鸣,耳源性眩晕等疾病,运用中医药物并穴位针灸综合治疗,效果佳。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