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五大增长极:双循环格局下的城市群与一体化

五大增长极:双循环格局下的城市群与一体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5-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68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39.4(6.8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五大增长极:双循环格局下的城市群与一体化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0293370
  • 条形码:9787300293370 ; 978-7-300-29337-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五大增长极:双循环格局下的城市群与一体化 本书特色

l 描绘并深入探讨了一种全新的中国区域经济布局:中国经济的雁阵模式,令人耳目一新,启发新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能读懂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投资机遇,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l 作者张明老师是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曾任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他对宏观经济的观察细微深刻,他的研究有前瞻性的视角。本书是张明老师带领团队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深入调研和探索的成果,有前瞻性、有深度。 l 五个城市三角代表了中国经济潜力增长活力的区域,无论是产业发展、个人投资,这里都代表这未来的机遇。产业人士和个人投资者能从中受到启发。 l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作序推荐。 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一直都伴随着区域经济的特征。从*初的深圳特区,到西部大开发,再到东北振兴计划,这些具有时代印记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我国区域的协同发展、挖掘经济增长潜力起到了推动作用。 今天,在双循环格局下,为打造更为畅通的国内市场,为解决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大城市病、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城市群的建设成为必然的选项。这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描绘了以京津雄、粤港澳、长三角、中三角、西三角五大城市群为特征的中国区域经济新格局,预测这些区域的未来产业优势、投资机遇、发展前景。本书也揭示了城市群、都市圈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学术研究、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大增长极:双循环格局下的城市群与一体化 内容简介

在双循环格局下,为寻求国内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新一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重中之重。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 、京津冀、中部六省、西三角,是我国拥有代表性、很富增长潜力的五个经济区域。本书深入分析这五个经济区域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政策环境,并将它们对标靠前上有相似特征的成功城市群,以借鉴优选经验,探讨五个区域经济体未来的发展路径、产业布局及投资机遇,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锻造交易成本更加低廉的全国大市场。
城市群、都市圈建设是解决大城市病、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扩大投资和消费的必然选择,本书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描绘了我国基于城市群战略的未来发展新图景。

五大增长极:双循环格局下的城市群与一体化 目录

**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主引擎

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会成为新时代经济增长主引擎

第二章 大湾区珠三角:金融、创新为两翼,内外联动助腾飞

历史背景:改革开放先行者,腾笼换鸟迎创新

资源禀赋:坐拥世界级港口群,高端人才助创新开放

经济环境:出口数据亮眼,金融高校优势显著

国际经验:三大湾区各具特色,粤港澳模式或为“金融+创新”

投资机会:加强三地融合发展,产业投资聚焦新经济

第三章 转型期长三角:区域均衡、联系紧密,创新、开放双箭齐发

历史背景:三阶段发展铸就世界级城市群

经济环境:经济水平全国领先,区域均衡优势凸显

资源禀赋:基建完善、交通便利,资本、人才积累雄厚

国际经验:科技推动跳跃发展,创新、开放互促互进

投资机会:产业投资需关注六大领域,上海及圈层核心城市房产价值凸显

第四章 雄安版京三角:创新驱动均衡发展,千年大计重振华北

历史背景:承接非首都功能,新时代创新试验田

资源禀赋:交通便捷、资源丰富,制度红利助推创新

经济环境:京津冀经济分量重、债务压力小,优质教育、科技、金融资源集中

国际经验:雄安新区的启示——以韩国世宗市为例

投资机会:地产投资看“节点”,产业投资看高端

第五章 高铁塑中三角:强化区位人口优势,发展新兴制造产业

历史背景:先强后弱曲折发展,中部崛起正当时

经济环境与资源禀赋:区位四通八达,人口红利巨大

国际经验:以点带面,多元发展

投资机会:新兴产业与武汉、郑州、长沙楼市颇具看点

第六章 新时代西三角:分工明确、错位发展,教育、科研助力腾飞

历史背景:西部大开发与西三角经济区的成型

经济环境与资源禀赋:旅游资源与科研优势突出

国际经验:产学研结合,错位发展

投资机会:新兴产业与重庆、成都、西安楼市颇具看点

第七章 五个城市三角: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历史背景:重东部轻西部,重沿海轻内陆

五大城市群的经济概况梳理

五大城市群的资源禀赋对比

五大城市群竞争与合作展望

总结:五大城市群的发展定位与投资机会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五大增长极:双循环格局下的城市群与一体化 节选

自2010年以来,我国年度GDP同比增速处于持续下行态势。经济增速持续下行,既有短期周期性因素,也有长期结构性因素。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进一步增大了国内宏观经济增速的下行压力。面对经济可能存在的衰退风险,决策者既需要加大逆周期调控,也需要加快结构性改革。逆周期调控政策通常用来应对经济的短期波动,主要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于短期稳增长具有较好的效果;结构性改革政策通常用来应对经济的潜在增速下行,目的是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或劳动生产率来提振经济的中长期增长,虽然短期内无法起到稳增长的效果,但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 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长期来看,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其背后存在着某些相对确定的机制。但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前提条件下,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异质性。此外,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非线性的,需要通过具体措施加强引导和规划,以更好地发挥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区域一体化理念和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深化,不同类型的区域协同发展组织和区域一体化组织陆续出现,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分工、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以及加强经济贸易联系的重要力量。随着国际产业体系分工深化和产业转移,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具备完备产业体系的大国,我国内部某些存在空间联系的区域也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包括长三角一体化、珠三角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中部一体化、西三角一体化以及长株潭一体化等。这些区域通过打破空间、行政界限,建立区域统一市场、加快区域要素流动、探索区域分工定位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的增长极。2018年11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强化了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的目标,要求按照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求,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市场建设,探索规划和建立制度统一、发展模式共推、治理方式一致、区域市场联动的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学术界关于区域一体化的探讨包括方方面面,涉及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测度(如用交通联系、区域内价格水平,以及贸易法、经济周期法、生产法等测度)、区域一体化阶段的探讨(如空间一体化阶段、要素一体化阶段、制度一体化阶段等)、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探讨(如规模经济、分工机制、竞争机制、虹吸效应等)、具体区域的一体化模式研究(长江流域、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西三角、中三角、长株潭等一体化)等。其中讨论*多也*为集中的是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包括对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以及对区域内不同城市协调发展的影响。 本节将从区域一体化的概念、动力和特点出发,梳理现有理论中涉及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增长这一对关系的研究,并得出相应结论。  区域一体化溯源 区域一体化的概念由来已久,*初是指具有一定地缘关系的一组国家(地区)在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逐步取消各种贸易障碍,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在该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孙大斌(2003)认为,区域一体化的概念在我国有一定的政府利益偏好属性,我国国内的经济一体化可以定义为: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具有一定地缘关系的省份之间、省份内各地区之间以及城市之间,为谋求发展而在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调节,形成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以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市场的动态过程。其目的是在区域内实行地区合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联合体共同繁荣。 部分学者将一体化看作选择的结果,其他学者则认为一体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早期的学者倾向于将经济一体化过程看作微观主体的区位选择,区域一体化对经济的影响实际上就是经济活动的不同空间分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区位分布是“聚集力”和“分散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聚集力”主要在于规模经济和接近市场能够降低成本,包括运输成本、生活成本等;“分散力”则是拥挤效应带来的成本提高。在聚集力发挥作用时,成本的下降会带来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这种对于区域一体化的认识既属于经济学的范畴,也属于地理学的范畴。 孙大斌(2003)认为,尽管我国*初的区域一体化有政府行为的成分,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体化的动力机制转变为产业簇群化、产业梯度转移和高新技术打破产业边界后的产业融合化发展,因此区域一体化的过程背后是某些产业方面联系的不断深化。部分学者将区域一体化看作一个空间非均衡动态过程,经济活动向具备区位优势的地域集聚,这在初期阶段会促进基础设施的改善、工业制造业的发展,但随后也会带来区域收入差距的扩大。黎文勇和杨上广(2019)在对长三角一体化的研究中提出,一体化的动力在于原先要素市场的分割状态导致要素资源难以跨区域流动,从而使得经济增长效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因此区域一体化的关键在于一体化市场的建设和城市分工体系的构建。孙博文(2019)认为,市场一体化兼具“市场化”和“空间一体化”的双重属性,即既关注“交换经济”的现实,也关注要素和商品的跨区域流动带来的增长空间溢出。 总的来说,现阶段学界普遍认同区域一体化不仅仅是区位选择的结果,而且是一个动态的、交互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一体化的形态是不是一定表现为“聚集”还有待商榷;现阶段一体化的动力更多地体现在当地的产业有某种集聚性或是互补性,或是当地的市场割裂状态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和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区域一体化整体呈现出市场一体化、产业分工体系的构建、要素流动带来的空间溢出等特点。

五大增长极:双循环格局下的城市群与一体化 作者简介

张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魏伟 经济学博士,平安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策略分析师,风控委员会委员,策略配置、固定收益、金融及金融科技研究领域负责人。历任平安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首席宏观分析师。拥有12年证券投资研究经验,对宏观经济、资产配置、市场策略等方面有深入研究。 陈骁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学硕士、金融学在读博士,平安证券首席前瞻性产业分析师,7年证券投资研究从业经验,对宏观经济、资本市场、改革政策等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曾获第9届中国证券业分析师金牛奖之“2018价值金牛分析师”称号。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