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陈玲)(第三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122384065
- 条形码:9787122384065 ; 978-7-122-38406-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环境监测(陈玲)(第三版) 本书特色
1 《环境监测》被遴选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 级规划教材。
2 《环境监测》编写人员主要来自“双**”高校环境专业一线教师。
3 《环境监测》全面反映我国近年来*新或者新颁布的环境系列标准,阐明环境标准制定的依据。
4 《环境监测》反映近年来环境监测的新方法、新手段,力图使读者体会到新手段为环境监测带来的技术进步。
5 《环境监测》针对重要知识点和部分实验增加了二维码动画等数字化教学内容,使读者可以*直观理解和掌握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实验过程。
6 《环境监测》内容体现了专业知识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环境监测(陈玲)(第三版) 内容简介
《环境监测》(第三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本教材侧重于系统介绍与我国各类标准密切相关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同时力求反映国内外环境监测技术新进展。全书共分为8章,分别为绪论、水质监测和分析、大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为配合理论教学,本教材还附有7个实验和另外8个附加实验。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环境监测”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分析、环境检测等工作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环境监测(陈玲)(第三版) 目录
□□章 绪论 001
1.1 环境和环境污染 00□
1.□ 污染物来源和性质 005
1.□.1 污染物的化学类别 005
1.□.□ 污染物的性质 005
1.□.3 优先控制污染物 006
1.□.4 受关注的化学污染物 009
1.3 生态环境标准 010
1.3.1 生态环境标准的作用 011
1.3.□ 生态环境标准的分级和分类 011
1.3.3 生态环境标准的法律意义 014
1.4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014
1.4.1 环境监测的类型 015
1.4.□ 环境监测的特点 015
1.4.3 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系统 017
习题与思考题 018
第□章 水质监测和分析 0□1
□.1 水质标准与水质监测 0□□
□.1.1 水资源和水污染 0□□
□.1.□ 水质标准 0□3
□.1.3 水质监测与分析的目的 030
□.1.4 监测项目的选择 030
□.1.5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031
□.1.6 排污总量监测项目与监测方法 033
□.□ 水质监测方案制订 033
□.□.1 地表水水质监测 034
□.□.□ 水污染源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040
□.3 水样采集和保存 041
□.3.1 水样类型 04□
□.3.□ 水样及其相关样品采集 04□
□.3.3 水样的运输和保存 047
□.4 水样预处理 049
□.4.1 样品消解 049
□.4.□ 样品分离与富集 051
□.5 适合现场监测的水质指标 057
□.5.1 温度 057
□.5.□ 浊度 058
□.5.3 透明度 059
□.5.4 电导率 059
□.5.5 pH 值 061
□.5.6 溶解氧 063
□.6 感官物理性质 066
□.6.1 颜色 066
□.6.□ 固体物质 067
□.6.3 硬度 069
□.7 酸碱性质 071
□.7.1 水的酸度 071
□.7.□ 水的碱度 07□
□.8 主要阴离子 074
□.8.1 氯化物和余氯 074
□.8.□ 硫酸盐与硫化物 077
□.8.3 氟化物 079
□.9 营养性物质 081
□.9.1 含氮化合物 081
□.9.□ 含磷化合物 087
□.10 有机物综合指标 090
□.10.1 化学需氧量 091
□.10.□ 生化需氧量 094
□.10.3 总有机碳 099
□.10.4 矿物油和动植物油 101
□.10.5 挥发酚 103
□.11 痕量有机物的测定 105
□.11.1 气相色谱法 105
□.11.□ 高效液相色谱法 109
□.1□ 痕量金属和非金属化合物 114
□.1□.1 痕量金属化合物 114
□.1□.□ 痕量非金属化合物 1□□
习题与思考题 1□5
第3章 大气环境监测 131
3.1 大气与大气污染 13□
3.1.1 大气污染的来源和特征 13□
3.1.□ 大气环境保护标准 133
3.1.3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 138
3.□ 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和样品采集 140
3.□.1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 140
3.□.□ 污染源烟气采样位置与采样点 14□
3.□.3 样品采集和保存 144
3.3 大气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149
3.3.1 颗粒物(PM10、PM□.5和TSP)测定 149
3.3.□ 气态污染物测定 15□
3.3.3 大气中VOCs 的测定 163
3.3.4 恶臭污染监测 163
3.4 大气移动源采样及监测分析方法 164
3.5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 166
3.5.1 室内空气质量采样和分析方法 167
3.5.□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监测方法 173
习题与思考题 174
第4章 土壤环境监测 177
4.1 土壤和土壤污染 178
4.1.1 土壤及其基本性质 178
4.1.□ 土壤中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180
4.1.3 土壤污染的特点 180
4.□ 土壤背景值及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81
4.3 土壤环境监测内容 18□
4.3.1 农用地土壤质量监测内容 18□
4.3.□ 建设用地土壤质量监测内容 184
4.4 土壤样品采集与保存 185
4.4.1 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185
4.4.□ 布点与点位数 186
4.4.3 土壤样品采集与保存 190
4.4.4 地下水样品采集与保存 195
4.5 土壤样品预处理 195
4.5.1 土壤中重金属提取方法 195
4.5.□ 土壤有机污染物的提取方法 197
4.6 土壤污染物监测方法 199
4.6.1 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 199
4.6.□ 土壤中营养盐测定 □00
4.6.3 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测定 □01
4.7 土壤污染指数与风险评价 □01
4.7.1 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 □01
4.7.□ 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和风险管控 □0□
习题与思考题 □04
第5章 固体废物监测 □07
5.1 危险废物管理 □08
5.□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10
5.3 危险废物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10
5.3.1 采样方案制订 □10
5.3.□ 样品的采集 □11
5.3.3 样品的制备 □14
5.3.4 样品的保存 □15
5.4 固体废物危险特性鉴别方法 □15
5.4.1 易燃性试验 □15
5.4.□ 化学反应性试验 □16
5.4.3 腐蚀性试验 □17
5.4.4 急性毒性初筛试验 □18
5.4.5 浸出毒性试验 □19
5.5 危险废物检测结果判断 □□0
习题与思考题 □□1
第6章 生物监测 □□3
6.1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4
6.1.1 水生生物监测 □□5
6.1.□ 细菌学指标检验 □□8
6.1.3 生物毒性基础及试验 □30
6.□ 指示生物的环境监测 □43
6.□.1 指示生物的特征及其作用 □44
6.□.□ 生物样品的采集、保存与制备 □45
6.□.3 指示生物污染物测定 □47
习题与思考题 □5□
第7章 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 □55
7.1 环境快速检测技术 □56
7.1.1 便携水质多参数检测技术 □56
7.1.□ 大气快速检测技术 □59
7.□ 半渗透膜被动采样技术 □61
7.□.1 连续流动水体被动采样装置 □61
7.□.□ 时间序列水下自动采样器 □6□
7.3 应急监测技术 □63
7.3.1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监测 □63
7.3.□ 应急监测方案制订 □65
7.3.3 应急监测仪器 □66
习题与思考题 □67
第8章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69
8.1 环境监测方法评价与结果表达 □70
8.1.1 准确度 □70
8.1.□ 灵敏度 □73
8.1.3 检出限 □73
8.1.4 不确定度 □74
8.1.5 环境质量图 □74
8.□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78
8.□.1 质量保证的内容 □78
8.□.□ 质量保证的关键 □79
8.3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80
8.3.1 布点和采样过程的质量控制 □80
8.3.□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81
8.3.3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84
8.3.4 报告数据的质量控制 □86
8.4 计量认证与实验室认可 □87
8.4.1 计量认证 □87
8.4.□ 实验室认可 □88
习题与思考题 □91
实 验 □9□
实验一 化学需氧量的快速法测定 □9□
实验二 溶解氧的测定 □93
实验三 仪器法测定五日生化需氧量 □95
实验四 氨氮的测定 □97
实验五 土壤中铜、铅的测定 □99
实验六 氮氧化物(NOx)的测定 30□
实验七 校园景观水体水质监测、评价及净化方案探索——综合性实验 304
参考文献 308
展开全部
环境监测(陈玲)(第三版) 作者简介
陈玲,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博导,主要研究方向: 环境监测、环境分析技术及污染物环境行为
主讲课程:环境监测、仪器分析、现代环境分析技术
承担本科生《环境监测》(校级卓越课程)、硕士生的《环境仪器分析》(校级精品课程)和博士生的《环境分析理论与技术》等多门课堂教学工作,主编《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教材和《现代环境分析技术》(第二版)等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