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心性现象学

作者:倪梁康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1-03-01
开本: 其他 页数: 431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81.2(7.0折) 定价  ¥11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心性现象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196857
  • 条形码:9787100196857 ; 978-7-100-19685-7
  • 装帧:7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心性现象学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哲学专业读者本书是从现象学、佛学等角度探讨心性的有思想深度的著作。

心性现象学 内容简介

笔者将这里列出的一系列哲学研究和思考冠以“心性现象学”之名。它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会在导论部分的章中得到展开说明。这里仅仅满足于一个简单提示:在这个标题下所表达出的志向和努力乃是与人类哲学思考同根同源的:探讨并认识心性或人类意识的本质,藉此追问物性或世界万物的本质。 莫里斯?梅洛-庞蒂曾对这个志向进一步阐释说:“探讨意识的本质并不意味着解释意识的‘词义’,并且为避开实存而遁入单纯言说的王国之中;它更多是指:重新在我自己这里发现我自己的真实当下,重新发现意识的语词和概念所要陈说的我的意识之事实。追问世界的本质并不意味着,将它还原为我们话语的对象,而后将它提升为观念;它更多是指:回溯到世界在所有课题化之前就已经对我们而言实际所是的东西之上。”在《感知现象学》前言(IX/X)中的这段名言,将哲学的思考还原为对自我与世界的思考:探讨意识的本质和追问世界的本质,同时很扼要地说明了现象学的思考方式的根本特征,一言以蔽之:现象学要求回到语言之后和对象化之前。 回到语言之后和对象化之前,这是两个不同方向的现象学诉求。在胡塞尔那里,它们代表了意识结构现象学与意识发生现象学的两个总体走向:个走向意味着对感知、想象、图像意识、符号意识等表象、判断行为或“客体化行为”的描述分析,以及对爱恨、同情、羞恶等情感行为或“非客体化行为”的描述分析,还有对这种行为之间的结构的奠基关系的描述、分析和研究;而第二个走向则意味着对“客体化行为-非客体化行为”以及处在它们产生之前并导致它们产生的动机、欲求、本能、意愿等“前客体化行为”的说明分析,还有对这两种意识活动(严格地说:一种是行为引发的意识活动、另一种是行为进行的意识活动)之间的发生的奠基关系的说明、分析和追踪。可以用胡塞尔的术语将前者称作“横意向性的现象学”,将后者称作“纵意向性的现象学”。对它们的总体思考,构成本书第二、三部分的内容。 第二部分“横意向性与结构现象学”所关注和探讨的是意识的稳定不变的结构问题:首先是在所有意识类型中都可以发现的意识“共现”结构。其次是各种意识类型之间存在的奠基关系问题:一方面是在直观意识与情感意识之间的奠基关系,这个问题一直延伸到道德哲学领域;另一方面是在直观意识与符号意识之间的奠基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延伸到语言哲学领域;这两个问题决定了现象学与当代规范伦理学这一方面和与当代语言分析哲学另一方面的根本分歧。 但在这里与在第三部分“纵意向性与发生现象学”的思考中都既包含着结构-静态方面的描述,也包含发生方面的说明。实际上,发生的说明与结构的描述总是绞缠在一起的。对它们的分别思考和分类讨论只是在意识现象学中进行的理论抽象的结果。胡塞尔曾将它们比喻为横截面与整体的关系。当然,这部分内容在总体上还是属于广义的“发生学”或“缘起论”研究。所谓“广义”,是指它们不仅仅局限于通常的“个体发生学”,而是从普遍的时间意识分析开始,到单个主体、自我、人格的发生研究,很后落实在交互主体的历史哲学的思考中。这个发展的脉络与胡塞尔个人的思想历程是一致的。 由这三个部分构成的心性现象学研究,在内容上涉及意识的发生分析与意识的结构分析两个方向,在方法上涉及横向的本质直观与纵向的本质直观。这两个方面,在欧洲近代哲学目前体现着笛卡尔-康德的动机与黑格尔-狄尔泰的动机;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则代表了他的结构现象学与发生现象学的思考方向;在佛教唯识学中可以在“实相论”与“缘起论”的传统中找到共鸣;在儒家**中则与对“未发”与“已发”、“性-命”、“性-情”等观念与问题的解释与展开密切相关。接下来在本书导论部分中关于“心性现象学及其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的思考已经对此做了较为详细的展开论述,这里不待赘言。

心性现象学 目录

导论

**章 心性现象学及其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东西方哲学思维中的现象学、本体论与形而上学

第三章 东西方意识哲学中的“意向性”与“元意向性”问题

第四章 探寻自我――从自身意识到人格生成

第五章 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的奠基关系问题

第六章 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的奠基关系问题再论

第七章 关于事物感知与价值感受的奠基关系的再思考

横意向性与结构现象学

第八章 现象学意识分析中的“共现”

第九章 观念直观与符号表象

第十章 图像、符号与本质

第十一章 现象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第十二章 道德谱系学与道德意识现象学

第十三章 人的理念:天性还是历史?

第十四章 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结构还是生成?

第十五章 在民族心智与文化差异之后

第十六章 从现象学的方法特征看现象学与人类学、心理学的关系

纵意向性与发生现象学

第十七章 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

第十八章 思考“自我”的 两种方式

第十九章 纵意向性:时间、发生、历史

第二十章 胡塞尔时间意识分析中的“滞留”概念

第二十一章 历史现象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十二章 历史现象学与历史主义

第二十三章 论海德格尔中期哲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尾声

第二十四章 西学东渐与心性现象学

代跋:汉语现象学研究的设想与尝试

文章来源

引用文献


展开全部

心性现象学 节选

  《心性现象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胡塞尔对意识整体结构层次或奠基顺序的把握可以大致分为五步:  1)其它所有意识行为(如爱、恨、同情、愤怒、喜悦等等)都以客体化的意识行为(如表象、判断等等)为基础,因为在客体通过客体化的行为被构造出来之前,任何一种无客体的意识行为,例如无被爱对象的爱、无恐惧对象的恐惧等等,都是不可想象的。  2)在客体化行为本身之中,表象的客体化行为(看、听、回忆)又是判断的客体化行为的基础,任何一个判断的客体化行为*后都可以还原为表象性客体化行为。例如,对“天是蓝的”所做的判断可以还原为“蓝天”的表象。  3)在表象性行为本身之中,直观行为(感知、想象)又是所有非直观行为(如图像意识、符号意识)的基础,因为任何图像意识(如一幅照片所展示的人物)或符号意识(如一个字母所体现的含义)都必须借助于直观(对照片、符号的看或听)才能进行。  4)在由感知和想象所组成的直观行为中,感知又是想象的基础。据此而可以说,任何客体的构造*终都可以被归溯到感知上,即使是一个虚构的客体也必须依据起源于感知的感性材料。例如对一条龙的想象必须依赖于“狮头”、“蛇身”、“鹰爪”等等在感知中出现过的对象,并且*终还必须依据色彩、广袤这样一些感性材料。  5)虽然感知构成*底层的具有意向能力的意识行为,但并非所有感知都能代表*原本的意识。感知可以分为内在性感知和超越性感知。在超越性感知之中,我们可以区分原本意识和非原本意识:例如当桌子这个客体在我意识中展现出来时,我看到的桌子的这个面是原本地被给予我的,它是当下被给予之物;而我没有看到的桌子的背面则是非原本地被给予我的,它是共同被给予之物。超越性的感知始终是由原本意识与非原本意识所一同组成的。  所有这些意识体验活动连同它们的相互关系,都是自我生活、自我体验,是我思的行为。每个体验都是自我体验,例如是建基于自我感知之上的自我回忆。“自我具有在行动与触发中的自我生活”(Hua XIV,43)。但这个意义上的“自我”仍然只能是某种空乏的“极”。一如胡塞尔所说:“自我无非就是行为的无质性的极,并且具有出自这个极性(Polaritat)的所有规定,同时,行为本身是某些不可比拟的东西,而不是某个与自我相并列的东西,某个还要与自我发生关联的东西”(Hua XIV,43)。  这个意义上的现象学研究,在总体上还是应当归属于横向的意向分析。这类分析的特点在于,它们的视角决定了它们很难把握到自我的质或内容。在横向的目光中,我思中的自我无法成为一个有内容的对象——就像我们在横向地反思自己的时候要想完全静态地把握纯粹自我是什么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样;我们只会获得自己的名字、职业等等可以写在名片上的符号与名称,但无法获得任何有关个体的实项内容。在这种反思的目光中,我们把握到的始终是我们的当下意识行为:它的意向活动和它的意向相关项。唯有在沿意识河流而行的纵向反思目光中,我们才会获得纯粹自我的实质性内涵。  事实上,我们在此方向的现象学研究中已经涉及到了胡塞尔1921年的一份文稿(Hua XIV,42-48)中区分的三个自我概念:**,在我思中作为自我极的纯粹自我,与它相对立的是对象极和周围世界;第二,在我思中作为现在而延续着的纯粹自我,与它相对立的是在各个时间相位中出现的自我极;第三,处在主动与被动的行为中的自我,与它相对立的是各种主动和被动进行的意识行为。  所有这些“自我”概念,都是在横意向性中、在描述的现象学研究中显现的和被把握到的。它们都与作为极的自我相关。当然,其中第二个自我概念已经涉及自我的时间、延续和发生,它似乎构成对自我的静态研究和发生研究的一个中间域,亦即一个既是发生上的极点,也是结构上的极点。  紧接着对这三个自我概念的区分,胡塞尔还想再进一步探讨第四个自我概念,即“具体的自我”:“我们现在应该可以谈及具体的自我了”(Hua XIV,43)。但他随即便对这个具体自我的论述表示怀疑:“这个在其自我生活之统一中的具体自我确切地看并不真是具体的。”他还在脚注中说明:“这整个考察并没有提供具体化。……对习性、能力的阐释在什么地方才合适呢?”(Hua XIV,44)在稍后的回顾中他已经发现:“自我在前面始终是抽象的和不确定的。它恰恰抽象于这样一个情况:自我作为单子的自我必然是‘人格的’”(Hua XIV948)。  ……

心性现象学 作者简介

倪梁康,南京大学哲学硕士,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主要偏重于西方哲学,尤其是近现代哲学和其中的现象学传统。近年来将关注范围有所扩大,涉及到中西方思想史上的各个最主要的意识哲学(包括心智哲学、心学、唯识学、心理哲学、心性论等)研究传统和研究领域。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