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作物病虫害控制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作物病虫害控制

作者:朱有勇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308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57.3(8.3折) 定价  ¥6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作物病虫害控制 版权信息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作物病虫害控制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9章,第壹章概述了生物多样性与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第二、三章介绍了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的效应和原理;第四、五章介绍了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害虫的效应和原理;第六章介绍了农业生物多样性种植控制病虫害模式的构建原则和方法;第七章介绍了农业生态系统立体种养与作物病虫害控制;第八章介绍了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外来物种入侵;第九章介绍了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和原理。本书可作为农业院校植物保护、农学、作物育种、生态学和生物技术等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广大从事生物多样性、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保护学、作物栽培学、生态学、作物育种学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生、科研工作者和农业技术人员参阅。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作物病虫害控制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 生物多样性与农业有喜生物综合治理概述 1
**节 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1
一、生物多样性 1
二、农业生物多样性 3
三、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3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4
一、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现状 4
二、农业生物多样性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5
参考文献 7
第二章 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效应 9
**节 品种多样性种植对病害的控制效应 9
一、品种多样性间作对病害的控制效应 9
二、品种多样性混合种植对病害的控制效应 12
三、品种多样性区域布局对病害的控制效应H 15
第二节 物种多样性间作对病害的控制效应 16
一、物种多样性间作对病害的控制效果 17
二、物种多样性错峰种植对病害的控制效果 20
第三节 作物多样性轮作对病害的控制作用 23
一、轮作对作物病害的防治效果 24
二、轮作方式对病害控制效果的影响 26
参考文献 27
第三章 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的原理 31
**节 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的遗传学基础 31
一、基因对基因学说 31
二、寄主与病原物协同进化的遗传学基础 31
三、诱导抗性的作用机理 H 36
四、水稻品种间作田间诱导抗性的作用机理研究 40
五、不同物种间诱导抗性作用机理研究 41
第二节 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的生态学效应 42
一、作物病害流行与农田生态环境的关系 43
二、遗传多样性对田间小气候的影响 44
三、物种多样性种植对田间小气候的影响 51
第三节 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的病菌稀释效应和物理阻隔效应 52
一、水稻遗传多样性对病原菌强于稀释阻隔效应 52
二、物种多样性种植对病原菌的稀释阻隔病害效应 53
第四节 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的化学生态基础 57
一、植物化感物质及其对根际微生物的作用 57
二、作物多样性种植控制土传病害的化感原理 58
参考文献 60
第四章 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害虫的效应 66
**节 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害虫的效应 66
一、作物同作、套作或混作控制作物害虫的效应 66
二、作物同作、套作或温作对害虫的控制效果 68
第二节 作物轮作控制害虫的效应 71
一、轮作控制害虫的效应 71
二、作物轮作控制害虫的效果 72
第三节 农田周边环境对害虫的控制效应 76
一、农田周边环境对害虫的影响 76
二、农田周边环境对天敌的影响 79
三、农田边界的设计与管理 81
参考文献 82
第五章 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害虫的原理 88
**节 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害虫的生态学基础 88
一、农田小气候 88
二、边缘效应 89
第三节 农业生物多样性优化种植控制害虫的生物学基础 90
一、天敌假说 90
二、资源集中假说 94
三、联合抗性假说 94
四、干扰作物假说 95
五、适当/不适当着陆理论 96
第三节 作物多样性控制害虫的遗传学基础 96
一、作物抗虫机制 96
二、作物抗虫基因 97
三、抗虫转基因作物 97
第四节 作物多样性控制害虫的物理学基础 99
一、物理阻隔作用 99
二、视觉伪装效应 99
第五节 作物多样性控制害虫的化学基础 100
一、化学通讯与化感作用 100
二、植物化学物质多样性控制害虫的机制 103
三、植物化学挥发物的收集方法 104
四、昆虫对植物气味信息物质反应的测定方法 105
第六节 害虫防治的推拉策略 107
一、推拉策略的概念 107
二、推拉策略的组成 107
参考文献 109
第六章 农业生物多样性种植控制病虫害模式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116
**节 品种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种植模式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116
一、品种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种植模式的构建原则 116
二、品种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种植模式的构建方法 118
第二节 物种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种植模式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120
一、物种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种植模式的构建原因 120
二、物种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种植模式的构建方法 123
第三节 生态系统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模式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127
一、生态系统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种植模式的构建原则 127
二、生态系统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种植模式的构建方法 131
第四节 景观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模式的构建方法和原则 132
一、景观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模式的构建原则 132
二、景观多样性模式的构建方法 134
参考文献 136
第七章 农业生态系统立体种养与作物病虫害控制 138
**节 立体种养的概念及其效应 138
一、立体种养概述 138
二、立体种养的趋利避害 139
三、衡量立体种养效益的指标 141
第二节 稻田立体种养模式及其对病虫害的效应 143
一、稻田立体种养模式 143
二、稻田立体种养模式对病虫草害的防治机制与局限 154
第三节 旱地立体种养模式及其对病虫害的控$J 157
一、“猪-沼-果”模式 157
二、果(林)下养鸡 159
三、果(林)下养蜂 161
第四节 水陆立体种养模式 162
一、“桑基鱼塘”模式 163
二、“猪-沼-鱼”模式 165
三、“鱼-猪-禽-草(菜)”模式 166
四、“林-果-草-鱼”模式 167
第五节 农家庭院的种养模式及其效应 168
一、庭院种养模式类型 168
二、庭院种养模式的效应 171
参考文献 172
第八章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外来物种入侵 175
**节 生物入侵的基本概念与现状 175
一、生物入侵相关基本概念 175
二、生物入侵物种基本特征 176
三、生物入侵的原因 177
四、生物入侵的现状 178
第二节 外来生物入侵与农业生物多样性关系的理论基础 183
一、外来昆虫成功入侵的生态学理论 183
二、入侵昆虫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研究的意义 190
第三节 入侵病害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91
一、入侵病害对水稻多样性的影响 193
二、入侵病害对番茄多样性的影响 194
三、入侵病害对按树多样性的影响 194
四、入侵病害对大豆多样性的影响 195
五、入侵病害对棉花多样性的影响 195
六、入侵性病害对马铃薯多样性的影响 196
七、入侵病害与松属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197
人、其他入侵性病害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98
第四节 入侵昆虫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99
一、入侵昆虫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99
二、入侵昆虫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作用方式 201
第五节 入侵植物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07
一、对农业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208
二、对作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208
三、对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 209
四、对农地景观多样性的影响 210
五、对农业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211
第六节 新引进物种的安全性评价及其管理 211
一、生物入侵的安全性评价 211
二、生物入侵的预测和风险评估 212
三、生物入侵评价与管理决策 215
第七节 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技术及其应用 215
一、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农业有害生物控制方法的异同 215
二、传人前和传人过程中的预防与预警 215
三、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方法与技术 218
第八节 生物入侵的管理 225
一、生物入侵管理的法规公约 225
二、生物入侵管理的原则 230
三、生物入侵管理的措施 232
四、生物入侵管理的策略 233
参考文献 236
第九章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妒的方法和原理 244
**节 农业遗传资源和种质资源 244
一、农业遗传资源和种质资源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44
二、农业遗传资源的价值及保护的必要性 245
三、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247
四、农业种质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评价研究 247
第二节 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类别 247
一、栽培作物 249
二、野生近缘种 249
三、作物的同种杂草类型 250
四、基因库及其种质资源利用类型的划分 250
第三节 种质资源保护面临的挑战 251
一、环境变化对种质资源保护的影响 251
二、生物因素对种质资源保护的影响 254
第四节 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方法 256
一、迁地保护 256
二、就地保护 259
三、传统农家品种的保护 261
第五节 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及其国际准则 262
一、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概念及提出原因 262
二、遗传资源获取与高益分享的原则及意义 263
三、有效推进遗传资源获取与获取和惠益分享的实施 266
第六节 农业微生物资源保护的技术和原理 267
一、农业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 269
二、微生物的保存原理 270
三、微生物的保存方法 271
第七节 农业昆虫资源保护的技术和原理 279
一、农业昆虫资源 279
二、农业昆虫资源保护原理 281
三、农业昆虫资源保护的技术 283
第八节 农业种质资源保护的展望 286
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287
二、防止种质库管理过程中的“基因污染”和“基因流失” 287
三、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在利用的过程中保护资源 288
四、加强种质资源适应性进化的研究 289
五、加强公众的种质资源保护意识 289
六、加强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的建设与实施 289
参考文献 290
展开全部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作物病虫害控制 节选

**章 生物多样性与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概述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的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的简写,后者是在1980年,Norse和McManus首次给出它的定义后开始使用的。其缩写词“biodi-versity”由Walter G.Rosen于1985年9月在华盛顿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国家论坛”(National Forum on Biodiversity)的首次筹备会上提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1995],并以“Biodiversity”为书名出版了论文集(Wilson and Peters,1988)。从此,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出版物数量及研究开始稳步增多(Harper and Hawks worth,1994)。1992年6月5日在联合国召开的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通过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大大提高了生物多样性的地位。 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生存之源,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物种类占据着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发挥着各自的生态功能,保持着自然生态系统的连续与稳定,在这个由所有生物组成的和谐整体中,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是保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准则。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一个问题。 **节 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一、生物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概念,内容广泛而又复杂,不同的学者所下的定义不同。McNeely等(1990)认为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内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及其相互作用的群体。Wilson等(1922)认为,生物多样性就是生命形式的多样性(the diversity of life);孙儒泳(2001)认为,生物多样性一般是指“地球上生命的所有变异”;1992年6月5日在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通过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陆地、海洋和其他水体系统生命的所有变异,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生态复合体,包括种内的、种间的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UNEP,1992);《生物多样性策略项目》(Global Biodiversity Strategy)[世界资源研究院(WRI),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UNEP,1992]中对生物多样性的定义是“一个地区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总和”;之后,蒋志刚等(1997)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综上所述,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二)生物多样性的组成 1.生物多样性的组成层次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生物多样性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如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景观等。每一层次都具有丰富的变化,即存在着多样性,其中,研究较多、意义较大的主要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 (1)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的遗传多样性则是指种内不同群体和个体间的遗传多样性的程度,或称遗传变异。 (2)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其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可称为生态多样性或群落物种多样性(蒋志刚等,1997)。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物种,还没有人能做出精确的统计。据1992年的统计,目前全球已记录的生物有141.3万种,其中,昆虫75.1万种、其他动物28.1万种、高等植物24.84万种、真菌6.9万种、真核单细胞有机体3.08万种、藻类2.69万种、细菌等0.48万种、病毒0.1万种(李典模,2002)。 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目前,测量物种多样性常用的指标有:①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是指一个地区所有的物种数(Ashton,1992);②物种丰度(species abundance),是指一个地区内某个物种所拥有的个体数;③物种均匀度(species evenness),是指各物种根据其相对丰度而得到的分布的均匀程度。由于物种的多样性测量指标较多,有时需要将一种或更多的指标结合起来使用,尤其是将物种的丰富度和物种丰度结合使用。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包括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等多个方面。其中,生境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础,生物群落的多样化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景观多样性。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或变异性,是对景观水平上生物组成多样性程度的表征。景观多样性可分为景观类型多样性(type diversity)、景观斑块多样性(patch diversity)和景观格局多样性(pattern diversity)。景观类型多样性是指景观中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性,主要考虑景观中不同的景观类型(如农田、森林、草地等)的数目多少以及它们所占面积的比例。景观斑块多样性是指景观中斑块(广义的斑块包括斑块、廊道和基质)的数量、大小和斑块形状的多样性及复杂性。景观格局多样性是指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及各类型之间以及斑块与斑块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功能联系,主要考虑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同一类型间的连接度和连通性、相邻斑块间的聚集与分散程度。 2.生物多样性组成层次间的相互关系 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遗传多样性导致物种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与多样性的生境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聚合并相互作用又构成了景观的多样性。 二、农业生物多样性 (一)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农业生物多样性(agrobiodiversity)是以自然生物多样性为基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动力而形成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多样性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物多样性在广义上可被定义为“人类培育并从中获取营养的那部分生物多样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1995;Virchow,1998]。 (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组成 从研究层次看,许多研究者都认同农业生物多样性有4个层次,即作物品种遗传多样性(种内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包括半家化栽培种、栽培种和受到管理的野生种)、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农地景观多样性。狭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是指物种水平上的多样性,即所有的农作物、牲畜和它们的野生近缘种以及与之相互作用的授粉者、共生成分、害虫、寄生植物、肉食动物和竞争者等的多样性。也可以指与食物及农业生产相关的所有生物的总称(戴兴安,2003;陈海坚等,2005)。 三、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生物多样性不仅孕育了有价值的动物、植物,而且可以提高植物的生产力,生态系统养分的存留,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Tilman,2000),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或草地植被层具有防止土壤侵蚀、补充地下水的功能;地表土壤的渗滤性一方面有防洪作用,另一方面又有保水功效。自然的生物栖境是一个重要的基因资源库,如许多野生品种就具备栽培品种、牲畜和家禽所没有的基因,而人工驯化的动物、植物均是由野生品种演化而来的。在利用选育、杂交等手段培育家用品种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一些基因的丢失。在一些不发达国家的乡村地区,由于生产水平低下,许多原始的农家品种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与利用;随着人口的增加及对农产品消费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户甚至是偏远山区的农户也逐渐开始频繁采用改良作物品种,这种应用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作物种质资源的丧失。 农业生态系统中,除了提供粮食、纤维、燃料和带来经济收入,生物多样性还发挥着许多生态功能,如保持营养物质的自然循环、控制小气候、水文调节、分解有毒物质及调控环境中的微生物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可以调节环境的多样性,提高天敌密度,更好地发挥天敌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在害虫寄主缺乏时,提供替代寄主;②提供天敌昆虫所需的食物,如花蜜、花粉等;③提供天敌越冬、筑巢需要的场所;④在田间保持适当数量的害虫,为天敌提供寄主(Altieri and Letourneau,1982;李正跃等,2009)。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一、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现状 (一)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发展过程 纵观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以单一防治对象为内容的综合治理,以作物为主体的多种防治对象为内容的综合治理,以作物生态区域为基本单元的多种作物、多种防治对象的综合治理。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单一防治对象为内容的综合治理:是针对1种或2种重要害虫为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主要是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办法,这类综合防治尽管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及其对环境的污染,但由于考虑的害虫种类较少,往往因其他害虫的危害而影响综合防治的效果,如小菜蛾防治、美洲斑潜蝇综合防治等。 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以作物为主体的多种防治对象为内容的综合治理:以某种作物为保护对象的综合防治是为了克服上述缺点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综合考虑一种作物的多种害虫,并将作物、害虫及其天敌作为农田生态系的组成成分,利用多种防治措施的有机结合,形成有效的防治体系进行系统治理,如草坪害虫综合防治、梨树害虫综合防治等。 20世纪90年代,随着害虫抗药性、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严峻,进一步认识到利用自然控制力量防治害虫的重要性,提出了生态调控策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害虫管理(EBPM)体系,即在管理下的生态系统中,用有益、安全、持久的方法防治害虫,注意自然过程,向生态系统中引入生物防治因子及其产物,种植抗性作物,使用窄谱农药。 (二)单一种植模式下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风险 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导致作物病虫害大面积暴发和流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是人为造成的灾难,在历史上早有沉痛的教训。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马铃薯饥荒是马铃薯遗传一致性造成晚疫病大流行的典型事例。墨西哥玛雅文化的毁灭很可能是由玉米栽培的快速发展和遗传单一化造成的。考古得知,公元前900年左右墨西哥尤加坦半岛玛雅文化繁荣时,人口增长很快,玉米为其主要粮食,栽培面积迅速扩大,由原来的零星分散发展到连片种植,当时选育出的品种很少,而将产量高的品种大面积栽培,致使品种可能相当单一,在这种条件下,玉米飞虱(Peregrinus maidis)和它所传播的玉米病毒病连续多年流行成灾,毁灭了玉米栽培,也造成了玛雅文化的毁灭(Plucknett et al.,1987)。美国大面积推广‘T 型’玉米杂交品种造成小斑病的大流行(刘克明,1995);澳大利亚推广小麦品种‘Eureka’造成小麦秆锈病的大流行(Zwer,1994);我国大面积推广‘碧蚂1号’等品种造成小麦条锈病的流行(李振岐,1998),云南大面积推广‘西南175’品种造成稻瘟病严重发生(蒋志农,1995),四川大面积推广‘汕优2号’品种导致稻瘟病大面积流行(彭国亮等,1997);印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