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宗庆后:有一种人生叫“大器晚成”
-
>
苏轼全传(特装版)
-
>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
>
水浒人物之最
-
>
爱因斯坦(藏文)
-
>
张之洞督鄂纪年
-
>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
汤定元传 本书特色
★贡献毕生智慧,创新红外科技。 ——路甬祥 ★数十年来,汤定元院士坚持民主科学,弘扬开拓创新、严谨治学的精神,培育、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和广大九三学社社员,我们以汤院士为荣,以汤院士为榜样。 ——赵雯 ★皇城根旁迁沪海,东风催换年华。红外物理*堪夸。为有汤公开拓,成就传天涯。遥感地球村寨,高天细测谁家?科技创新任竞佳。祝寿豪兴里,南天耀米霞。 ——陆栋
汤定元传 内容简介
汤定元院士是我国有名固体物理学家,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是中国半导体学科和红外学科创始人之一。他研究发现了金属铈的高压相变起源于原子半径的突然收缩;首创了靠前上高压物理研究的重要仪器——金刚石高压容器;开创了我国窄带半导体分支学科,带领科研团队对碲镉汞晶体的材料、器件和物理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成功地应用于我国空间遥感和军事探测等优选装备中。他作为我国红外事业的创始人,为我国红外科技的发展壮大辛勤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培养出大批人才,取得了丰硕成果。宓正明编著的《汤定元传》以翔实的历史考证和大量一手资料为基础,全面介绍了汤定元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历经磨砺而硕果累累的传奇人生。
《科学与人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汤定元传》详细描述了中国代红外制导技术研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击落美蒋间谍机等诸多情景,引人入胜、催人奋进。《汤定元传》适合大众读者阅读,特别是青年学生、科技工作者、文化教育工作者及各级党政部门干部。
汤定元传 目录
总序(路甬祥) /i
序言(匡定波) /iii
上篇 少年立志(1920~1938)
**章 梦萦故里/3
一、小坵村, 挥之不去/3
二、小坵村的村民们/7
三、小坵村汤家的家族制度/8
四、儿时难忘的“三件事”/9
五、小坵村自然经济的衰退/12
六、小坵村的教育/13
第二章 难忘中学/15
一、洪水冲走“读书梦”/15
二、韩校长之恩没齿不忘/18
三、李老师的表扬影响一生/20
四、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动力/22
五、步入科学圣殿的指引/24
第三章 漂泊天涯/27
一、流亡去, 不做亡国奴/27
二、行路复行路, 路途真遥远/28
三、刻骨铭心, 难忘之事/31
四、滞留宜昌, 期盼入川/33
中篇 展翅翱翔(1938~1951)
第四章 山城八年/39
一、考取大学, 感慨系之/39
二、勤奋苦读, 弥补差距/42
三、顽症袭来, 大难不死/48
四、空袭警报, 频频响起/51
五、赵广增教授是一代楷模/52
六、山城生活之“万花筒”/56
第五章 远涉重洋/59
一、不花钱的“自费”留学/59
二、明尼苏达是**站/60
三、芝加哥大学初尝胜果/62
四、高压容器再创新/66
五、注重实用的“美国精神”/69
六、三项没有完成的研究/71
七、失败也能引发创新/73
八、坚持真理, 胸怀祖国/75
九、海外赤子, 胜利归国/76
下篇 报效祖国(1951~)
第六章 京华忆旧/83
一、美国归来初识北京/83
二、天坛圜丘上的呼喊声/86
三、初始阶段的半导体研究/92
四、四专家与“半导体讨论会”/95
五、完成科技书籍翻译的重任/96
六、向科学进军的号角/97
七、出访民主德国/99
八、独*的工作方式/102
第七章 军情紧急/109
一、**封信/109
二、“55号” 任务/110
三、第二封信/116
四、调任在即/119
第八章 申城创业/124
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垂直整合”型结构/124
二、第三封信/127
三、办刊与交流/132
四、关于保密问题的思考/135
五、几次国外出访/136
第九章 心血结晶/146
一、“窥天地之奥而达造化之极”/146
二、红外研究的“三部曲” /154
三、军事需求与技术推进有机结合的典范/157
第十章 辛勤笔耕/160
一、有件事他至今疑惑不解/160
二、把科学成就告诉普通老百姓/161
三、建言献策天下事/163
四、无心插柳柳成荫/166
第十一章 淡泊生活/170
一、对音乐,他曾很痴迷/170
二、钟情文史、地理与考古/171
三、文理相通与“艺术细胞”/173
四、关键要有一个好心绪/175
五、“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176
第十二章 桃李天下/178
一、钟情于教育事业/178
二、褚君浩眼里的汤定元/180
三、他创造了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184
附录A 汤定元院士活动年表/188
附录B 汤定元院士主要著作目录/192
后记/193
汤定元传 节选
上篇 少年立志(1920~1938) **章 梦萦故里 一、小坵村,挥之不去 1920年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今金坛市)小坵村的汤定元,对童年的往事记忆很深。90年前的小坵村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汤定元在小村的老家,1913年建造的房屋(1951年9月摄),已于2003年拆除出金坛县城东门,仅几十步路,就有一条向南的道路,大约走10里就可到达小坵村。“坵”字在字典里应该读“秋”,但当地人因口音关系,都把它读成“区”。 小坵村的南面是一片很大的水域,名叫“钱资荡”,南北宽二三里,东西长20多里。村的东。北。西三面都有漕河围绕。漕河被村民们称做“大河”,据说可以通到任何地方。西部有一个不大的缺口,缺口附近有一座前后三开间三进的大庙,叫“陇西庙”。村正南有一条跨越“钱资荡”的人工堤,通往岸头镇,全长约4里。堤上有4座石桥,*北面的那座较高较大,称为“大桥”,其余3座是平坦的小桥。堤的西面是浩瀚的湖荡,站在大桥上极目远眺,湖荡好似用一匹白色锦缎铺陈。此情此景,不由得令人回忆起古人的诗句:“水软橹声柔,草绿芳洲,碧桃几树隐红楼。。” 堤的东面大多是浅滩,上面长满芦苇。风吹芦苇摇曳,不时有野鸭之类的鸟儿从芦苇丛中腾空飞起。每当芦苇开花的时节,汤定元站在河岸边,远远地眺望着,那碧绿的芦苇上像盖了一层白白的厚雪,微风吹来,鹅毛般的苇絮就忽忽悠悠地飘了起来。芦苇属于村民共有,秋季收割后,按约定的办法分配。小坵村是汤定元儿时的乐园,他觉得这小桥。这湖荡。这芦苇。这野鸟,一切都太美了,令他心旷神怡。 村的东南也有一条人工大堤,通向东南方向的一些村镇,不过,汤定元从未去过那里。村东面大河上的一座桥已经倒塌,过河时必须乘摆渡船。村的西北和北面都有桥,北面的那座桥叫“衣锦桥”,是进城的要道。 小坵村就这样被四周的水道围绕在中央。从村民聚居点到东南西北河岸的距离都有一二里路。村之南地势较高,除靠近“钱资荡”边缘地势较低的庄稼地之外,其余都是桑树田。在汤定元的印象中,当时小坵村的蚕桑业很兴旺,村民的宅前宅后都栽种了桑树,每年春季蚕茧的收入常常占农民全年收入很大的比例。当然,和小伙伴们爬上树采桑葚吃,也是汤定元儿时的乐事一桩。 汤定元记得在1930年的春季,村里来了一位蚕桑养殖指导员,听她介绍说,当时的江苏省金坛县和浙江省萧山县是全国的蚕桑模范县。大约在1934年或是1935年间,村里开始用机器打水,“钱资荡”边上也建起了戽水机站,大片桑田被改造成水稻田,养蚕业在小坵村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村的东。西。北三面都有水灌溉,大河两岸的农田都变成了丰产田。有些离水源较远的田地,得不到灌溉水,只能盼望老天爷及时下雨,这些田被称作“叫天田”。在村东北约四五里处,有大块大块这样的“叫天田”,归小坵村村民共有,而丰产田大多属于住在城里的地主所有。 在四面河道围绕的村庄里,还有许多小池塘。其中有两个比较大一点的池塘,一个叫“社沟河”,村南的大道就沿着它的西岸向南去岸头镇,村中部的人家都是从这里汲取食用水。河的南端有一座小庙,里面供奉着关云长的塑像,称为“青龙山太师庙”,远近闻名。另一个池塘在社沟河之西约百米的位置,几乎是圆形的,名叫“荡沟河”,一般耕牛喝水洗澡大多到这个池塘里来。两塘之间的田地都是很肥沃的“塘田”。此外,至少还有5个面积仅为几百平方米的小池塘,其中位于村庄中部*靠近农舍的一个,叫“荷花塘”。塘里其实并没有种荷花,不过,塘的东北角水面常漂浮着一层薄油,远远望去,有些光彩,也许是这个原因,所以它被为“荷花塘”。漂浮的油膜表明地下可能有石油。汤定元听说,北京的石油勘探部门曾来此在荷花塘里打过一口探油井,而打井勘探的技术负责人正是汤定元在中央大学物理系时的同学。 小坵村是交通要道。金坛县东南地区的岸头。水北。儒村等几个重要市镇的居民要进城,都必须从这里经过。太平天国进军金坛城时就是从小坵村经过的。在小坵村去岸头镇的大桥南,有一小块空地叫做“朝王殿”,据说村民们曾在此欢迎过洪秀全和他的队伍。汤定元小时候还看到过一块倒在那里的大石碑,上面刻满了字,估计就是记载这一史实的。汤定元听老人们说过,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小坵村损失很大,村民们流离失所。他的曾祖父带领全家向东南流亡到河头镇,曾祖父就死在那里。年幼时汤定元每年清明节都要跟着兄长们去河头镇上坟,为曾祖父烧些“纸钱”,磕几个头。战争结束后,他的祖父回到小坵村。当时农田已经荒芜,村里的人也死了很多,有些田已没了主人,只要谁去耕种,就属于谁的了。 据文史资料记载,金坛城墙坚固,有“铁打金坛城”之说,易守难攻。1853年和1860年太平军两次攻城,清军守城,双方共投入兵力13万之多,历时近200天;1860年和1864年太平军两次守城,英军和清军联合攻城,经过激烈战斗,英军伤亡150余人,其中军官14人,英清联军头目戈登腿部受伤,狼狈溃逃到溧阳。 小坵村离城不远,又是附近一带*大的村庄,汤定元认为,小坵村当时很可能是攻城部队的重要驻地之一,因而遭受的损失是首当其冲的。小时候,汤定元看到村里有多座房子的墙壁下部都用大块的石头砌成,而上部建筑却很差。他认为,这些房子极可能原来都是大户人家的住房,后来遭到战争的破坏,后在原址上改建的平房。 在汤定元家老屋的西面,是从南向北延伸的三排普通平房,由他的大伯父。二伯父和叔父三家分别居住。但在第二进平房后墙处,还残留着很高的墙壁,表明这里原来是楼房。墙的背后是一个大院子,院中有一个用石头砌成的荷花池,院子里还有许多大房子拆除后留下的柱子的基石。汤家平房的墙壁下部多用整齐的大石头砌成,由此,汤定元判断,他的曾祖父辈可能是小坵村富有的乡绅。 汤定元的父亲名叫汤培林,是乡村的私塾先生。母亲荆氏,目不识丁,是一位裹小脚的农村妇女。汤定元兄弟姐妹5人,他排行老四。老大。老三是女孩,都是文盲,即使父亲是教书先生,姐妹两人也未能上学。这是典型的封建思想“女子无才便是德”在作怪。实际上汤定元是双胞胎兄弟中的一个,弟弟叫汤双元,在他4岁那年弟弟不幸夭折。乡亲们经常在汤定元面前夸奖死去的汤双元有多么聪明。多么讨人喜欢,久而久之,汤定元幼小的心灵中蒙上了一层阴影,认为仿佛只有死去的双胞胎弟弟才是聪明的,而自己是天生愚笨的。汤定元8岁那年,还有人在他面前说这样的话,那次,他终于忍耐不住了,没好气地回答对方:“如果我聪明的话,我也就死了,活不到今天的。”当时小坵村里有三对像汤定元这样的双胞胎,都只活了一个,后来才知道,这可能是因为农村经济条件差的缘故,抚养双胞胎开支大,农民一般养不起,孩子从小缺乏必需的营养,又缺医少药,双胞胎中就难免会有夭折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自从汤定元离开家乡之后,几乎没有在外人面前提起过自己还曾有个双胞胎弟弟,因为他对此感到很辛酸。 1927年国民党北伐时,进驻金坛的部队也是从南方宜兴那边过来经过小坵村的,那时汤定元已经7岁,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忙着前去看热闹,这是他生平**次看到士兵。 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占领金坛县城。小坵村因离县城近,是日军的势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15.4¥48.0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3.8¥32.0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13.0¥24.0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34.1¥48.0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12.7¥39.8 - >
李白与唐代文化
李白与唐代文化
¥8.9¥29.8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9.3¥55.0
-
一个医生的自白
¥23.9¥59.8 -
人生命运选
¥11.3¥26 -
我的世界观(九品)
¥17.6¥52 -
三重精彩 -笛卡尔的生平.著作与思想
¥16.4¥38 -
沈宗瀚自述-(全三册)
¥28¥60 -
执着的探索者:达尔文
¥9.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