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媒介素养研究人物史记

中国媒介素养研究人物史记

作者:王天德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247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28.3(4.4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57.2(8.8折)定价  ¥6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媒介素养研究人物史记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4386212
  • 条形码:9787504386212 ; 978-7-5043-8621-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媒介素养研究人物史记 本书特色

本书中所有的这些媒介信息素养研究的专家、学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张蓝图,可以教会我们自己许许多多原本不知道不熟悉的事情。他(她)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甚至分歧都可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益的指路明灯。本书为你提供了基本理论、原则、观点、论据、经验、建议。只要你认真阅读、思考和实践,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帮助和收获。

中国媒介素养研究人物史记 内容简介

对媒介与媒介信息传播的研究,在我国已经经历了22年的风风雨雨,先后出现了卜卫、张开、王天德、臧海群、张舒予、于翠玲、何村、南山、闫欢、张雪黎、张海波、高科、宋红岩、骆中成、刘勇武、杜军等一批前辈。他(她)们的名字多数已经被载入《中国媒介素养研究人物史》。这几年,我国又涌现了一批媒介信息素养研究的新生代,他(她)们的努力,为我国媒介信息素养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本书介绍了一些还未载入史册的资深学者,同时介绍了一些新生代的研究方向、研究过程、研究成果以及成果的转化,以期激励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媒介信息素养研究的行列中。 本书可供相关领域教师、研究人员、学生参考,也值得对此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中国媒介素养研究人物史记 目录

导言
用媒介素养教育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发展——臧海群教授回忆录
从多层面切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于翠玲的思考与实践
执着于媒介素养研究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记张雪黎的媒介素养研究历程
让传媒教育的网络铺延开去
张志俭:香港媒介素质教育领域的拓荒者
真爱让我如此幸福——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经历自述
石研:媒介素养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新生代
火星故事——朱顺慈的媒介素养探索
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与研究者
韩永青:创新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探索者
媒介素养教育之花盛开中学校园——成都市第二十中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举隅
记李范老师中学语文教学媒介素养渗透的“三途径”
展开全部

中国媒介素养研究人物史记 节选

用媒介素养教育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发展 ——臧海群教授回忆录 臧海群 刘铭宏 摘要:臧海群教授是国内首批传播学博士之一,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领军学者之一。她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以社会为中心思考问题,批判性地研究问题;在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中,身体力行跨越了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不同的领域。本文也依此展开三个阶段的访谈和讨论。 她既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公共政策推动者,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行动传播者.在科学研究、政策分析和社会参与多层面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均衡发展。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公共政策;家庭媒介素养教育 一、“非典”引发的思考:从受众研究到媒介素养研究 说起我为什么从受众研究到媒介素养研究,为什么关注媒介素养,那就不得不提到2003年的非典。在那场大的公共危机事件当中,看到北京拥有这么多人的城市,大街上居然空无一人,有的超市物品被抢光,我感到很震撼。因而生活给我提出了问题:受众到底是在怎么样接收信息?受众怎么样才可以理智地接收和判断信息?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尤其在后现代风险社会——风险程度很高的社会,受众对信息的理智判断和合理使用就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所以,我对媒介素养教育话题的关注是来自于生活的,真正的问题意识也应该是来自生活的。 在大众传播理论中,丹尼斯·麦奎尔的总结有两种研究思路,一个是以媒体为中心的传播研究,一个是以社会为中心的传播研究。我倾向后者,以社会为中心的传播研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领域,就是受众研究。从受众研究出发,发现受众的主体性,到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我不仅仅把受众当成是对象性的存在(而将受众作为对象性的意思,更多的是从商业角度的对受众的开发),在我的博士论文中,我也提到受众作为一个全方位的人,他的权利、他的社会尊严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我觉得探讨媒介素养时,重要的是把受众作为一个主体来研究,用卜卫老师的话来讲就是赋权。 在**阶段学校媒介素养的研究过程中,我回忆起自己的求学过程中所有给过我教益的老师,尤其是我的硕导王南浞老师、博导张国良老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赵斌老师,他们分别开启了我的不同的研究视角。 我*早的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1987年到河北师范大学政教系读本科,当时报这个专业是因为很喜欢高中的政治课,喜欢老师讲的辩证唯物主义,也希望将来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可以给学生带来思想启发的老师。那时候的政教系思想非常活跃,除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课程,还开了很多门文科的基础课,比如哲学的、历史的、法律的、经济的,还有国际共运的等,有点类似今天的通识课程,因为是培养中学政治老师,所以知识口径比较宽,但同时根基也比较浅。 1991年毕业时我被分配到河北张家口师专政史系任教。**年到基层锻炼,我和几位同事来到了河北的坝上地区(河北省内的内蒙古高原),在河北尚义县二中担任语文老师。当时一群年轻的老师住在学校的半山坡上,陪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读书,物质上艰苦单调、精神上丰富充实的生活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印象*深刻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匮乏,而是在那年的冬天,听到了苏联解体的消息。我有很长时间不敢相信,那么大的一个国家,说解体就解体了,一点征兆也没有(当时我们的信息比较闭塞),国际共运中的一个大国,瞬间消失,这个事件对我的思想触动很大,让我有了困惑和反思,这也是自己开始运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的前提。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年基层的艰苦锻炼经历,对我以后的工作方向和学习志趣影响很大。1994年我报名参加了在国防大学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国统编教材的辅导培训班,有幸聆听了肖前、陈宴清、高清海、李德顺、郭湛等哲学名家的讲课,这直接点燃了我考研的梦想。1996年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师从王南浞老师,这段考研的过程让我刻骨铭心,我深感陈宴清等老前辈对晚生后学学习精神的鼓励和帮助,深感工作后再次读书的艰辛和不易,从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生活。 在王南浞老师那里,开启了我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王南浞老师是南开哲学系陈宴清先生的得意门生,1998年人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领军专家。当时的西马,王老师讲起来如数家珍,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我在社会哲学方向,主要是梳理马克思和西马学者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初步展开了理性思维的学术训练。南开三年,奠定了我哲学思维的基础,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也成为我不断反思和终身学习的动力。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