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新书--考古随笔 三(精装)

新书--考古随笔 三(精装)

作者:陈星灿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2-01
开本: 32开 页数: 419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76.4(7.8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新书--考古随笔 三(精装)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1068999
  • 条形码:9787501068999 ; 978-7-5010-6899-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新书--考古随笔 三(精装)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了陈星灿过去10年来发表的大部分随笔,但也选入少量此前发表而尚未收入文集的旧文。*早的文章发表在2000年,*晚的则发表在2019年。收入文章64篇,为了便于读者,分列在如下几个单元中:《往事如烟》,是写已经过世的考古学家的。《书里书外》,是读书有感。《读书闲谈》为作者读书札记,与作者关注的社会生活史是有关系的,讨论的材料贯穿古今。《书前书后》,是作者为自己写的、编的书或者别人的书写的序、跋、前言或者后记。《考古新知》,是作者平时关注的重点。《考古杂谈》,涉及考古的方方面面。《风俗古今》多是作者过去几年翻译的作品。

新书--考古随笔 三(精装) 内容简介

二〇二一年,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在百年历史中涌现的学者大家,以其开拓性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带领众人树立了中国考古学史上各个重要的里程碑。本书作者以平实细腻的文笔,回忆前辈学者工作、生活的点滴,字里行间都刻印着鲜活的记忆。 本书收录了过去近二十年陈星灿先生发表的大部分随笔及少量旧文。这些文章更多触及人和书,主题贯通,大致不出考古、民俗和历史的范畴,且更为开阔。

新书--考古随笔 三(精装) 目录

往事如烟
追念张光直先生
在剑桥的追思
安金槐先生不朽
不能忘却的怀念——贾老二三事
安志敏先生小传
张森水先生二三事
怀念张彦煌先生
喝粥足矣,奋进为乐——考古学家佟柱臣先生印象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追悼考古学家吕烈丹教授
书里书外
抢救史料善莫大焉——读《考古人和他们的故事》**、二集有感
踏遍青山人未老始信昆仑别有山——读汪宁生先生《始信昆仑别有山——海外游学日记选辑》
见微知著由此及彼——读王小庆《石器使用痕迹显微观察的研究》
全面公布考古材料的典范——读《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0—2005)》
李济和他的考古事业
让我们进入史前人的物质和情感世界——介绍一本英国军人所写的澳洲土著民族志
真他妈的,我多么勤奋哪!——读《我的老师高本汉——一位学者的肖像》
读《我们的根——简说五千年中国文明史》
名著有瑕疵——读牟复礼先生《中国思想的起源》
翻译家,您慢一点吧
紧跟世界学术潮流的夏鼐先生——写在《夏鼐日记》出版之际
读书闲谈
“茹毛饮血”正解
祭祀必用家畜
偶得一束
书前书后
张光直先生《古代中国考古学》中文版跋
《美术、神话与祭祀》2001年版校译者的话
不因新材料的发现而过时——《商文明》译后记
《传薪有斯人》前言
《考古发掘与历史复原》编后记
《考古学专题六讲》新版赘言
《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论丛》前言
《考古随笔二》自序
《庙底沟与三里桥》双语版张光直先生序
《庙底沟与三里桥》双语版后记
《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史前社会》序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一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序
《跨湖桥文化研究》序言
梁思永先生与中国考古学——《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编者按语
《区域互动框架下的史前中国南方海洋文化》序
《一个考古人的日记》序
《哈民玉器研究》序
《发现殷墟》丛书总序
考古新知
古代的谷物加工方式
中国家鸡的起源是从公元前141年开始吗?
独木舟是如何加工的
作为制陶工具的卵石
贾湖骨牌——*早的信物?
考古杂谈
新世纪我们做什么——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片断展望
全覆盖式(拉网式)区域调查方法试谈——从伊洛河下游区域调查说起
让考古丰富我们的历史
揭秘中国早期国家的资源策略——以灰嘴遗址为例
中原地区墓葬新传统的开启
庙底沟时代:早期中国文明的**缕曙光
李济先生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
以古史重建为己任的中国考古学
历史和现实双重变奏下的中国考古学
“失落的文明”与失落的选择
上穷碧落下黄泉——史前人类居住简史
生死两茫茫——从居室葬到帝王陵墓
风俗古今
二次葬的民族考古学观察——河南偃师灰嘴村葬俗小记
商代晚期黄河以北地区的犀牛和水牛——从甲骨文中的□(特殊字体)和兕字谈起
关于高本汉《古代中国的丰产符号》的几点讨论
中国和日本男性生殖器形象的巫术用途及其后世遗风
季节繁殖仪式及斯堪的纳维亚和中国的死亡崇拜
史前中国的一些礼仪用品
展开全部

新书--考古随笔 三(精装) 节选

追念张光直先生 2001年1月4日清晨,当我们中澳联合考古队的队员在巩义街头的一家小店吃早饭时,润权兄从哈佛大学打来越洋电话,告诉我张光直先生已于波士顿当地时间1月3日凌晨在医院病逝。虽然我对此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感到非常突然。想到从此天人两隔,再也不能见到先生,不禁悲从中来。先生的音容笑貌,不时浮现眼前。 我开始知道先生大概是在1984年。当时我读大学三年级,先生的《中国青铜时代》刚刚在三联出版。记得有一次在中大任教的乔晓勤老师极力向大家推荐此书,并问我读这本书的感受。我说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了不得。实则当时根本读不懂,但我从此记住了先生的名字。 1993年初夏,我在北大勺园**次见到先生。当时我已经得到哈佛一燕京学社的录取通知书,准备到哈佛进修。因我在哈佛的指导老师,就是张光直先生,所以这次见面除了看望先生,也有拜师的意思。先生瘦小的身材,在宾馆不很明亮的灯光下,与我的想象颇有不同。当时他行走已显不便,也许由于旅途的劳顿,颇显疲惫。但他很关切地询问我的工作情况,要我加强英语的学习。具体谈些什么,我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但先生的宽厚、睿智、幽默,通过他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和风趣的谈吐,深刻地感染了我。以后每当想起先生,*先映到眼前的总是他那双与众不同的大眼睛。 在哈佛进修的一年,几乎天天可以见到先生。他的办公室在Peabody博物馆的五层。我们一见到他的那辆深红色的Volvo轿车停在楼前,就知道先生已经在工作了。他坚持自己开车,即使在风雪弥漫的天气,也从不让人代劳。先生自尊心极强,从来不提及自己的病,也坚持不用拐杖。但有时也拿病开玩笑。有一次他很认真地告诉我,他之所以新买这辆Volvo轿车,就是因为车翻了不会把自己压瘪。实际上自1993年初秋他因肠胃闹病做过手术后,身体已大不如前。本来正在肆虐的帕金森病魔,从此愈加严重了。记得有一天宪国兄带我去看望手术后的先生,先生拖着虚弱的病躯,在细雨中领我们看他家树木参天的园子,随后还坚持自己开车到附近的一家中餐馆买了三份盒装的炸酱面。那天路面很滑,我们很为先生的安全担心,但先生不一会就开车回来了。我想先生是在证明他自己还有能力不仅为自己,也还能为别人处理学问之外的事情。 随着和先生的接触多起来,我和先生成了忘年交。先生也很看重我们之间的友谊,实际上很多年轻学者可能都有类似的感觉。先生是举世闻名的大学者,但他从来没有架子。人类学系同学主持的每周一次的东亚考古讲座,他差不多每次必到。即使讲的内容索然无味,他也往往能够插上一句半句问话,把气氛弄得活泼起来。我有一次讲良渚文化兽面纹的分析,下来先生说你讲的意思我都听懂了,就是一个词没有听懂——你把God读成“戈德”,美国人都把它读成“嘎德”——不过现在也懂了。先生并没有责备我的意思,但我因此知道也许我的半瓶子醋的英语根本就不能让大家明白我的意思。还有一次,我要到泰国开会,正巧在人类学系楼前见到要驱车回家的先生。我向他道别,他把车窗玻璃摇上又摇下,然后面带他特有的微笑严肃地对我说:“可别沾女人!”这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此时的先生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老师,而更像我的长辈和朋友。 先生和我谈的话题很广泛,但大都围绕中国考古学展开。他几次建议我去收集一下新考古学的材料,看看Binford说的话和他实际上做到的到底有多大距离。他对宾福德有很多不太好的看法,称他为教主;Binford也在一些场合说过先生不好的话。其间的是非很难遽定,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同一个时代两个巨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因为作为学者没有什么比被人遗忘更可悲的了。 先生因与考古所合作在商丘发掘,从1994年秋天到1997年冬天,每年至少回大陆一次。先生的身体每况愈下,但只要能够支撑,他都要坚持到工地去。他相信一定能够在商丘找到商人的老家。许多人认为商丘地处黄泛区,即便商人的老家确实在那里,也很难在短期内落实。但先生认为,如果一挖就能挖出成绩,那还有什么意思。他在人生的*后岁月,在学术上仍然是不断地挑战和进取,就像他向自己身体的极限挑战一样。 P3-5

新书--考古随笔 三(精装) 作者简介

陈星灿,1964年生,河南长葛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考古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持过中澳联合考古队伊洛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河南灵宝北阳平、西坡遗址发掘和铸鼎原聚落调查、河南偃师灰嘴遗址的发掘。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社会与精神文化”课题。发表田野考古报告和专著多部、论文多篇,翻译多部西方考古学研究论著。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