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法国哲学(第四辑)

法国哲学(第四辑)

作者:冯俊 主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1-0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99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40.6(7.0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法国哲学(第四辑)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190923
  • 条形码:9787100190923 ; 978-7-100-19092-3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法国哲学(第四辑)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学及研究院所哲学教师、研究者,法国哲学及法国文化爱好者本书汇集了国内一流法国哲学研究学者的*新论述。对于当代法国哲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而言,本书可助益把握当代法国哲学*新研究动向、获取当代法国哲学*新研究成果,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参考著作。

法国哲学(第四辑) 内容简介

《法国哲学》辑刊的主办单位为中国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冯俊教授任主编。第四辑主题为“生命、理论与实践”,包含四个栏目十二篇论文。 “古典与现代”栏目四篇:《一种新文字的可能性 ——从德里达《论文字学》谈起》(尚杰),《论列维纳斯对笛卡尔“我思”的新解 ——以〈总体与无限〉为中心》(李志龙),《布朗肖的萨德 ——一种新尼采主义背景下的考察》(成家桢),《论埃克哈特的泰然任之对米歇?昂利现象学视域的启发》(李宜); “文学与实践”栏目三篇:《疯狂:作品缺席的悲剧性意义》(赵雄峰),《“文学”的现象学和“文学”的马克思主义——再读〈写作的零度〉》(庄威),《布尔迪厄类比的实践模型及其优化逻辑》(鲍建竹); “德法现象学”栏目两篇:《超越“明见性”——论马里翁给予概念的源初性》(黄金龙),《身体是如何让意识不透明的?》(唐戎昊); 翻译三篇:《哲学家的“跌倒”》(阿兰?布洛萨),《萨特与梅洛-庞蒂的美学对话》(马乔里?格雷恩),《福柯与中国错开的会面》(阿兰?布洛萨)。

法国哲学(第四辑) 目录

古典与现代

一种新文字的可能性——从德里达《论文字学》谈起? 尚杰

论列维纳斯对笛卡尔“我思”的新解——以《总体与无限》为中心? 李志龙

布朗肖的萨德——一种新尼采主义背景下的考察? 成家桢

论埃克哈特的泰然任之对米歇·昂利现象学视域的启发 李宜

文学与实践

疯狂:作品缺席的悲剧性意义? 赵雄峰

“文学”的现象学和“文学”的马克思主义——再读《写作的零度》 庄威

布尔迪厄类比的实践模型及其优化逻辑 鲍建竹

德法现象学

超越“明见性”——论马里翁给予概念的源初性 黄金龙

身体是如何让意识不透明的? 唐戎

翻译

哲学家的“跌倒” 阿兰·布洛萨

福柯与中国错开的交会 阿兰·布洛萨

萨特与梅洛-庞蒂的美学对话 马乔里·格雷恩


展开全部

法国哲学(第四辑) 节选

据威廉姆·拉奇(William Large)考证,连同柏拉图,笛卡尔是列维纳斯在《总体与无限》中重复引用*多的哲学家。可以说,“列维纳斯通过笛卡尔《沉思》的论证重复了《总体与无限》的论证。”然而,相对于列氏与柏拉图、现象学之间的关系,笛卡尔思想的介入,在学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威廉姆·拉奇(William Large),还是博特威尼克(Aryreh Botwinick),都只是略微提及,并没有详细说明。虽然列维纳斯赞赏笛卡尔之上帝存在证明,但他并未沿用此证明,因为“他者并不需要被证明。”列氏试图将笛卡尔从传统的理性主义的“总体”体系中抽离出来,他断定斯宾诺莎至黑格尔的理性传统,就是“在一个总体(totalité)中寻求被把握”。不错,无论是斯宾诺莎还是黑格尔,都试图借助概念的演进来达到绝对或神之总体。但在黑格尔看来,这一总体不过是绝对精神之自我开显,人类精神不过是这一活动的一个环节罢了。列氏明显反对黑格尔的“思有”之有差异的统一,因为“统一”(unité)作为“绝对”实际上消解了一切有限者的独立性,即扬弃他者对绝对之无限性的限制。如何超越黑格尔对无限的总体化处理,列氏从笛卡尔的《沉思》中找到了出路,即“Cogito”所衍生出的上帝之无限与自我之有限之间的“暧昧”(ambiguïté)。孙向晨教授认为,“在他(列维纳斯,引者注)看来,‘无限’是比‘自我’更为重要的问题,也是笛卡尔在哲学史上更为重要的贡献。”孙向晨教授断定列氏从柏拉图引进了作为“太一”(un)的“至善”,从笛卡尔则引入了作为上帝的“无限”,将二者结合以沉思“超越”。如上所言,笛卡尔实则已经将“完善”与“无限”联系起来了,上帝之无限完满即是上帝之绝对至善。虽然黑格尔把“无限”分为“坏的无限”和“好的无限”,并认定其概念辩证法是一种“好的无限”。诚然,“无限之否定”并不可取,但列氏断定黑格尔之无限仍旧是对有限的否定,即排除“复多性”(multiplicité)以回到“一”。如此,黑格尔又陷入了自身所反对的“坏无限”。其实,列氏混淆了黑格尔的“否定”和“扬弃”,从而取消了“扬弃”之肯定性,继而有限性之肯定沦为了无限性之自我肯定,*终作为他者的有限被消灭了。姑且不论列氏对黑格尔的误解,但他确实试图“回到笛卡尔式的无限概念——借由无限而置于分离的存在者(l’être séparé)中的‘无限观念’(idéé de l’infini),我们保持了无限观念的确定性,保持了它对于所有有限的思想(toute pensés finie)、关于有限的思想(toute pensée du fini)而言的优先性,保持了它关于有限的外在性。”显然,列氏借用了“笛卡尔在《第三沉思》中发现了一种前起源的起源(pre-originary origin)——无限者”,即上帝之无限存在,抑或完善。如此,列氏就摒弃了胡塞尔对笛卡尔之Cogito的主观化处理——纯粹自我之绝对确定性,那么列氏是否就否认了Cogito之确定性?如此为之,必将瓦解经验世界之普遍必然性,陷入一种绝对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相反,列氏不仅肯定Cogito之确定性,而且称其为“**确定性”(certitude première)。然而,“确定性”仅仅树立起了知识之有效性根据,即自我之明见性;而这一明见性虽是自足的,却禀受自无限观念,即上帝这一明见性之始基。列氏认定:“笛卡尔之**明间性的暧昧性(l’ambiguïté de l’évidence première),依次且无混淆地揭示了自我和上帝,将二者揭示为明见性的相互融合的两个环节。”这一明见性即是作为难以逾越的“深渊”(abîme)的“有”(il y a),有某物,但某物却并不明现;这就是自我的不断悬搁和上帝的不断显临,从而相互交织,但二者并不是黑格尔式的相互对待,而是一种相互承认的关系。相对于上帝之绝对无限性而言,Cogito之明见性就只能是有限的;然而,这种有限性并不是有待被超越的环节,而是Cogito之不可被还原的本性。如此,自我和上帝之间就存在着不可逾越的“深渊”或“距离”(distance)。 

法国哲学(第四辑) 作者简介

冯俊,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个人专著有《笛卡尔第一哲学研究》《法国近代哲学》《当代法国伦理思想概论》《开启理性之门——笛卡尔哲学研究 》等;译著有《笛卡尔》《马勒伯朗士的神的观念和朱熹的理的观念》和《法国哲学史》等,主持翻译《劳特利奇哲学史》(十卷本)等哲学著作和教材20余种;主编《西方哲学史》《东西方公民道德研究》等;在国内外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和承担*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