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者节开场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我抑郁了吗:抑郁者自救指南

我抑郁了吗:抑郁者自救指南

作者:于玲娜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12
中 图 价:¥30.0(7.0折) 定价  ¥42.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我抑郁了吗:抑郁者自救指南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1614817
  • 条形码:9787521614817 ; 978-7-5216-1481-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我抑郁了吗:抑郁者自救指南 本书特色

从业10余年、超7000小时咨询时长、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高级组毕业、日本东京映心堂心理创始人、资深心理咨询师 教你应对创伤、情绪与身体感受 走出抑郁,收获释然与希望

我抑郁了吗:抑郁者自救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专业的心理学视角切入,以生动的案例和专业的分析介绍了现代人(自己或周围的亲戚、朋友)可能产生的抑郁情绪的特点、成因的心理学分析及可行的解决方法,同时介绍了一系列关于抑郁的心理学理念,探讨了一系列相关问题,以改变一些人对抑郁固有的成见和增加对抑郁心态及抑郁症的了解:例如,抑郁症可以治好吗?怎样应对情绪波动?怎样处理身体中的滞重感和无力感?身边的人得了抑郁症可以怎样帮助他们?抑郁症患者家属如何自我调节?通过这些话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帮助读者做好心理调节,走出抑郁,收获更好的人生。

我抑郁了吗:抑郁者自救指南 目录

**章??认识抑郁

第1节??当我们谈论抑郁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 002

第2节??抑郁者的思维习惯 // 010

第3节??抑郁者的情绪感受 // 015

第4节??抑郁者的身体感觉 // 024

第5节??
“抑郁家族”的其他成员:围产期抑郁、躁狂抑郁、季节性抑郁…… // 036

第二章??抑郁的成因

第6节??那些妨碍我们探索抑郁成因的东西 // 043

第7节??凝固的丧失之痛 // 053

第8节??分离与孤独 // 066

第9节??持续地被伤害而无法还击 // 069

第10节??对自己的苛责和逼迫 // 080

第11节??长期被忽视的创伤 // 085

第12节??对负面情绪的压抑 // 093

第13节??持续的被剥夺感 // 096

第14节??抑郁与自恋 // 098

第三章??走出抑郁(上)——内在的工作

第15节??抑郁能根治吗? // 107

第16节??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 113

第17节??如何应对内在的情绪体验? // 120

第18节??怎样处理身体层面的不适感? // 134

第19节??越忠于自己的感受和意愿,抑郁离你越远 // 139

第20节??怎样才是“对自己好”? // 143

第21节??学会调节内在空间的“开放”和“关闭” // 147

第22节??怎样应对失眠? // 151

第23节??抑郁的终极保险:生命的内在精神支撑 // 156

第四章??走出抑郁(下)——外部的工作

第24节??改善你的人际环境 // 161

第25节??改善你的居住环境 // 179

第26节??清理过去:给未完结的事情一个交代 // 181

第27节??其他一些可以改善心情的小事 // 186

第28节??怎样帮助身边抑郁的人? // 193

第29节??怎样应对自杀的意愿和行动? // 197

后记 // 205


展开全部

我抑郁了吗:抑郁者自救指南 节选

第1节??当我们谈论抑郁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代社会,抑郁症得到了如此多的关注,“抑郁”二字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报刊、公众号文章、心理自助书籍、心理测试,以及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谈话中。与此相伴的,正是对这个词的“滥用”。 既然本书是为抑郁者写的自助读物,在进入正题之前,恐怕要先弄清楚,我们各自认为的“抑郁”是不是同一种东西,而本书要谈论的又是什么。 来看下面几个例子: A和朋友聚会,酒酣耳热,开始用调侃的语气,吐槽*近接二连三遇到的倒霉事,结束语是“把我整得都抑郁了!”,大家哄堂大笑。 工作了几年的B,*近在职场上遇到很大压力,没法完成销售业绩,看上去日渐消沉,领导越来越没有耐心,有一天不怀好意地问B:“你是不是有抑郁症啊?” C*近连续遭受了好几次巨大打击,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轻生念头,周围朋友都很担心,其中一位试探性地建议道:“有没有可能是抑郁症?你要不要去检查一下?”C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你才有抑郁症!你们全家都有抑郁症!” 转学进了一所新高中的小D,*近好几次被同学霸凌,每天晚上躲在被子里哭泣,夜里常常失眠,日常生活也提不起劲儿。小D有点怀疑自己“抑郁”了,于是上网找到一个在线的抑郁症测试测了一下,发现自己是“中度抑郁”。小D把这一结果告诉父母,父母说:“什么抑郁不抑郁的,我看你就是犯懒病,不想去上学。” 在小D的屡次要求下,父母终于带他[1]去医院精神科进行检查。医生问诊后,说还要再观察观察,因为症状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尚不能诊断为抑郁症。从医院出来,父母对小D说:“都说了不是抑郁症吧?你们这一代孩子,就是日子过得太舒服了,从小没受过什么挫折,抗压能力弱!” 小D告诉一位好朋友小E,自己在网上测出了抑郁症。小E从公众号里翻出一篇文章给他看,说:“别太担心,你看这里也说了,抑郁症其实就是一场心灵的感冒。” 新闻报道说,明星E在家中自杀,疑为抑郁症所致。 从这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观察结果,是正式开始讨论抑郁问题前需要明确的: (1)说自己“抑郁”的人,不一定真的抑郁,比如A;而抑郁已经严重到要自杀的人,也可能仍然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承认)自己抑郁,比如C。 (2)尽管把心理问题视为正常困扰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但在不少人的感受中,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的认定,仍然会带来一种羞耻的感觉——我们称之为“病耻感”。C的生气,有可能就是被激起了这种病耻感。 (3)和病耻感相对的,是“污名化”和攻击:既然你有可能因被认定为抑郁症而感到羞耻,就可能有人通过说你是抑郁症来攻击你,让你感觉羞耻,比如B的领导。 (4)当抑郁作为一种常见的身心问题被接纳时,自然会带来一种“病患的特权”。正如在学校里发烧了老师会让你早点回家,也许还允许你明天不用交作业,抑郁者和同情他们的人,也会希望周围人对他们“温柔以待”。 (5)对应(4)的是,并非所有人都乐意给“抑郁者”额外的优待,一些学校可能会因为学生有抑郁症而劝退他,一些企业也可能会找借口裁掉那些有抑郁症的员工。像小D父母这样的,更是大有人在,他们不能接受孩子以任何“理由”或“借口”放松学习,不愿意承认孩子有“病患的特权”,也就更不愿意承认孩子得了“抑郁症”,或允许孩子因“抑郁症”在家休息了。 部分出于这样的原因,很多人发现自己得了抑郁症时,都会犹豫要不要告诉父母,要不要用诊断书来向学校申请休学或向公司请假。他们会担心自己的父母像小D父母这样,担心“患过精神疾病”的记录被写进自己的档案,担心被学校劝退,担心公司不再重用自己……而这些担忧,不论真的发生,还是仅仅作为担忧停留在内心,显然都会加重抑郁者的心理负担。 (6)*近几年越来越流行“抑郁是心灵的感冒”这种说法。一些人这样说的初衷,也许是希望大家接受抑郁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理问题,但“像感冒一样”的说法还是会带来很多误导,比如: 多喝热水,休息几天就好了。 不用特别做什么,该干吗干吗。 不会有生命危险。 不用担心复发。 当然不是这样。虽然一部分抑郁症听之任之也会自然康复,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且可能要耗费多年时间。也有很多抑郁症,如果听之任之,会越来越严重。而抑郁症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会导向自杀的心理问题。还有相当多抑郁的人,尝试了各种身心疗法,中医西医,都只能勉强控制症状,到了特定季节还是会复发。而几乎没有抑郁症是像感冒一样休息一两周就能好的。 所以,“心灵的感冒”这种说法,用于缓解病耻感是可以的,但如果当真,反而容易延误抑郁问题的解决。 (7)也是近几年,在一些公众人物自杀的新闻中,常常出现“疑为抑郁症”一类的描述。其实当事人是不是因为抑郁症自杀,*有说服力(或许也是唯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生前的诊断书。 尽管抑郁症可能会导致自杀,但并非所有的自杀都是由抑郁症直接导致的。公众人物的死,常常牵涉很多利害关系,死因到底是什么,对外人来说并不重要,但在利益相关的人那里,却可能关系重大。说某个公众人物是因抑郁症自杀,其实更像是一种“结束话题”的动作:是死于一种心理疾病,大家都散了吧! 那么,到底什么是抑郁症呢? 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区分了两种与抑郁有关的心理问题,一种称为“抑郁症”,另一种称为“持续性抑郁障碍”。 “抑郁症”的诊断指标包括: (1)大部分时间情绪低落。 (2)大部分时间对几乎所有活动缺乏兴趣或乐趣。 (3)明显的体重增加或减少(>5%),食欲增加或降低。 (4)失眠(通常为睡眠维持障碍),或睡眠过多。 (5)他人观察到的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未自我报告)。 (6)疲劳或乏力。 (7)无价值感或过度的、不适当的内疚感。 (8)思考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或犹豫不决。 (9)反复出现自杀意念,企图自杀,或制订了自杀的具体计划。 以上至少要符合5项,并且在2周内几乎每天存在,(1)和(2)至少存在一项,才能判断为“抑郁症”。 而“持续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指标是: (1)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 (2)失眠或睡眠过度。 (3)乏力或疲劳。 (4)自卑感。 (5)注意力不集中或难以做出决定。 (6)绝望感。 以上至少要符合2项,并在2年以上多数时间内存在情绪低落,或者前面的“抑郁症”持续2年以上没有缓解,就是“持续性抑郁障碍”。 不同版本的诊断手册、教科书会略有不同,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大家也很容易在网上找到抑郁症的自查量表,其中的条目会更细致些,但都和上面列出的这些大同小异。 不过,在具体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我经常发现,不少人对一些条目是感到困惑的: “我自卑吗?有时候好像是有一点,但也有的时候,我对自己感觉过于良好,甚至会列一些自己根本完不成的计划,答应别人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 “我的确经常内疚,但我觉得我所有的内疚都是应该的,一点也没有过分。” “我是符合其中一些描述,但并非每天都有,也就是不时出现一下,转移注意力就没事了。不过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好多年了,算不算是抑郁呢?” 的确,如果严格对应诊断标准,很多人恐怕会发现,自己虽然既不是“抑郁症”,也不是“持续性抑郁障碍”,但似乎有那么一点“疑似”。 如果你感觉到了这种“疑似”,那么,本书也是为你而写的,虽然你从来没有被正式诊断为“抑郁症”,虽然上面提到的这些状态从来没有给你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致命影响,但我相信,这本书会给你不少收获,帮你改善内心状态。 而如果你已经被诊断为“抑郁症”或“持续性抑郁障碍”,甚至被它们困扰了很多年,四处求医都得不到好转,那么,本书会为你提供一些新的理解抑郁症、理解自己的角度,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这本书要谈论的到底是什么呢? 本书讨论的主题,相比“抑郁症”或“持续性抑郁障碍”,我更愿意称之为“抑郁型人格”。这意味着,它是一种性格特质,是长期的、相对稳定的。当你有这类特质时,不论是“抑郁症”“持续性抑郁障碍”还是“疑似抑郁”,都可能时不时出现在你生命里。有时你会觉得“好像好了”,有时你觉得“又犯了”——而不是像一些幸运的人说的那样:“啊,抑郁症啊?我也得过,其实我从小到大都挺乐观的,但我外婆去世那会儿,突然就想不开了,得了几个星期,熬过去想开了就好了,之后再没犯过。”这就真是像感冒一样的抑郁症了。这样的人当然不会需要这本书,正如你不用为了治好一次感冒而专门去读一本书。 所以,在本书中,我很少使用“抑郁症”这个词,而更多地用“抑郁者”或“抑郁的人”,来指代这一类抑郁的“易感人群”。本书正是为他们而写。 由于我的工作(心理咨询)是通过和来访者谈论他们的内心感受来帮助他们,而不是使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那样更加“外部”的视角对他们做出“诊断”,所以在接下来的三节里,我就用一种“内在”视角,分别从“思维”“情绪”“身体感觉”三个角度,描述抑郁者的心理世界,帮助大家了解抑郁到底是什么。 [1] 人称代词。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解释,现代书面语里,在性别不明或没有区分的必要时,“他”只是泛指,不分男性和女性。本书中的大部分例子适用于任何一种性别,特此说明。

我抑郁了吗:抑郁者自救指南 作者简介

于玲娜,浙江大学心理学学士、硕士,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高级组毕业。心理咨询师、督导师,日本东京映心堂心理创始人。业余从事小剧场表演多年。具有10余年心理咨询从业经历,超7000小时咨询经验。在抑郁、强迫、焦虑、恐惧、疑病以及躯体化问题、轻度人格问题、女性成长、创伤陪伴等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心理写作者,长期撰写心理学科普文章,并开设知识付费课程“如何与人格障碍型家人相处”,广受欢迎。译有《母爱的羁绊》《为何母爱会伤人》《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