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王弼哲学思想研究

王弼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孔祥玲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74.5(7.6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王弼哲学思想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74002
  • 条形码:9787520374002 ; 978-7-5203-7400-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王弼哲学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以全新的语言、方法确认了本体的特征、澄明了本体与万物的内在逻辑关系、确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本体实践原则,融合儒道两家的本体论资源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在本体论的基础上,王弼通过探讨“无”与“自然”、“万物”与“自然”,“名教”与“万物”,现实中的“名教”与“自然”四个环环相扣的逻辑环节论证了名教之为名教的天然合理性。

王弼哲学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王弼哲学思想研究》以魏晋玄学著名的哲学家王弼的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着重考察了王弼《老子注》《周易注》等文献,对魏晋玄学的时代主题、王弼哲学思想的核心使命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揭示了王弼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与精神实质。

王弼哲学思想研究 目录


引言
**章 时代课题
**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文化任务
第三节 思想演变

第二章 王弼的致思起点
**节 孔子“体无”
第二节 老子“言无”
第三节 王弼对“言意”关系的理解

第三章 王弼对《老子》《周易》的研究
**节 王弼注释《老子》《周易》的本旨
第二节 王弼注释《老子》《周易》的“所言之事”
第三节 王弼对《老子》《周易》语言的理解
第四节 王弼注释《老子》《周易》的发现
第五节 王弼研究《老子》《周易》的意义

第四章 王弼的本体论思想
**节 王弼本体论思想的内涵
第二节 王弼本体论思想的建构
第三节 王弼本体论思想的意义

第五章 王弼的“名教自然之辨”
**节 王弼的“自然观”
第二节 王弼对名教合理性的理论论证
第三节 王弼在《论语释疑》中的论证

第六章 王弼哲学思想的影响
**节 王弼“贵无”与玄学本体论
第二节 王弼“体无”与玄学认识论
……
第七章 总结与评价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王弼哲学思想研究 节选

  《王弼哲学思想研究》:  汉末魏晋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对名教合理性的反思成为魏晋玄学家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那么,名教的合理性究竟在哪里呢?在西方哲学中,万物之所以为万物的*高根据被称之为“本体”,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并无“本体”这一哲学词汇,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古人不关心万物之所以为万物的所以然者。  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是先秦诸子在对夏商周三代以前的中国先民的天道观念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①,也就是说建立在对先民天道观念反思基础上的先秦诸子哲学已包含一个关于它自身的合理性的先天根据的观念,即先秦诸子哲学已经承诺了天道观念作为其合理性的先天根据。对于“道”的“本体”意义,中国古人从不怀疑它,《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万物之所以为万物的所以然者是“道”。但是,对于“道”是怎样的,中国古人也从不回避其认知的艰难,《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章)《老子》认为“道”不可言说,只能“强为之名”;“道”是精微的存在,但是其存在又是“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二十一章)。孔子对于“道”则更是隐言以至于无言,孔子认为对于“道”而言,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周易·系辞上》)。在孔子的文献中关于“道”的论述更是少而又少,对此,孔子的弟子贡曾感慨道:“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中国古代哲学家将“道”视为天地之母、万物之根,但是对于“道”只是进行了隐约其词的解说,特别是在孔子哲学中,对于“道”的言说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就造成了儒家学说中缺少形而上学基础的理论外观。如果从一种学说的理论外观中不能够直观其形而上学基础时,人们就很容易按照自己的意志,执着于这种学说的形式来解读它。那么,对于这种学说的理解就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主观臆断,一种是想方设法地追根溯源。对于儒家经典而言,前者造就了汉代的今文经学,后者造就了汉代的古文经学。以这两种方式解读儒家经典,都很难把握儒家学说的精神实质,这就非常容易造成现实中的名教严重背离名教的自然本性的危险,正是由于这种危险的‘爆发,造成了当时现实社会的重重危机。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我们认为儒家学说自身对于“道”的隐言,是造成汉代的“名教之治”走向一偏的主要原因。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哲学内在承诺着一个“道”的观念作为其合理性依据,但是在其言语中却很少论及“道”,子贡评价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贡对孔子哲学的评价,道出了先秦儒家“道”论“隐而不见”的事实。那么,这就“悬置”了一个难题:儒家哲学的“道”在哪里?当“名教之治”陷入理论和实践困境时,被子贡“悬置”起来的问题,一转手,变成了魏晋时期的哲学家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问题有了,怎样回答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以往的思想文化是否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在魏晋玄学家看来,这个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就是老子所创立的道家学说。  ……

王弼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简介

  孔祥玲,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现任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恩主义学院讲师、吉林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成员。在《齐鲁学刊》《孔子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