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

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

作者:杨民康著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2-01
开本: 25cm 页数: 466页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83.5(7.2折) 定价  ¥11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3059340
  • 条形码:9787103059340 ; 978-7-103-05934-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在长期的理论研究、田野考察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该学科理论的深度阐释,是具有里程牌意义的成果,对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及其他涉及东西方音乐文化观念及相互关系问题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提供了研究范式。

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 分别为上篇: 民族音乐学与文化人类学、中篇: 音乐民族志研究的观念立场、下篇: 音乐民族志的分析与描写方法。书中首先对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和中国本土民族音乐学发展做了系统性总结和研究, 又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实例, 深度阐释和解读音乐民族志研究的方法论, *终紧跟学科发展的*新动向, 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作者对该学科进行了理论的深度阐释, 是具有里程牌意义的成果, 对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及其他涉及东西方音乐文化观念及相互关系问题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提供了研究范式。是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原创性学术精品。

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 目录

上篇:民族音乐学与文化人类学
**章 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义和基本概念
一、常规方法论层面:学科定义和基本概念
二、研究音乐是否需要“语境”或文化支点
三、对认知民族音乐学与结构主义一符号学的接纳与应用
四、从常规方法论到文化哲学观:学科理论的转型与分层
第二章 民族音乐学与民族学的历史渊源关系
一、民族学的“共时一历时”学科划分特征
二、**阶段——比较音乐学与进化论派、文化圈学派
三、第二阶段——民族音乐学与博厄斯学派、结构一功能学派
四、第三阶段——现代民族音乐学与民族学的分层化和多元化时期
第三章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民族音乐学研究的萌动时期
二、20世纪80至90年代——民族音乐学学科在中国的确立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新发展

中篇:音乐民族志研究的观念立场
第四章 描述与阐释:音乐民族志描写的方法论取向
一、西方音乐民族志研究手段的不同方法论取向
二、中国音乐民族志研究手段的方法论取向
三、关于音乐民族志研究手段和实施过程的几点看法
第五章 主位与客位——民族音乐学的“双视角”文化立场
一、中国民族音乐学界对“双视角”的关注过程
二、“双视角”研究方法的一般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早期民族志的“双视角”立场对民族音乐学的影响
四、近二十年以来本学科研究领域的较新发展趋向
五、中国音乐民族志研究者的文化身份、研究观念与文化立场
第六章 宏观与微观——音乐民族志研究规模的方法论取向
一、音乐民族志研究规模的“宏观一微观”方法论取向
二、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系统定位”与“历史定位”
三、“客位一主位”与“宏观一微观”概念的区分
四、有关研究规模范围的不同时期方法论取向
第七章 音乐民族志与结构主义一符号学
一、民族音乐学理论与符号学方法
二、从符号学观念看民族音乐学的三个学科分支
三、音乐民族志研究中符号学方法的运用
四、民族音乐形态学的符号分析研究方法
五、传统音乐研究中的语义学和文化学分析方法
六、多点音乐民族志的时空维度及符号学分析方法
第八章 音乐民族志与主位一客位双视角考察分析方法——兼论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方法的来龙去脉
一、基础理论之——-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及其理论原型
二、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社科来源及其表述方式
三、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方法的学术贡献和理论局限
四、音乐民族志的双视角考察分析方法及其理论概念

下篇:音乐民族志的分析与描写方法
第九章 中西乐器和音乐分类法的多维关系比较
一、中外乐器分类法的比较研究
二、中国传统音乐分类法的研究
三、“多元分层一体化格局”与中国传统音乐分类法
第十章 中国传统音乐民族志的分析与描写方法
一、“宏观/客位”的研究思维
二、“中观/互补”的研究思维
三、“微观/主位”的研究思维
第十一章 历时音乐民族志的分析与描写方法
一、音乐史观念的扩展:由欧洲中心论到多元历史观
二、“重塑民族音乐学”语境下的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
三、历史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和分析方法
四、历史民族音乐学中包含的“元文本-对象文本”评论关系
第十二章 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的分析与描写方法
一、仪式音乐的界分及其与传统音乐之间的关系
二、系统的要素——仪式音乐的特殊性与同一性
三、系统的层次——作为子系统存在的仪式音乐文化丛
四、系统的结构——仪式音乐的对立统一结构模式
五、结构与功能——固定因素与可变因素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再版后记
展开全部

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 节选

  《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  其一,“大约在一个半世纪之前,在整个欧洲人们对研究民间创作产生了兴趣。他们从美学观点出发面开始进行采集民歌。他们拿起笔来,是为了把那些从艺术观点看来很稀有而优美的歌词和曲调集合在一起。他们的确已经尽可能去找寻过民歌的‘原本的’,未经改变的形式;但如果达不到这目的,他们就会满足于把许多不同的变体拼凑起来,成为他们自认为*正确的善本。”  其二,“他们为这些曲调配上器乐的伴奏,或改编为合唱曲,使这穿上‘衣裳’的曲调比原来赤裸裸的模样更为群众所欢迎。他们也采用民歌主题写成了幻想曲、狂想曲和诸如此类的作品。在这个阶段,他们都只是为了这一个实用的目的而努力。”  其三,“把各个语言不同的民族的音乐宝藏加以比较,人们惊异地发现其中有共同的曲调和歌词,旋律风格也有类似之处。与此相反,也有一些曲调和旋律风格只局限于某一地区……*后,采集家们开始认识农民音乐怎样地不同于个人的艺术。他们也认识到民间音乐从本质至一切表现都是集体性的。在这方面,他们惊异地发现民间音乐是农村生活全部集体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追溯它的来源,它是结合着各种集体活动而存在的。”作为结论,巴托克又指出:“在这领域里有多少问题尚有待解决啊!以后我们就会知道,今天彼此远离的民族,其祖先的文化之间是什么一种关系,今天彼此为邻的民族,其文化接触又是什么一种情况,有什么心理上的相近和分歧的地方。”“这种问题的解决,就是民歌研究的*终目的。这门年轻的科学如果能够有意识地为这个目的服务,它是可以和其它学科相比美的。……和往日根据‘艺术规律’来‘改正’和删节民歌的采集方法相比,今天的一些合乎科学要求的,精密的工作方法更能帮助这门科学为上述的目的服务。”(巴托克,1936)  若结合巴托克作为作曲家和民间研究家的双重音乐实践来看,我们可以说,上述关于其当时至其前一百多年民间音乐研究道路的评述,其实也是巴托克自己一生中所走的音乐创作与学术研究道路的真实写照和总结,其中浓缩了他几十年对东欧民间音乐的艺术与文化真谛进行探索的所有感悟和体验。若再将他的观点同冼星海、吕骥等中国学者的音乐观和学术观念相对照,二者之间有着何其相似的地方。不过所不同的是,在冼星海所代表的音乐创作主旨论者那里,可以看到巴托克所言的“以音乐创作为目的”或“实用性目的”的第二个阶段特点。而在吕骥的学术观念中,则已经部分地出现了巴托克所崇尚和向往的“文化的溯源及比较”那样的理论境界。同时也有必要看到,虽然在巴托克和吕骥的研究设想中都已经有了这样比较完整的学术框架,但在当时战乱的环境条件下,这一切却无从在吕骥的研究实践上得以实现。在巴托克的研究中,尽管已经出现了像对罗马尼亚民间音乐进行较大面积的色彩区划分和比较那样的学术工作,但他所言及的有关民族文化的探索和比较,在当时也还仅只局限于一种理想状态。可以说,他们在此方面学术观念的思想性和学术性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后世音乐学术界的长期影响方面。  当我们做出中国的“民间音乐研究”阶段同东欧音乐民俗学研究在发展方向上存在颇多相似的结论时,还有必要再对二者究竟是否有过横向的影响关系再做一点讨论。在前文提到的中国当代学者持有的不同观点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民间音乐研究”显然直接受到了东欧音乐民俗学的影响(伍国栋,2000;沈洽,1996b)。然而,若我们翻开当时该派作曲家们的论著时,却仅只能从其中的只言片语中,看出在诸如“新音乐”的创作观念上显露出的、受俄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及苏联和东欧作曲家创作观念影响的某些痕迹;而在关于民间音乐的整理、发掘和研究的观念上,当时的有关文论中却鲜有提及东欧及苏联的音乐民俗学,倒是在对中国二三十年代民俗学界有关民歌的研究和讨论的文字中时有所见。  ……

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 作者简介

杨民康,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2017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会员,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校外考试委员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