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乡村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39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0.0(7.6折) 定价  ¥7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乡村 版权信息

乡村 内容简介

本书为山东社会科学院主编的《20世纪前期乡村建设文库》丛书之一种,本文库主要收集20世纪前期国内有名的学者关于乡村建设的著作,有梁漱溟、千家驹等人的,共10集。本书为第十集,收集了20世纪前期有名的乡村教育专家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会主编的同名著作,由山东社科院负责解决版权问题。本书为山东社会科学院主编的《20世纪前期乡村建设文库》丛书之一种,本文库主要收集20世纪前期国内有名的学者关于乡村建设的著作,有梁漱溟、千家驹等人的,共10集。本书为第十集,收集了20世纪前期有名的乡村教育专家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会主编的同名著作,由山东社科院负责解决版权问题。

乡村 目录

乡村建设的意义
在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文化的民族性与人的主体性重建——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
试论梁漱溟与孔学——兼论“乡建派”的政治思想
乡村建设运动的现代思考
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社会学观
教育即乡村建设——梁漱溟教育思想初探
乡村:中国文化之本——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构想
梁漱溟的社会政治思想透视
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一次尝试——以梁漱溟在邹平的实验为例
乡村建设运动:一个宏观的考察
评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在山东的实践活动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与韩复榘
国共两党与山东乡村建设运动
从邹平的实践析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一个文史工作者的观点
对邹平乡村建设实验的实证研究
试从邹平农民的反映看乡村建设运动
邹平乡村建设的金融业及其成就
第三条道路:改良的社会主义——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检讨
社会学视野中的乡村建设运动

附录
乡村建设理论(摘录)
回忆我所从事的乡村建设运动
我的努力与反省(摘录)
今天看来犹是对症下药
梁漱溟乡村建设活动大事记
展开全部

乡村 节选

  《乡村:中国文化之本》:  这样选择人生态度,是对文化深层的生命与价值的历史思考。首先,因为文化模式、生命与价值等是由人生态度决定的,既要复兴民族文化生命和重建民族的文化,那么中国人的固有文化生命之根本或源泉必须坚持,当然是“批评的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而不是不加改造地顽固地坚持。其次,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而改变其态度为中国之态度,也亦是改造文化的客观需要。因为“态度”选择必须依据社会问题的解决为满足的,不同的“问题”都应有相应的“态度”和解决的法子。“问题及态度,各有深浅前后之序;又在什么问题之下,有其*适当的什么态度。虽人之感触问题,采取态度,初不依其次第,亦不必适相当;而依其次第适当以进者,实为合乎天然顺序,得其常理。人类**问题之下,持**态度走去,即成就其**期文化;而自然引入第二问题,转到第二问题,成就第二期问题,转到第三态度,成就其第三期文化”①“所谓世界三大系文化者,盖有其三不同之人生态度为根本。然总观人类文化至今日,实尚在**问题之下”②。所谓**问题即人对“物”的问题,第二问题即人对“人”的问题,第三问题即人对“自己”的问题。梁漱溟认为中国古代人生态度是属于第二态度,它超越了**期文化而形成早熟状态,所以比起西方**期文化来显得“不同而不及”“过而不及”,特别是对待现实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与西方文化相比显得相形见绌。按理说,中国应当是放弃第二态度采取**态度才对,这就是当时“全盘西化”的主张。但是梁漱溟认为这只看到问题的表面,没有抓住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世界文化发展的规律。原因何在?其一,民族复兴就是民族文化重建,民族文化要有生命与价值必须不失掉自己的根。这仍然是上面的老问题。其二,西方物质文明的文化已近走到尽头,因为它已解决了“**问题”,因此当它即将向第二期文化转变时,必然要采取“第二态度”。如果中国放弃已有的优势,而去步西方的后尘,则中国永远处于被动落后的地位,相反,只要中国人坚持固有的人生态度,同时又接受和利用西方强力文化解决“**问题”,这样超前赶捷,驾轻就熟,中国就会由落后转为领先,由被动变为主动。他说:“中国人果知耻而至死不易吾精神也,则是其所以生者方劲然以在,何忧前途无活命?中国人其果审于世界文化转之机已届,正有待吾人之开其先路,而毅然负起其历史的使命;所谓民族自觉者,觉此也”①。实际上,梁漱溟是从历史的、战略的眼光来分析和探讨民族文化重建的,而把重建的基点立在人生态度的改变上。一方面他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乐观态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人文主观能动性和道德主体性的深刻关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文化的物质基础和作为现代化灵魂与动力的科学技术等认识的片面性。  基于上述认识,梁漱溟从乡村教育即乡村建设的考虑,从人生态度的选择转入教育模式的选择。与当时教育思潮中效法英、美、日、德教育模式的各种观点不同,他的参照系却是以农业为主并且具有相同于中国民族忧患意识与处境的丹麦。将丹麦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作了文化上、历史上的比较,认为丹麦农业之发达与农业合作隆盛,都是因为得力于复兴民族文化的教育。  梁漱溟认为,丹麦教育的根本精神是在职业教育与书册学问之外,始终着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以觉醒一般民众的精神生活,不断地培养和提高人的生活态度。丹麦教育是一种民众教育,教育的对象是广大的乡村民众,特别是成人。其教育组织是以乡村社会组织为基础的民众高等学校。这种组织不是像普通学校一样的教育机构,而是民间自发组织和结成的社会团体,教学内容主要是生活的,具有生活化、“人生之道”的特点。这种由民间自发兴起的生活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成人补习教育,纯粹出于人生生活的需要。学校是由私人经营,学生自愿参加,政府只给津贴而一切不干涉。学校富于家庭情谊生活气味,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是以师生同学间的谈话方式进行的,所以没有统一规定的课程与教学计划。丹麦教育随着人生态度的改进和民族感的提高,然后逐渐增加科学教育和职业训练的学校。如此文学艺术渐渐取替宗教,以科学技术知识来改进农业等②。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