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乡村旅游背景下南岭瑶寨聚落文化保护发展研究

乡村旅游背景下南岭瑶寨聚落文化保护发展研究

作者:邓敏著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0-01
开本: 24cm 页数: 208页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42.9(5.5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乡村旅游背景下南岭瑶寨聚落文化保护发展研究 版权信息

乡村旅游背景下南岭瑶寨聚落文化保护发展研究 本书特色

“南岭无山不有瑶”,是对瑶族人民在南岭地区地理分布特征的高度概括。在中国南部连绵不绝的南岭山脉中,瑶族居住格局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本书梳理了乡村旅游与南岭瑶寨聚落文化保护发展的脉络,提取了南岭瑶寨聚落文化基因并建立了图谱,分析了乡村旅游与南岭瑶寨聚落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作用力,归纳了南岭瑶寨乡村旅游与聚落文化协调的发展模式,制定了从内核保护到外围发展中乡村旅游与南岭瑶寨聚落文化的设计、创新、保护与传承的保障措施,从而为乡村旅游背景下南岭瑶寨聚落文化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乡村旅游背景下南岭瑶寨聚落文化保护发展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南岭山区瑶寨的实地考察和深入访谈, 以探索瑶寨聚落文化基因视角、乡村旅游发展视角和游客感知视角下的乡村旅游与聚落文化协调发展为研究目标, 沿循资料准备和开展调研、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理论推导与定量研究、实证分析与初步成果交流、补充调研和成果修订的研究路线, 采取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提出了南岭山区瑶寨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模式, 深入探讨了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保护和发展南岭山区瑶寨聚落文化的原则和途径。

乡村旅游背景下南岭瑶寨聚落文化保护发展研究 目录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旅游推动南岭瑶寨地方经济发展

1.1.2?? 南岭瑶寨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威胁

1.1.3?? 南岭瑶寨聚落文化保护与发展滞后

1.2??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田野调查法

1.4.3?? 定量和定性分析法

1.4.4?? 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法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第 2 章?? 文献研究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南岭瑶寨与乡村旅游相关研究

2.1.1?? 南岭瑶寨相关研究

2.1.2?? 乡村旅游相关研究

2.2?? 聚落与聚落文化

2.2.1?? 聚落的理解

2.2.2?? 聚落文化的理解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3.2?? 增长极理论

2.3.3?? 文化变迁理论

2.3.4?? 文化基因理论

2.3.5?? 社会表征理论

第 3 章?? 南岭瑶寨聚落文化基因的梳理

3.1?? 瑶寨聚落文化基因的演变

3.1.1?? 文化的组成

3.1.2?? 文化模型

3.1.3?? 聚落文化基因的演变

3.2?? 聚落文化基因的梳理原则

3.2.1?? 游客感知原则

3.2.2?? 消费者偏好原则

3.2.3?? 文化主体参与原则

3.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3.3?? 南岭瑶寨聚落文化基因的作用

3.3.1?? 物质文化基因的作用

3.3.2?? 精神文化基因的作用

3.3.3?? 制度文化基因的作用

3.3.4?? 行为文化基因的作用

3.4?? 南岭瑶寨聚落文化基因梳理

3.5?? 南岭瑶寨聚落文化基因均值的计算与评价

3.5.1?? 均值的特征

3.5.2?? 均值的评价

第 4 章?? 南岭瑶寨聚落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4.1?? 南岭瑶寨聚落地理特征

4.1.1?? 南岭地理区划范围明显

4.1.2?? 南岭自然资源丰厚

4.1.3?? 南岭人文资源历史悠久

4.1.4?? 南岭民族风情异常浓郁

4.2?? 南岭瑶寨聚落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

4.2.1?? 南岭瑶寨聚落乡村旅游的特点

4.2.2?? 南岭瑶寨聚落文化基因的表现形式

4.2.3?? 南岭瑶寨聚落旅游发展的作用及意义

4.3?? 南岭瑶寨聚落乡村旅游的开发

4.3.1?? 开发原则

4.3.2?? 开发模式

4.3.3?? 开发形象

4.3.4?? 开发项目

第 5 章?? 乡村旅游与南岭瑶寨聚落文化的相互关系

5.1?? 乡村旅游发展夯实南岭瑶寨的经济基础

5.2?? 聚落文化决定南岭瑶寨的上层建筑

5.3?? 乡村旅游对南岭瑶寨聚落文化的影响

5.3.1?? 乡村旅游影响聚落文化的作用机理

5.3.2?? 乡村旅游对聚落文化的积极影响

5.3.3?? 乡村旅游对聚落文化的消极影响

5.4?? 南岭瑶寨聚落文化保护发展的动因

5.4.1?? 南岭瑶寨聚落文化保护发展的外部动因

5.4.2?? 南岭瑶寨聚落文化保护发展的内部动因

5.5?? 南岭瑶寨聚落文化保护发展的动态变化

5.5.1?? 南岭瑶寨聚落文化在乡村旅游发展前的被动保护

5.5.2?? 南岭瑶寨聚落文化在乡村旅游发展后的主动保护

第 6 章?? 乡村旅游对南岭瑶寨聚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实证影响研究

6.1?? 南岭瑶寨乡村旅游发展周期

6.1.1?? 乡村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发展

6.1.2?? 乡村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阶段及其特征

6.1.3?? 南岭瑶寨乡村旅游发展阶段

6.2?? 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实证研究

6.2.1?? 秀水村概况

6.2.2?? 秀水村聚落文化基因梳理

6.2.3?? 乡村旅游发展下秀水村聚落文化保护发展现状

6.2.4?? 秀水村聚落文化游客的感知分析

6.2.5?? 秀水村聚落文化保护发展存在的问题

6.2.6?? 秀水村聚落文化保护与发展对策

6.3?? 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实证研究

6.3.1?? 红岩村概况

6.3.2?? 红岩村聚落文化基因梳理

6.3.3?? 乡村旅游发展下红岩村聚落文化保护发展现状

6.3.4?? 红岩村聚落文化游客的感知分析

6.3.5?? 红岩村聚落文化保护发展存在的问题

6.3.6?? 红岩村聚落文化保护和发展对策

第 7 章?? 南岭瑶寨聚落文化保护协调发展路径

7.1?? 南岭乡村旅游与瑶寨聚落文化保护与发展

7.1.1?? 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力

7.1.2?? 南岭瑶寨聚落文化保护的作用力

7.1.3?? 乡村旅游与南岭瑶寨聚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协调机制

7.2?? 乡村旅游发展中聚落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原则

7.2.1?? 主次原则

7.2.2?? 度与量的原则

7.2.3?? 外围包围内核原则

7.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7.3?? 南岭瑶寨聚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举措

7.3.1?? 立法文明,政策保障

7.3.2?? 宣传跟进,思想保障

7.3.3?? 旅游发展,经济保障

7.3.4?? 科技应用,技术保障

7.3.5?? 生态维护,环境保障

7.3.6?? 展演传承,制度保障

7.3.7?? 民族团结,社会保障

7.4?? 乡村旅游发展中南岭瑶寨聚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路径

7.4.1?? 内核保护路径

7.4.2?? 外围发展路径

第 8 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研究小结

8.1.2?? 研究不足

8.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 ?? 记

附?? ?? 录

附录 1?? 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聚落文化游客感知调查问卷

附录 2?? 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聚落文化游客感知调查问卷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1.2.2 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 2 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及范围

2.2 地质与地形地貌

2.2.1 地质

2.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与水文

2.3.1 气候

2.3.2 水文

2.4 土壤与植被

2.4.1 土壤

2.4.2 植被

2.5 社会经济状况

2.6 生态环境状况

2.7 漓江流域旅游发展概况

2.7.1 漓江流域旅游资源现状

2.7.2 漓江流域旅游发展历程

2.7.3 漓江流域旅游产业现状

第 3 章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3.1 数据收集

3.1.1 遥感数据

3.1.2 野外调查数据

3.1.3 其他数据

3.2 Landsat数据源介绍

3.3 数据处理软件

3.4 遥感影像分类与解译

3.4.1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3.4.2 影像预处理

3.4.3 遥感影像解译

3.4.4 分类后处理

3.4.5 分类精度评价

3.5 高程和坡度段划分

第 4 章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4.2.3 景观格局指标的选取

4.2.4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

4.2.5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3.2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3.3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移特征分析

4.3.4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4.4.1 小结

4.4.2 讨论

第 5 章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业发展相互关系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Pearson相关性分析

5.2.3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

5.2.4 TOPSIS评价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5.3.2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5.3.3 土地利用变化的旅游驱动机制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5.4.1 小结

5.4.2 讨论

第 6 章 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研究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2.1 数据来源

6.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

6.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分析

6.2.4 基于格网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

6.2.5 空间自相关分析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量变化

6.3.2 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流向分析

6.3.3 基于镇(乡)区的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

6.3.4 基于格网单元的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

6.4 小结与讨论

6.4.1 小结

6.4.2 讨论

第 7 章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风险研究

7.1 引言

7.2 研究方法

7.2.1 数据来源

7.2.2 生态风险评价单元划分

7.2.3 生态风险指数

7.2.4 空间分析方法

7.2.5 土地利用相对合理指数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土地利用变化及结构合理性评价

7.3.2 生态风险指数的空间自相关特征

7.3.3 生态风险指数的空间结构分析

7.3.4 漓江流域生态风险时空分异

7.3.5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风险分布

7.3.6 漓江流域生态风险管理对策

7.4 小结与讨论

7.4.1 小结

7.4.2 讨论

第 8 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漓江流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议

8.2.1 合理划分生态功能区,促进流域协调发展

8.2.2 实施漓江水系保护工程,改善流域水环境

8.2.3 加快石漠化治理,保护喀斯特遗产地

8.2.4 加强耕地保护,提高旅游用地效益

8.2.5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8.3 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8.4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乡村旅游背景下南岭瑶寨聚落文化保护发展研究 节选

2.3.4 文化基因理论 卡尔普指出自然界中的生命体主要是由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组成。核酸作为生命体内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确立了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基因(gene)则是载有遗传信息的 DNA 片段。a 赵亚华认为 DNA 作为遗传物质主要有如下特性:**,存储遗传信息;第二,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第三,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第四,有遗传变异的能量。bFletcher, Hickey, Winter 在《遗传学》一书中指出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对应于 DNA 上一个不连续的区间,编码一个多肽的氨基酸序列。cDNA 携带的遗传信息只有通过转录和翻译表达为蛋白质才能实现不同的生命功能,也就是说蛋白质是生命活动完成的基础,是生命特征的体现者。基因的概念来源于生物学,它自身携带的遗传信息可以通过复制传递给下一代,从而使下一代与亲代的形状特征相同。基因也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在内部环境下它们都携带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能够精准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稳定的生物特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在细胞分裂时基因会突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出现新的基因来代替原基因,促使生物选择出*适合自然的个体,这也就是生物学中的“基因突变”。 2.3.5 社会表征理论社 会 表 征 理 论(social representations theory ) 是 由 法 国 心 理 学 家 塞 尔日·莫斯科维奇在其所著的《社会表征》一书中所提出来的一种社会心理学范式,主要用于探讨不同社会环境下社会知识的构建、转换和现实问题。他认为社会心理现象只有在历史、文化的宏观环境中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社会表征的定义为“拥有自身的文化含义并且独立于个体经验之外而持续存在的各种预想、形象和价值所组成的知识体系。”a 社会表征是以行为和交流为目的的社会群体对社会客体的知识与观念的共享,具有建立熟知社会、促进社会成员之间交流互动、加强人类群体对世界的认知的功能。社会表征是人类行为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其具体内容和形式极易受经济发展、社会氛围、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表征形成的主要来源有三个,即直接经验、社会出版物和电子媒介等。

乡村旅游背景下南岭瑶寨聚落文化保护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

  邓敏,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博士生,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乡村旅游、酒店管理、民族社区旅游。长期从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民族旅游的理论课教学工作,先后教授过《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酒店餐饮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多门课程。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2项、地厅级科研项目3项;参与完成***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20余篇。担任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西餐宴会服务赛项裁判长,担任广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服务质量标准评定专家;先后在金秀、龙胜等地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培训,积极为地方旅游发展服务。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