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论世衡史”丛书反思现代:近代中国历史书写的重构/论世衡史丛书

“论世衡史”丛书反思现代:近代中国历史书写的重构/论世衡史丛书

作者:黄克武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1-01
开本: 32开 页数: 312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43.2(6.0折) 定价  ¥7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论世衡史”丛书反思现代:近代中国历史书写的重构/论世衡史丛书 版权信息

  • ISBN:9787220119347
  • 条形码:9787220119347 ; 978-7-220-11934-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论世衡史”丛书反思现代:近代中国历史书写的重构/论世衡史丛书 本书特色

历史研究的推动需要深入的史学反思。本书为知名学者黄克武深入反思探讨近三十年近代中国史学研究的精粹之作。著者具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实践,在近代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方面贡献卓著。本书涵及作者对从近代以来的史学研究典范转移,到晚清史研究方法论的再思考,及其民国史研究路径的检讨。所涉主题颇丰,视角新颖,打破学科壁垒,兼具思想性与方法论,展现作者深刻的逻辑性和反思力。正如作者所说:“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研究中国的典范,而这个典范过一阵子就又会受到批判与反省。每一次批判与反省都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论世衡史”丛书反思现代:近代中国历史书写的重构/论世衡史丛书 内容简介

上世纪90年代之后学界逐渐反思以西方为中心的范式,不再以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的“现代性”当作唯yi的、普遍的生活模式,进而提出以中国为中心,探索现代性的他种可能。在此理念之下,中国现代性不但是一个现实的生活处境,有其内在的发展理路,也是中西历史、文化交融互释之产物。本书以此为轴心,从典范转移到具体个案,反省近三十年来的近代中国史学研究。全书收编论文16篇,由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典范转移、中外学界研究状况的反省,以及几本中英文史学著作的书评等集结而成,分为典范转移、晚清史的检讨、民国史的反省等三个部分。以著作与议题作为切入点,本书通过观察历史研究的思路如何转变,学者如何各显神通拓展新局面,期待由此产生出新问题与新方法,为近代中国史研究提供借鉴。

“论世衡史”丛书反思现代:近代中国历史书写的重构/论世衡史丛书 目录

典范转移

“现代”观念之源起与历史研究的本土反思……………………003

前 言 ……………………………………………………………… 003

近代中国“现代”概念之起源 …………………………………… 005

现代化研究范式的建立 …………………………………………… 012

多元现代性的反思 ………………………………………………… 019

结 语 ……………………………………………………………… 025

从“文明”论述到“文化”论述:清末民初中国思想界的

一个重要转折………………………………………………………027

前 言 ……………………………………………………………… 027

“文明”与“文明史” …………………………………………… 031

“文化”与“文化史” …………………………………………… 036

文明、文化与科玄论战 …………………………………………… 044

结 论 ……………………………………………………………… 047

翻译、启蒙与中国现代性…………………………………………049

前 言 ……………………………………………………………… 049

翻译研究的两种取径 ……………………………………………… 051

广告与翻译 ………………………………………………………… 053

翻译与启蒙:鲁迅 ………………………………………………… 059

翻译与启蒙:梁启超 ……………………………………………… 061

翻译与启蒙:严复与新观念、新语汇的译介 …………………… 063

结 语 ……………………………………………………………… 068

从“士大夫”“士绅”到“地方精英”:二十世纪

西方汉学界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领导阶层之研究………………070

前 言 ……………………………………………………………… 070

“东方专制论”下的国家代理人 ………………………………… 073

艾伯华与士绅社会理论的建立 …………………………………… 075

对于明清士绅角色的辩论 ………………………………………… 076

施坚雅的理论架构与区域研究的兴起 …………………………… 078

“孔飞力学派”与地方精英典范的形成 ………………………… 079

Esherick、Rankin与地方精英典范的建立 ………………………… 082

世俗化理论是否适用于近代中国?………………………………085

前 言 ……………………………………………………………… 086

何谓世俗化? ……………………………………………………… 088

世俗化概念是否适用于近代中国? ……………………………… 094

结 语 ……………………………………………………………… 104

建立史学典范的一个努力:论余英时《史学评论》 “代发刊辞”………………………………………………………106

晚清史的反省

经世文编与中国近代经世思想研究………………………………125

前 言 ……………………………………………………………… 125

“经世文编”简介 ………………………………………………… 127

“经世文编”思想内涵之分析 …………………………………… 135

研究方法的反省 …………………………………………………… 142

研究展望 …………………………………………………………… 145


(后文目录省略……)




展开全部

“论世衡史”丛书反思现代:近代中国历史书写的重构/论世衡史丛书 节选

“现代”观念之源起与历史研究的本土反思 前 言 在汉语语汇中泛指当今之世的“现代”一语源于1880年代末期 日人所创造的汉字语词“现代”(gendai),该词为英文“modern” 一词之翻译,而在1900年代初期此一词汇进入中文世界,1920年代之后开始为人们所普遍运用。此一观念的产生与流衍,曾造成近代中国历史意识的重大转变,并带动历史研究的新动向。“现代”一词汇出现之后,在汉语语汇中又连带产生了“现代化”(modernization)与“现代性”(modernity)两词(亦作“近代化”与“近代性”)。其中的“化”与“性”,则和中文中所有以“化”与“性”为语尾的词汇一样,也是从日文中引进。前者意指一个变化的过程,后者则指某件东西的本质、特色、特性。这样一来,现代性一语或普遍地指生存于现代情境之中的特质,或特定地指“近代西方文明的特性”。现代化则是指朝向此一特质的变化过程。 现代性或现代化等概念之内涵非常复杂,也有不同解释的方式,其关键在于对“现代”特质之认定或“现代社会”风貌之想象。例如,我们可以说个人的现代性(如强调个人的理性与主体自觉)或组织的现代性(如理性的、有效的组织方式);可以分不同的阶级来讨论,如资产阶级的现代性、无产阶级的现代性;也可以分阶段来谈,如Ulrich Beck有First Modernity(**现代性)、Second Modernity(第二现代性)。在中国近代史的脉络中有很多学者则谈到翻译的现代性、被压抑的现代性或殖民主义的现代性等。本文不拟讨论现代、现代性或现代化等概念所涉及的理论问题,仅尝试将“现代”一概念历史化,从中国近代历史、历史意识 与台湾史学研究的脉络,来讨论“现代”“现代化”与“现代性” 等概念的出现、变迁,及其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所造成的影响。全文除了前言之外,分为四个部分:一、近代中国“现代”概念之起源;二、现代化研究范式的建立;三、多元现代性的反思;*后则是结语。

“论世衡史”丛书反思现代:近代中国历史书写的重构/论世衡史丛书 作者简介

黄克武,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博士,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现任该所特聘研究员,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研究领域为清末民国思想史、政治史与明清文化史。主要著作包括《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1994)、《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1998)、The Meaning of Freedom: Yan Fu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Liberalism(2008)、《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2010)、《近代中国的思潮与人物》(2013)、《言不亵不笑:近代中国男性世界中的谐谑、情欲与身体》(2016)、《顾孟余的清高:中国近代史的另一种可能》(2020)等;并编有《画中有话:近代中国的视觉表述与文化构图》(2003)、《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与王建朗合编,2016)等十余部著作。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